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
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

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03-2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对锁骨中段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对于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选择,应综合考虑骨折愈合率、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严格手术指征。
  • 摘要:目的:探讨原代培养的雪旺细胞对PC12细胞的促分化作用. 方法:原代培养的雪旺细胞选择性培养液(SCM)刺激PC12细胞观察其分化情况,并以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rve factor,BDNF)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加以验证. 结果:SCM刺激PC12细胞后促进其分化与NGF刺激后的结果类似,而BDNF刺激PC12细胞后细胞分化不明显. 结论:雪旺细胞的分泌液可促进PC12细胞分化.
  •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促进鼠胚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机制. 方法:取19d胎龄的小鼠胚胎颅骨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加入rhBMP-2诱导成骨的同时,分别加入放线菌素D、放线菌酮和羟(基)脲等三种药物,RT-PCR法检测VEGF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应用放线菌素D阻断基因转录后,可降低对照组成骨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并可完全抑制BMP-2对VEGF表达的促进作用.用放线菌酮阻断成骨细胞的蛋白合成后,可增加对照组成骨细胞VEGF mRNA的表达,但并不能完全抑制BMP-2对VEGF 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应用羟(基)脲阻断DNA合成后,可抑制BMP-2对VEGF分泌的促进作用. 结论:rhBMP-2对鼠胚成骨细胞VEGF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促进VEGF mRNA的转录,并与BMP-2的促有丝分裂活性密切相关,新蛋白的合成并不是促进VEGF mRNA表达的必要条件.
  • 摘要:目的:观察骨不连形成过程中骨断端组织成分的变化,确定骨不连接区陈旧组织的8成骨能力.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在前臂中段截除1.0cm骨段,去除骨外膜,封闭髓腔,分别于4、6、8周后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并行BMP免疫组化染色,比较骨断端组织成分的变化.制作肥大性骨不连兔动物模型,仍行上述观察和检测,比较BMP、DCN成分变化. 结果:骨缺损区随着时间延长,骨断端的骨痂逐渐减少,组织成分渐向纤维瘢痕组织变化,且BMP染色变淡.骨不连接区BMP、DCN成分可见染色,较正常骨折区染色明显减轻. 结论:动物骨缺损和骨不连动物模型形成确切,由于骨断端的缺损、局部血供的破坏以及骨折区成骨因子的减少,导致骨断端的成骨过程中断,大量形成的软骨细胞停止向成骨细胞以及骨细胞的方向发展,而改向成纤维细胞方向转化最终形成纤维瘢痕.
  • 摘要:目的:观察保守疗法与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 结论:保守治疗髋内翻及内科并发症发生率高,应尽少采用.ASA病情严重度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宜采取手术治疗,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的Ⅳ级患者应争取机会进行较为简单的手术.胥少汀改良Evans分型Ⅰ型、Ⅱ型、ⅢA型者可采用三枚空心螺钉固定;ⅢB型、Ⅳ型及Ⅱ类骨折可采用DCS、Gamma钉或PFN,DHS适于各型骨折,四者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根据术者对不同操作技术的掌握熟练情况及喜好进行选择.
  • 摘要:本文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是内固定治疗,还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内固定治疗,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选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这方面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 摘要:本文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单节段新鲜骨折脱位,颈椎骨牵引较易复位者选择前路;合并有较大的椎间盘突出者禁忌行后路手术;爆裂性推体骨折,严重成角畸形者,选择前路;有椎板压缩性骨折和关节面骨折,并凸人椎管者选择后路;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优先选择后路手术;多节段颈椎损伤,颈椎严重不稳者选择后路手术。
  • 摘要:目的:比较逆行和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愈合率和并发症。 方法:前瞻性地研究应用闭合扩髓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新鲜股骨干骨折72例,其中逆行钉治疗34例,顺行钉治疗38例。所有72例患者均进行了1次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个月(6~31个月)。 结果:逆行钉组中32例骨折愈合,延迟愈合3例,畸形愈合4例;顺行钉组35例骨折愈合,延迟愈合5例,畸形愈合3例。排除术前即有膝关节疼痛的病例,术后患侧膝关节疼痛者逆行钉组24例,顺行钉组9例;排除术前即有髋关节疼痛的病例,术后患侧髋关节疼痛者逆行钉组1例,顺行钉组6例。 结论:在骨折愈合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无显著性差异.逆行钉治疗术后有较多的膝关节并发症而顺行钉治疗术后有较多的髋关节并发症。
  • 摘要:目的:本文作者采用喙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自2004年-2006年11月,对Rockwood分型肩锁关节脱位Ⅲ度以上共22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6例,采用喙锁螺钉固定的治疗方法,手术后2周随访,以后每2月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患者均采用颈腕吊带固定6周,第2周采用被动活动,第6周逐渐开始主动活动.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4月(4月-2年).术后均采用constant评分,优良率为81.8%.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螺钉脱出,采用保守治疗,3月后取出螺钉,其中1例患者进行再手术.1例患者出现外展疼痛,给予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后期,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和疼痛出现. 结论:采用喙突螺钉治疗Rockwood肩锁关节Ⅲ度以上脱位,临床效果良好,同时对失败病例的分析,也给予作者在治疗这类患者中一些初步的认识.
  • 摘要:目的:介绍自体双股半腱肌和股薄肌横向滑杆固定重建膝关节ACL手术方法并探讨近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6年1月以来,共修复重建8例ACL损伤者,其中2例为急性损伤,6例为慢性膝关节不稳.手术从健侧取半腱肌和股薄肌对折4股重建ACL;先建立"胫-股"隧道,后在瞄准器帮助下采用拉出钢丝法使移植肌腱进入隧道,进入后肌腱股骨侧采用横向滑杆固定,胫骨侧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 结果: 7例膝关节动度完全恢复正常,1例膝关节伸直达到180°,但屈曲为110°.7例Larchman实验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对膝关节的稳定性满意,已逐渐恢复运动能力;1例Larchman实验为Ⅱ度,患者对膝关节稳定基本满意. 结论:此方法操作方便、微创,重建的ACL为膝关节功能恢复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此技术对医生的限制低,不熟悉或不会做关节镜的医生依然可采用此法重建ACL,因此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肘关节僵硬行切开松解手术的22例病人,探讨肘关节僵硬的病因,评价肘关节切开松解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22例肘关节切开松解手术的患者,对患者肘关节功能活动状况进行记录及评价,对肘关节僵硬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功能活动受限的具体原因及原手术方式,行切开松解手术.术后予功能训练,经平均13.1月的随访,对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患者男17例,女5例,左侧11例,右侧11例,原始损伤肘关节骨折15例,单纯脱位1例,骨折合并脱位4例,单纯软组织损伤2例.曾经手术史者18例.外伤后至肘关节松解手术平均13.4月,术前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平均屈80°,伸49°,前臂旋前54°,旋后57°.3例行单纯内侧、3例行单纯外侧入路,9例行单纯后侧入路手术,6例行内外侧联合入路,1例行内外后侧联合入路.术后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平均屈108°,伸38°,前臂旋前70°,旋后70°.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3分,术后平均82分.结合术前及术中分析,患者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包括关节内因素9例,具体而言有骨性结构复位不良3例、关节内索条形成6例,异位骨化14例.大部分病例均有关节囊挛缩.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提高大于50°者,手术距外伤时间平均9.4月,术前旋转活动度147°.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提高的角度小于15°者,术前前臂旋转活动较差,平均50°,肘关节松解术距外伤时间较长,平均16.9月. 结论:肘关节僵硬的原因主要有骨性结构复位不良,异位骨化形成,关节内瘢痕索条形成,关节囊挛缩粘连等.术前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手术距外伤时间与松解手术效果有关.
