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水泥

骨水泥

骨水泥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404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8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72337篇;相关期刊599种,包括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等;骨水泥的相关文献由85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朝阳、何丹农、杨迪诚等。

骨水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8 占比:3.04%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72337 占比:96.87%

总计:74673篇

骨水泥—发文趋势图

骨水泥

-研究学者

  • 李朝阳
  • 何丹农
  • 杨迪诚
  • 汤玉斐
  • 吕维加
  • 赵康
  • 吴子祥
  • 刘训伟
  • 杨惠林
  • 崔永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袁虎成; 丁永国; 马雪花; 马文鑫; 孙建民; 王自立; 金卫东
    • 摘要: 背景: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口服抗结核药全身毒副作用大,寻求一种既能节约药物用量又能提高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全身血药浓度的药物缓释系统势在必行。目的:观察载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卷曲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在PBS人工模拟体液中的缓释性能。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alacos R粉剂分别与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卷曲霉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混合,每种药物与骨水泥粉剂有1.5 g∶40 g、2.5 g∶40 g两种比例,均加入20 mL液相单体,制备载抗结核药骨水泥标准试件8组,每组5个样本;对照组将40 g骨水泥粉剂与其20 mL液相单体混合,制备不含药骨水泥标准试件1组,共5个样本。将上述所有样本浸泡于PBS中,并置于37°C恒温水浴振荡器内,于设定的时间点取浸提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结果与结论:①吡嗪酰胺1.5 g组、吡嗪酰胺2.5 g组、卷曲霉素1.5 g组、卷曲霉素2.5 g组、莫西沙星1.5 g组、莫西沙星2.5 g组、阿米卡星1.5 g组、阿米卡星2.5 g组在PBS中可测到最低释药浓度的时间分别为45,60,150,150,120,120,60,90 d,其中卷曲霉素1.5 g组、卷曲霉素2.5 g组、莫西沙星1.5 g组、莫西沙星2.5 g组、阿米卡星2.5 g组具有更长的释药周期,对照组无药物释出;②结果显示,载卷曲霉素(1.5,2.5 g)、莫西沙星(1.5,2.5 g)、阿米卡星(2.5 g)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释药周期长、缓释性能好。
    • 郭二松; 马朋朋; 张鑫; 张春林; 蔡明; 苏峰; 刘肃; 李伟; 胡振顺; 张志敏
    • 摘要: 背景:以往研究中恢复骨折椎体强度或刚度所需的骨水泥体积数据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椎体在不同区域和个体之间体积大小差异、骨折前后体积差异、骨水泥体积和分布不对等引起。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探讨治疗椎体骨折所需的骨水泥灌注量。方法:选取8只成年绵羊,经筛选T8-L2椎体后最终获得50个椎体,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记录椎体初始强度和刚度、骨折后椎体前缘高度,使用有限元技术精确计算每个椎体骨折后体积,得出骨水泥注射体积。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拉丁方设计,50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标本分为两阶段处理:第一阶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分别注射体积5%,10%,15%,20%的低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每种体积5个标本;第二阶段,分别注射体积15%,16%,17%,18%,19%,20%的骨水泥,每种体积5个标本。将两阶段的标本置于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压缩实验。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椎体术前高度、宽度、深度、脱钙前后骨密度、强度和刚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第一阶段:与术前比较,5%,10%,15%组术后椎体强度降低(P0.05)。④结果表明,在保证骨水泥无渗漏前提下,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占骨折椎体体积16%骨水泥联合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和高度恢复为最佳。
    • 郭昊; 陈广新; 陈晓琴; 廉洪宇; 刘鑫伟; 李子涛
    • 摘要: 背景:对于A3.3型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后骨折端的稳定性欠佳,而骨水泥钉道强化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不同程度骨质疏松下骨水泥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右侧正常股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按照AO31-A3.3分型在Solidworks 2017中将股骨分割成股骨近端、小转子及股骨体3个骨块,分别建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实验组),以及骨水泥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对照组)。股骨头表面模拟单腿站立位的受力情况,在ANSYS中观察各组内固定下股骨最大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应力及股骨颈内翻角度上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相同骨质条件下,对照组股骨头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及股骨颈内翻角度均低于实验组,股骨最大应力值高于实验组;②随着股骨骨质疏松程度的增大,以实验组为基础,对照组股骨头位移变化率减少了2.94%-5.8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变化率减少了3.23%-4.79%,股骨颈内翻角度变化率减少了0.41%-8.51%,股骨部位最大应力变化率从增大了12.2%到仅增大5.74%;③结果显示,在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骨水泥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应对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时均较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且效果在严重骨质疏松时最显著,但骨水泥加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并不适用于正常骨质及轻度骨质丢失。
