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极限应力

极限应力

极限应力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6025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中国大学教学、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第八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大工桥梁学科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等;极限应力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杜进生、郑文忠、余志武等。

极限应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025 占比:99.73%

总计:56178篇

极限应力—发文趋势图

极限应力

-研究学者

  • 杜进生
  • 郑文忠
  • 余志武
  • 孙政策
  • 潘立
  • 王英
  • 罗小勇
  • 万敏
  • 倪新华
  • 刘士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大海; 陈修和; 查甫生
    • 摘要: 为研究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的极限应力和抗弯承载力,提出了基于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变形和预应力增量相协调原理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将体外预应力增量分为梁体线弹性未开裂阶段和开裂后阶段两部分,分别推导出两阶段预应力增量,考虑预应力二次效应,建立以梁体转角θ为参数的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极限应力和桥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为验证公式的准确性,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引桥40 m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为背景,开展足尺模型试验,并与国外学者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误差较小,该公式可准确计算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梁的极限应力;为简化计算,在工程设计时转角θ可取0.0176°,转角θ取值与国外学者的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极限应力增量推导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可预估桥梁抗弯承载力,指导工程设计。
    • 袁鑫宇; 陶桂香; 曲峻池; 张世康; 陈策; 衣淑娟
    • 摘要: 播种和收获是种植高粱的必经环节,高粱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载荷造成损伤,从而影响种子的成活率和高粱籽粒的品质。通过分析压缩载荷下高粱种子的力学性能,从而优化相关机械装置,以在各农艺环节合理选择含水率。为此,测定了高粱种子(绥杂7号)的三轴尺寸,计算出该品种的平均球度,研究了同一品种4种含水率(5.41%、8.24%、10.63%、14.08%)下,3种压缩方向的压缩特性。结果表明:在压缩方向相同时,含水率与高粱种子的极限应力值成反比例关系,含水率越高,极限应力值越小;在含水率不同、相同压缩方向下得到的应力与位移图像规律基本相同,产生裂纹的位置和样式类似;在相同的含水率下,种子抗压强度能力依次为平压>立压>侧压。试验结果可为高粱播种、收获等环节含水率的选择以及高粱排种器的参数优化等提供依据。
    • 刘浩; 张宁; 王火平; 朱礼云; 张宇
    •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在靠近海底触地点的弯曲段增加惯性力来改善深水钢悬链线立管运动性能的方法,达到显著降低弯曲段的极限应力和疲劳损伤的目的。在弯曲段增加的惯性体,来自立管顶端浮体的动能经过惯性体的吸收和耗散以后,进一步传递到敏感的立管触地点的能量大为降低,从而改善钢悬链线立管,尤其在弯曲段的运动特性,最终降低触地点附近立管的应力、减少疲劳。本文采用有限元单元CABLE3D对惯性体的设计进行数值模拟。惯性体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增加浮体运动和立管弯曲段运动的解耦,以低成本的方式使本不适用的简单钢悬链线立管通过在弯曲段增加惯性体来改善其运动性能,从而达到适用标准。
    • 李奔奔; 李鹏举; 詹瑒
    • 摘要: 本文通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SSC)方柱试验数据考察了3个计算模型(Lam模型、Wei模型及Lim模型)对其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的适用性及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预测极限应力的精度总体高于预测极限应变的精度。在预测极限应力的3个模型中,Lam模型呈现出相对较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AAE最小,为12.4%,Lim模型和Wei模型的AAE分别为16.8%及18.2%。在预测极限应变的3个计算模型中,Lim模型的精度最高(AAE=14.3%),而Lam模型及Wei模型则大幅低估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SSC方柱的极限应变,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Mean分别为68.1%和56.1%。故而在这3个模型中,预测极限应力时Lam模型表现出最高精度,在预测极限应变时,Lim模型表现最佳。
    • 张洪达; 王昊; 郭家沛; 张亦驰
