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气层结

大气层结

大气层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41970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大气层结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永刚、孟雪峰、仲夏等。

大气层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41970 占比:99.66%

总计:42112篇

大气层结—发文趋势图

大气层结

-研究学者

  • 孙永刚
  • 孟雪峰
  • 仲夏
  • 冯晓玲
  • 刘娜
  • 刘娟
  • 张丽娟
  • 张仁健
  • 张健
  • 曹治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悦; 曲哲; 王爱香; 石磊; 初雪迎
    • 摘要: 本文利用伊春探空站的资料能真实地反映本地大气的层结情况这一优势,对山区辐射雾特征及探空图所提供的预报指示意义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伊春市常出现纯粹的山区辐射雾,且中部山地较常出现大雾天气,南北部平原不易出大雾。(2)气压值范围约在1012.5-1017.5 hPa左右;近地层相对湿度≥80%时,易出大雾。(3)大雾发生时温度露点差与相对湿度十分接近甚至相等,相对湿度均≥80%。(4)夜间存在近地面逆温层时,第二天出雾比例高达90%以上;逆温层高度在935-992 hPa之间及逆温层温差在2-5°C时,对于雾的预报有极好的参考意义。(5)当逆温层厚度≥125 m,且风为微风,相对湿度≥80%时,伊春市有两个站及以上出现大雾天气;近地面逆温层厚度≤125 m时,需配合1-2 m/s左右风速及90%左右及以上相对湿度时,才会出现两个站及以上大雾天气。结合以上有利条件,可以提前发布相应级别大雾预警。
    • 范爱芬; 彭霞云; 娄小芬; 王丽颖; 傅良
    • 摘要: 利用NCEP 0.5°×0.5°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多普勒雷达和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对西行登陆福建的秋季台风“菲特”(1323)、“鮎鱼”(1617)和“杜鹃”(1521)登陆后倒槽特大暴雨的对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秋季台风倒槽特大暴雨均由中尺度对流的持续影响造成,特大暴雨出现在低空水汽通量辐合、θ_(se)大值区或锋区以及大尺度强迫抬升的重叠区域,另外在减弱的台风中心附近也出现了水汽辐合、θ_(se)大值区和强迫抬升的持续,倒槽区域较减弱的台风中心附近更为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其出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菲特”(1323)和“鮎鱼”(1617)的冷空气影响、不稳定能量和大气层结有差异,对流的特征和强度不同“。杜鹃”(1521)基本没有冷空气影响,但在强大暖湿气流北上过程中,急剧增长的不稳定能量在低空切变、地面中尺度辐合和海岸强迫的共同作用下释放,触发中尺度对流发生发展。在业务预报中,由于对倒槽特大暴雨的对流特征、强度和持续时间认识不够,加上数值模式降水量预报偏小,导致预报出现偏差。
    • 吴正人; 张智博; 刘梅; 杜思源; 张雷
    • 摘要: 层结性是影响大气参数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层结状态会对风力机尾流大气参数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基于开源CPD平台OpenFoam,并结合大涡模拟和大气边界层理论,开发编译了特定求解器下的风力机模型,实现不同层结状态下风力机尾流对大气参数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层结下风力机尾流的影响范围远,不稳定层结的风速损失较小,两种层结状态下风速分布规律相似;在轮毂高度处,不稳定层结下温度下降,稳定层结则上升;与来流大气温度相比,不稳定层结的远尾流区温度变化明显。在风轮高度以下及3d(风轮直径)以上区域,风力机后各处的温度分布不受尾流发展的影响;在风轮高度以下区域,不稳定层结下的尾流温度比来流大气温度低,而稳定层结则相反。
    • 颜士州
    • 摘要: 一声春雷震乾坤,春天的第一声雷鸣,在气象上称为初雷,意味着春天已经到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在蒙古冷高压气团的控制之下,空气寒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故而一般不会出现打雷现象。入春以后,南方暖湿气团日渐活跃,不断北上,并与南下冷空气交锋,空气变得不稳定起来。当云中有较强的上升气流,导致大量电荷产生,并有强烈的放电现象时,我们就能听到隆隆的雷声。
    • 宋刘明; 张颖龙; 张瑞萍
    • 摘要: 为了探讨大气环境污染过程中气象条件对污染过程的影响和污染物的来源,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PM2.5数据,同时使用TrajStat模型分析浙北地区2018年1月25日~2月4日的一次污染输送过程,结果表明:污染物的来源以来自西北方向的远距离输入为主,高值主要集中在苏南、江苏安徽交界处、山东南部及中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冷空气持续扩散南下是污染过程的天气背景;稳定的大气层结,较小的风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此次污染过程前期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数值较高,主要是雾的作用;中后期雾霾混合,以霾为主.2月2日以后又一次冷空气南下,风速持续增大,大气扩散能力不断增强,污染物浓度下降,能见度好转.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提供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依据.
    • 张静纯
