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弯承载力

抗弯承载力

抗弯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8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9篇、会议论文152篇、专利文献226610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低温建筑技术、钢结构等; 相关会议123种,包括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全国建筑物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第十二届学术交流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等;抗弯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21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连广、查晓雄、江世永等。

抗弯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9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5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26610 占比:99.64%

总计:227431篇

抗弯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抗弯承载力

-研究学者

  • 王连广
  • 查晓雄
  • 江世永
  • 薛伟辰
  • 彭飞飞
  • 聂建国
  • 王磊
  • 顾祥林
  • 张鹏
  • 李国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钱建奇; 张海龙; 杨明; 黄侨; 田林杰
    • 摘要: 为简化现行标准中预弯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塑性理论,对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推导,并从安全性出发,最终提出了一种预弯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采用该简化计算方法、现行标准的弹塑性计算方法及塑性计算方法分别对7根试验梁的抗弯承载力进行计算,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预弯组合梁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所提出的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简化方法与弹塑性方法计算得到的7根试验梁承载力差值均低于2%;计算值略小于试验实测值和有限元模拟值,且吻合较好,可满足实际工程计算精度及安全性的需要。所提出的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较现有标准方法及塑性方法有所简化,能用于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在此研究基础上,给出了采用该方法计算预弯组合简支梁桥承载力计算示例,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 张锡成; 胡成明; 吴晨伟; 韩乙楠; 张玉涛
    • 摘要: 古建筑木结构中的半刚性榫卯节点在地震中往往先于梁柱等构件发生破坏,是加固保护的关键部位。设计了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SMA)丝预防性加固装置,对采用该装置的5个直榫节点及1个未加固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采用不同根数和不同预拉应变的SMA丝加固节点的破坏形态、弯矩-转角关系、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耗能性能、自复位能力以及变形能力,并提出了SMA丝加固直榫节点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SMA丝加固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加固节点的最大抗弯承载力为未加固节点的1.49倍;与未加固节点相比,加固节点的强度退化不严重,表明SMA丝可以在节点转角较大时,仍能持续为节点提供抗弯承载力;加固节点最大转动刚度是未加固节点的2.24倍;随着节点转角的增大,未加固节点的耗能能力逐渐减小,而加固节点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的转角下,随着SMA丝根数和预拉应变的增加,节点相对残余变形均减小,自复位能力增强。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的预防性加固保护提供参考。
    • 杨大海; 陈修和; 查甫生
    • 摘要: 为研究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的极限应力和抗弯承载力,提出了基于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变形和预应力增量相协调原理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将体外预应力增量分为梁体线弹性未开裂阶段和开裂后阶段两部分,分别推导出两阶段预应力增量,考虑预应力二次效应,建立以梁体转角θ为参数的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极限应力和桥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为验证公式的准确性,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引桥40 m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为背景,开展足尺模型试验,并与国外学者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误差较小,该公式可准确计算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的极限应力;为简化计算,在工程设计时转角θ可取0.0176°,转角θ取值与国外学者的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极限应力增量推导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可预估桥梁抗弯承载力,指导工程设计。
    • 贾水钟; 李瑞雄; 李亚明
    • 摘要: 基于太原植物园大跨度胶合木网壳结构工程案例,针对支座处用于连接胶合木杆件与基础的销轴-钢插板节点,进行了两个单调加载及一个往复加载的抗弯试验,得到了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及滞回曲线,给出了节点的转动刚度及承载力,并给出了节点的典型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节点抗弯承载力相当于胶合木构件抗弯承载力的24.4%,具有半刚性特征,在结构设计中应当予以考虑;同时,节点破坏模式表现为延性,滞回性能良好。最后,通过试验结果计算得到节点的转动刚度,并与设计进行对比,验证了设计的安全性。
