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形能力

变形能力

变形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4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6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89318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钢结构、结构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83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201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等;变形能力的相关文献由1741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明科、钱稼茹、梁兴文等。

变形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6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9318 占比:99.41%

总计:89845篇

变形能力—发文趋势图

变形能力

-研究学者

  • 邓明科
  • 钱稼茹
  • 梁兴文
  • 李桂荣
  • 王宏明
  • 张强
  • 刘成玉
  • 戴稼禾
  • 伍复发
  • 张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寇佳亮; 蔡鹏阳; 王栋; 周恒
    • 摘要: 利用高延性混凝土(high ductile concrete,HDC)良好的黏结性能和裂缝控制能力,对19根达到极限承载力的无腹筋混凝土梁进行加固处理,并对其进行四点弯曲性能试验,研究了HDC加固震损混凝土梁受弯的裂缝开展情况、破坏形态、承载力、挠度及应力变化的影响,分析了不同HDC厚度、配筋率对HDC加固震损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利用HDC加固震损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峰值荷载最高提升89%;破坏后的裂缝较原梁多且发展完全;提高加固层厚度的加固效果要明显优于提高配箍率;开裂荷载及破坏时的极限挠度分别最大提高了250%和189%,延性得到明显改善;最大裂缝没有发生在界面处,新旧混凝土之间黏结非常好,协同工作性能良好。
    • 彭小丽; 郭永圣; 刘翔
    • 摘要: 进行了两个未受火和两个受火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静载试验研究,通过分析梁的抗剪承载力、跨中挠度、斜裂缝及箍筋应变等参数,重点研究了剪跨比和受火条件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和变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增加,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降低。达到极限荷载时,梁的跨中挠度随着剪跨比增加而增大。对于相同剪跨比的混凝土梁,受火后梁的抗剪承载力出现降低,梁的跨中挠度比未受火梁均出现增大。
    • 付国; 张博; 何斌
    • 摘要: 结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均表明框架变形能力强弱对抗震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已有框架破坏准则无法全面反映不同延性结构变形能力差异。文中提出了一种框架结构最大变形能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研究柱轴压比、配箍率、结构变形能力、试验加载制度与整体性能退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延性破坏准则。通过对25榀平面框架试验的计算分析表明:考虑变形能力强弱的延性破坏准则能够实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量化表征,配箍率和承载力退化值对破坏指数具有显著影响,是否考虑配箍率和承载力退化4种情况对应的破坏指数平均值在0.763~0.919之间,标准差在0.206~0.404之间。根据14榀框架在不同破坏阶段的试验现象和破坏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延性准则破坏标准,研究成果可为抗震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 付国; 何斌; 吴守军
    • 摘要: 不同破坏准则对混凝土柱的破坏程度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针对已有抗震研究多考虑最终破坏指数与构件破坏程度的对应关系,未考虑不同破坏准则与构件性能参数选取对评估结果合理性的影响。以混凝土柱为研究对象,计算了极限状态下位移角与位移角限值比值、承载力与峰值承载力比值、变形与变形能力比值与双参数准则、延性准则破坏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了破坏指数与破坏现象、破坏规律的吻合程度,探讨了几种性能参数对不同破坏准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极限状态下混凝土柱的变形能力值离散性最小,与位移角比值、承载能力退化值的相关性最低,更适合应用于破坏准则研究;双参数破坏准则计算结果受组合系数β的取值影响显著,反映的混凝土柱破坏趋势与承载力变化规律、试验现象存在较大差异;由延性破坏准则计算得出的破坏指数能反映位移角比值、承载力退化值、变形能力值对破坏的影响规律,考虑变形能力极限的延性准则能更好地量化混凝土柱的破坏。
    • 黄镜渟; 高鹏; 马翠玲; 周安
