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损伤识别

损伤识别

损伤识别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4篇、会议论文263篇、专利文献269488篇;相关期刊51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科学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87种,包括第九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等;损伤识别的相关文献由404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宏平、李乔、刘济科等。

损伤识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4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26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69488 占比:99.25%

总计:271525篇

损伤识别—发文趋势图

损伤识别

-研究学者

  • 朱宏平
  • 李乔
  • 刘济科
  • 杨秋伟
  • 任伟新
  • 郭惠勇
  • 吕中荣
  • 孙增寿
  • 闫维明
  • 王天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路淑芳; 谭祥; 刘旺
    • 摘要: 鉴于新旧桥梁在日常运营中缺乏连续、实时的损伤情况分析,基于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机器学习中的径向基函数理论,提出了2种损伤识别方法。一是分步识别法,运用频率的变式识别损伤位置,曲率、频率组合输入识别损伤程度,得到了88%以上的位置识别正确率与92%以上的程度识别正确率,适用于对准确率要求较高的结构损伤识别。二是综合识别法,在分步识别法的基础上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利用神经网络的输出特征可直接判别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得到了78%以上的识别准确率,适用于桥梁结构大数据的在线分析。试验证明了2种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可以用于桥梁不同实际条件下的损伤情况识别,对于神经网络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面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分析,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神经网络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面提供参考。
    • 赵晨; 谢谟文; 刘卫南; 路光
    • 摘要: 危岩体损伤早期识别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针对传统监测方法准确性低、敏感性差的问题,提出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运动形式变化的指标——粒子轨迹。通过分析危岩体运动学机理,推导危岩体粒子轨迹与主控结构面粘结面积相关性。引入互相关近似熵概念并拓展至三维,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粒子轨迹差异程度,实现对粒子轨迹的定量分析。开展模型试验,监测危岩体不同后缘裂缝深度下的自由振动响应,利用三维互相关近似熵分析粒子轨迹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随岩桥损伤程度加强,粒子轨迹熵值逐渐增大。相比传统监测方法,粒子轨迹对危岩体结构面损伤更敏感且普适性强,为危岩体损伤识别及崩塌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艾轶博; 张媛媛; 崔浩; 张卫冬
    • 摘要: 为保障高速列车运行安全,需要对其齿轮箱箱体材料的拉伸损伤进行实时无损监测,传统的力学性能试验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为此,利用声发射技术,针对某型号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材料进行拉伸试验,采集拉伸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参数分析,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对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识别分类。在此基础上改进SVM分类器,应用加权支持向量机(WSVM)方法有效减少SVM分类器的误判,并通过研究声发射特征值与拉伸寿命之间关系的规律,建立齿轮箱箱体材料拉伸过程的退化模型。结果表明:声发射信号的对数撞击计数增长速率和对数幅值增长速率可以较好地表征材料拉伸过程所处的阶段,可用于对箱体材料拉伸过程的损伤识别;应用WSVM方法使不平衡数据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4%以上;建立的退化模型实现了对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损伤识别,以及对其剩余寿命的预测。
    • 骆勇鹏; 王林堃; 郭旭; 郑金铃; 廖飞宇; 刘景良