    • 摘要: 沙尘天气是包头市春季高影响天气,给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1月11—15日的扬沙天气与3月14—15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为例,从实况、环流特征、层结条件、散度条件及地面气象要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两次过程的异同.从各个方面的总结来看,扬沙天气过程大气层结较为稳定、冷平流弱、风力较弱、以辐散下沉运动为主,沙尘暴天气过程大气层结不稳定、有深厚的混合层、冷平流强、风力大、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明显的上升运动.
    • 刘娜; 张健; 王昆鹏; 蔡柠泽
    • 摘要: 利用ERA5逐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出现的历史罕见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本次降水过程相态复杂,降水持续时间特长,多站降水突破历史同期值,罕见的暴雪、暴雨、冻雨同日出现.500hPa贝加尔湖地区低槽强度呈负距平,较历年同期异常偏强;槽呈疏散形势,有利于低槽在东移过程中发展加强,环流经向度加深;同时日本海上副热带高压脊异常偏强,低槽东移过程中受阻,有利于降水系统长时间的维持.地面江淮气旋和贝加尔湖以东冷高压异常偏强,气旋携带大量暖湿空气与冷高压前部干冷空气交汇,锋生作用加强,是产生雨雪冰冻天气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前期大气异常偏暖,随着低层西南风急流建立和加强,将黄、渤海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降水区输送,与槽后干冷空气交汇,为降水提供了有利能量、动力、水汽和凝结条件.长春站融化层高度、过冷却层高度和厚度非常有利于冻雨形成,深厚而稳定的逆温层和低层湿度较大的冷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直接原因.
    • 刘娜; 张健; 王昆鹏; 蔡柠泽
    • 摘要: 利用ERA5逐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出现的历史罕见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本次降水过程相态复杂,降水持续时间特长,多站降水突破历史同期值,罕见的暴雪、暴雨、冻雨同日出现。500hPa贝加尔湖地区低槽强度呈负距平,较历年同期异常偏强;槽呈疏散形势,有利于低槽在东移过程中发展加强,环流经向度加深;同时日本海上副热带高压脊异常偏强,低槽东移过程中受阻,有利于降水系统长时间的维持。地面江淮气旋和贝加尔湖以东冷高压异常偏强,气旋携带大量暖湿空气与冷高压前部干冷空气交汇,锋生作用加强,是产生雨雪冰冻天气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前期大气异常偏暖,随着低层西南风急流建立和加强,将黄、渤海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降水区输送,与槽后干冷空气交汇,为降水提供了有利能量、动力、水汽和凝结条件。长春站融化层高度、过冷却层高度和厚度非常有利于冻雨形成,深厚而稳定的逆温层和低层湿度较大的冷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直接原因。
    • 田莉; 李得勤; 王扬锋; 段云霞; 刘硕
    • 摘要: 利用环境监测站大气污染物数据、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和0.125°×0.125°的EC再分析资料,结合MODIS遥感火点监测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5年11月8日和2016年11月5日的两次由于东北地区秸秆焚烧导致辽宁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气象扩散条件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来源等.结果 表明:两次过程地面PM2.5浓度均出现快速上升和下降,其中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污染强度较2016年11月5日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混合层高度较低,其上层的中性层结转变为逆温层结,抑制混合层高度的发展.同时低层冷平流不断侵入到暖平流下方,使得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强,维持时间较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过程更长,低层下沉运动和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增强使得辽宁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累积.而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西部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 陈朝平; 卢萍
    • 摘要: 针对2018年入汛以来四川地区首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18·05·21"过程),利用西南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SWC-WARMS)的预报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不同起报时次对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发现:随着预报时次的临近,其降雨的预报效果越好;在临近降水发生过程前以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启动模式,对大气状态的刻画比用模式运行结果更为真实,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大气的温湿结构来改变层结状态,影响其稳定度,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其环流场,增强低层的气旋性辐合和水汽的输送,从动力角度影响整个降水过程.采用更为真实的初始场启动模式以后,能更加准确地模拟出降水前后时段能量/水汽的积累和释放的热力过程,以及涡度、散度和垂直上升运动等动力因子共同协调发展过程,因此对预报效果有正反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