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节段

单节段

单节段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专利文献205287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颈腰痛杂志、脊柱外科杂志等; 单节段的相关文献由632位作者贡献,包括瞿霞、陈波、徐皓等。

单节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05287 占比:99.91%

总计:205473篇

单节段—发文趋势图

单节段

-研究学者

  • 瞿霞
  • 陈波
  • 徐皓
  • 吴波
  • 杨开舜
  • 罗成
  • 许国洪
  • 邹永根
  • 丁宇
  • 丁茹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鲍凯; 宋文慧; 刘昌文; 梁凯恒; 王佳佳
    • 摘要: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查阅病历和术前、术后X射线片,并通过术前和术后CT扫描,根据Spence标准即张口位X射线片寰椎两侧块移位之和≥6.9 mm判定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同时明确骨折类型,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来评估寰枢关节是否稳定。结果与结论:①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1.0±6.4)个月,术后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CT均可见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②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74.4±4.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颈部屈伸70°-88°(79.7±6.0)°;颈部左右侧屈76°-85°(82.1±2.8)°;左右旋转129°-155°(143.5±8.4),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未见寰枢关节存在任何不稳定的影响学表现;术后4例患者主诉颈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在规范康复及指导治疗下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④提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复位效果也较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基本不受限;对于C_(1)骨折,横韧带断裂可能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禁忌证,但C_(1)-C_(2)不稳定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游辉; 刘宁; 林飞翔; 李明恒; 叶书熙; 潘奇林
    •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赣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后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照组实施常规后路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椎体间隙高度、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统计两组治疗1个月后足部感觉评分变化情况及随访1年的植骨融合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椎体间隙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椎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足部整体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可有效地促进解剖结构和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较高的植骨融合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 陈志达; 宋超; 林斌; 蔡弢艺; 蒋元杰; 涂承权; 黄锡明; 胡晓阳
    • 摘要: 目的研究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应用OLIF单一切口完成病灶清创、髂骨植骨、侧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2例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为(59.0±1.9)岁(38~78岁)。感染节段分布:L1/22例,L2/37例,L3/413例,L4/510例。术前Pola分型A.3型3例,A.4型1例,B.1型13例,B.2型7例,B.3型2例,C.1型6例。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2例,D级4例,E级26例。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原学培养结果、住院天数。收集病人术前、术后3个月及18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整体腰椎前凸角(GLL)、椎间盘高度(DSH)、局部腰椎前凸角(SLL)等影像学参数,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92.8±12.4)min,术中出血量为(108.5±32.9)m L。术前共有10例病人行CT引导下穿刺标本细菌培养,检出阳性结果6例(6/10,60.0%),术中标本送检培养出阳性病原菌25例(25/32,78.1%)。住院时间为(13.6±2.1)d,随访时间为(21.1±2.0)个月。术后3个月、18个月随访时VAS、ODI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8个月WBC、CRP、ESR、PCT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8个月GLL、DSH、SLL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ASIA分级D级病人未完全恢复,余均恢复至E级,所有病人末次随访时均达到了骨性融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OLIF技术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尤其对于Pola A.3~C.1型感染病例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万云芳; 许黎柳; 杨雯; 蒋毅; 娄桢祺
    • 摘要: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1,2]。虽然MIS-TLIF可有效减少入路相关组织创伤且与传统开放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其围手术期仍存在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与术中失血不一致的情况[3]。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探讨MIS-TLIF术式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上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 谢大伟
    • 摘要: 目的:研究用显微镜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将兴义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8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均分为TLIF组和MIS-TLIF组。为TLIF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进行治疗,为MIS-TLIF组患者采用MIS-TLIF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康复情况。结果:TLIF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92%,MIS-TLIF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96%。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明显少于TLIF组患者,其术后住院的时长明显短于TLI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显微镜下MIS-TLIF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 余征
    • 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应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阶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且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与伤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丁倩倩; 许艺
    • 摘要: 目的分析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其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方法抽样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收的115例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onnor和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判定心理弹性与出院准备度现况,利用Pearson系数分析CD-RISC与RHDS相关性。结果CD-RISC评分为(56.14±5.19)分,平均分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力量、乐观、坚韧;RHDS评分为(141.57±10.65)分,平均分值由高到低为应对能力、个人状态、疾病知识、预期性支持;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D-RISC中力量、乐观、坚韧、总分与RHDS中应对能力、个人状态、疾病知识、预期性支持总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心理弹性、出院准备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临床可通过改善心理弹性提高出院准备度。
    • 李佳; 张欣; 王磊; 单中书; 刘伟; 李涛
    • 摘要: 目的探讨多裂肌劈开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骶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27例腰骶椎单节段退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65)。观察组患者行正中切口后劈开多裂肌后行TLIF手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剥离椎旁肌行TLIF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术后1年随访时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多裂肌脂肪浸润等级等相关指标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1年随访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及1年随访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多裂肌脂肪浸润等级级别较高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入路,多裂肌劈开入路行TLIF治疗单节段腰骶段退变性疾病能明显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且出血少,术后疼痛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减轻多裂肌脂肪化,保留其功能,具有微创优势,促进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
    • 姚汝斌; 王仕永; 杨开舜
    • 摘要: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腰椎-骨盆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的临床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密切相关,但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对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并不明确。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骨盆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的85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39例(微创组),行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46例(开放组)。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站立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所有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并计算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的差值及腰椎前凸角与骨盆入射角的比值。结果与结论:①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骶骨倾斜角均较术前增大,而骨盆倾斜角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与术前对应参数的差值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的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对于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相比,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在恢复腰椎生理前凸、椎间高度、改善腰椎-骨盆平衡方面拥有同等的效果。
    • 姚汝斌; 王仕永; 杨开舜
    • 摘要: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腰椎-骨盆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的临床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密切相关,但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对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并不明确.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骨盆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的85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39例(微创组),行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46例(开放组).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站立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所有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并计算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的差值及腰椎前凸角与骨盆入射角的比值.结果 与结论:①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骶骨倾斜角均较术前增大,而骨盆倾斜角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Li中垂线与Si后上角的距离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与术前对应参数的差值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的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腰椎前凸角与骨盆入射角比值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大,其中开放组变化显著(P<0.05);但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及腰椎前凸角与骨盆入射角比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对于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相比,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在恢复腰椎生理前凸、椎间高度、改善腰椎-骨盆平衡方面拥有同等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