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预应力混凝土梁

预应力混凝土梁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03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4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334495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2009预应力上海论坛等;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文献由1783位作者贡献,包括柳忠林、谢超杰、谢立春等。

预应力混凝土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4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8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34495 占比:99.80%

总计:335178篇

预应力混凝土梁—发文趋势图

预应力混凝土梁

-研究学者

  • 柳忠林
  • 谢超杰
  • 谢立春
  • 谢立华
  • 徐千惠
  • 谢伯土
  • 巩梦君
  • 郑文忠
  • 郑机
  • 陈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芳进; 张小川
    • 摘要: 新建京港澳高铁安九段鳊鱼洲长江大桥南汊航道桥为主跨672 m双塔双索面钢-混混合梁交叉索斜拉桥,主跨及辅助跨主梁采用钢箱梁,标准节段长18 m,重约510 t,锚跨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重约200 t/m。根据该桥结构特点及水文地质条件,主梁采用现浇支架+多点顶推+单悬臂+双悬臂等混合方案施工。锚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采用“钻孔桩+钢管立柱+贝雷梁(大桥Ⅰ号桁梁)”支架现浇方案施工。九江侧钢梁采用单悬臂+多点顶推施工技术,边跨钢梁、合龙段与结合段同步顶推,省略了九江侧边跨合龙工序;在结合段钢梁与锚跨预应力混凝土梁之间设置锁定结构,保证了结合段施工质量。黄梅侧钢梁采用轻型墩旁托架+双悬臂+单悬臂施工技术,4号墩墩顶三节段采用轻型托架滑移施工,结合段采用浮吊整体吊装,定位后浇筑结合段混凝土,预应力张拉后进行边跨合龙;黄梅侧边跨和中跨合龙段均采用主动合龙,先边跨合龙后中跨合龙。
    • 尹振君; 肖劼
    • 摘要: 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南岸滩桥为7×(5×5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主梁采用2套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受地形条件的影响,移动模架施工时采用中间拼装、双幅交汇过孔方案,即拼装场地设置在滩桥中部,2套移动模架倒退走行至首孔箱梁处开始施工,在退回首孔箱梁时,2套移动模架通过大跨度下行式移动模架双幅交汇过孔技术完成交汇过孔。在交汇过孔过程中,通过墩旁托架不对称安装避免了左、右幅墩旁托架相互冲突;通过底模桁架旋转、翼模旋转完成不对称开模施工,避免了另一幅移动模架和窄缝现浇梁的影响;通过双向过孔施工技术解决了倒退至首孔箱梁再反向施工的难题。
    • 李金国; 厉勇辉; 牛伟迪
    •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梁桥空间效应较为突出,顶、底板和腹板理论厚度差异较大,杆系模型很难揭示结构成桥后收缩徐变作用下的时变效应。本文对比分析了ACI209、CEB-FIP(1990)和B4三种收缩徐变模型差异,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ACI209、CEB-FIP(1990)和B4收缩徐变子程序,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对比分析并揭示了PC变截面梁桥在不同收缩徐变模型作用下中跨跨中挠度、中跨跨中底板压应力和腹板主拉应力变化,B4模型下结构长期挠度呈不收敛的发展趋势,中跨1/4至中跨1/2区域内主拉应力相对于其他区域对竖向预应力损失更为敏感。计算分析表明,桥梁截面应力处于合理成桥状态,能有效抑制结构长期下挠。
    • 周国贤
    • 摘要: 为了探究PC简支梁预应力效应与结构自振频率的关系,明确预应力效应与压缩软化效应区别,得到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结构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从附加竖向荷载的角度将预应力等效荷载与实际轴向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初始预应力不会产生“压缩软化”效应,轴向力模型不适用于预应力结构。通过截面惯性矩取值、变形协调和接触刚度三个方面分析了粘结预应力结构与同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差异,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分析了不同偏心和不同线型的粘结与无粘结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得到粘结预应力结构自振频率大于无粘结情况,考虑截面惯性矩取值时,两种状态下结构的自振频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 周国贤; 蒋一辉
