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照率

反照率

反照率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8271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大气科学、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2高校GIS论坛、中国气象学会2012城市气象论坛等;反照率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文、王锦地、刘强等。

反照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2712 占比:99.77%

总计:82900篇

反照率—发文趋势图

反照率

-研究学者

  • 李小文
  • 王锦地
  • 刘强
  • 刘玉洁
  • 焦子锑
  • 卞林根
  • 周红敏
  • 张强
  • 张虎
  • 陈爱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志敏
    • 摘要: 冰川反照率指冰川表面反射辐射能量与入射辐射能量的比值,是连接冰川表面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纽带,可作为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变化的指示因子。目前,采用冰川反照率估算年际物质平衡的反照率法,已经在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内陆等冰川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方法数据获取简便、时空分辨率高,能用于某条冰川物质平衡的估算,也可用于大中尺度的冰川研究。
    • 杨哲; 赵保卫; 刘辉; 聂瑾; 马锋锋
    • 摘要: 为了探究生物炭输入后对休耕期农田地表反照率及土壤热物理性质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休耕期生物炭影响下农田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及土壤热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本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CK处理(不施用生物炭)、BC10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1.0 kg·m^(-2)·年^(-1))、BC40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4.0 kg·m^(-2)·年^(-1)),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1)同CK处理相比,BC10、BC40处理的地表反照率分别下降11.7%、23.5%(P<0.05)。土壤水分变化对反照率影响最为显著,呈负相关关系。(2)生物炭能够显著影响0~2.5 cm土层温度,但对5~10 cm土层温度影响不显著,主要原因为导热率下降限制了土壤热量的传递。(3)生物炭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对土壤热性质产生影响。随施炭量增加,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均呈下降趋势。同对照相比,BC10和BC40处理的土壤热容量分别下降4.1%、11.2%,导热率分别下降5.56%、18.17%,热扩散率分别下降4.3%、15.9%。生物炭的添加量越大,各热性质参数下降幅度越大。田间试验条件下,含水量的变化对热性质影响最为显著,随着土壤水分增加,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及热扩散率均增加。
    • 冯紫荆; 何天豪; 汪少勇; 何晓波; 高红凯
    • 摘要: 反照率是影响冰川融水径流和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因素,但仍缺乏考虑反照率对冰川径流及物质平衡模拟效果影响的定量研究。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冰川流域水文模型(FLEXG),在模型中加入反照率和入射短波辐射,以改进模型。利用2005-2014年长江源区冬克玛底冰川流域实测水文气象数据,以及2010-2014年小冬克玛底冰川各高程带物质平衡数据,开展了冰川流域径流和冰川物质平衡的模拟研究。研究发现:考虑反照率和入射短波辐射后,FLEXG模型对日尺度径流的模拟有一定改善,验证期KGE从0.49提高到0.51;冰川物质平衡的模拟也有明显提高,R2从0.67提高到0.83。同时,6-9月冰川径流的贡献从63%提高到66%,与利用同位素信息分割径流的结果更为接近,模拟真实性得到明显提高。
    • 周文倩; 李祥立; 端木琳; 高进
    • 摘要: 城市区域环境对建筑节能设计影响复杂,目前城市气候影响因素研究中建筑热工参数常被忽略.以大连市为例,利用WRF分析了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下建筑热工设计对城市夏季热岛强度的影响.首先,对模拟结果的误差检验表明WRF能够准确反映大连市区域气候特征.当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减小,日间和夜间气温分别可降低约0.15 K和0.61 K,说明良好的热工性能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区域热环境.此外,当建筑屋面反照率由0.2增至0.6时,屋面温度最大降幅为5.50 K,近地面气温可降低0.15 K,城市热效应也有所减弱.因此未来建筑在满足节能设计标准时,采用反照率较大的表面材料,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营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
    • 戴秋丹; 郭振海; 孙菽芬; 肖霞
    • 摘要: 本文利用淮南森林观测站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冠层辐射观测,分析了淮南栎树森林下垫面冠层内外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春季到夏季,栎树冠层之上向下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到冬季逐渐减少.从早春开始,由于叶片生长增多,冠层中间和冠层之下向下的太阳短波辐射下降,从秋季到冬季树叶凋落,其向下的太阳辐射增加,与冠层之上的变化趋势相反;对于向上的短波辐射,无论冠层之上、冠层中间还是冠层之下,随季节的变化都与向下的短波辐射相似,只是数值小很多.(2)冠层之上、冠层中间和冠层之下向下的长波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从春季逐渐开始增大至夏季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并在冬季达到最小;就空间变化而言,冠层中间和冠层之下向下的长波辐射值比冠层之上的辐射值高,使得冠层对长波辐射的振幅增大,晴空条件最高可达1.3倍.(3)淮南森林区冠层之上(距地面25 m)年平均反照率为0.14,比中国北方地区(35°N)温带季风气候区(混交林为主)反照率的整体水平低0.01,表明淮南的森林茂密、灌丛更多些.(4)冠层上部分和整层的短波辐射透射率主要受叶片的影响.夏季,冠层的短波透射率平均为0.1.到了冬天,叶子凋落,透射率增加并趋于一个平稳的波动.冠层的短波辐射吸收率在夏季最高,秋季逐渐降低,随着叶子凋落在冬季迅速减小,趋于一常值.
