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建筑木结构

古建筑木结构

古建筑木结构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051052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暨2008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亚太地区会议、第四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古建筑木结构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启芳、薛建阳、张锡成等。

古建筑木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51052 占比:100.00%

总计:2051146篇

古建筑木结构—发文趋势图

古建筑木结构

-研究学者

  • 谢启芳
  • 薛建阳
  • 张锡成
  • 赵鸿铁
  • 周乾
  • 张风亮
  • 褚云朋
  • 丛宇
  • 姜绍飞
  • 施毕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锡成; 胡成明; 吴晨伟; 韩乙楠; 张玉涛
    • 摘要: 古建筑木结构中的半刚性榫卯节点在地震中往往先于梁柱等构件发生破坏,是加固保护的关键部位。设计了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SMA)丝预防性加固装置,对采用该装置的5个直榫节点及1个未加固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采用不同根数和不同预拉应变的SMA丝加固节点的破坏形态、弯矩-转角关系、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耗能性能、自复位能力以及变形能力,并提出了SMA丝加固直榫节点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SMA丝加固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加固节点的最大抗弯承载力为未加固节点的1.49倍;与未加固节点相比,加固节点的强度退化不严重,表明SMA丝可以在节点转角较大时,仍能持续为节点提供抗弯承载力;加固节点最大转动刚度是未加固节点的2.24倍;随着节点转角的增大,未加固节点的耗能能力逐渐减小,而加固节点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的转角下,随着SMA丝根数和预拉应变的增加,节点相对残余变形均减小,自复位能力增强。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的预防性加固保护提供参考。
    • 侯玉岭; 赵庆双; 孙丽月
    • 摘要: 现存古建筑的残损问题十分普遍,通过模型试验对古建筑残损进行研究分析已成为当今研究学者的主要研究思路。本文收集了针对古建筑木结构残损构件的主要模型试验,介绍在古建筑残损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看法和建议。其可为今后进行模型试验的研究人员提供参照,从而得出可靠的实验数据。
    • 崔航; 施毕新; 丛宇; 蓝迪
    • 摘要: 榫卯连接是传统木结构极具特色的营造技艺。榫卯节点“刚柔相济”,具有半刚性的连接特性,使得古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文章根据古木结构的震害调研,得到了木结构的地震破坏主要表现为榫卯节点拔榫及构架倾斜,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不同木结构梁柱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
    • 侯艳芳; 杨泽华; 胡卫兵; 郭靖
    • 摘要: 提出了基于互相关系数和互相关峰值变化率的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和定位方法。以随机振动结构的某一测点为参考点,计算其他各测点与参考点的加速度响应之间的互相关函数,将所有的最大值组成互相关峰值向量(Cross-Correlation Peak Vector,CCPV)。以两组CCPV之间的互相关系数作为损伤因子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以结构损伤前后互相关峰值的变化率作为损伤识别指标,对结构进行损伤定位。以西安钟楼为工程背景,建立一榀木框架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损伤后,损伤因子的数值明显降低,可以有效识别结构的损伤;结构损伤前后峰值变化率最大的相邻两个测点对应着损伤单元的两个节点,可以准确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同时可以根据损伤因子和峰值变化率的变化范围估计结构的损伤程度。
    • 侯艳芳; 王鑫; 侯婷婷; 郭靖; 张艳
    • 摘要: 针对应力波、阻抗仪和雷达波等无损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实际的研究和应用状况,从模态参数识别和振动响应信号处理两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损伤识别的原理和在古建筑木结构中的应用现状。从无损检测技术和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识别两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古建筑木结构的损伤检测方法和新研究进展,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利朋; 谢启芳; 吴亚杰; 刘伊津
    • 摘要: 局部糟朽、虫蛀在古建筑梁柱构件中普遍存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受力性能意义重大。在连续介质力学和损伤力学框架内,建立木材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基于ABAQUS的用户材料开发接口UMAT进行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通过模拟已有文献中的三点受弯木梁试验,对本构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通过人工预制局部开槽的方式模拟实际古建筑木结构中梁柱构件的局部糟朽和局部虫蛀,基于所开发的本构模型建立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已有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所建木材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和木梁、木柱的有限元模型可较好地反映残损梁柱构件在受力过程中的非线性受力和损伤演化行为。
    • 贺俊筱; 王娟; 杨庆山; 韩淼; 刘永波
    • 摘要: 为研究木楔加固对带缝隙透榫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影响,制作了包括完好节点、松动节点及木楔加固节点的3组足尺透榫节点模型。通过试验室足尺试验对比分析了3组节点的变形特征和破坏特点,研究了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刚度变化特性、耗能和应力状态等受力特点。结果表明:完好和松动节点的破坏形式为变截面出现延伸至榫头根部的木材顺纹撕裂破坏。木楔加固节点的破坏特征为木楔挤压破坏;木楔加固后,节点的滑移现象和捏拢效应减弱;松动节点抵抗外荷载的能力和耗能能力等特性均显著降低,木楔加固后节点的各项性能明显提高,其弯矩较松动节点的弯矩提高约30%。
    • 刘纲; 顾嘉伟; 李孟珠; 贺成华
    • 摘要: 针对传统损伤识别需布设接触式传感器而不利于古建筑木结构保护的问题,利用古建筑自身彩绘图案探索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原理(DIC)的非接触式损伤识别方法。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彩绘木梁振动时序图片,采用整、亚像素位移搜索算法解算木梁上各点的位移响应时程,利用傅里叶变换得到幅频、相频曲线,进而通过幅频幅值和相频相位角提取木梁的工作模态;利用DIC方法可获取沿梁长方向所有像素模态信息的优势,引入振型转角模态、曲率模态作为损伤特征指标进行损伤识别。数值算例和彩绘简支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DIC方法获得的工作模态能准确识别木梁的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相对大小,为古建筑木结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 杨庆山
    • 摘要: 从古建筑木结构的材料劣化损伤、材性衰退、柱脚节点、榫卯节点缝隙与性能、斗栱性能与构架性能等几个方面探讨古建筑木结构的承载机理。从宏观和微观尺度分析古建木构材料性能,建立构件层次的古木材性时变模型;提出木柱摇摆抬升的力学模型及精细化分析方法;建立榫卯节点缝隙概率分布模型,构建榫卯节点模型及分析方法;分析单朵斗栱力学性能及斗栱层的协同作用;通过摇摆木构架的试验和理论分析总结节点摩擦耗能、重屋盖高位储能、构架长周期摇摆释能的综合抗震机理。
    • 夏佳波
    • 摘要: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园林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为人们带来优质的空气、优美的景观、舒适的环境。但是在现代园林工程的实际施工阶段,部分施工单位在前期准备阶段没有对木材的含水量进行严格控制,防腐防虫工作落实不到位,以至于园林工程在竣工两到三年之后,其木结构部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其相应的维修与保护技术发展地相对缓慢,相比之下我国的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却发展地较为成熟,而且技术方式众多,所以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完全可以借鉴其技术经验以及技术方式。首先分析现代园林木建筑的常见结构类型,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现代园林工程中对木结构的维修与保护措施,最后阐述关于古建筑木结构修复的新技术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