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专利文献909255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读与写(教育教学刊)、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教育科学论坛等;
借物抒情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曹津源、任道斌、张燕等。
借物抒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09255篇
占比:99.98%
总计:909418篇
借物抒情
-研究学者
- 曹津源
- 任道斌
- 张燕
- 张雅琪
- 景荣
- 洪兰英
- 牛锐
- 王芬
- 胡士玥
- 蔡松立
- 魏治明
- 一考生
- 丁素芬
- 乔一秀
- 任富强
- 何乙兆
- 何子芳
- 何银基
- 余永平
- 关庆艳
- 冯光辉
- 冯广建
- 况富
- 刘世龙
- 刘丽平
- 刘国强(升格评改)
- 刘春明
- 刘欣声
- 刘燕1
- 刘璟
- 刘芳
- 刘达江
- 刘长胜
- 刘静
- 初全国
- 史可振
- 吴冰
- 吴小燕
- 吴敏
- 吴方睿
- 吴秀楣
- 周凤英
- 周春林
- 周梦熊
- 周礼
- 周远喜
- 孙彦青
- 孙爱娟
- 孙雨桐
- 季运初
-
-
王继法;
周凤英
-
-
摘要:
蜂情诗意《荔枝蜜》,知识艺术集一体。借物言志构思巧,常读常新一甲子。《荔枝蜜》是作家杨朔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61年7月23日的《人民日报》)。它代表了杨朔散文的典型特点:富含诗意与哲理,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六十多年过去了,正如经过多年保存的成熟优质的荔枝蜜一样清甜甘美,甜香里带着股芬芳的清冽,很有鲜荔枝味儿,那味儿弥散着,沁人心脾,滋养精神。
-
-
龚艳
-
-
摘要:
中国很多优秀的古诗文都是诗人触景生情、借物抒情的结晶。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文描绘的画面,可以拉近学生的认知与古诗文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想象中再创个性化理解的“画面”,可以更好地走进古诗文的情境,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
-
-
辛志军
-
-
摘要:
感知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感知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小学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基石。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借助具体事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该单元为例,探讨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增强阅读感知的集中路径。一、从教学前奏中感知语言文字阅读感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学前奏中的朗诵与识字可以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是阅读感知的第一步。
-
-
石常虹
-
-
摘要:
古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客观的"象"表达主观的"意",这种运用意象的创作手法被称为借物抒情。小学阶段涉及的诗词量较大,多数诗词都运用了意象创作法,这种方法既体现了诗词的美感,又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以诗词意象为着眼点,积极寻找古诗词中的唯美元素,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奠定坚实的基础。
-
-
崔玮;
沈海滨(图)
-
-
摘要:
笛,司空见惯,可一旦吹奏起,一曲笛声百转千回。我国古代诗人常常借物抒情,抒发己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借羌笛,抒发苍凉悲壮之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李白借玉笛道出思乡之情,情意浓浓。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杜甫听笛声,即景抒怀,乡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
-
李正火(文/图)
-
-
摘要: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受于艺术的熏陶。少儿美育更需要生动而形象的引领。对学校和家庭来说,校园环境、美术教室艺术氛围和家庭布置、艺术生活品质十分关键。营造高雅艺术的环境之美,不求全,反对奢华“高大上”,须追求自然美、艺术美。艺术美要懂得取舍,要借物抒情,以少胜多,巧于因借。多选择品格高雅之物没错,但一般人家难以做到。那就取法自然,直面生活,“随类赋彩”,应季摆布,学习花道、茶道,选一花一草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呈现自然隽永,散发高古淡雅的气韵。
-
-
李佳
-
-
摘要:
《文心雕龙·情采》:"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神理二字最初用来形容诗文精妙而自然。到了唐宋时,从周敦颐《爱莲说》开始,古人写文喜欢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并发展成有名的"神理"说。简而言之,神理就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描写抒发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清朝乾隆时的桐城派将"神理"说发展为"神气"说,其实就是在神理说的基础上加入韵味,形成"神""理""韵"的大融合。
-
-
况富
-
-
摘要:
一、古诗词重点知识讲解(一)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1.咏物抒怀类: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常见意象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杜鹃(子规)、乌鸦、鸿雁、月亮、草木等。例如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
-
-
张雅琪
-
-
摘要:
蔷薇题材诗歌自南朝始有,到唐代才广泛成为文人书写对象,并由此延伸出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一,蔷薇常常出现于以庭院为代表的文人宴饮的场所,通过文人吟咏、唱和、酬赠得以流传,也成为文人集团交往密切的见证.其二,唐代诗人通过视觉、触觉、嗅觉三个方面描写蔷薇,在诗人吟咏间,蔷薇被赋予了人格化特征.其三,唐代开创了蔷薇的另一个代名词"猩猩血",为唐诗带来了新的趣味.除此之外,不同区域生长的蔷薇寄托了不同的情思,蔷薇成为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载体.在分析蔷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笔者对唐代蔷薇诗的主要意蕴加以分析,发现除表现诗人个性之外,蔷薇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
-
-
-
-
-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01-05-02
-
摘要:
一种用于在一个装置中输入汉语字符的五种笔画形状的布局。五种笔画的相对位置是十字形的。这种排列布置伴随有一首抒情诗,它帮助使用者记忆并记住键区上的五种笔画的位置。五种笔画的相对位置是:撇在十字的左边,点在右边,横在顶部,折在底部,竖在中间。抒情诗描述笔画的形状以及笔画在十字形结构中的相对位置。这首抒请诗可以有一个曲调从而变成一首歌,并且可以被烧录在一个装置如移动电话的ROM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