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梁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03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4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334495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2009预应力上海论坛等;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文献由1783位作者贡献,包括柳忠林、谢超杰、谢立春等。
预应力混凝土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4495篇
占比:99.80%
总计:335178篇
预应力混凝土梁
-研究学者
- 柳忠林
- 谢超杰
- 谢立春
- 谢立华
- 徐千惠
- 谢伯土
- 巩梦君
- 郑文忠
- 郑机
- 陈震
- 刘立新
- 张峰
- 张波
- 楼铁炯
- 王英
- 王鹏
- 余志武
- 张能伟
- 李砚召
- 杜修力
- 王作虎
- 薛伟辰
- 刘其伟
- 宋力
- 李强
- 李瑞鸽
- 李进洲
- 杨波
- 王平
- 谭军
- 谭国顺
- 邓运清
- 代涛
- 冯秀峰
- 刘志华
- 刘明周
- 叶见曙
- 吴志强
- 唐喜
- 孟少平
- 宋玉普
- 张伟
- 张建红
- 张耀庭
- 李纲平
- 杨建新
- 杨毅超
- 王俊
- 王成明
- 王琦
-
-
汪芳进;
张小川
-
-
摘要:
新建京港澳高铁安九段鳊鱼洲长江大桥南汊航道桥为主跨672 m双塔双索面钢-混混合梁交叉索斜拉桥,主跨及辅助跨主梁采用钢箱梁,标准节段长18 m,重约510 t,锚跨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重约200 t/m。根据该桥结构特点及水文地质条件,主梁采用现浇支架+多点顶推+单悬臂+双悬臂等混合方案施工。锚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采用“钻孔桩+钢管立柱+贝雷梁(大桥Ⅰ号桁梁)”支架现浇方案施工。九江侧钢梁采用单悬臂+多点顶推施工技术,边跨钢梁、合龙段与结合段同步顶推,省略了九江侧边跨合龙工序;在结合段钢梁与锚跨预应力混凝土梁之间设置锁定结构,保证了结合段施工质量。黄梅侧钢梁采用轻型墩旁托架+双悬臂+单悬臂施工技术,4号墩墩顶三节段采用轻型托架滑移施工,结合段采用浮吊整体吊装,定位后浇筑结合段混凝土,预应力张拉后进行边跨合龙;黄梅侧边跨和中跨合龙段均采用主动合龙,先边跨合龙后中跨合龙。
-
-
尹振君;
肖劼
-
-
摘要:
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南岸滩桥为7×(5×5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主梁采用2套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受地形条件的影响,移动模架施工时采用中间拼装、双幅交汇过孔方案,即拼装场地设置在滩桥中部,2套移动模架倒退走行至首孔箱梁处开始施工,在退回首孔箱梁时,2套移动模架通过大跨度下行式移动模架双幅交汇过孔技术完成交汇过孔。在交汇过孔过程中,通过墩旁托架不对称安装避免了左、右幅墩旁托架相互冲突;通过底模桁架旋转、翼模旋转完成不对称开模施工,避免了另一幅移动模架和窄缝现浇梁的影响;通过双向过孔施工技术解决了倒退至首孔箱梁再反向施工的难题。
-
-
李金国;
厉勇辉;
牛伟迪
-
-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梁桥空间效应较为突出,顶、底板和腹板理论厚度差异较大,杆系模型很难揭示结构成桥后收缩徐变作用下的时变效应。本文对比分析了ACI209、CEB-FIP(1990)和B4三种收缩徐变模型差异,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ACI209、CEB-FIP(1990)和B4收缩徐变子程序,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对比分析并揭示了PC变截面梁桥在不同收缩徐变模型作用下中跨跨中挠度、中跨跨中底板压应力和腹板主拉应力变化,B4模型下结构长期挠度呈不收敛的发展趋势,中跨1/4至中跨1/2区域内主拉应力相对于其他区域对竖向预应力损失更为敏感。计算分析表明,桥梁截面应力处于合理成桥状态,能有效抑制结构长期下挠。
-
-
周国贤
-
-
摘要:
为了探究PC简支梁预应力效应与结构自振频率的关系,明确预应力效应与压缩软化效应区别,得到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结构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从附加竖向荷载的角度将预应力等效荷载与实际轴向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初始预应力不会产生“压缩软化”效应,轴向力模型不适用于预应力结构。通过截面惯性矩取值、变形协调和接触刚度三个方面分析了粘结预应力结构与同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差异,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分析了不同偏心和不同线型的粘结与无粘结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得到粘结预应力结构自振频率大于无粘结情况,考虑截面惯性矩取值时,两种状态下结构的自振频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