  • 摘要:本文对微创经皮安装胫骨远端解剖型钢板进行了临床研究。文章对健康人胫骨下段外侧面扭转形态进行了螺旋CT三维图像解剖学测量,并且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摘要:目的:探讨青壮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新方法. 方法:采用联合缝匠肌部分阔筋膜张肌多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FicatⅡ、Ⅲ、早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13例.髋关节前入路,切取多肌蒂髂骨瓣.切开髋关节,如股骨颈骨折骨不连则先行复位及内固定,制作股骨头颈骨槽.股骨头减压刮除病灶组织,植入多肌蒂髂骨瓣,功能锻炼. 结果: 无切口感染,随访平均2年3个月,关节疼痛获缓解,关节活动度增加,步距增大,原有股骨颈骨折骨不连也获愈合.股骨头囊性变密度增高修复,关节间隙清晰度增加,股骨头无塌陷,按Hartis评分优良率84.6%. 结论:多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血运好,利于股骨头充分减压,直接骨愈合,促进病灶修复,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减缓股骨头塌陷的发展.
  • 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自2004年10月以来我们利用肩关节镜治疗47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平均随访6.9月,分别记录肩袖钙化灶的部位、X片上的钙化灶的类型与肩峰的类型、术前术后肩关节的Constant功能评分. 结果: 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绝对值自术前的59.8分提高为78.9分.肩关节术前的功能与患者的年龄、钙化灶的类型与部位不相关(P>0.05).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改善与钙化灶的去除是否完全无相关性(P>0.05). 结论:肩关节镜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是十分有效.钙化灶的去除是否完全与肩关节功能不相关,但为了避免术后疼痛爆发的并发症发生,我们主张彻底清除钙化灶.
  • 摘要:目的:对比评价复合环孢素同种异体骨的免疫学特性及成骨特性. 方法:实验组植入复合环孢素同种异体骨,对照组植入深冻/冻干辐照同种异体骨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于不同时间点抽血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并取材,标本经处理后分别行IL-2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Masson三色法染色并图象分析,对淋巴细胞亚群及新骨面积数据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6周对照组IL-2受体密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且CD4+ T细胞百分数及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值与实验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的新骨生成面积均大于对照组,且大部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免疫学及组织学结果初步显示,与深冻/冻干辐照同种异体骨相比,复合环孢素同种异体骨可以更稳定持久地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并促进新骨生成.
  • 摘要:目的:研究总结直视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的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初步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12具(2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测量骶骨翼上缘L4、L5神经根前支和闭孔神经至骶髂关节的距离.采用6具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建立骶髂关节脱位模型,比较本固定法与传统后路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钢板固定的稳定性. 结果:(1)L4、L5神经根及闭孔神经分别距离骶髂关节(20.24±1.12)mm、(23.80±1.43)mm、(16.74±2.07)mm.(2)本固定方式与后路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前路钢板固定. 结论:该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可避免神经损伤,有利于临床开展.
  • 摘要:目的:探讨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研究. 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三维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19~75岁. 结果:随访2~15个月,无一例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 结论: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性,是当前锁骨内固定的理想固定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初步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Tronzo分型:其中Ⅲ型12例,Ⅳ型3例.Ⅴ型4例.我们采用闭合复位,抗旋股骨近端髓钉固定.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患髋功能情况. 结果:19例患者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60±10 min术中出血150±30 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w,按黄公怡患髋关节功能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 结论: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可靠,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人的股骨粗隆间.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有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的临床处理方法与适应症. 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2006年8月确诊合并神经损伤的15例骶骨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Gibbons分型系统对神经功能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保守治疗4例;单纯复位内固定6例;单纯神经探查2例;内固定+神经探查3例.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康复,其中直肠膀胱功能康复优良率达86%,感觉功能为89%,而运动功能康复优良率仅73%. 结论:骶骨骨折合并的神经损伤与骨折类型及骨盆环稳定性密切相关.早期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骶骨的解剖关系,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对于神经损伤症状明显的病例,CT、MRI显示骶管或骶前孔破坏并有压迫骶神经可能时,应在内固定的同时进行骶神经探查.晚期手术患者亦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距骨体Sneppen Ⅱ型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21例距骨体Ⅱ型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可吸收钉固定者3例,钛钉固定者15例,克氏针等3例. 结果:全部病例经门诊复查,平均随访38个月.其结果采用AOFAS评分,优8例,良5例,可3例,差5例,优良率61.9%. 结论:对距骨体Ⅱ型骨折应通过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运用适当的手术技巧而达到解剖复位及保护血运的效果;术后力争早期主动无痛地进行足踝关节功能训练.距骨体骨折相当少见,仅占全身骨折的0.28‰至0.64‰.Sneppen将其分为Ⅴ型,其中Ⅱ型骨折为距骨体经冠状面、矢状面或水平面的剪切骨折.由于距骨体在解剖上位置隐蔽,血供脆弱及关节面广泛等原因,常易导致距骨体缺血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本文通过利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分析7年间21例距骨体Ⅱ型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试图总结手术经验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颈椎先天性畸形的下颈椎外伤的治疗策略. 方法:自1998~2005年收治合并颈椎先天性畸形的下颈椎外伤患者11例,外伤种类包括急性C3/4椎间盘突出症1例,颈椎过伸伤7例,C5骨折1例,CA/5、C5/6脱位各1例.合并的颈椎先天性畸形包括Klippel-Feil综合征2例,颅底凹陷2例,颅底扁平5例,寰椎枕骨化9例,Chiari畸形1例.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者实施了颈前路单间隙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固定加后路短节段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1例颈椎过伸伤合并Chiari畸形实施了颈椎后路减压加枕大孔减压枕颈融合后路固定术.余病例依致压物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分别实施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或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 结果:随访4个月~6年,平均22个月.术后3个月Frank分级平均提高1~2级.植骨平均于术后3个月愈合,未出现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在随访期内未出现颈椎不稳以及颈椎畸形相关的临床症状. 结论:此类患者遭受的暴力不是很强大.明确没有上颈椎损伤者可以只处理下颈椎外伤,其处理原则与一般下颈椎损伤类同,所合并的颈椎畸形根据不同类型区别考虑.对于合并颈椎畸形的下颈椎外伤没有必要为了防止颈椎畸形远期继发的神经症状而融合上颈椎或其他节段.