    • 摘要: 轮毂的结构强度直接决定风力发电机组的整体结构安全性和风机载荷的顺利传递,且轮毂重量越轻发电效率越高。为了研究轮毂的强度影响因素和结构优化方向,以某2.5 MW风力发电机组的轮毂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轮毂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然后设计4种具有不同典型特征的轮毂结构方案并建立对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最后总结各设计方案下轮毂的极限应力和疲劳损伤分布规律。所得出的轮毂强度特性和设计原则可以为轮毂的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 蒋广龙; 高月华; 刘其鹏
    • 摘要: 针对非对称载荷作用下平均应力对结构的疲劳寿命有显著影响的特点,在Manson-Coffin模型及其既有改进模型基础上,引入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应力之间的相对量度对疲劳强度系数σ_(f)′进行修正,以体现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非线性影响,从而建立了改进的Manson-Coffin模型.根据三种常用材料的疲劳试验数据,对前述改进模型的疲劳寿命预测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Manson-Coffin模型和其既有改进模型相比,所建议的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非线性影响,有效地提高了非对称载荷作用下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的精度,为实际工程中结构的疲劳寿命提供了有效的预测技术.
    • 杨娜娜; 田玉琢; 白耀仙; 李宝鹏; 刘浩锐
    • 摘要: 为了确定PLA构件打印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填充密度和打印放置方位为分析参数,三角形网格为填充图案,设计不同的填充结构进行压缩试验.结果 表明,填充密度和打印放置方位对于力学性能产生关联影响.随着填充密度的减小,试样的压缩极限强度减小,试样的破坏形式从以塑性变形为主转变为以局部失稳为主.对于不同的打印放置方位,压缩极限强度对填充率的变化敏感度不同,竖直放置时,填充率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最大,倾斜45°放置时,填充率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最小.
    • 李奔奔; 李鹏举; 詹瑒
    • 摘要: 通过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SSC)圆柱试验数据考察了3个计算模型(Lim模型、Wei模型及Jiang模型)对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的适用性及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预测极限应力的精度总体高于预测极限应变的精度.在预测极限应力的3个模型中,Lim模型和Jiang模型呈现出相似的较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AAE分别为10.7%和11.0%,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Mean分别为104.3%和105.8%.Wei模型对极限应力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整体偏低(Mean=81.0%),误差相对较大(AAE=19.6%).在此3个模型中,建议采用Lim模型来预测复材约束SSC的极限应力,同时Jiang模型由于预测精度与Lim模型相似,但所需公式数量少,相比Lim模型计算更简便,也推荐使用.在预测极限应变的3个计算模型中,Lim模型的精度最高(AAE=27.8%,Mean=99.4%),而Wei模型及Jiang模型则低估了复材约束SSC的极限应变,Mean值分别为74.5%和52.2%,建议采用Lim模型来预测复材约束SSC的极限应变.就整体而言,在3个计算模型中,Lim模型在预测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时都取得最佳精度,为预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极限状态的最优模型.
    • 孙爽; 王军
    • 摘要: 目的瓦楞纸板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环境湿度的影响,因此,首先研究标准环境下的平台应力模型,然后引入湿度因素对模型进行修正。方法采用试验及理论建模的方法建立基于环境湿度的纵向压缩平台应力理论模型。通过实验手段探讨瓦楞原纸极限应力随环境湿度的变化规律,建立其随环境湿度的特征曲线,然后引入标准环境下的平台应力理论模型中,建立任意环境湿度下的平台应力理论模型。结果与未考虑湿度建立的瓦楞纸板平台应力相比,考虑湿度建立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论建立任意湿度下的理论模型对于平台应力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对瓦楞纸板的选择以及包装设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 马运朝; 孙狂飙; 陈鑫; 周峙; 袁超; 张家铭
    • 摘要: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抗滑桩极限侧向力确定公式及其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将散粒体极限应力状态平衡微分方程引入抗滑桩桩间距对桩后土拱效应影响规律分析中,发现小桩距下桩端土较桩间土先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推力过大时桩端土产生塑性变形而非桩间土绕流,桩土荷载分担比极大.研究结果可以解释试验中发现的现象,即小桩距下可产生明显的土拱效应,在较大滑坡推力下拱脚优先于拱顶发生破坏.借鉴目前对桩后土拱效应的研究成果与极限侧向力研究思路,结合日本建设省土木研究所的"土研公式",提出适用于小桩距下抗滑桩侧向力确定的新方法,可为抗滑桩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