    • 托马斯·A·克拉克; 李正
    • 摘要: 在当今世界,森林是捕获碳以减少温室气体(GHG)净排放的主要场所,其通过这种方式减缓或扭转了全球变暖,从而缓和了变暖的负面后果.目前这种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来自那些位于山地上的森林?这种能力是否可以或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对山地森林碳捕获潜力的评估能力,以应对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情况?许多国家已经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主要是使能源生产中排放的CO2不超过他们能够吸收、保留乃至封存的量.因此,封存与减排的合作关系被提升了,减排通过向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以及通过能源用户的效率来实现.此外,在我们寻找更清洁和更划算的能源技术时,封存提供了一个近期的缓冲.从长远来看,封存可能会变得更加有效,从而更能分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尽管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海洋、湿地、土壤和森林生物群落的封存潜力的评估方法.探讨与山林封存潜力评估需求相关的必要性和隐患.提高山林碳封存潜力的决心取决于:1)实现这一目标的难易程度;2)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成本;3)可在山地景观上进行的替代性使用和活动的效果和相互关系;4)替代性的海洋和陆地碳汇的比较效果;5)能源部门本身的去碳方法的成效.
    • 曹淑涛; 苏洁; 李涛; 钟文理; 王晓宇; 牟龙江
    • 摘要: 基于Icepack一维海冰柱模式,以2014年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长期冰站ICE06的3个融池的辐射参量和气象参量的连续观测作为大气强迫数据,对融池反照率及相关参量进行了模拟.本文引入观测的融池深度及海冰厚度作为初始条件,通过考虑融池覆盖率的作用,改进了平整冰融池参数化方案中海冰干舷的计算,修正了冰上可允许的最大融池深度,成功实现了对融池参数变化的模拟;同时,还修正了入射辐射分量比例系数与对应反照率分量权重系数不一致的问题.标准试验中,模拟的3个融池的反照率与观测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01、0.05和0.13;入射辐射比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可见光辐射比例增大8%时,融池反照率的模拟结果增大了6%~8%;融池表面再冻结试验的结果显示,当再冻结冰层厚度小于2 cm时,模拟冰面反照率的增加不足0.006,由此引起的表面能量收支减少了约1.1 W/m2.本文研究指出,准确的入射辐射比例对于改善北极海冰反照率模拟是必要的;并指出目前模式仍存在融池表面再冻结参数化、热收支计算、表面吹雪效应等有待解决的问题.
    • 于辰璐
    • 摘要: 冰川反照率是控制冰雪消融速度的决定因素,而黑碳是冰川反照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MO-DIS数据反演了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2001年~2019年的冰川反照率,分析反照率的变化趋势,并利用SNIC-AR模型定量分析黑碳对反照率的影响.该地区逐年平均反照率和夏季平均反照率在时间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且表现了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其中夏季平均值的上升趋势较之更为明显;雪冰中黑碳的存在会使反照率降低,黑碳对反照率降低的贡献度与海拔呈负相关,且受季节影响程度较大.
    • 摘要: 青藏高原冰川反照率降低加速冰川消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康世昌团队及其合作者探究了冰川表面反照率变化与冰川物质平衡的关系,并利用模型估算了反照率降低导致的冰川消融量,评估了冰川中黑碳对反照率降低的贡献。相关成果发表于Earth-Science Reviews。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利用MODIS数据反演的冰川表面反照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夏季冰川消融期。基于冰川表面夏季反照率和度日模型的估算进一步表明,夏季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对冰川消融量的贡献约30%~60%。由于其强烈的光吸收,冰川中黑碳是反照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可使得夏季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增加约15%。
    • 王欢欢; 赵杰; 岳超; 于强
    • 摘要: 基于黄土高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并结合MODIS地表温度、反照率和蒸散发数据产品以及降水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02—2015年间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蒸散发和反射率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黄土高原造林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温度变化主导而表现为降温((-0.78±1.25)°C),且主要是蒸散发增加((0.84±1.35)mm/d)所驱动。造林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与降水梯度密切相关,在半干旱区(年均降水量<400 mm)造林会引起微弱的增温((0.03±0.22)°C)。此外,该区域由造林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呈现季节性规律,即春季及夏季的降温程度较大,而冬季降温作用微弱。春季白天地表降温最强,其次是夏季,秋冬季节降温较弱;而对于夜间温度,冬季增温强烈,其次为春季,秋季及夏季。地表温度变化与地表反照率和蒸散发变化之间相关性显示,蒸散发冷却效应抵消了反照率引起的暖化效应,主导白天地表温度变化。而夜间暖化现象在一定程度反映白天热储量释放。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地表具有冷却效应,在区域尺度上减缓了气候变暖的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