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5595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肉品卫生、浙江预防医学、微创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暨广东省医学会第二次应急(灾难)医学学术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一次全国鸭病防控高级研讨会等;变形杆菌的相关文献由113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露、王磊、等等。

变形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2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5595 占比:99.55%

总计:85978篇

变形杆菌—发文趋势图

变形杆菌

-研究学者

  • 冯露
  • 王磊
  • 刘玉庆
  • 夏四清
  • 张庆
  • 李先胜
  • 杜新永
  • 王敏
  • 罗成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利克
    • 摘要: 目的 围绕该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相关微生物检验,针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展开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青岛市李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100例食物中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致病菌检出分析,探讨总结其规律。结果 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中,77例患者由单一病菌引起,占比77.00%,其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占比最高,分别为38.96%、35.06%;23例患者由混合致病菌引起,占比23.00%,其中由奇异变形杆菌联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联合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占比最高,分别为47.82%、17.39%;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中,检出致病菌株共124株,且全年均存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其中第一季度(1-3月)8例(8.00%),第二季度(4-6月)29例(29.00%),第三季度(7-9月)49例(49.00%),第四季度14例(14.00%);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各季节段均有发生,由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发生于第三季度(7-9月);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中,57例来自2019年1—12月(57.00%),43例来自2020年1—12月(43.00%);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及混合感染情况年均发生,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毒素感染事件偶尔发生;在不同送检标本中,可疑剩余食物与患者肛拭子的致病菌总检出率较高,呕吐物总检出率偏低。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不容忽视,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相关检验十分必要,并且检验结果,能够为患者的治疗,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一手资料,对于医护工作十分有利。
    • 摘要: 血管生成素通过平衡α-变形杆菌(α-Proteobacteria)和毛螺菌科细菌(Lachnospiraceae)维持肠道微生物动态平衡抗菌肽(AMP)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与炎症性肠病(IBD)相关。本研究旨在阐明血管生成素(ANG)(一种肠道分泌的AMP)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及其与IBD的相关性。
    • 林亚娜
    • 摘要: 目的 分析两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情况,并提出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方法 在2017年8月份发生的一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就餐人数为85人,有22人中毒.在2019年6月份发生的一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就餐人数为92人,有19人中毒.对二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进行调查时,会严格按照GB14938-94食物中毒标准中的诊断要求,从中毒类别、中毒食品分类、致病因素三方面的内容出发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食物中毒类别包括化学性中毒、细菌性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中毒率较高的是化学性中毒.中毒食品种类包括鱼贝及其制品、植物性食物、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植物油几种,中毒率较高的是鱼贝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致病因素由微生物性及化学性两种形式构成,微生物性中毒率从高到低为变形杆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霉菌毒素.化学性中毒率从高到低为亚硝酸盐、毒鼠强、砷化物、有机磷.结论 两起农村家宴中毒事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应高度予以重视.
    • 苏小芸; 张春蕾
    • 摘要: 目的 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80份细菌性食物中毒标本当作研究主体,鉴定并检测这些标本携带的致病菌,对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作出分析.结果 在80份标本中共检测出致病菌170株,其中变形杆菌(41.76%)和副溶血性弧菌(20.59%)的占比较高,而金色葡萄球菌(10.00%)、蜡样芽孢杆菌(9.41%)、沙门菌(11.18%)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06%)检出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肛拭子的检出率(53.33%)比可疑食物中致病菌(10.71%)及厨房涂抹样中的致病菌(27.27%)检出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中,最常见的是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而且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中,肛拭子的检出率更高.
    • 王一; 张妍妍
    • 摘要: 从沈阳某猪场分离得到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荚膜、无芽孢、短小杆菌,纯化后经16S rRNA测序分析,初步确定分离菌为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经培养特性观察和生化试验确定为奇异变形杆菌.将分离菌接种于小鼠,小鼠24h内死亡,证实该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较为敏感.本项研究结果为沈阳地区猪奇异变形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英豪; 戴立英
    • 摘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病死率达30%,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典型表现为回肠末端及结肠近端出现炎症及坏死,虽然目前NEC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随着NEC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紊乱早于NEC发生,肠道的炎症及坏死也干扰肠道微生物群部落的平衡.本研究对近年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群落与NEC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 王强云
    • 摘要: 一、病原该病的病原较复杂,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以及变形杆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等,并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病毒、真菌和厌氧菌与本病发生无关。二、流行特点这是牛蛙养殖中最常见、危害严重的一种疾病,蛙和蝌蚪均可以被感染。该病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发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病季节在4-11月份,5-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以春季为多发季节。
    • 于红红; 吴明颖; 王庆玲; 董娟; 卢士玲
    • 摘要: 本实验研究百里香精油微胶囊对产组胺的摩根氏菌ND和变形杆菌R3的生长、基因表达情况以及组胺积累量的影响.利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供试菌在百里香精油微胶囊作用下的组氨酸脱羧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供试菌培养48 h期间的组胺积累量.结果 表明,百里香精油微胶囊对两种供试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摩根氏菌ND和变形杆菌R3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1.56 mg/mL和0.78 mg/mL.百里香精油微胶囊可以通过抑制组氨酸脱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HDC)簇中HDC基因hdcA和组氨酸/组胺抗逆转录酶基因hdcP的表达从而明显减少组胺的积累.当百里香精油微胶囊的添加量为MIC时,可使摩根氏菌ND组胺积累量降低61.08%,变形杆菌R3组胺积累量降低55.89%.
    • 杨宇
    • 摘要: 膀胱炎是发生在膀胱的炎症,有下面几种类型:1.非特异性膀胱炎即细菌性膀胱炎,是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2.特异性感染指膀胱结核;3.其他特殊类型膀胱炎。本文着重讲述急性细菌性膀胱炎。
    • 张玲玲; 孙芬芳; 周霞; 王建化
    • 摘要: 首次提出了一种快速检测变形杆菌的聚吡咯氨气传感器。传感器采用聚吡咯作为导电电极,以代替金属电极,克服了检测系统的背景电导率限制。即使在二氧化碳气体存在下,传感器也能响应氨气浓度的变化,可用于定量检测代谢过程中释放氨气的变形杆菌。采用聚吡咯氨气传感器检测普通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初始浓度的对数在0.9~8.5的范围内与频率检测时间呈线性关系。与串联压电石英晶体(SPQC)传感器相比,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降低了对培养基的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