    • 摘要: 为了减少损伤识别所需传感器数量,降低监测系统造价及海量数据的处理成本,提出了基于单传感器数据结合格拉姆角场(Gramian angular field,简称GAF)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采用GAF理论将原始振动信号分别转换为格拉姆角和场(Gramian angular summationfield,简称GASF)和格拉姆角差场(Gramian angular difference field,简称GADF)二维图像,以转换后的GASF和GADF两类图像数据集为输入,基于LeNet⁃5结构下的浅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最优二维CNN模型用于结构损伤识别。以国际桥梁维护和安全协会提出的结构健康监测基准模型结构及一榀钢框架结构为例,研究振动信号转化为二维图像算法、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参数、传感器布置位置及测量噪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仅需单个传感器数据即可实现损伤识别的目的,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的损伤识别准确率均为100%,单条样本测试时间为8.5 ms左右,满足结构健康监测在线损伤识别的需求,且受传感器布置位置和噪声程度影响较小;GADF图较GASF图收敛效率更高,震荡幅度更小,受局部最优值影响较小,在样本数量规模一致的状态下,更易训练生成最优二维CNN模型。
    • 吴巧云; 李雨熹; 罗和弦; 荆国强; 丁兰
    • 摘要: 为了识别无限长周期梁中的损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动功率流的裂纹识别方法。以无限长周期连续Euler梁为研究对象,假设损伤为裂纹形式,采用柔度弹簧对裂纹进行描述,结合周期结构理论和传递矩阵方法,分别推导了健康与损伤连续梁的传播功率流和输入功率流,得到了不同激励位置下的健康周期连续梁的输入功率流曲线及在跨中激励时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下的损伤梁输入功率流曲线。进而通过分析归一化振动输入功率流与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的关系,证实了利用振动功率流方法进行周期连续梁损伤识别的可行性。
    • 刘丽君; 刘伟峰
    • 摘要: 基于结构动力响应进行损伤识别是目前结构健康监测常用的方法.结构动力响应同时包含了结构自身和外激励的信息,而实际工程中的外激励往往难以准确获得,特别是地震作用.因此,仅利用未知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进行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出了一种仅基于结构振动响应的数据驱动方法,将小波包能量和传递比函数相结合构建损伤特征指标,实现桥梁结构在未知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定位识别.该特征指标不仅对结构的局部损伤敏感,同时可以消除外激励和频带的影响.通过对简支梁桥和中承式钢拱桥在未知地震作用下的数值模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
    • 干露; 陈辉
    • 摘要: 提出了一个用马尔科夫链抽样的贝叶斯模型修正和损伤识别方法,用于对梁结构的损伤识别。首先建立了基于结构振动频率测量,确定其振型的目标函数,然后采用延缓拒绝自适应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得到在完好状态和损伤状态下结构参数的后验概率,通过比较这两种状态下识别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最终得到结构损伤的概率和损伤程度。以钢悬臂梁为实验算例,验证了钢悬臂梁结构各区域的损伤概率和损伤程度与真实情况吻合。
    • 王琪; 赵鹏铎; 郝宁; 张磊; 计晨; 郭君
    • 摘要: 针对目前在船舶爆炸损伤试验中不能有效获得船舶损伤数据,将爆炸过程中船舶船体梁总振动固有频率与爆炸损伤前完好船体总振动固有频率进行对比,建立完好船体和损伤船体多种假想损伤的固有频率数据库,采用神经网络智能方法得到频率改变特征参数与损伤参数的映射关系,对船舶结构损伤状态进行判断。以一艘1500吨级的船舶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计算船舶结构损伤前后各阶固有频率,基于频率改变特征参数与损伤参数的神经网络智能方法识别船舶结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损伤位置全部定位正确,损伤程度平均精度达97.91%。该方法适用于爆炸损伤条件下的船舶结构损伤识别,新颖有效。
    • 王江龙
    • 摘要: 异形桥梁是城市桥梁结构中常见的组合桥梁,以典型异形桥梁结构为例,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异形桥梁结构主桥三跨和匝道二跨进行建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异形桥梁设计参数进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异形桥梁设计参数指标。通过客观赋权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综合权重,分析各设计参数对异形桥梁整体受力特性的影响排序,得到异形桥梁结构最优设计参数组合。根据异形桥梁结构最优设计参数组合研究了动力参数损伤识别、结构参数损伤识别以及模态振型损伤识别的可行性。
    • 谭颖轩; 陈衍茂; 汪利; 吕中荣
    • 摘要: 结构损伤识别问题中,剪切层结构简化带来的模型误差会对识别结果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模型误差的影响,提出了模态改变修正策略。并结合损伤位置的稀疏性,引入稀疏正则化以解决损伤识别反问题的不适定性。此外,为了使稀疏正则化引起的额外计算成本尽可能小,提出了一种解耦的损伤识别目标函数,并用交替优化方法进行求解。文章通过识别结构健康监测标准模型成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并且展示出模态改变修正策略的显著优点:仅需要得知剪切层结构的层数即可利用测量的模态数据进行损伤识别,适用于难以获取实际质量与刚度的真实剪切层建筑的损伤识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