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6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0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31647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西藏医药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2009年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等;骨折复位的相关文献由3771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佩福、张英泽、张立海等。

骨折复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0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1647 占比:98.74%

总计:32051篇

骨折复位—发文趋势图

骨折复位

-研究学者

  • 唐佩福
  • 张英泽
  • 张立海
  • 陈伟
  • 孙昊
  • 林志雄
  • 宋晨
  • 王军强
  • 王国印
  • 王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鲍凯; 宋文慧; 刘昌文; 梁凯恒; 王佳佳
    • 摘要: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查阅病历和术前、术后X射线片,并通过术前和术后CT扫描,根据Spence标准即张口位X射线片寰椎两侧块移位之和≥6.9 mm判定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同时明确骨折类型,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来评估寰枢关节是否稳定。结果与结论:①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1.0±6.4)个月,术后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CT均可见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②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74.4±4.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颈部屈伸70°-88°(79.7±6.0)°;颈部左右侧屈76°-85°(82.1±2.8)°;左右旋转129°-155°(143.5±8.4),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未见寰枢关节存在任何不稳定的影响学表现;术后4例患者主诉颈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在规范康复及指导治疗下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④提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复位效果也较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基本不受限;对于C_(1)骨折,横韧带断裂可能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禁忌证,但C_(1)-C_(2)不稳定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方闰; 宁仁德; 刘雨龙; 毕程浩; 周道斌
    • 摘要: 背景: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平台宽度恢复与否,目前临床尚无统一参考标准,其对术后膝关节功能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少。目的:探究成人胫骨外侧平台与股骨外侧髁的解剖位置关系及其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宽度复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拍摄的标准中立位正常成人膝关节X射线片148例208膝(正常组),以及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8例(58膝)术前及术后1年标准中立位膝关节X射线片(骨折组)。定义胫骨平台最外侧点为A点,股骨远端关节面最外侧点为B点,股骨外侧髁最外侧点为C点,分别测量A-B与A-C的水平距离,若B点在A点内侧记做(-),在A点外侧记做(+),同理记录A-C值。正常组按照男女及左右侧分组,进行组间对比,以发现成人胫骨外侧平台与股骨外侧髁的解剖位置关系。同时对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定义复位后A点在C点内侧为甲组,A点在C点外侧为乙组,比较甲、乙组的膝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正常组男性、女性平均A-B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86,P>0.05);正常组男性、女性平均A-C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0,P>0.05);正常组左侧、右侧平均A-B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67,P>0.05);正常组左侧、右侧平均A-C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09,P>0.05);②正常组平均A-B值为(-3.60±0.84)mm,骨折组术前平均A-B值为(-5.28±1.16)mm,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28,P<0.05);正常组平均A-C值为(1.80±1.26)mm,骨折组术前平均A-C值为(1.09±2.18)mm,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7,P<0.05);③骨折组中甲组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为(83.05±2.04)分,乙组为(75.97±1.91)分,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25,P<0.05);④提示成人胫骨外侧平台与股骨外侧髁的解剖学位置关系相对恒定,术中胫骨平台宽度复位不佳是术后膝关节功能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
    • 王佳琦; 罗晓中; 童祎; 石维祥; 丁勇; 周欣; 吴刚
    • 摘要: 背景:目前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构型固定不能为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提供足够的稳定,有研究认为4枚空心螺钉较3枚空心螺钉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但是股骨颈空间有限,螺钉置入极容易失败,而机器人导航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对比机器人导航下3枚与4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5月机器人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16-66岁,采用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42例,4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0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置针次数、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率、骨折复位情况、股骨头坏死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完全负重时间.结果 与结论:①7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病例,骨折愈合率均为100%,其中3枚空心螺钉组3例出现股骨头坏死,4枚空心螺钉组未出现股骨头坏死,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空心螺钉引起的不良反应;②两组患者置针次数、出血量、骨折复位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枚空心螺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透视次数多均多于3枚空心螺钉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3枚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3枚空心螺钉组(P<0.05);③结果 表明,在机器人导航辅助下与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4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骨折愈合时间短、完全负重时间缩短、髋关节功能更好.
    • 王智强; 林路; 陈萧霖; 柯珍勇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强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治疗方式,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其存在的局限性逐渐显露,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改良.目的:拟从导航定位及手术入路方式、骨折复位系统及防骨水泥渗漏技术、骨水泥材料等成分方面阐述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改良与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2000年1月到2020年4月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ercutaneous kyphoplasty".查阅相关文章,最终共纳入61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①O-arm导航及3D打印技术对于上胸椎压缩性骨折、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等手术难度大的患者很有帮助;②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单侧入路较双侧更具有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⑧目前存在多种骨折复位系统及防骨水泥渗漏技术,不同的结构特点使其在治疗上各有优势,需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选择;④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可能会逐步替代传统骨水泥材料.
