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受剪承载力

受剪承载力

受剪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60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6篇、会议论文90篇、专利文献65004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低温建筑技术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十一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等;受剪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1259位作者贡献,包括易伟建、王铁成、吴涛等。

受剪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6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9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5004 占比:99.09%

总计:65600篇

受剪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受剪承载力

-研究学者

  • 易伟建
  • 王铁成
  • 吴涛
  • 叶列平
  • 熊进刚
  • 刘喜
  • 丁自强
  • 李平先
  • 梁兴文
  • 史庆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锡治; 李星乾; 章少华; 张天鹤; 闫翔宇; 于志双
    • 摘要: 建立了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节点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分析的精细化有限元计算模型.根据已完成的6个"弱节点"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试验与模拟试件的破坏模式、梁端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和特征点荷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节点核心区受力全过程工作机理,并对各关键组件的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模型参数化分析,研究了轴压比、钢套箍厚度、钢套箍延伸高度、预制混凝土管强度及芯部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对节点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梁端往复荷载作用下,钢套箍屈服"拉力带"和核心区混凝土"斜压杆"机构共同抵抗节点剪力;峰值荷载时钢套箍以刚体变形为主,极限荷载时钢套箍腹板大面积屈服;芯部混凝土、钢套箍与预制混凝土管之间界面接触相互作用力分布不均匀;轴压比、钢套箍厚度、预制混凝土管和芯部混凝土强度对节点承载力及变形能力影响较大,增大钢套箍厚度可以显著提高节点承载力及变形能力;钢套箍延伸高度增加可以提高节点变形能力,但对承载力影响不明显.建立了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柱-钢梁节点受剪计算模型,理论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且偏于安全.
    • 吴函恒; 隋璐; 聂少锋; 周天华; 袁涛涛
    • 摘要: 为研究填充石膏基轻质材料的冷弯型钢复合墙体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对2片空腔墙体和9片填充式墙体足尺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墙体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空腔墙体的破坏模式为墙面板与龙骨之间的螺钉连接破坏,进而导致墙面板蒙皮作用的失效;填充式墙体的失效模式分为两种:填充材料角部的受压破坏和冷弯型钢立柱的弯曲破坏。基于上述破坏模式,考虑墙面板蒙皮作用和填充材料支撑作用的影响,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提出基于叠加法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建立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该模型能反映自攻螺钉连接强度、填充材料强度和冷弯型钢龙骨强度对墙体受剪承载力的影响;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值在0.947~1.112,结果吻合较好。
    • 徐朋静; 钟瑾; 黄海; 王秋慧; 胡淑军
    • 摘要: 提出一种十字带侧板型抗剪连接件,以混凝土强度、抗剪连接件长度、抗剪连接件数量为参数设计四个试件,并进行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破坏形态、剪力-位移曲线、骨架曲线、初始刚度、抗剪承载力和应变等指标。结果表明:四个试件的破坏形态基本一致,均由抗剪连接件与混凝土梁连接处率先产生裂缝,并向上端和下端发展,在混凝土出现压溃后达到极限状态;剪力-滑移曲线走势基本相同,均包括初始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另外,提高混凝土强度可增大试件初始刚度达16.44%,并能有效降低位移及应变;增大抗剪连接件长度仅提高试件初始刚度的4.25%,且对位移和应变的影响也较小;提高抗剪连接件数量可使初始刚度增大47.82%,抗剪连接件始终处于弹性,且有效减小位移和混凝土损伤,以及提高试件承载能力,满足弯剪分离式组合连接节点预期1mm最大位移的要求。
    • 郑文忠; 李健; 王刚; 王英
    • 摘要: 为探究受拉纵筋屈服的情况下,混凝土板内支座控制截面的相对剪压区高度和板的剪跨比对其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完成了4个混凝土板试件的受剪试验。试件由板、板端伸臂构件、板下柱以及底梁构成,试验借助板端伸臂构件在板端施加力偶,在预估斜裂缝起始位置的外侧施加竖向荷载,在竖向荷载和板端力偶共同作用下使板顶纵筋在斜裂缝与其相交处接近屈服,并最终使混凝土板发生无纵筋销栓作用的受剪破坏。试验结果显示:极限荷载下混凝土板弯剪控制截面的剪压区高度与板顶受拉纵筋配筋率呈正相关关系;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于混凝土剪压区,该区域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受压应力相对大小的影响,压应力较大时抗剪强度低于纯剪时的抗剪强度,压应力较小时抗剪强度高于纯剪时的抗剪强度。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剪跨比和由纵向受拉钢筋引起相对剪压区高度影响的板内支座附近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 张望喜; 吕炜磊; 胡彬彬; 王冠杰; 易伟建
    • 摘要: 不同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混凝土强度、剪跨比、纵筋配筋率和截面尺寸等影响因素的考虑方式差别较大,基于收集、整理的集中荷载作用下轻骨料混凝土(LAC)梁的受剪试验数据,按照变量分离的方法,对各国规范建议计算式和经典的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规范计算式(JGJ/T 12−2019、ACI 318-19、BS 8110-1:1997)还是计算模型(Bazant-Sun、Kim-Park、Rebeiz、Vecchio-Collins),安全度均偏低。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各影响因素对LAC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参照Vecchio-Collins计算模型的形式,引入参数λ考虑剪跨比的影响,并考虑到我国使用立方体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各种力学指标的代表值,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进而提出修正计算式。从正常使用状态裂缝宽度控制和有腹筋梁承载力两方面对以修正计算式为混凝土项、箍筋项采用45°桁架模型建立的计算公式进行验算,结果表明该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最后,将修正公式转换为与规范做法对应的设计值公式,并基于试验数据,给出了材料强度区间,供工程设计参考。