  • 摘要:目的: 评价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NiTi shape memory alloy four-corner arthrodesis concentrator,NT-FCAC)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32侧头状骨、月骨、三角骨、钩骨标本分别采用NT-FCAC和克氏针固定,体外模拟四角融合术,858型双轴液压材料测试系统(858-MTS)测试固定强度;2件NT-FCAC施加20-200N循环拉伸载荷(1Hz),观察形变情况;100牛顿下压力和上提力加载NT-FCAC有限元模型,了解应力分布情况;分析试验结果,评价NT-FCAC生物力学特性. 结果:NT-FCAC组固定强度大于克氏针组(P<0.05);2件NT-FCAC发生形变达到6%时,施加载荷次数分别为4239和4068次;应力分布集中在NT-FCAC体部与4个固定臂交界处. 结论:NT-FCAC固定强度可满足四角融合术后不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疲劳度可满足四角融合后达到骨性愈合的需要;最易疲劳、断裂部位在NT-FCAC体部与4个固定臂交界处.
  • 摘要:目的:介绍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的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了5例肘关节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病人的治疗结果.手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3例);新方法(2例):固定或置换桡骨头,尽可能的固定冠状突骨折,修复相关的关节囊和外侧韧带损伤,必要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和辅助外固定,最后一次随访中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和临床检查两项评估. 结果:术后平均随诊32周,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平均96°±31.5°,Mayo肘关节评分平均得分70分(45-95分之间),其中1例优秀,3例良好,1例差. 结论:使用新方法治疗的肘关节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可以获得有效的肘关节稳定性和良好功能,可以在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
  • 摘要: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并发症的原因. 方法:于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66例(75个部位长干骨骨折),全部病例均追踪随访达到3月-1年,记录并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治疗对策. 结果:66例中其中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骨不愈2例,进针点或骨折端骨折劈裂2例,骨折移位1例,膝关节僵硬3例:关节活动受限4例,针尾激惹3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未出现骺板损伤病例.骨折不愈合术后8月重新改为钢板和交锁髓内钉固定后愈合;皮肤激惹拔出髓内钉后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僵硬在拔除髓内钉后经过锻炼后恢复正常关节的功能;进针点或骨折端劈裂其中一例获得良好愈合,另外一例出现骨折端移位;骨折移位病例结果仍然获得良好的愈合;畸形愈合病例术后出现15度的成角畸形,仍在随访中. 结论:弹性髓内钉在治疗儿童长骨骨折中拥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是如果术前未作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不当,或者未明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则可能会带来诸多并发症,甚至造成无法弥补过错.所以精心的术前设计准备,规范的操作,以及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手段.同时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的处理能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0月间,使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42~90岁(平均74.8岁).按AO分型:A2型25例,A3型8例,按Evans-Jensen 分型,Ⅱ型9例,Ⅲ型2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结果: 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50 ml,平均约170ml.术后20例患者得到6~12个月的随访,随访率达到60.6%,平均随访7.3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7周,平均14.3周.按Harris评分髋关节评分,优17例,良2例,中1例,功能优良率为95.0%.结论 PFNa治疗不稳定性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或骨质较差者,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可靠、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股骨粗隆间骨折80%发生于老年人,手术内固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微创手术技术、术后早期负重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对老年患者相当重要.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尤其伴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使用传统的内固定要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是非常困难的.2004年和2005年11月,AO/ASIF分别在国际上和国内上市推出的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with antirotation,PFNa),这是在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测定显示了更为满意的结果. 结论:本院自2005年12月至今应用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20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确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的安全轴线(M线),研究当寰枢椎旋转脱位或二者间有较大移位时,为术中定位寰椎椎弓根提供其相关骨性标志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100具寰椎干燥标本,标记寰椎椎弓根轴线(M线),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M线与寰椎椎弓根上方及内外侧骨性标志的各相关参数.并采用尸体标本进一步验证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定位效果. 结果:寰椎椎弓根轴线内倾17°,进钉点距寰椎后弓后侧皮质与后正中线的交点25mm,进钉点距横突外缘22mm.寰椎上关节突后凸尖较为突出,其下的骨质弧形隆起,此弧形隆起的顶点与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基本重叠,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与M线在后弓处的重叠率左侧为48%、右侧为65%,其余的垂线均位于M线外1~2 mm.出钉点位于M线与侧块前缘相交处的侧块前缘垂线的中点,左右出钉点连线(BB线)与前结节顶点有36%的重叠率,其余前结节顶点大部位于BB线下1~3 mm. 结论:寰椎后结节中点及上关节突后凸尖下的骨质隆起的顶点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准确标志,上关节突后凸尖及横突尖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大体标志;沿寰椎椎弓根轴线进钉较为安全,内倾17°,仰角变异大,出钉参照寰椎前结节顶点.
  •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对不同时间段的缺血再灌注脊髓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标本中ASK1的活化及14-3-3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ASK1及14-3-3在细胞内的定位表达. 结果:ASK1在脊髓缺血30分钟/再灌注15分钟早期即刻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中ASK1与14-3-3均在细胞浆内表达,缺血再灌注时ASK1与14-3-3存在分离现象. 结论:ASK1的活化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其活化机制可能与14-3-3调控有关.
