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6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20493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医疗装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伍峰、刘忠、常甲楠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0493篇
占比:99.98%
总计:320558篇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研究学者
- 伍峰
- 刘忠
- 常甲楠
- 张振杰
- 曾浩
- 梁伟之
- 汪建良
- 许科峰
- 谭章勇
- 郭峰
- 高金伟
- 丁旭超
- 余占洪
- 余永波
- 余洋
- 俞超
- 刘宇明
- 刘嵬
- 刘新功
- 刘明冲
- 刘春
- 刘晓潭
- 刘鑫伟
- 卢敏
- 史定伟
- 叶少腾
- 吴小川
- 吴明凡
- 周凡
- 周强
- 周晓庆
- 周维云
- 周迎锋
- 唐坚
- 唐春江
- 夏富华
- 夏相湘
- 姚汉刚
- 孔凡宇
- 孙宏辉
- 孙建华
- 孙晓飞
- 孙月华
- 孙立
- 孙良业
- 孙贵新
- 孟遇春
- 季建安
- 宋永利
- 崔路宽
-
-
郭昊;
陈广新;
陈晓琴;
廉洪宇;
刘鑫伟;
李子涛
-
-
摘要:
背景:对于A3.3型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后骨折端的稳定性欠佳,而骨水泥钉道强化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不同程度骨质疏松下骨水泥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右侧正常股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按照AO31-A3.3分型在Solidworks 2017中将股骨分割成股骨近端、小转子及股骨体3个骨块,分别建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实验组),以及骨水泥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对照组)。股骨头表面模拟单腿站立位的受力情况,在ANSYS中观察各组内固定下股骨最大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应力及股骨颈内翻角度上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相同骨质条件下,对照组股骨头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及股骨颈内翻角度均低于实验组,股骨最大应力值高于实验组;②随着股骨骨质疏松程度的增大,以实验组为基础,对照组股骨头位移变化率减少了2.94%-5.8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变化率减少了3.23%-4.79%,股骨颈内翻角度变化率减少了0.41%-8.51%,股骨部位最大应力变化率从增大了12.2%到仅增大5.74%;③结果显示,在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骨水泥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应对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时均较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且效果在严重骨质疏松时最显著,但骨水泥加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并不适用于正常骨质及轻度骨质丢失。
-
-
麦胡强
-
-
摘要: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以及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DHS组(采用DHS治疗,33例)、PFNA组(采用PFNA治疗,32例)和PCCP组(采用PCCP治疗,25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Fogagnolo标准评价复位质量;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3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首次下地时间:PFNA组和PCCP组均短(少)于DHS组(P0.05)。结论PFNA、PCCP以及DHS均可有效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但PFNA和PCCP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术后下地时间早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
吴明凡;
江淮;
郑权;
陈学周;
邵松;
孙良业;
谢威
-
-
摘要: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用钢丝克氏针固定大转子。记录手术情况,采用大转子高度(GTH)评估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oval评分评估患者行走能力,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RC分级评估髋外展肌力。结果38例患者中,3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35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全涂层柄31例,骨水泥柄7例。3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4(20.4±5.9)个月;6例失访。术后患侧GTH为-8.9~4.7(-1.1±4.6)mm,健侧GTH为-4.6~4.3(0.3±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摄X线片复查,30例骨折愈合,2例未见骨折断端连接及骨痂形成,但纤维愈合,并未影响外展肌力或行走能力。行走能力Koval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69~93(83.1±5.5)分,髋外展肌力MRC分级为3~5(4.2±0.8)级。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采用钢丝克氏针固定大转子,重建了臀中肌的外展机制,术后疗效满意。
-
-
孙晓飞
-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治疗与Intertan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0年01月-2021年01月对本院接入的10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组对比,两组分别50例,其中常规组Intertan治疗,研究组PFNA治疗.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骨性愈合成功率无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失血量、手术耗时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不论是Intertan治疗还是PFNA治疗,疗效相当,各有优势,建议临床围绕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理的治疗方式.
-
-
孟遇春;
梁志强
-
-
摘要:
目的 观察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TF)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2例高龄不稳定型IT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36例,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和观察组(36例,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FRS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ITF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促进髋部骨折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
刘明冲;
孔凡宇;
孙贵新
-
-
摘要: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髋部骨折的一种常见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日益升高,针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理念也不断更新.不恰当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选择进行了探索,一致认为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这样不但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产生.手术方法大致有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术3种.近年来,各种治疗方法逐渐改良.InterTAN作为最新的第四代髓内钉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也不断增多.该文就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
-
-
夏相湘
-
-
摘要: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代谢及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万年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手术治疗,试验组给予PFNA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骨代谢指标[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Ⅰ型(PINP)、骨钙素(OC)]及骨强度[屈曲比率(BR)、骨密度(BMD)、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的变化.结果 术后,试验组PINP、O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MD、CSMI均高于对照组,BR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FNA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改善骨代谢指标,提高骨强度.
-
-
余洋
- 《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NA治疗组24例和Intertan治疗组2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术后髋部疼痛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rn 结果:43例患者术后获的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髋部疼痛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PFNA组发生1例固定失效及1例髋内翻.rn 结论:对于不稳定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与Intertan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PFNA并发症相对较多.
-
-
-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NA治疗组24例和Intertan治疗组2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术后髋部疼痛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 结果:43例患者术后获的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髋部疼痛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PFNA组发生1例固定失效及1例髋内翻. 结论:对于不稳定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与Intertan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PFNA并发症相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