    • 摘要: 基于4根玄武岩纤维布(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BFRP)约束钢筋混凝土圆柱和2根未加固柱的低周反复侧向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受力性能和机理,对比分析了剪跨比、轴压比和加固方式对柱变形性能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对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BFRP包裹层数、纵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箍率为变化参数,重点研究了各参数对加固柱抗震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减小及轴压比的增大,加固柱延性性能明显降低,且BFRP对低剪跨比加固柱变形能力的提高效果最好;等BFRP加固量下全包较条带加固柱抗震性能略优;加固柱的变形能力随着包裹层数得提高而增强,但层数超过4层后,BFRP对柱的加固效果不再明显;当加固柱的纵筋配筋率增至3.2%时,其延性性能变化趋势由上升转为下降;而增加箍筋配箍率则可显著改善加固柱的极限位移.
    • 陈虹霖; 陈刚; 徐铨彪; 龚顺风; 刘承斌
    • 摘要: 结合足尺抗弯性能试验,对比研究了高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在抗裂性能、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形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减小张拉控制应力可以降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抗裂性能,提高变形能力,而桩身极限抗弯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破坏形式为预应力钢棒被拉断,高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破坏形式为预应力钢棒被拉断或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
    • 史庆轩; 戚德赛
    • 摘要: 为研究中美规范关于RC剪力墙设计方法的差异,对比了中美规范RC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相关规定,通过一字形截面RC剪力墙算例,对比分析了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美国规范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和体积配箍率均大于中国规范,两国规范剪力墙的正截面承载力均随着墙肢长度的增大而提高,且美国规范剪力墙的提高幅度大于中国规范。随着轴压比的增大,中国规范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逐渐提高,但美国规范剪力墙不变。利用纤维截面分析程序XTRACT对分别按中美规范设计的一字形剪力墙截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墙肢长度不变时,美国规范剪力墙的曲率延性高于中国规范。整体而言,按美国规范设计的剪力墙弹塑性变形能力更好。
    • 徐春一; 成良浩; 阎磊
    • 摘要: 目的研究以蒸压加气混凝土为底板后浇混凝土的新型叠合楼板受弯性能及破坏形态。方法设计两块长×宽×高为3600 mm×600 mm×150 mm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底板,后浇60 mm厚混凝土与其叠合形成新型叠合楼板试件,对试件进行四分点加载并观察裂缝分布状态,绘制荷载-挠度曲线,分析其受弯性能及破坏形态。结果试件开裂后裂缝分布较为稀疏,裂缝宽度较大,最终破坏形态为发生在支座处的斜拉破坏。加载初期荷载-挠度曲线呈线性增长,开裂后曲线斜率逐渐变小,挠度增大。HPB300钢筋为光圆钢筋,工程应用时建议在板底增大横向钢筋间距,用HRB400小直径带肋钢筋代替HPB300光圆钢筋。结论试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能协同受力,挠度满足规范要求。
    • 毛永平; 季永光
    • 摘要: 本文针对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性能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在高灵敏度、高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高的深厚淤泥地质条件下的基坑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同时对接头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接头与桩身等强,为深厚淤泥条件下的基坑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 范重; 柴会娟; 陈宇辰; 张康伟; 李振宝; 张广平; 薛海龙; 秦启运; 何韬
    • 摘要: 针对支承大跨度屋盖钢管柱的受力特点,进行了3个低轴压比钢管柱在水平往复荷载下的模型试验.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钢管柱的变形性能进行计算分析,分别考察长细比、径厚比和轴压比对钢管柱屈服变形角和极限变形角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轴压比为0.2左右时,钢管柱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钢管柱的滞回曲线均为饱满的梭形.当径厚比较小时,钢管柱塑性变形发展减缓,损伤程度下降,耗能能力增强;当长细比较小时,钢管柱塑性变形发展加快,耗能能力减弱.钢管柱进入弹塑性阶段后,底部发生环向外凸变形,在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柱底外鼓非常显著.屈服变形角和极限变形角均远大于规范限值.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钢管柱的屈服变形角与轴压比、长细比均呈线性关系;长细比对钢管柱屈服变形角的影响最大,轴压比次之,径厚比的影响最小;当长细比不小于40时,钢管柱屈服变形角可以达到1/150的性能目标.钢管柱的极限变形角与轴压比和长细比均呈线性关系,与径厚比呈非线性关系;径厚比对钢管柱极限变形能力的影响最大,轴压比次之,长细比影响最小;当轴压比不超过0.2、径厚比不大于30时,钢管柱极限变形角可以达到1/30的性能目标.通过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数值拟合,分别得到钢管柱屈服变形角和极限变形角的计算公式,可用于钢管柱变形能力的估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