  • 摘要:目的:确定在股骨假体柄尾端位于股骨螺钉孔水平时对股骨干扭转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配对的新鲜冷冻羊股骨分为三组,每组5对股骨,在每只右侧股骨的近段外侧制作出单皮质的骨缺损(10%股骨干直径),左侧为完整骨.组1为制作出骨皮质螺钉孔后,股骨髓内不置放置假体柄,组2为股骨假体柄尾端位于骨缺损水平,组3为股骨假体柄尾端位于骨缺损远端2倍股骨干直径处.将股骨两端固定在力学机上,近端内旋1度/秒直至骨折,记录最大扭矩(N·m),最大旋转角度(0).配对t-检验计算出各配对骨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另外将5对完整骨作为对照组。 结果:组1:最大扭矩:左:41.10±8.16,右:37.95±8.73;最大旋转角度:左:13.62±0.82,右:13.31±1.74.组2:最大扭矩:左44.49±9.93:右:43.98±6.00;最大旋转角度:左:11.08±1.30,右11.23±0.83.组3:最大扭矩:左:43.83±7.62,右:41.58±12.94;最大旋转角度:左:12.35±1.27,右:13.08±5.56.对照组:最大扭矩:左:39.56±24.64,右:33.59±18.47;最大旋转角度:左:14.84±5.42,右:11.80±3.04.左右两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股骨柄尾端位于螺钉孔水平不降低股骨干的最大扭转力。
  • 摘要:目的:评价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初步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按照Evans-Jensen分类,ⅠB型骨折2例,ⅡA型骨折6例,ⅡB型骨折8例,Ⅲ型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防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并采用Parker评分系统评估患髋功能. 结果:2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8±12min,术中出血125±43ml,12例达到骨性愈合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1.5周,Parker评分优9例,良3例. 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操作简单,出血较少,固定牢固,是治疗有骨质疏松的粗隆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OPLL伴脊髓损伤患者的骨化类型、颈髓MRI T2高信号变化范围、手术方式与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之关系. 结果:伤后8小时内行甲强龙冲击治疗共12例,2例死于并发症,10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手术治疗17例,1例手术后27天死亡,16例患者术后半年颈髓功能Frankel评分改善. 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合并脊髓损伤之程度往往较重,并与骨化类型及MRI颈髓信号改变平面直接相关.甲强龙冲击治疗、手术减压均有助于颈髓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回顾分析经皮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耻骨联合漂浮损伤. 方法:固定前应用C臂透视机结合导针或者预固定螺钉进行撬拔复位,术中应用不同角度的透视引导使用直径6.5mm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耻骨联合漂浮损伤. 结果:48例患者中41例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7例复位欠佳.术后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未见感染、骨不连、血管神经及脏器损伤.术后当天可自由翻身,如不伴有后环不稳定损伤,术后3天可扶拐下地. 结论:经皮加压螺钉治疗耻骨联合漂浮损伤可减少开放手术所导致的手术创伤,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对伴有腹、盆腔脏器损伤的病人尤为有利.
  • 摘要:目的: 探讨肱骨髁问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1999年1月~2006年5月,通过尺骨鹰嘴截骨或游离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行切开复位,AO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患者34例,经过平均2年零4个月的随访,随访到29例患者,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岁,以Cassebaum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分析.通过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3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并随访了6个月~12个月. 结果: 内固定手术患者的功能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5.2%.1例鹰嘴截骨患者出现鹰嘴不愈合.3例肘关节置换患者近期随访未出现疼痛或假体松动,功能满意. 结论:切开复位,AO双钛板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良好方法,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手术入路及具有最佳生物力学强度的固定方式,解剖复位和早期功能锻炼可明显减少肘部并发症.对年龄偏大,骨质疏松明显,骨折粉碎难以复位和固定的患者,可一期实施肘关节置换术.
  • 摘要:本文对三代人工踝关节的改进、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围绕第三代假体STAR的设计理念、假体单轴、多轴与限制性对疗效的影响、踝关节生物力学推进踝假体的设计改进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得复杂髋臼骨折手术和影响临床结果的相关因素. 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取得随访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511例中,按Letournel分类,复合骨折297例,双侧髋骨折2例,共299髋(58.5%);其中男183例(185髋),女114例,年龄36.3岁(17-75岁).交通伤229例,坠落伤42例,挤压伤27例,跌伤2例;股骨头向内移位132髋,向后49髋,向前7髋,合并股骨头与股骨颈骨折的分别为5髋、2髋,合并颅脑外伤31例,膀胱尿道损伤22例,胸腹脏器损伤29例,合并骨盆或/和骶髂关节损伤52例,术前有坐骨神经损伤24例.损伤1周内手术的29例,2周内的149例(151髋),3周内的73例,超过3周的43例;采用单一入路58例,联合入路241例(243髋).术中发现有股骨头软骨损伤的46例,关节内碎片的92例. 结果:手术耗时226min(90-590min),术中失血1798ml(250-5200ml).随访18.9M(9-60M),采用Matta的复位标准、X线评估标准以及改良的Merle d' Aubingne和Postel临床结果评分.复位结果:解剖复位245髋,不满意复位31髋,差23髋;X线结果:优异:230髋,良好42髋,一般19髋,差8髋;临床结果:优异:242髋,良好33髋,一般15髋,差9髋.有异位骨化的66髋.股骨头坏死5例.术后坐骨神经一过性麻痹13例. 结论:复合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对于骨折的解剖复位有明显的作用,前后联合入路能良好地直接显露髋臼的两个柱和部分四方区域;骨关节炎的发生与髋臼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关;股骨头坏死与术前的股骨头是否向内或后的移位并无直接的关系;临床结果、手术耗时和术中的失血不仅与骨折程度和损伤至手术的时间有关,而且与手术医生的经验有关.
  • 摘要:本文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分型、合并伤的处理、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原则、合并症的处理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间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2例移位Bruse-Jesse Ⅱ型和Ⅲ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资料,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外展功能并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结果. 结果: 随访时间4~24月,平均随访11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6.5周.肩关节外展80~1700,平均1300.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12例患者中优7例(58.3%),满意3例(25.0%),不满意2例(16.7%). 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Bruse-Jesse Ⅱ型和Ⅲ型肩胛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报告前入路经骶髂钢板固定骨盆损伤的结果. 方法:对25例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前入路经骶髂钢板固定的骨盆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Tile B型10例,C型15例,后环平均移位18mm;跨骶髂双钢板固定18例,单钢板固定8例;前环损伤钢板固定21例. 结果: 骨折复位解剖19例,好5例,可1例;手术平均耗时3小时,平均输血1200ml;手术损伤腰骶干神经3例,股外侧皮神经7例.19例获得平均30月随访,功能结果满意. 结论:前路经骶髂钢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骨盆骨折的方法,能获得满意复位及稳定固定,保证功能恢复.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有较高神经损伤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伴颈2~3椎间盘损伤的病理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21例Hangman骨折伴颈2~3椎间盘损伤,均进行颈椎前路颈2~3椎间隙融合术,其中18例行颈前路钢板固定.分析其损伤类型、影像学特点和疗效. 结果: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新鲜骨折的枢椎脱位和颈2~3成角得到良好恢复,术后6个月颈2~3植骨以及枢椎椎弓骨折都获得骨性融合.随访8个月~4年,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绝大部分术前症状消失. 结论:Hangman骨折并不限定于颈椎椎弓根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回顾性评估35例外伤后上颈椎失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我科共收治创伤性的上颈椎骨折脱位35例.其中齿状突骨折16例,横韧带断裂寰枢椎脱位8例,Hangman骨折8例,Jefferson骨折3例.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6例,D级4例.除7例采用颈椎牵引及支具固定外,齿状突中空螺钉固定术9例,经口腔前路松解+TARP钢板内固定术1例,颈2、3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7例,Apofix寰枢椎后路固定+植骨融合7例,枕颈融合术3例,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头颈胸支具外固定3个月. 结果: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16个月.1例枕颈融合术后伤口积液,经扩创及换药后8天伤口愈合.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行后路Apofix固定+异体髂骨块移植,术后异体髂骨块逐渐吸收,但无自觉症状.1例齿状突骨折行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后骨折移位,骨折畸形愈合,亦无神经症状.33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访骨折或植骨获骨愈合,未出现内植物断裂或感染等并发症.10例神经功能障碍者9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创伤性上颈椎失稳的原因复杂,术前良好的影像学评估对上颈椎稳定性及失稳的原因的判定非常重要.许多上颈椎骨折如Anderson Ⅰ、Ⅲ型齿状突骨折,Levine Ⅰ、Ⅱ型Hangman骨折等经保守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大可能的减少融合节段,从而减少手术融合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 摘要:目的:报告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初步结果. 方法:2005年2月-2006年3月治疗21例简单有移位的锁骨中1/3骨折,均切开复位,自锁骨胸骨端插入钛制弹性髓内钉行内固定. 结果:平均随访7.8个月,显示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术后2.1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2.1±4.5.8例出现钉尾部皮肤刺激,但无一例破溃. 结论: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具有创伤小、美观、愈合率高,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假体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质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月,高龄肱骨近端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脱位患者30例,平均年龄78.5岁,均采用肱骨近端假体置换治疗,重点针对该手术中的假体的合理选择、植入高度和肱骨头后倾角度术后依Neer等康复原则行功能锻炼. 结果: 本研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应用ASE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术后6个月患侧肩关节功能与术前患侧及健侧功能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2例假体头上移半脱位,1例假体头下移半脱位,2例大小结节吸收. 结论:通过对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假体置换术中假体高度、后倾角度的选择、大小结节复位固定,肩袖张力调节及术后功能康复锻炼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为肱骨似体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有效避免并发症和提高肩关节功能康复水平提供有益经验.
