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锋

冷锋

冷锋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文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大气科学、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等;冷锋的相关文献由679位作者贡献,包括伍荣生、何书雅、冯梦茹等。

冷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89.9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7.96%

专利文献>

论文:6 占比:2.08%

总计:289篇

冷锋—发文趋势图

冷锋

-研究学者

  • 伍荣生
  • 何书雅
  • 冯梦茹
  • 卢楚翰
  • 吕克利
  • 唐毓勇
  • 姜学恭
  • 王楠
  • 秦育婧
  • 罗永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帅; 葛翀
    • 摘要: 钱德拉(Chandra)X射线卫星对并合星系团Abell 4067进行了1.3×10^(5) s的观测,通过处理这些数据,对其内部的并合子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分析后发现,在星系团的东侧存在一个激波,距离东侧次星系团冷核中心280 kpc,激波所造成的电子密度跳变比和温度跳变比分别是2.19-0.09+0.16和2.86-1.02+1.08,计算得到的激波的马赫数分别为M+(ρ)=1.91-0.09+0.16和M_(T)=2.54-0.63+0.67在这个激波相反的位置上也存在一个激波,激波的马赫数分别为M+(ρ)=1.36-0.02+0.02和M_(T)=1.33-0.20+0.17。在星系团的东侧和北侧,也发现有两个冷锋存在,距离各自冷核中心为27 kpc和12 kpc,冷锋所造成的电子密度跳变比分别为1.23-0.002+0.017和2.21-0.11+0.08。综合以上结果,可以推断,这个星系团东侧和北侧各存在一个并合事件。
    • 秦育婧; 冯梦茹; 卢楚翰; 何书雅; 李丽平; 胡春丽
    • 摘要: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冷锋频数最多、活动最强的区域,且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年,从北大西洋到欧亚大陆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欧亚遥相关(EU)波列正位相,华北地区上空500 hPa为负位势高度异常,表明东亚大槽增强,相应的西伯利亚高压偏强;(3)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为异常暖平流时,华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增强,冷锋活动也增强;(4)大西洋北部的海面温度(SST)异常可能通过激发对流层中、上层的罗斯贝波,该罗斯贝波向东传播经欧洲—西西伯利亚传至中国华北地区,从而影响华北地区的冷锋活动强度。
    • 张子仪; 李国翠
    • 摘要: 2020年11月18日,我国南京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增温异常,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月16日至20日ERA5逐小时1000 hPa至300 hPa的散度、位势高度、气温、水平风和垂直速度等再分析资料,根据高低空的天气系统的配置和槽脊移动的过程,结合散度、暖平流等天气学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冷锋过境前的基本环流形势,并主要结合热力学一级能量方程(温度倾向方程)对影响本次增温天气过程的因子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增温中,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的贡献占主导作用,前者由于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后者与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有关;而垂直运动不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
    • 周琴; 谢启玉; 李洪梅
    • 摘要: 应用探测资料及地面台站的观测资料,对2008年3月30—31日在青海高原东北部形成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地面冷锋演变形势及影响大风发生的持续的关键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此次灾害性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日变化明显(昼强夜弱),过程中伴随沙尘暴、寒潮、弱降水等复杂天气的特点;(2)西伯利亚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向南暴发,与地面系统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温度差动平流是造成此次大风的主要原因;(3)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叠加加大低层位势梯度和地面气压梯度,配合冷锋过境,使得白天近地层不稳定性加大,湍流加强,动量下传加大地面风速,导致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4)柴达木盆地作为沙源在前期干燥无降水的气候条件下,加之层结不稳定和湍流活动造成的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是引起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 李欣; 张璐; 江敦双