    • 聂文忠; 蒋光普; 韩笑; 徐威
    • 摘要: 背景:进行椎间融合手术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的比例较高,骨质疏松症会对钉棒系统固定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如螺钉松动率上升、椎间融合手术失败等,骨水泥钉道强化手术有力改善了这一问题。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比较低骨密度情况下不同骨水泥钉道强化固定后腰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依据提取CT图像建立L4-5椎体功能单元人体有限元模型,设置所有椎体骨材料为骨质疏松状态,分别建立无骨水泥钉道强化、全部骨水泥钉道强化、L4椎体骨水泥钉道强化、单侧骨水泥钉道强化、交叉骨水泥钉道强化模型,L5节段下表面固定,L4节段上表面施加500 N的垂直向下的载荷及7.5 N·m的力矩,检测钉棒系统、椎体钉道及骨水泥团的von-Mises应力。结果与结论:①相较于无骨水泥钉道固定组,骨水泥强化各组对于钉棒系统的von-Mises应力影响十分微小;②骨水泥强化各组钉道von-Mises应力在整体上小于无骨水泥钉道固定组,其中较为显著的为全部骨水泥钉道强化组;与全部骨水泥强化组效果相近的是交叉骨水泥强化组,单侧骨水泥固定组钉道von-Mises应力下降幅度次于交叉骨水泥固定组,L4椎体骨水泥钉道强化组对于钉道von-Mises应力的下降效果不明显,且在侧弯与旋转时钉道von-Mises应力超过无骨水泥钉道固定组;③各种运动状态下,全部骨水泥钉道强化组骨水泥von-Mises应力为最小值,单侧骨水泥钉道强化组与交叉骨水泥钉道强化组骨水泥von-Mises应力略微大于全部骨水泥强化组;④结果显示,骨水泥钉道强化技术有效降低了钉棒固定系统对椎体钉道产生的应力集中效应,优化了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降低了螺钉相对于椎体松动的风险;不同的骨水泥钉道强化方式效果不同,但整体趋势为钉道应力的降低,其中最为有效的固定方式为全部骨水泥钉道强化与交叉骨水泥钉道强化。
    • 姜欢畅; 张兆飞; 梁德; 江晓兵; 杨晓东; 刘志祥
    • 摘要: 背景:近年来采用单侧穿刺的可弯曲椎体成形方法被运用于临床,其相对于传统的直行入路有无优势目前尚无定论.目的:通过与两种直行椎体成形的比较,了解单侧多方向弯曲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优势.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85例,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65-91岁,分3组治疗,A组(n=25)进行单侧多方向弯曲椎体成形治疗,B组(n=32)进行单侧直行椎体成形治疗,C组(n=28)进行双侧直行椎体成形治疗.比较3组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再骨折发生率及骨水泥分布良好率;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1 d、12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局部后凸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与术后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试验方案已获得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伦理审批.结果 与结论:①B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A、C组(P0.05),3组间术后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弯曲和直行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多方向弯曲椎体成形在减少骨水泥渗漏、维持椎体高度和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
    • 沈松; 徐彬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会对其临床疗效产生影响.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2例,其中男52例,女80例,年龄(76.3±8.2)岁,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后根据X射线片上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分为弥散不良组(n=54)和弥散分布组(n=78).对比两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中线高度、局部后凸Cobb角与术后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的实施符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术后2d、1个月、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弥散不良组术后1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高于弥散分布组(P<0.05),两组间术后2d、6个月的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的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⑧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弥散分布组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率低于弥散不良组(P<0.05);④结果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会影响手术效果,骨水泥分布弥散可以减少伤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 侯万星; 李洪伟; 郑欣; 朱先任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伴随的终板损伤与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有关.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术前MRI发现的相关性,分析终板骨折及邻近椎间盘损伤对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2例,其中110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72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术前MRI片评估骨折椎体相邻椎间盘损伤和终板骨折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n=32)和无渗漏组(n=150),对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方式、终板骨折情况、相邻椎间盘损伤情况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182例患者中,术前63例存在终板骨折,98例存在邻近椎间盘损伤;所有患者中,32例椎体强化后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终板骨折组的渗漏率高于无终板骨折组(P<0.05),椎间盘损伤组的渗漏率高于无椎间盘损伤组(P<0.05);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手术方式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无关(P>0.05);③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终板骨折是强化后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邻近椎间盘损伤、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椎体部位不是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④相关分析显示,终板骨折与椎间盘损伤存在显著相关性(r=0.47,P=0.000);⑤结果表明,术前MRI发现的终板骨折是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损伤并非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影响因素,椎间盘损伤与终板骨折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存在明显相关性.