  • 摘要:目的:研制纳米羟基磷灰石/半水硫酸钙(n-HA/CSH)复合型人工骨,并对其进行体内、外生物安全性测试. 方法:对n-HA/CSH人工骨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内刺激试验、致敏试验、MTT细胞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实验(Ames试验)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人工骨浸取液静脉及腹腔注射后不引起小鼠呼吸、进食改变或死亡,体重稳定.家兔皮内注射72小时后仅出现红斑或微弱水肿,豚鼠皮内注射后未出现过敏反应.MTT细胞毒性试验显示含HA10%、20%、40%人工骨及纯n-HA、CSH的细胞增殖率均在77%以上,细胞毒性均为0~1级,Ames试验表明含HA40%人工骨的不同浓度生理盐水浸取液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数均不超过阴性对照组的2倍. 结论:n-HA/CSH复合材料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皮内刺激反应和急性过敏反应.且无MTT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良好.同时,复合材料的生理盐水浸取液不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数增加.
  • 摘要:本文对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对于伴随有喙锁韧带损伤的未涉及肩锁关节面的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经锁骨固定重建喙锁韧带加骨折端缝合固定术能够有效复位骨折,获得骨折端稳定,达到骨折愈合。
  • 摘要:目的:研究导航技术在手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探讨手术指征及方法. 方法:2005年1月至10月,采用c臂透视导航设备行导航下骨盆和髋臼骨折内固定术22例,包括36处骨折,其中耻骨支骨折15处,髋臼骨折12处,骶髂关节骨折9处. 结果:术后对导航下行骨盆骨折手术相关资料进行统计.手术中每枚空心钉放置平均时间为22.7分钟,X线图象采集平均20.2秒.将导航下图像与真实C臂机摄片进行对照,放置空心钉后验证位置平均偏差距离为2.8±1.21 mm,平均偏差角度为2.2±0.31°,术中出血量少,术中1例(2.4%)螺钉偏移,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使用透视导航技术手术治疗骨盆骨折,可使手术更加精确,安全有效,而且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更适合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但如要在创伤骨科手术中更好的应用需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以及完善术前培训.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骨折断端vWf表达在骨折愈合机制中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 雄性SD大鼠28只,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3、5、7、10、14、21天取骨折断端组织,每个时间点4个大鼠,每个标本脱钙后做5张组织切片,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大鼠骨折断端vWf表达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与vWf分布间的关系,结合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的vWf表达情况,分析骨折断端vWf表达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学意义及可能机制. 结果:各时间点大鼠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内vWf均呈阳性表达且分布不均,骨折断端软骨细胞周围基质中vWf阳性表达,以肥大的软骨细胞周围更为显著.新生的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周围vWf阳性表达.血管内及周围可见vWf阳性表达.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胞浆内外vWf表达阴性. 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存在vWf-血小板信号通路,该通路可能激活血小板,使其释放各类成骨生长因子,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微环境.血小板激活后释放的生长因子可调控骨折局部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最终促进骨折愈合.
  •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脊柱后侧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畸形患者10例,术前后凸cobb角33°~68°(平均47°),侧凸cobb角30°~52°(平均38°).其中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植骨内固定2例;6例一期前路截骨松解、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2例先行前、后路一期截骨松解,牵引10-14d后再行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 结果:本组病例随访9-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腰背疼痛症状消失,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植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后凸cobb角0-15°(平均9°)纠正率为79%,侧凸cobb角7-19°(平均13°)纠正率为71%. 结论:手术治疗有助于矫正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重建脊柱矢状位及冠状位的平衡,并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应根据后侧凸的类型、畸形的柔韧性及躯干的平衡选择适当的融合范围和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化的自体软骨细胞、藻酸钙复合物移植修复膝关节负重区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及膝关节连续被动活动仪(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对修复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山羊肩关节自体软骨细胞,体外消化扩增.于山羊股骨髁负重区制造全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分组的不同,于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组)、单纯骨膜覆盖、藻酸钙植入再骨膜覆盖、和藻酸钙自体软骨细胞复合植入再接受膝关节被动活动.前四组分别观察3、6个月,接受膝关节被动活动组观察3、6、12月.于术后规定的时间取材,通过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观察比较各组修复效果. 结果: 空白组、单纯骨膜覆盖、藻酸钙植入再骨膜覆盖组的软骨修复以纤维软骨为主,藻酸钙自体软骨细胞组的修复以透明软骨为主,CPM辅助治疗下更有利于透明软骨的形成. 结论:CPM辅助下的藻酸钙自体软骨细胞复合物移植是修复全层软骨缺损的最佳方法.