    • 张锡治; 李星乾; 章少华; 丁永君; 孟祥良; 王磊
    • 摘要: 为准确计算钢筋混凝土矩形空心墩受剪承载力,验证实心墩计算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基于桁架-拱模型建立了考虑位移延性需求的矩形空心墩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通过从国内外文献中收集的共22组矩形空心墩受剪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已有模型与本文提出模型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Priestley模型、Aschheim模型和Sezen模型均高估了矩形空心墩的受剪承载力;Kowalsky模型和JTG/T 2231-01-2020模型计算结果偏于保守;Shin模型计算高强混凝土矩形空心墩受剪承载力时偏于不安全,不同箍筋强度下计算结果离散性较大;本文所提出模型能较为准确地计算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和不同箍筋强度等级矩形空心墩的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离散性小。
    • 脱俗; 余勇; 陈文广; 郭雄伟; 王忠东; 徐金俊
    • 摘要: 受剪承载力是开展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和修复加固所依据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发展其计算理论具有较强的科学与实践意义.然而受制于有限的试验数据及再生混凝土材性离散较大等原因,现行规范在预估此类构件受剪承载力时,往往简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折减,套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公式.该法通常存在精度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此,首先尝试建立包含206根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梁的抗剪试验数据库,用以评估现存规范与经验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紧接着,选定预测效果较好的ACI318-2014规范和学者Zsutty建议公式为先验模型,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对先验模型和试验信息进行统计推断,构建起无箍筋钢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概率模型;随后通过未知参数的筛选剔除,修正得到后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充分融合了先验模型的完备性及大量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能更精准地预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梁的受剪强度.
    • 虞琼芳; 陈长冰; 花长城
    • 摘要: 为研究配置500 MPa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受剪力学性能,设计完成了6根混凝土简支梁试件单调加载试验,分析配置高强箍筋的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其在正常使用阶段的斜裂缝宽度,并对比中美欧规范在预测配置高强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时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进而探讨配箍率及混凝土强度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配置高强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梁其受力特征及破坏形态与普通梁类似,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以按照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进行设计计算,且能满足正常使用阶段的裂缝宽度要求,梁构件的受剪承载力随着配箍率和混凝土强度的增加逐渐提高,但当混凝土强度超过一定值后,其对受剪承载力的贡献作用不再显著。
    • 张广泰; 鲁海波; 李雪藩; 吴锐
    • 摘要: 对2个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SPFRC)剪力墙和1个普通混凝土剪力墙,开展低周往复水平加载试验,分析纤维掺量和轴压比对剪力墙滞回耗能、承载能力、刚度衰减、变形能力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比为0.1时,钢-聚丙烯混杂纤维的掺入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加载初期不掺纤维的试件刚度大于掺入纤维的试件;轴压比增至0.2时,大幅提升SPFRC剪力墙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受力过程中刚度下降较快。考虑两种纤维对混凝土增强、剪力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抗剪钢筋的贡献以及混凝土材料的开裂软化。依据修正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建立SPFRC剪力墙水平受剪承载力的理论公式,并与规范的计算公式相比较。剪力墙抗剪承载力的试验值与本文计算模型计算值比值的平均差0.99,标准差0.0014,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程度高。
    • 熊学玉; 谢一凡; 姚刚峰
    • 摘要: 在软化拉压杆模型(Softened strut and tie model, SSTM)基础上,针对边节点受力特点,建议采用更准确的混凝土斜压杆倾角计算公式,并基于44个RC框架边节点核心区剪应力-剪应变骨架曲线的试验数据,拟合了软化混凝土本构曲线,提出修正的软化拉压杆模型(Modified softened strut and tie model, MSSTM)。使用传统SSTM模型、约束斜压杆模型和MSSTM模型分别对91个边节点受剪承载力(其中56个发生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26个边节点核心区剪应力-剪应变骨架曲线进行计算。结果表明:MSSTM模型对受剪承载力以及剪应力-剪应变骨架曲线的预测效果整体优于SSTM模型和约束斜压杆模型。就承载力而言,SSTM模型、约束斜压杆模型和MSSTM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之比的均值分别为1.028、1.203和0.995,变异系数分别为0.230、0.273和0.164。MSSTM模型计算结果更准确且离散性更小。此外,MSSTM模型可较好预测应力-应变曲线上的特征参数,尤其是峰值剪应力和开裂刚度。两者计算与试验结果比值的均值分别为1.14和1.0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