    • 王智强; 林路; 陈萧霖; 柯珍勇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强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治疗方式,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其存在的局限性逐渐显露,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改良。目的:拟从导航定位及手术入路方式、骨折复位系统及防骨水泥渗漏技术、骨水泥材料等成分方面阐述经皮椎体强化术的改良与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2000年1月到2020年4月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ercutaneous kyphoplasty”。查阅相关文章,最终共纳入61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①O-arm导航及3D打印技术对于上胸椎压缩性骨折、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等手术难度大的患者很有帮助;②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单侧入路较双侧更具有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③目前存在多种骨折复位系统及防骨水泥渗漏技术,不同的结构特点使其在治疗上各有优势,需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选择;④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可能会逐步替代传统骨水泥材料。
    • 杨家赵; 朱万博; 谢凯; 李黎; 徐磊; 朱晨
    • 摘要: 目的:比较聚氯乙烯和泡沫骨骼骨折教学模型在手术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进行骨科规范化培训的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接受骨折复位内固定的理论知识培训和观看骨折复位固定的手术操作视频。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名学生。聚氯乙烯(PVC)组学生在PVC塑料管上模拟骨折复位固定的手术操作,模型组学生在泡沫骨骼模型上模拟骨折复位固定的手术操作。骨科规范化培训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满意度评价,并记录在标准SYNBONE骨折模型上进行复位固定的效果和操作时间。结果:骨科规范化培训结束时,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较PVC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在胫骨骨折模型上进行复位固定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虽然模型组操作时间快于P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学生的满意度高于P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氯乙烯塑料管和泡沫骨骼模型均可实现骨折复位固定的手术模拟教学。前者材料成本低、方便获取,适合基层教学推广;后者符合骨骼解剖形态,可提高学生培训满意度,但价格昂贵。
    • 仓海斌; 王长峰
    • 摘要: 目的:探究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CF)患者骨折复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关系。方法:选取OVCF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分为Ⅰ级(n=16)、Ⅱ级(n=20)、Ⅲ级(n=14);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骨水泥弥散分布不同等级患者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伤椎局部后凸角(Cobb角)、骨折复位[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椎体高度丢失率,分析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术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OVCF患者VAS评分、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不同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患者FVHR、椎体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患者FVHR较术后1 d升高(P<0.05),椎体高度丢失率较术后1 d降低(P<0.05);术后各时点患者FVHR、椎体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OVCF患者FVHR呈正相关(r=0.521,P<0.05),与椎体高度丢失率呈负相关(r=-0.427,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骨折复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存在相关性,术后评估OVCF患者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有助于手术疗效的判断。
    • 代文杰; 李成; 余海宁; 路多; 刘纪涛; 李海涛; 凤豪
    • 摘要: 手术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手段,以恢复正常的下肢力线、关节面的平整及稳定性、膝关节无疼痛、屈伸活动不受限为主要目的[1]。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影响骨折疗效的重点之一,传统的前外侧切口入路是胫骨平台骨折最多采用的手术入路方式,但对常合并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SchatzkerⅣ~Ⅵ型复杂胫骨骨折而言,治疗较为困难,难以实现满意的骨折复位、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2]。
    • 王建锋; 钱建军
    • 摘要: 目的比较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对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关节功能评分、复位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64.58±16.78)分钟、(31.23±9.46)ml、(8.09±1.63)周、(4.17±0.57)cm、(8.83±1.75)天]均低于于对照组[分别为(89.67±13.54)分钟、(46.45±7.89)ml、(9.97±1.87)周、(11.09±1.63)cm、(12.56±2.15)天](P0.05)。两组常见并发症有切口感染、切口皮缘坏死、跟骨骨髓炎、腓骨长短肌腱并发症、腓肠神经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并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8%)低于对照组(25%)(P<0.05)。结论跗骨窦微创切口和外侧L形切口对跟骨骨折所取得复位效果和关节功能改善相似,但跗骨窦微创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朱海泉; 尚修超; 孟祥圣; 刘子敏; 井晟; 孙晓
    • 摘要: 目的探讨虚拟手术设计结合3D打印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外科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8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7~62岁,平均44.0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3D组(36例)和常规组(44例),常规组行传统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D组为3D打印结合术前虚拟手术设计,钢板预成型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骨折复位、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少于常规组(618.7±113.6)mL vs.(839.4±195.7)mL、(3.3±0.5)h vs.(4.1±0.7)h、(7.0±1.3)次vs.(10.5±2.7)次、(13.6±2.1)d vs.(15.7±3.4)d,P0.05;3D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优于常规组(92%vs.73%),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于常规组(94%vs.77%),P0.05)。结论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中,虚拟手术设计结合3D打印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术中多次透视,有利于骨折复位,促进恢复髋关节功能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