  • 摘要:本文对骨盆骨折的救治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骨盆骨折的分类、骨盆骨折的诊断、骨盆骨折的治疗进行了论述。文章同时指出,经皮固定骨盆环是早期稳定骨盆的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患者45例,其中行前路减压、植骨和Ventrofix等内固定者16例,后路减压、植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者29例.术前Frankle分级:A级3例,B级9例,C级18例,D级15例. 结果:42例患者获1~4年随访,大部分患者(92.9%)神经功能恢复Frankle 1级以上,前后路手术患者畸形丢失度无明显差别.后路手术者中,1例发生棒脱落、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椎弓根钉偏入椎管刺激神经根引起根性疼痛. 结论:前或后路手术方式的选择宜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椎管容积和脊髓损伤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认真考虑内固定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陈旧性桡骨小头前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陈旧性桡骨小头前脱位儿童11例(4-16岁),分别采用切开复位术,尺骨截骨延长、桡骨小头切除术,术前、术后常规行双侧肘关节正侧位、尺桡骨全长X光片,对患儿术前、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评分. 结果:10例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9个月(3-32个月);10例术后患儿术后畸形消失,9例行切开复位中1例术后再脱位行二次手术,其余都无脱位改变,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提高36.3°(15.3%),功能评分提高29.1分(47.1%). 结论:根据尺桡骨发育情况及肘关节功能选择不同手术方法:1、尺桡骨解剖形态及关系无异常,肘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可单纯行环状韧带成型术;2、尺桡骨解剖形态及相对长度改变,肘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应行尺骨截骨延长+环状韧带成型术;3、对于形成创伤性关节炎且肘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的大龄儿童可行桡骨小头切除术.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术后再脱位及肘关节功能改善率与术前尺桡骨发育情况、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报告采用AO设计的LCP(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本组23例24侧(其中1例为双侧),男15例,女8例.年龄28-59岁,平均36岁.骨不连时间13~28个月,平均16个月.初次骨折开放性6例,闭合性17例.骨不连类型:缺血萎缩型6例,增生肥大型17例.既往治疗方法:钢板螺钉固定15例,交锁髓内钉固定5例,外固定架固定3例.局部有1次手术史者7例,2次手术史者11例,3次手术史者5例.经历2次以上手术者都曾进行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3例有桡神经部分损伤,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操作要点:臂外侧人路,首先保护好桡神经,清除骨不连部位的瘢痕组织,打通骨髓腔,骨膜做有限的剥离.钢板应足够长,在骨不连的两端至少各有4枚自锁螺钉固定,锁钉应穿过双侧骨皮质,骨不连部位植自体松质骨,术后患肢用肩外展架固定2~3个月. 结果: 23例(24侧)骨不连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2例术后出现桡神经牵拉性麻痹,经对症处理逐渐恢复.18例仍遗留不同程度肩关节功能障碍. 结论:LCP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优点在于螺钉与钢板锁定为一体,不会出现单钉折断或钢板松动的情况,骨折治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较好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 方法:自2006年4月~2006年11月于C型X臂机透视下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55例,术前测量对侧股骨近端Singh指数,对骨质疏松的程度进行评价.术后当时、术后1、3、6个月分别复查X线片,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标准. 结果: 55例经1~8(平均5.3个月)个月随访,49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6例术后随访未满三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达94.64%. 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防旋转效果强,可早期功能锻炼,是固定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尤其是非稳定性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误诊原因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对5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复习病史并分类,18例被漏诊或误诊患者分析其被漏诊或误诊的原因,并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周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分级进行评定. 结果: 34例无漏诊或误诊病史患者和18例被漏诊或误诊病史患者入院时及6周后ASIA标准分级比较,34例平均提高0.62级,18例平均提高0.50级,采用秩和检验中Wilcoxon检验,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易被漏诊或误诊,早期确诊并合理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骶骨骨折脱位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重点在于寻求重建腰骶段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方法 复习2例严重骶骨骨折脱位并伴随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骶骨骨折均为Denis 3型,矢状面RoyCamille分型为3型,骶神经损伤分别为Gibbons 3型和4型.均实施后路手术.先行椎管减压,并探查松解神经,再植入Isola内固定系统,包括髂骨螺钉,最后行后外侧植骨. 结果:短期随访观察6-12月,2例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其中一例患者的小便功能完全恢复.复查影像学见椎管内减压充分,骨折稳定无移位.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重建腰骶段稳定性困难.改良Galveston技术联合Isola系统是治疗严重骶骨骨折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本文对髋臼骨折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手术入路选择、骨缺损与重建、骨不连与固定、内固定阻挡与处理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对低强度脉冲式超声波(PLIUS)在全厚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手段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和延缓退变中的应用. 方法:成年雌性新西兰兔24只,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孔形成直径3.5mm、深5mm的缺损.每天对左膝给予20min强度为30mW/cm2超声波治疗,右膝做空白对照.在术后2,4,8,12周随机抽取6只动物取材,用大体评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等方法评估治疗效应. 结果:超声组修复软骨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优于对照组.ABPAS染色提示超声组新生关节软骨的蛋白多糖含量高于对照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提示,超声组较对照组得到更早的,更好的修复,更少的退化性改变. 结论:低强度脉冲式超声促进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合成,对关节软骨修复有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微创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方法等相关问题. 方法:采用斯氏针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及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Sanders 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病例共38例,42足,平均随访2年4个月. 结果:按Maryland Foot Score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术后优良率达到86.5%. 结论:跟骨骨折Sanders Ⅱ型及部分Ⅲ型不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病人适合采用上述微创方法进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38例运用MIP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5年3月-2006年8月作者运用MIP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38例,观察手术时间、输血量、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等. 结果:术中出血平均为160ml(80-250 ml),手术时间60分钟(40-95分钟);术中未输血.随访时间3-18月,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感染,有一例有螺丝钉松动迹象但骨折已愈合.除4例有10-15°肘内翻外均恢复正常提携角,30例使用Lc-Dcp钢板,8例使用Lcp钢板,一般为10-12孔钢板,远近段各用2-3枚螺丝钉固定.根据Constant-Murley及Broberg和Morrey的标准,肩、肘关节恢复均满意. 结论:MIPPO技术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理想方法,其固定确切,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骨折端血供的破坏,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椎旁肌的近期、远期影响比较. 方法:33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成近期开放、近期经皮、远期开放、远期经皮手术四组,用椎旁肌针式肌电图及手术前后CT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研究手术对椎旁肌影响,同时比较四组临床观察指标变化. 结果:手术前后四组CT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显著;近期经皮组与近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有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无显著差异;远期经皮组与远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无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有显著差异.肌电图近期开放组与近期经皮组有显著差异,远期开放组与远期经皮组无显著差异.四组伤椎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变化显著,拔钉前后变化不显著,经皮组与开放组之间伤椎影像学指标变化比较不显著.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等方面经皮手术优于开放手术,但对患者远期功能评估无显著差异. 结论:经皮、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均造成椎旁肌损伤,但经皮手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开放手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安全,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通过CT扫描和重建,精确测量枢椎齿状突的解剖参数,提高齿状突骨折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GE Lightspeed高速螺旋CT扫描30例受试者枢椎,重建后测量齿状突的横径及其松质骨横径、矢状径及其松质骨径线、枢椎及其松质骨高度、齿状突后倾角度、模拟人钉点至齿状突尖部后角的距离及角度.并进行男女比较. 结果:枢椎的高度男性平均35.62±2.40mm,女性平均31.93±2.08mm,松质骨高度男女无显著差异,平均24.18±3.07mm.男性齿状突横径平均10.29±0.83mm,松质骨横径均值为6.49±1.30mm,女性齿状突横径平均9.29±0.69mm,松质骨横径均值为5.67±0.73mm.齿状突后倾角度平均为18.20°±2.72°(12°-22°),其正中矢状面对角线角度为后倾28.70°±2.22°(24°-34°),男女之间无差异. 结论:重建CT测量齿状突形态有利于指导中空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操作,保证安全性;国人Ⅱ型齿状突骨折内固定螺钉选择直径4.5mm,男性长度35mm,女性长度30mm,植入角度18°-28°为最佳。