    • 摘要: 为了评估服役期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承载性能,掌握桥梁的工作状态,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PC简支梁非线性模型,分析其不同阶段的受力特点,通过曲线拟合的方式分析PC梁各阶段的刚度下降及裂缝发展规律,发现PC梁单梁破坏过程分为明显的四个阶段,其中以弹性阶段简支梁刚度为基准,裂缝发展阶段,刚度下降了64.11%,裂缝高度发展至0.67倍的梁高;普通钢筋屈服阶段,刚度下降了81.61%,裂缝高度发展至0.85倍的梁高;预应力筋屈服阶段,裂缝快速开展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直至混凝土被压碎。
    • 摘要: 近日,随着最后1m混凝土浇筑人模,西江特大桥30号主塔下横梁浇筑完成,至此中江高速改扩建项目控制性工程西江特大桥3个主塔下横梁全部完成浇筑,标志着西江特大桥主塔全面进人中塔柱施工阶段,为主塔年底封顶提供了有力保障。西江特大桥由保利长大工程公司承建,主桥全长740m,为三塔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主桥主塔设计为单横梁结构,下横梁相当于大桥结实的“肩膀”,用于支撑起桥面和未来桥上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
    • 杜永潇; 卫军; 孙晓立
    • 摘要: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PC)梁自振频率的疲劳演变规律,理论推导了抛物线型布筋的后张无黏结预应力梁疲劳历程自振频率的计算公式.针对Euler梁、Timoshenko梁和预应力梁等3类梁,分析剪转效应、预应力效应对梁自振频率的疲劳演变规律的影响.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模型T梁的疲劳试验和动力测试,对比分析3类梁理论频率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抛物线型布筋的预应力不影响整个疲劳历程中梁的偶数阶频率.梁的第1阶频率退化速率随着疲劳荷载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预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于偏心布筋无黏结预应力梁结构,须考虑预应力对基频的增强效应.
    • 杨三强; 代泽煜; 靳进钊; 张丹
    • 摘要: 针对传统人工沉降监测实时性弱、连续性差、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应用毫米波雷达实时动态监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0号块沉降变形。以河北高碑店市白沟河特大桥为背景,在该桥0号块布设毫米波雷达靶标,通过地面雷达与测点信号传导获取0号块沉降变形数据,同时开展传统的人工沉降监测,将2种监测方案获取的数据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能够在施工全周期内全天候条件下开展工作,雷达监测数据具备连续性强、稳定性高、采集量大等特点,可实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浇0号块沉降变形的实时动态监测;基于雷达监测数据量大的特点,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展开分析的有效数据截取率高,准确度高;毫米波雷达监测0号块变形数据的拟合程度优于人工监测数据,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拟合曲线相关性更强。
    • 王永宝; 毛敏; 刘志华; 张翛; 吴佳佳
    • 摘要: 为研究体外预应力加固对预应力混凝土梁(PC)抗弯刚度和中性轴变化规律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2片预应力混凝土静载试验梁,详细测试了采用三折线体外预应力筋加固PC梁后的关键截面竖向和位移、钢筋及混凝土应变、预应力钢筋内力等静力参数;分析了其中性轴和刚度变化规律,并与规范公式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刚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与未加固梁相比,加固后的PC梁弹性阶段延长,破坏阶段竖向挠度减小37.7%;加固后梁受拉侧钢筋应变在开裂后增幅较未加固梁减少66%;加固后梁钢筋受力均较未加固梁大,弹性阶段刚度提升,中性轴保持原有位置,采用实测钢筋和混凝土应变推算的中性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通过修正传统公式计算的刚度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 丁传奇; 赵晨; 王凯
    • 摘要: 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科研楼工程地下一层大面积复杂预应力混凝土梁,针对预应力梁钢筋的深化设计及加工安装一体化,超限梁模板定位、安装,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引入一种新型振捣引导器进行技术应用研究,成功地解决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由于钢筋密集排布造成的非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困难而填充不实的质量通病,并有效地避免了混凝土振捣棒损坏预应力筋波纹管而造成漏浆的隐患,保证大面积复杂预应力梁混凝土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