    • 周赟文; 赵才其
    • 摘要: 以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受力性能的试验实测数据为基础,探究该类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中心区加强环、模块化单元的底板厚度、中心区加强环的侧板厚度对节点抗弯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运用ABAQUS软件对三种不同构造的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与传统板式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板式节点相比,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平面外抗弯承载力增幅可达20%,中心区加强环的设置有效提高了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并使节点在屈曲后避免发生脆性破坏。
    • 邓宗才; 鹿宇浩; 龚明高; 桂营金; 景晓斌
    • 摘要: 为了研究玻璃纤维网格和混杂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双向板弯曲性能的影响,通过四边简支板的弯曲试验,研究了玻璃纤维网格层数、单掺钢纤维(steel fiber,SF)、钢纤维分别与聚乙烯醇纤维(polyvinyl alcohol,PVA)、玻璃纤维(glass fiber,GF)、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BF)混掺对UHPC板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和弯曲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铺设网格的UHPC板中短切纤维总体积率为1.5%时,混杂1.0%SF和0.5%PVA(1.0%SF/0.5%PVA)纤维对UHPC板增强增韧最显著,其极限承载力和挠度10 mm处的能量吸收值较掺入1.5%SF、0.5%SF/1.0%PVA、0.5%SF/1.0%GF、0.5%SF/1.0%BF的UHPC板分别提升了33.7%、53.3%、43.2%、117.0%和14.3%、81.8%、46.1%、107.5%;单掺1.5%SF的UHPC板的延性和持荷能力较混杂纤维UHPC板强.相较未铺设玻璃纤维网格试件,玻璃纤维网格能够有效抑制UHPC板的主裂缝的萌生和扩展,并使板呈现变形硬化特征;铺设网格的UHPC板内部会发生显著的内力重分布,随着网格层数的增加,极限承载力和弯曲韧性显著提升;单掺1.5%SF的UHPC板承载力和能量吸收的增幅随着网格层数的增加逐渐降低;混杂纤维UHPC板随着网格层数的增加会发生显著的应变硬化行为.试验证实网格有效应力、利用率与网格层数呈负相关,抗弯承载力与网格层数呈正相关,其中1.0%SF和0.5%PVA纤维混杂使玻璃纤维网格利用率最高,对UHPC板抗弯承载力提升最显著.
    • 王艺霖; 王顺尧; 李广宁
    • 摘要: 为提高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节能环保性,将水泥混凝土层替换为基于β型半水石膏的石膏混凝土层。首先得到了石膏基混凝土层的推荐配合比及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能,然后将其与压型钢板协同起来得到新型的组合板式构件。为确定压型钢板石膏基混凝土组合板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得到抗弯纵筋的配制依据,从理论上提出了基于平衡原理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都验证了新型组合板的可行性以及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 邓宗才; 龚明高
    • 摘要: 为研究纤维网格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TRC)板的双向弯曲性能,对12块四边简支TRC板进行了单点静载试验,分别研究纤维网格层数及种类、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纤维体积掺率和纤维混掺对TRC板双向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网格层数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TRC板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改善其弯曲变形性能,且相比于玄武岩纤维网格(basalt fiber net, BFN),耐碱玻璃纤维网格(alkali-resistant glass fiber net, GFN)的效果更佳;与PVA纤维体积掺率为0.5%的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basalt 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BTRC)板相比,PVA纤维体积掺率在达到1.5%时,能够有效改善TRC板内力重分布过程,提高其极限承载力,同时裂后刚度分别提高20.8%和25.5%,且能量吸收值是体积掺率为0.5%时的1.37倍;1.0%钢纤维与0.5%PVA纤维混掺在提高BTRC板承载力方面表现出正混杂效应,极限荷载相比于仅掺2种短纤维的BTRC板分别提高9%和12%;无论是BFN还是GFN,随着配网率的增加,其纤维有效利用率都呈递减趋势.
    • 叶家彬
    • 摘要: 当大直径管线需要用弹簧支架悬吊固定,而普通工字型钢或箱型截面型钢的抗弯构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槽钢肢背相对且有间距的双槽钢截面。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TAAD PRO对支架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以及美国钢结构标准AISC 360—2016的规定,计算双槽钢截面压弯承载力,给出保证该截面整体稳定的方案及构造措施。
    • 叶明月; 丁思盼; 王少雅; 许有胜
    • 摘要: 为研究管廊接头的抗弯性能,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采用承插式和预应力筋的组合接头受力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合预应力钢筋的应变、荷载与挠度关系以及接头抗弯刚度等方面的分析对接头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接头的屈服标志为连接预应力筋达到屈服强度,在加载过程中,接头的混凝土受压区逐渐减小最终保持稳定,而接缝张开量不断增大,接头抗弯刚度在总体趋势上逐渐降低,承载力能力的分析结果与根据规范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可为预应力综合管廊组合接头受力性能分析等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