    • 王智强; 林路; 陈萧霖; 柯珍勇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强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治疗方式,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其存在的局限性逐渐显露,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改良.目的:拟从导航定位及手术入路方式、骨折复位系统及防骨水泥渗漏技术、骨水泥材料等成分方面阐述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改良与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2000年1月到2020年4月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ercutaneous kyphoplasty".查阅相关文章,最终共纳入61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①O-arm导航及3D打印技术对于上胸椎压缩性骨折、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等手术难度大的患者很有帮助;②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单侧入路较双侧更具有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⑧目前存在多种骨折复位系统及防骨水泥渗漏技术,不同的结构特点使其在治疗上各有优势,需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选择;④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可能会逐步替代传统骨水泥材料.
    • 欧梁; 孔德忠; 徐道情; 倪景; 付兴前; 黄维琛
    • 摘要: 目的:椎体成形术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目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仍是强化椎体最常用的填充材料,但其并非是最理想的填充材料.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一种能够与骨组织自然愈合且被人体吸收和替代的新型填充材料.文章系统评价两种填充材料应用于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7月.以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临床疗效作为结局指标.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研究质量评估,其中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质量,队列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评估质量,并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9项研究,其中有5项随机对照试验和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总体质量较高,共593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填充材料在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5MD=-0.45,95%CI:-1.10-0.21,P=0.18)、椎体后凸Cobb角(MD=-0.16,95%CI:-0.43-0.11,P=0.24)、椎体高度(SMD=0.13,95%CI:-0.12-0.37,P=0.32)、骨水泥渗漏率(OR=1.30,95%CI:0.67-2.54,P=0.44)、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MD=3.31,95%CI:-1.34-7.97,P=0.16)、临床疗效有效率(OR=1.00,95%CI:0.14-7.27,P=1.00)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在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方面,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组明显优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OR=2.17,95%CI:1.04-4.51,P=0.04).结论: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比,在椎体成形术中应用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对于减少邻近椎体骨折具有显著优势,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骨水泥渗漏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疗效相当,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 李文乐; 王浩胜; 宁丽俊; 张文石; 高森; 孙丽君; 胡朝晖
    • 摘要: 背景: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但有关骨水泥出现渗漏的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85例,其中男77例,女308例。选取年龄、性别、骨密度、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住院时间、骨水泥量、手术时间、住院到手术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是否多椎体骨折及类固醇药物使用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通过柳州市人民医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伦理审查。结果与结论:①385例患者中8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注射量、手术时长和是否多椎体骨折与术后骨水泥渗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的骨水泥注射量[OR=1.283,95%CI(1.004,1.640),P<0.05]、更长的手术时间[OR=1.0.15,95%CI(1.003,1.027),P<0.05]及多椎体骨折[OR=2.456,95%CI(1.461,4.130),P<0.05]患者有更大的骨水泥渗漏风险;②进一步建立临床预测模型(Nomogram)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ROC=0.683,拟合优度检验结果P=0.592,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③结果表明,骨水泥注射量、手术时长、多椎体骨折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Nomogram可以较准确预测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