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字图像相关

数字图像相关

数字图像相关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力学、建筑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94053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津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七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数字图像相关的相关文献由116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小元、潘兵、宋祥帆等。

数字图像相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4053 占比:99.94%

总计:494356篇

数字图像相关—发文趋势图

数字图像相关

-研究学者

  • 何小元
  • 潘兵
  • 宋祥帆
  • 沈峘
  • 熊克
  • 周伟
  • 张青川
  • 苏勇
  • 徐小海
  • 谢惠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璐; 易亚楠; 刘广彦; 马沁巍; 马少鹏
    • 摘要: 准确地测量核石墨表面变形场对研究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子区的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无法准确地获取试件边界的变形信息,测得的变形场不具有空间连续性,无法反映出核石墨表面真实的变形规律.为了提高变形场的测量精度及实现边界变形测量,发展了一种考虑力学约束的DIC方法(MC-DIC),该方法采用了具有空间连续性的8节点等参单元网格,基于子区DIC计算得到的信赖点对变形场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MCDIC在测量非均匀复杂变形场时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核石墨试件受载下的全场变形状态.
    • 赵燕茹; 张杰; 宋博; 王磊; 时金娜
    • 摘要: 对高温后混凝土预制裂缝梁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运用灰关联法对比分析了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与应变片和激光引伸计测量的应变与位移,两者灰关联度较高,说明DIC方法可用于高温后混凝土变形测量。同时通过DIC方法测得混凝土表面全场位移和应变,探讨了不同温度作用下、不同加载时刻混凝土位移不均匀性和应变局部化现象,结果表明位移在加载初期较均匀,随着荷载增大,位移不均匀现象开始显现;应变局部化现象逐步发展,在加载前期低速发展,在峰值荷载下显著发生;而高温会导致这两种现象加快发展,且更加显著。高温加剧应变局部化,峰值荷载时刻应变集中于裂缝尖端,致使破坏荷载降低。
    • 王迎朝; 祁俊峰; 邵珩; 钟俊杰
    • 摘要: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非接触式变形测量方法,其能够提取物体表面的形貌及变形场,具有全场测量、结构简单、精度高等优点。但由于超高温环境下,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非接触式变形测量方法仍然存在高温背景辐射、热流扰动等影响变形测量精度的问题。主要调研现有高温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其关键技术热扰动噪声消除方法及高温背景辐射抑制方法上的研究现状,提出一种结合高斯预滤波的时域相关热扰动噪声消除算法,在扰动图像复原实验中有显著效果,搭建紫外数字图像相关成像系统抑制高温背景辐射,在1600°C高温环境下采集到清晰散斑图像,最后对热扰动噪声消除方法及高温背景辐射抑制方法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杨济铭; 张红日; 陈林; 徐永福
    • 摘要: 为探究在干湿交替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的裂隙发育形态演化规律,以广西宁明地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对膨胀土边坡模型开展了7次干湿交替循环试验。首先,以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为研究手段,实时监测并定量分析膨胀土边坡表面裂隙演变过程;其次,在膨胀土边坡内不同深度断面埋设含水率、基质吸力监测探头;最后,结合坡体表面裂隙监测结果,分析裂隙发育过程中膨胀土边坡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作用下,膨胀土边坡脱湿开裂过程中存在空间各异的收缩中心,土体在向收缩中心运动过程中边坡表面裂隙逐渐发育为由数个土块组成的裂隙网络;收缩中心数量受干湿交替循环次数影响,位置更新规律不一,导致膨胀土边坡土体位移方向变化频繁;基质吸力以拉应力的形式作用于土体骨架逐渐使其疲劳;在剪切应力影响下,部分裂隙发育方向发生偏转,裂隙网络中的衔接节点形态由“T”形向“Y”形及弧形转变;干湿交替下膨胀土边坡表面形成的裂隙网络为水分提供了优先入渗通道,水分在裂隙深处汇集、蒸发频繁交替,含水率和基质吸力随之快速响应,拉应力沿着裂隙深部持续发展,导致裂隙朝深度方向发展、贯通,进一步破坏土体完整性,降低膨胀土边坡稳定性。
    • 陈文武; 邵新星; 何小元
    • 摘要: 提出了分别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和离散小波变换(DWT)的2种压缩编码算法,以解决数字图像相关(DIC)中位移场的实时传输问题.基于联合图像专家组(JPEG)和JPEG 2000标准,在压缩算法的量化步骤中提出了新的非整数和整数量化方法,并利用实际实验中的位移场来评估算法的压缩比和计算时间.结果表明,基于DCT的数据压缩算法的压缩比大都小于10%,远低于基于DWT的算法,且其计算速度也明显优于后者,由此证明了其在无线传输实时位移场应用中的有效性.
    • 陈梁友; 闫浩