  • 摘要:目的:探讨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联合全髋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15例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患者行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联合全髋置换术,其中男10例,女5例,左侧8例,右侧7例,受伤时平均年龄28岁(18-68岁),手术时平均年龄48.2岁(36-73岁),平均随访时间4.3年(2-7年). 结果: HHS评分由术前平均42(10-62)分到随访结束时平均84(58-98)分,1例髋部有轻度疼痛,没有患者进行翻修手术.大部分髋部恢复了其正常的旋转中心,仅有2例高出对侧0.8mm.大多数病例表现出稳定的影像学改变,2例在Ⅰ区和Ⅲ区出现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在Ⅲ区出现非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臼杯假体在术后7年出现明显移位(6mm),但并没有行翻修手术. 结论:颗粒骨压紧植骨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髋臼重建方法,其联合全髋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效果是令人鼓舞的,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活动.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纵韧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经影像学证实为前纵韧带损伤46例,男35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5岁.均在伤后3h~3d内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行颈椎MR检查.椎前阴影增宽35例,椎体不稳征象14例.颈椎MRI T1加权像表现为前纵韧带呈灰色或灰白色信号,部分可见连续性中断,增厚;T2加权像表现为椎体前缘增厚的片状纵行不均匀高信号,边界不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掀起、连续性中断.患者在伤后4h~8d内行颈托/石膏颈围治疗或手术治疗.19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早期手术治疗,其中前路减压融合术15例,后路减压融合术2例,前后路减压融合术2例.27例单纯颈部疼痛患者中,早期前路手术治疗6例,颈围石膏固定5例,颈托固定16例. 结果:45例获得6~41个月的随访.5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有2例转为不完全性损伤,14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术后有12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好转.早期手术的6例无神经症状的患者,随访时未发生颈椎后凸畸形以及颈部慢性疼痛症状.早期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中,7例伤后4~6周因存在颈椎不稳征象而行颈椎前路手术,2例伤后2~3年因损伤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脊髓而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3例有慢性颈部疼痛不适,余8例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另1例失访. 结论:MR检查是诊断颈椎前纵韧带损伤最有价值的方法.合并脊髓受压征象或椎间严重不稳的前纵韧带损伤,可早期行减压融合术;无脊髓损伤的前纵韧带合并椎间盘损伤,宜早期行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 摘要:目的:运动训练所产生的骨骼肌适应是反复训练效果的累加,但能导致机体长期适应的信号应答是与每一次的运动训练密切相关.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分化、凋亡、转运、代谢和对环境应激的适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大鼠进行力竭跑台训练建立过度训练动物模型,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探讨运动与p38信号级联关系,探讨p38(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在过度训练过程中的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通过对大鼠进行力竭跑台训练,建立大鼠过度训练动物模型,电镜下观察腓肠肌Z线异常率,用Western-bloting法检测骨骼肌细胞的p38表达. 结果:电镜观察A0、B3、C3组腓肠肌Z线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安静组未检测到p38活性表达;正常运动量组p38活性有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力竭运动组p38有明显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细胞p38活性变化与z线异常率的相关系数r=0.984.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高度网络化的系统.近年来,众多学者就运动对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开始深入研究,并使运动生物学的研究中心向这一研究方向转移.目前MAPKs超家族在哺乳动物中至少发现4种亚家族,p38途径应激,包括渗透压应激、炎性细胞因子、脂多糖(LPS)、紫外线、生长因子等可以激活p38信号转导途径.依次激活MEKK1,SEK1/MKK4/JNKK,p38 MAPK(Thr180/Tyr182).MKK3 (Ser189/Thr193)/MKK6(Ser207/Thr211)也是p38的上游激酶.活化的p38继而激活MAPKAP-2;活化的P38mapk还可激活转录因子Elk-1,ATF-2,Max和CREB.运动激活p38同时,也激活下游的信号分子MAPKAPK-2,但运动过程中PKC不参与p38途径上游的信号传递,提示运动对p38途径的作用存在特殊的级联激活机.我们推测,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活性,从而参与大量基因表达可能.运动使骨骼肌细胞p38激酶活化过程延长,可能是力竭运动强大机械刺激、运动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代谢产物、氧自由基堆积刺激,导致p38激酶持续、长时间的活化.在运动训练第7天、14天出现p38活性表达下降,表明鼠在逐渐适应了恒定负荷的运动训练后,机体自身得到了调整,p38活性表达也逐渐减小;这两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骨骼肌的重塑过程,变得更加适应新的运动的环境,说明运动具有双向性,p38激酶活化是介导骨骼肌细胞对超负荷训练调控重要方式. 结论:p38信号级联参可能参与骨骼肌对运动适应的调控过程,p38激酶活性可反应大负荷运动训练致骨骼肌损伤指标之一. 机体对运动所产生反应与适应有着高度的特异性,与运动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有关.运动训练所产生的骨骼肌适应是反复训练效果的累加,但能导致机体长期适应的信号应答是与每一次的运动训练密切相关.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激起细胞水平的多种生理和生化反应,需要机体有非常精巧的控制网络.哺乳动物细胞内,许多信号级联反应调控细胞的各种功能.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分化、凋亡、转运、代谢和对环境应激的适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大鼠进行力竭跑台训练建立过度训练动物模型,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探讨运动与p38信号级联关系,探讨p38在过度训练过程中的改变及其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新西兰大白兔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作用,以及PRP促进软组织修复和皮肤愈合的机制.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重2.5~3.0 Kg,雌雄不限.在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面积为3cm×3cm的全层皮肤缺损,随机选择任一侧为实验组,用PRP凝胶覆盖伤口,对照组以自体全血凝胶覆盖伤口,随后分别用3M膜紧贴皮肤覆盖创面.分别于术后第5、10、15、20天通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来比较两侧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第5天,对照组伤口可见炎性渗出物,2个伤口出现少量脓性分泌物,PRP组伤口干燥.术后第5天至第20天,两组伤口均逐渐缩小,但PRP组缩小更为明显,两组间伤口收缩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0天,PRP组新生皮肤较对照组成熟. 结论:PRP能有效地促进新西兰大白兔皮肤缺损的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微创同步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并关节僵直的疗效. 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同步微创治疗了28例下肢长骨骨缺损并关节僵直的患者,股骨缺损并膝关节僵直7例;胫骨缺损并踝关节僵直21例.手术先于股骨或胫骨一端微创截骨后,使用超关节的环形组合式外固定架,通过骨搬移的方法修复骨缺损的同时,利用关节牵伸器逐步牵拉膝或踝关节. 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6~36个月).骨延长区全部成骨愈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完全恢复正常,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创面全部愈合.其中5例胫骨骨缺损端经加压后6个月不愈合,予骨移植后愈合.1例胫骨骨缺损并感染者,在骨断端接触加压后感染没能控制,仍有窦道,经再次清创截骨后愈合.所有踝关节僵直的患者术后踝关节均能保持在0~8°之间,平均为跖屈3°位置,都能正常行走,步态明显改善,无足踝疼痛.有6例膝关节僵直患者术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在0~110°,平均87°.1例膝关节僵直的患者因股四头肌纤维化而无收缩功能,致膝关节功能恢复不满意. 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微创同步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并关节僵直,可以大大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手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手术费用,临床效果可靠.