    • 摘要: 利用2011-2018年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青岛地区38个暖区暴雨日的基本特征.结果 表明:(1)青岛地区暖区暴雨按发生的天气形势主要可分为暖切变型、冷锋型、副高边缘Ⅰ型及产生连续性暴雨的副高边缘Ⅱ 型.(2)暖区暴雨主要发生在7-9月,其中7、8月发生次数较高.暴雨落区和青岛的地形关系密切,在南北山区形成两条暖区暴雨高发生带.(3)暖区暴雨的强对流特征明显,短时强降水的贡献随总雨量的增加而加大,且降水时段集中,主要降水产生在6h以内.(4)冷锋型和暖切变型的天气形势均为北部西风槽配合偏南的副热带高压,低层有明显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水汽,其中冷锋型有明显冷空气南下在华北南部形成东北西南向冷锋,而暖切变型的中支槽前在渤海西部有低涡生成,前部暖切位于半岛北部地区.两类副高边缘型均为西低东高形势,青岛处于副高西侧,且副高边缘Ⅱ 型的副高位置更为偏北,东移的西风槽更加深厚,与副高形成东西对峙,易出现连续性暴雨.(5)各型暖区暴雨基本发生在低层高能舌的顶端及由于风速切变和地形抬升造成的水汽辐合区域.
    • 韩雪蕾; 王咏青; 纪旭鹏; 纪凡华; 韩风军
    • 摘要: 利用2018年5月15-16日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大气河背景下一次华北地区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大气河在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暴雨前后的演变特征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位于华北地区的高空槽、低空切变线、地面冷锋和高低空急流,这些系统使得华北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带来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暴雨过程中有源于南海的大气河,经我国东南地区向华北地区延伸,核心水汽通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湿层十分深厚,低层高湿高能并有风速的大值区.大气河的强盛发展促使了强降水的发生,大气河逐渐减弱消散时,降水趋于结束.通过大气河的输送作用,将热带地区的暖湿水汽直接输送到华北地区,为此次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大气河遇到泰沂山脉被迫抬升,触发强降水,地形抬升作用是此次暴雨的重要抬升机制.
    • 刘鹏兵; 田凤; 肖云清; 杨苑
    • 摘要: 利用Micaps常规高空、地面资料、NCER/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葵花8红外及可见光卫星资料,对2019年5月11日发生在宁夏地区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到蒙古国一带是该次过程中冷空气的直接发源地,冷空气自阿尔泰山山口南下后经内蒙古西部、河西走廊地区自西北路径影响宁夏;地面较强的蒙古气旋在高空急流、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地面冷暖平流下强烈发展,地面冷锋是该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从地面到600 hPa,层结温度递减率几乎等于干绝热递减率,从低到高均处于超绝热层结中,不稳定层结有利于起沙;冷锋在东移南下过程中其强度不断增强,冷暖平流的作用以及非绝热因子的影响是冷锋移动加强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的沙尘天气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非常明显的特征,具有纹理光滑、范围广、边界清晰等特点,应用卫星云图可将该次沙尘暴的预警时间提前6 h左右.
    • 宝乐尔
    • 摘要: 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分析2020年11月20-21日阿拉善盟大雪天气过程的锋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蒙古地区高压母体中分裂一个高压中心东移南下,其前部冷锋造成阿拉善盟地区降雪天气;此次锋生是热力和动力的共同作用,贺兰山附近锋面呈带状准垂直分布,动力锋生加强次级环流使垂直运动进一步发展,为大雪提供动力条件;偏西通道和西南通道输送水汽,在600hPa至500hPa强烈辐合,为阿拉善盟提供充足的水汽.
    • 张静纯
    • 摘要: 沙尘天气是包头市春季高影响天气,给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1月11—15日的扬沙天气与3月14—15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为例,从实况、环流特征、层结条件、散度条件及地面气象要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两次过程的异同.从各个方面的总结来看,扬沙天气过程大气层结较为稳定、冷平流弱、风力较弱、以辐散下沉运动为主,沙尘暴天气过程大气层结不稳定、有深厚的混合层、冷平流强、风力大、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明显的上升运动.
    • 李博; 刘飞; 郭文明; 高飞; 李秀镇
    • 摘要: 利用地面和探空气象观测数据、雷达探测资料以及ECMWF(ERA5)0.25°×0.25°全球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6年8月19日青岛市环胶州湾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环境条件及逆风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地面冷锋进入倒槽,冷空气向地面辐合线的暖区渗透触发对流天气是此次过程的形成机制.此次大暴雨过程与地形关系紧密,主要分布在低层暖湿气流和山脉抬升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前位涡大值区,该区域中低空垂直上升运动和相对湿度配合较好.大暴雨区站点的强降水时段与垂直上升运动时段吻合,小时最大雨量出现在垂直上升运动强度的跃增阶段.过程降水开始前,0°C层高度和近地面层比湿变化不大,CAPE值、K指数以及垂直风切变等各项不稳定指数均较08时明显增强.雷达产品分析显示,造成大暴雨的对流单体呈暖区对流特征,强降水前20~30min垂直风切变增强.此次降水过程产生的4处逆风区均出现在对流单体生成之后,为对流单体下沉气流产生的与环境风相反方向的辐散气流.其中2处低层相对湿度大值区的逆风区能得到发展增强,而逆风区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对流增强,此演变特征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临近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