    • 摘要: 针对一套数字全息装置只能测量离面位移这一个维度位移的局限性问题,将数字全息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相结合,利用数字全息重建的强度图像,实现了面内另外两个维度位移的测量,拓宽了一套数字全息装置的测量能力。该方法对待测物体位移前后的全息图数值重建得到两幅强度图,然后对变形前后的强度图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得到面内两个维度位移的测量结果。该方法中采用的数字全息的强度图本质上是激光散斑图,而不是传统数字图像相关使用的白光下或自然光下的表面喷涂散斑或者物体自然纹理,因此是对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应用于激光散斑图像的有益探索。最后通过二维位移装置对平面施加面内方向位移的实验验证了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于数字全息重建的激光散斑图在面内位移测量的有效性。最后,讨论了基于数字全息对曲面物体利用数字图像相关进行面内位移测量的可行性。传统的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由于有限焦深导致散斑退相关现象,因而无法对曲面物体进行面内位移测量。但是,借助数字全息技术在一幅全息图中能将物体聚焦到不同深度的能力,可以将曲面物体分割为不同深度部分开展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在实验上遍历了不同深度的DH重建对曲面物体面内位移的测量准确性的影响,为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借助数字全息技术的辅助对曲面物体面内位移的测量进行了有益探索。
    • 刘纲; 顾嘉伟; 李孟珠; 贺成华
    • 摘要: 针对传统损伤识别需布设接触式传感器而不利于古建筑木结构保护的问题,利用古建筑自身彩绘图案探索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原理(DIC)的非接触式损伤识别方法。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彩绘木梁振动时序图片,采用整、亚像素位移搜索算法解算木梁上各点的位移响应时程,利用傅里叶变换得到幅频、相频曲线,进而通过幅频幅值和相频相位角提取木梁的工作模态;利用DIC方法可获取沿梁长方向所有像素模态信息的优势,引入振型转角模态、曲率模态作为损伤特征指标进行损伤识别。数值算例和彩绘简支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DIC方法获得的工作模态能准确识别木梁的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相对大小,为古建筑木结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 南亨; 唐忠林; 赵伟博; 谭伟杰
    • 摘要: 在动力学实验中,准确测量实验模型的动态位移响应是保证实验品质的关键环节,传统获取位移响应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无法全场测量,动态测量效果较差等;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3D-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的非接触式光学动态位移测量方法,搭建了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的非接触式光学测量平台,通过地面实验,将测量结果与真实位移进行对比分析,对其使用范围和精度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像面内平移或垂直运动时,测量精度可靠;在绕像面横轴旋转运动时,角度应尽量小于20°;实验结果为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的测量技术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 王艾伦; 曹玮; 尚进
    • 摘要: 研究了带有孔边裂纹的铆钉孔航空试验件的疲劳失效行为。使用航空载荷谱进行疲劳加载,分别采用有限元分析工具进行理论研究;借助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三种裂纹模型的试验件进行疲劳试验研究,对比模拟值和试验值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裂纹扩展及破坏的主要模型。结果表明:裂纹尖端圆形区域网格数量为8,裂纹尖端环形区域网格数量为32的组合为试验件模型的最优拓扑划分;随着裂纹条数的增多,危险性逐渐增大,试验件破坏模式由相邻裂纹间连通演变为裂纹扩展至边界;裂纹扩展方向可能发生轻微改变,导致疲劳寿命模拟值小于试验值,共线裂纹的试验件先按I型扩展,再按混合型扩展,裂纹间的塑性区连通是共线裂纹失效的主要模型。
    • 郭玉柱; 陈徐东; 胡良鹏; 白银
    • 摘要: 为研究输水隧洞围岩-喷射混凝土衬砌结构的协同抗弯损伤特性,制备两种花岗岩-喷射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不同加载速率的四点弯曲试验,并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和声发射(AE)两种无损监测技术对花岗岩-喷射混凝土组合梁的四点弯曲试验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裂缝从喷射混凝土中扩展至花岗岩表面时,荷载-应变曲线在峰后下降段出现明显的拐点,该拐点可以作为花岗岩起裂的标志;通过声发射技术对喷射混凝土中的损伤类型识别发现,剪切损伤所占的比例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加。为实现对组合梁内部损伤的可视化分析,利用声发射损伤定位数据计算了空间b值。结合损伤定位在空间中的密度分布规律,给空间b值附加系数后构建新的Rb值。与空间b值相比,Rb值的云图对不同损伤程度的区分度更高,改善了损伤可视化分析的效果。最后,将Rb值定位的损伤云图与DIC监测到的裂缝云图进行对比,验证了这种利用声发射技术对损伤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