-
周国贤;
蒋一辉
-
-
摘要:
为了评估服役期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承载性能,掌握桥梁的工作状态,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PC简支梁非线性模型,分析其不同阶段的受力特点,通过曲线拟合的方式分析PC梁各阶段的刚度下降及裂缝发展规律,发现PC梁单梁破坏过程分为明显的四个阶段,其中以弹性阶段简支梁刚度为基准,裂缝发展阶段,刚度下降了64.11%,裂缝高度发展至0.67倍的梁高;普通钢筋屈服阶段,刚度下降了81.61%,裂缝高度发展至0.85倍的梁高;预应力筋屈服阶段,裂缝快速开展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直至混凝土被压碎。
-
-
-
-
摘要:
近日,随着最后1m混凝土浇筑人模,西江特大桥30号主塔下横梁浇筑完成,至此中江高速改扩建项目控制性工程西江特大桥3个主塔下横梁全部完成浇筑,标志着西江特大桥主塔全面进人中塔柱施工阶段,为主塔年底封顶提供了有力保障。西江特大桥由保利长大工程公司承建,主桥全长740m,为三塔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主桥主塔设计为单横梁结构,下横梁相当于大桥结实的“肩膀”,用于支撑起桥面和未来桥上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
-
-
杜永潇;
卫军;
孙晓立
-
-
摘要: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PC)梁自振频率的疲劳演变规律,理论推导了抛物线型布筋的后张无黏结预应力梁疲劳历程自振频率的计算公式.针对Euler梁、Timoshenko梁和预应力梁等3类梁,分析剪转效应、预应力效应对梁自振频率的疲劳演变规律的影响.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模型T梁的疲劳试验和动力测试,对比分析3类梁理论频率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抛物线型布筋的预应力不影响整个疲劳历程中梁的偶数阶频率.梁的第1阶频率退化速率随着疲劳荷载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预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于偏心布筋无黏结预应力梁结构,须考虑预应力对基频的增强效应.
-
-
杨三强;
代泽煜;
靳进钊;
张丹
-
-
摘要:
针对传统人工沉降监测实时性弱、连续性差、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应用毫米波雷达实时动态监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0号块沉降变形。以河北高碑店市白沟河特大桥为背景,在该桥0号块布设毫米波雷达靶标,通过地面雷达与测点信号传导获取0号块沉降变形数据,同时开展传统的人工沉降监测,将2种监测方案获取的数据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能够在施工全周期内全天候条件下开展工作,雷达监测数据具备连续性强、稳定性高、采集量大等特点,可实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浇0号块沉降变形的实时动态监测;基于雷达监测数据量大的特点,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展开分析的有效数据截取率高,准确度高;毫米波雷达监测0号块变形数据的拟合程度优于人工监测数据,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拟合曲线相关性更强。
-
-
王永宝;
毛敏;
刘志华;
张翛;
吴佳佳
-
-
摘要:
为研究体外预应力加固对预应力混凝土梁(PC)抗弯刚度和中性轴变化规律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2片预应力混凝土静载试验梁,详细测试了采用三折线体外预应力筋加固PC梁后的关键截面竖向和位移、钢筋及混凝土应变、预应力钢筋内力等静力参数;分析了其中性轴和刚度变化规律,并与规范公式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刚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与未加固梁相比,加固后的PC梁弹性阶段延长,破坏阶段竖向挠度减小37.7%;加固后梁受拉侧钢筋应变在开裂后增幅较未加固梁减少66%;加固后梁钢筋受力均较未加固梁大,弹性阶段刚度提升,中性轴保持原有位置,采用实测钢筋和混凝土应变推算的中性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通过修正传统公式计算的刚度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
-
丁传奇;
赵晨;
王凯
-
-
摘要:
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科研楼工程地下一层大面积复杂预应力混凝土梁,针对预应力梁钢筋的深化设计及加工安装一体化,超限梁模板定位、安装,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引入一种新型振捣引导器进行技术应用研究,成功地解决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由于钢筋密集排布造成的非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困难而填充不实的质量通病,并有效地避免了混凝土振捣棒损坏预应力筋波纹管而造成漏浆的隐患,保证大面积复杂预应力梁混凝土质量。
-
-
-
-
HuaKun;
华坤;
WuJing;
吴京
- 《第九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设计和服役过程中常常需要考虑疲劳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问题做出讨论,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包括疲劳载荷下的钢筋应力重分布、刚度退化、挠度计算、预应力损失等问题;第二部分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理论,包括使用普通钢筋的S-N曲线估算整梁寿命、不同疲劳寿命估算理论的比选及建议;第三部分简单介绍缓粘结、无粘结、自密实混凝土等工艺方式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的影响.
-
-
Shen Wei;
沈伟;
Qi Jianan;
戚家南;
Wang Jingquan;
王景全
- 《第九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剪机理分析表明,预应力既提高了混凝土抗剪贡献也提高了箍筋抗剪贡献,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美国ACI318-11规范均未考虑预应力对箍筋抗剪贡献的提高.基于中性轴处微元体应力状态分析,推导出了预应力对混凝土和箍筋抗剪贡献的统一提高系数,提出了针对GB规范和ACI318规范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修正计算公式.利用国内外509片预应力混凝土梁对建议方法进行验证,修正公式将GB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之比的均值从1.041降低为0.903,标准差从0.413降为0.353;将ACI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之比的均值从0.791提高到0.914,标准差从0.233提高为0.247.结果表明,GB规范对大剪跨比、无纵筋或无腹筋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偏于不安全,ACI规范的计算结果普遍偏小.
-
-
GUO Er-wei;
郭二伟;
CHEN Xi;
陈茜;
CHEN Huan-xia;
陈焕侠
- 《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跨度、张拉控制应力和单双端张拉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跨度增加至2(3)倍时,张拉预应力总损失减幅5%~20%(12%~30%);当张拉控制应力系数由0.60增至0.80时,预应力总损失逐渐增加,单端(双端)平均增幅43%(40%);但预应力总损失百分比(22%~31%)基本保持不变;当跨度较小时,宜采用单端张拉,跨度较大时,宜采用双端张拉,可减小预应力损失,得到较大有效应力.
-
-
杜福利
- 《科技研究——2015科技产业发展与建设成就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现本文就以某会展中心的高大跨度结构施工为例,来谈谈高达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技术,在高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中,最重要的施工技术要点分别是模板施工技术、钢筋施工技术和混凝土施工技术。只有确保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确保预应力配筋合理安装与连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质量,并做好养护措施,才能够确保高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本工程通过采取上述施工技术,最终很好的完成了梁的施工,并且质量验收台格,非常值得同类工程借鉴参考。
-
-
Wen Xiaoying;
文孝迎;
Li Yanhe;
李延和;
Li Linfeng;
李林峰;
Liu Yue;
刘跃
- 《第六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利用消能减震原理设计了自控耗能元件,用来提高普通UPPC梁的抗震性能.通过1根普通UPPC梁和3根自控耗能UPPC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受力全过程试验,对两种梁的破坏形态、预应力筋应力释放、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控耗能UPPC梁的延性、耗能能力均高于普通UPPC梁,可较好地解决普通UPPC梁在地震作用下存在的变形能力较差,耗能不足等问题;另外,自控耗能UPPC梁承载力稍低于普通UPPC梁,说明自控元件的破坏导致预应力筋的释放从而梁的承载力降低,自控耗能UPPC梁易于形成梁铰机制,更符合抗震要求.根据试验结果给出自控元件较为合理布置方式:自控元件布置于跨中三分点处,下转向点对称布置.