  • 摘要:目的:增进对锁定钢板的认识,提高应用此类内固定物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2例应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5例内固定物失效的病例中,3例由于手术操作失误,1例由于内固定物选择失误,1例由于术后负重过早引起内固定物失效;8例骨折不愈合患者中,6例由于原始损伤严重,2例由于术中复位不足引起不愈合.6例骨折延迟愈合系由于内固定后骨折端无应力刺激引起.2例LISS钢板近端突起于皮下和1例术后伤口裂开,钢板近端长期外露,是由于术中钢板的放置位置不良.1例术后感染. 结论:锁定钢板可以分别或联合应用2种不同的内固定原理(加压钢板和桥接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应用此类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成功的关键是充分掌握此内固定物的固定原理,正确选择和应用此内固定物.强调术中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微创操作.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囊外间接复位结合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 方法:自2002年12月~2006年2月,应用关节囊外间接复位结合内固定LPHP治疗9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性37例,女性59例;年龄23~79岁,平均56.2岁.根据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63例,四部分骨折33例. 结果: 随访时间为7~28个月,平均18.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5周.根据Constant评分,优良率为86.46%. 结论:关节囊外间接复位结合LPHP内固定具有固定稳定、操作简单和血运破坏少等优点,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适用于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
  • 摘要:本文对开放性骨折一期处理原则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术、开放性骨折的骨折固定方法、开放性骨折时血管、神经损伤的修复、皮肤软组织损伤缺损的修复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第二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第二颈椎齿状突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和第二颈椎椎弓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该症诊治历史及现状、诊断及分型、治疗方法、并发症及处理、治疗预后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 探讨以脂肪干细胞复合脱细胞关节软骨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兔颈后皮下脂肪,经Ⅰ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脂肪干细胞.以人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为支架,复合经诱导的脂肪干细胞,体外分别经过静态培养和生物反应器培养,构建工程软骨,对兔膝全厚关节缺损进行修复,并与单支架及不处理组比较,术后3个6个月对修复关节进行大体及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 结果:不处理对照组全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样修复,单支架组5/11为未成熟的透明软骨,没有形成成熟透明软骨;静态培养细胞复合支架组83%为透明软骨,其中3/18为成熟透明软骨,12/18为未成熟透明软骨;生物反应器培养细胞复合支架组100%为透明软骨,其中2/6为成熟透明软骨,4/6为未成熟透明软骨;Wakitani评分各组差异显著. 结论:脂肪干细胞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良好的修复了兔膝关节全厚软骨缺损,证明了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是完全可行的;应用生物反应器技术,有助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促进了软骨缺损的修复;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是良好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对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髋臼骨折的内固定物以钛钢板及螺钉为首选。虽然价格较贵,但无需二次手术,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花费,值得推广。
  • 摘要:本文对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跟骨形态学改变对后足生物力学及功能的影响、跟骨骨折的临床分类、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优缺点及适应证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从影像学上客观证实腓骨长短肌腱受压的现象,以解释跟骨骨折后跟骨增宽引起的跟骨外侧疼痛的原因. 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6年11月15例波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以及15例陈旧性跟骨骨折遗留跟骨外侧疼痛的患者进行了腓骨长短肌腱鞘造影术. 结果: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跟骨增宽和腓骨长短肌腱鞘受压现象. 结论:跟骨骨折后增宽对腓骨长短肌腱的压迫确实是引起跟骨外侧疼痛的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编织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用组织块和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在体外分离培养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并将其在体外扩增后种植于编织构建的聚乙烯醇韧带支架材料上进行观察. 结果:该韧带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人前交叉韧带细胞可在支架材料黏附生长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 结论:该支架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
  • 摘要: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可吸收棒和可吸收人工韧带)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疗效. 方法: 生物力学:取8例新鲜尸体髌骨标本,随机分成可吸收张力带与金属张力带两组,每组各四个标本.制成髌骨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可吸收张力带与金属张力带固定,采用EW-5生物力学测试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临床对比研究:58例髌骨骨折被随机分为可吸收张力带治疗组(28例)和金属张力带治疗组(30例),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随访时间18~66月,平均43月. 结果: 生物力学:可吸收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能满足587N载荷强度,而金属张力带固定可提供650N载荷强度.其生物力学性能与金属张力带相比,髌骨分离性位移相差9%,应变、强度两者相差10%和1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本组55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可吸收张力带治疗组:优19例,良7例,差1例;金属张力带治疗组:优20例,良7例,差1例.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无统计学差别. 结论: 生物可吸收张力带象金属张力带一样是治疗髌骨骨折理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具有无需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6例陈旧性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24~52岁,平均38岁;身高155~175 cm,平均166cm;体重41~82 kg,平均62kg;左足16例,右足10例;损伤至本次检查时间4~11个月,平均6.6个月.按Stephens-Sanders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分型: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6例;既往采用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疗12例,未曾规范治疗14例.应用F-scan Mobile足底压力分析系统(Tekscan,USA)进行足底峰值压力测量.根据骨折分型分组计算分析患者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峰值压力分布差异. 结果:在Stephens-Sanders分型Ⅰ型组内,患者健足与患足7个足底解剖区域平均峰值压力除中足外均具有一定差异(P<0.05),患足拇趾、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在Ⅱ型组内,除第3、4、5跖骨头外,其它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具有一定差异(P<0.05),患足拇趾、第1~2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在Ⅲ型组内,除第2跖骨头外,其它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具有一定差异(P<0.05),患足拇趾、第1跖骨头、中足负重增加,第3、4、5跖骨头及足跟部负重减少. 结论:足底压力分析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直观、便捷的检查方法,可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认识,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的量化理论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