-
-
Wang Guolin;
王国林;
Ding Wensheng;
丁文胜;
Meng Shaoping;
孟少平;
Huang Shiping;
黄仕平
- 《第九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为了研究预应力失效下在役梁的受剪承载力,进行了2根小剪跨比梁的受剪性能试验,其中1根为钢筋混凝土对比梁.试验中将预应力混凝土梁加载到较大的损伤后,抽除预应力筋以模拟因腐蚀等原因大载下预应力突然失效状况,继而进行相应的钢筋混凝土梁受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失效后在役梁的受剪承载力较钢筋混凝土对比梁有大幅度提高.可见,预应力降低了斜裂缝的倾角,增强了拱效应传力机理,使得预应力失效后在役梁的承载力显著提高,甚而破坏模式发生改变.同时,试验值与基于截面的抗剪设计公式和修正拉压杆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修正拉压杆模型能够提供较高的预测精度,可用于同类构件的设计.
-
-
蒋田勇;
吴青霖;
彭中
-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7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利用压电材料具有正逆压电效应,基于压电波动法,将压电智能骨料作为嵌入式传感器,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实验研究.对已发生锈胀开裂的预应力简支梁进行承载力极限试验,通过预埋在梁体内智能骨料信号的变化,判断压电信号与梁体内承受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已发生锈蚀梁体由于承受荷载造成结构的损伤进行评估.试验过程中通过在梁底的跨中、三分点设置百分表判断结构是否失效.在加载过程中,不同工况测得的时域信号呈现递减趋势,将时域信号转变为频域信号后发现,响应频率集中在75kHz,印证了压电智能骨料在混凝土中响应频率的研究,同时随着荷载增加,其幅值也呈现递减的趋势.通过小波包能量分析,发现能量从工况1到工况2的突变,说明埋置在已锈蚀损伤结构中的智能骨料对结构是否受力非常敏感;而在工况10到工况11的突变,说明智能骨料可以有效地监测到由外荷载持续作用而导致的结构失效.最后针对由荷载造成的损伤,提出采用基于小波包能量变化的损伤指标对其进行评价,从而证明压电智能骨料可以有效地通过损伤指标来监测锈蚀结构由于荷载造成的结构损伤程度.
-
-
蒋田勇;
吴青霖;
彭中
-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7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利用压电材料具有正逆压电效应,基于压电波动法,将压电智能骨料作为嵌入式传感器,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实验研究.对已发生锈胀开裂的预应力简支梁进行承载力极限试验,通过预埋在梁体内智能骨料信号的变化,判断压电信号与梁体内承受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已发生锈蚀梁体由于承受荷载造成结构的损伤进行评估.试验过程中通过在梁底的跨中、三分点设置百分表判断结构是否失效.在加载过程中,不同工况测得的时域信号呈现递减趋势,将时域信号转变为频域信号后发现,响应频率集中在75kHz,印证了压电智能骨料在混凝土中响应频率的研究,同时随着荷载增加,其幅值也呈现递减的趋势.通过小波包能量分析,发现能量从工况1到工况2的突变,说明埋置在已锈蚀损伤结构中的智能骨料对结构是否受力非常敏感;而在工况10到工况11的突变,说明智能骨料可以有效地监测到由外荷载持续作用而导致的结构失效.最后针对由荷载造成的损伤,提出采用基于小波包能量变化的损伤指标对其进行评价,从而证明压电智能骨料可以有效地通过损伤指标来监测锈蚀结构由于荷载造成的结构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