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递矩阵

传递矩阵

传递矩阵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7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机械、仪表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4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37743篇;相关期刊34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振动工程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无损检测新技术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等;传递矩阵的相关文献由152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庆潭、李青宁、艾智勇等。

传递矩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4 占比:1.73%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37743 占比:98.08%

总计:38482篇

传递矩阵—发文趋势图

传递矩阵

-研究学者

  • 刘庆潭
  • 李青宁
  • 艾智勇
  • 李凤明
  • 何斌
  • 任瑞波
  • 刘保国
  • 孙建鹏
  • 王晶
  • 贺尚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晶波; 宝鑫; 李述涛; 王菲
    • 摘要: 黏弹性人工边界是处理无限域波动问题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显式时域逐步积分算法进行计算时,受黏弹性人工边界的阻尼、刚度等影响,人工边界区的稳定性比内部计算域的更严格,尚无明确、实用的稳定性判别准则,这限制了黏弹性人工边界在显式动力分析中的应用。针对二维黏弹性人工边界,利用基于局部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基于传递矩阵谱半径的稳定性判别准则,给出了可代表整体模型局部特征的不同边界子系统的稳定性条件解析解。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计算区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证明了整体模型的稳定性由角点子系统控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含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整体模型在显示动力计算中的统一稳定性判别准则和简化实用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令积分时间步长满足稳定性条件,即可顺利完成整体模型的动力计算。以上研究可为将黏弹性人工边界应用于显式动力计算时积分时间步长的合理选取提供参考。
    • 钱海; 丘岳想; 陆春华; 杨洋
    •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边界条件下(包括给定的热流密度边界、温度值边界和两者组合的温度边界)层合梁内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基于热传导理论,给出了层合梁内温度场的解析求解方法。此方法能够适用于任意厚度和层数的层合梁内温度场研究。由于温度边界条件的复杂性,层合梁的温度场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温度场被构造来满足层合梁两端温度边界条件,可由具体温度边界确定出温度解函数;第二部分温度场由层合梁上下表面温度状况,基于热传导理论,确定其解析解。通过分析不同傅里叶级数项数的结果,可发现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将本文结果与等效单层法、有限元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优越性。并通过一系列的算例分析,具体研究了表面温度、层合梁厚度、层数和材料属性对结构内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吴巧云; 李雨熹; 罗和弦; 荆国强; 丁兰
    • 摘要: 为了识别无限长周期梁中的损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动功率流的裂纹识别方法。以无限长周期连续Euler梁为研究对象,假设损伤为裂纹形式,采用柔度弹簧对裂纹进行描述,结合周期结构理论和传递矩阵方法,分别推导了健康与损伤连续梁的传播功率流和输入功率流,得到了不同激励位置下的健康周期连续梁的输入功率流曲线及在跨中激励时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下的损伤梁输入功率流曲线。进而通过分析归一化振动输入功率流与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的关系,证实了利用振动功率流方法进行周期连续梁损伤识别的可行性。
    • 张鹏; 李贤徽; 盖晓玲; 王文江; 李幸运
    • 摘要: 针对穿孔膜结构低频吸声能力不足问题提出穿孔膜-扬声器复合吸声结构。将扬声器放置于穿孔膜结构后端组成复合吸声结构,可改善结构的低频吸声性能。利用传递矩阵方法建立复合结构吸声理论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软件对其吸声性能进行数值计算,并通过阻抗管实验对复合吸声结构的声学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复合吸声结构的理论和实验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扬声器在低频段引入一个吸声峰,调节扬声器的背腔深度可以扩大复合结构的吸声带宽,调节穿孔膜的背腔深度可以使吸声峰值向低频方向移动。合理地设计扬声器和穿孔膜的背腔深度,可以实现结构的高效低频吸声。
    • 刘鹏飞; 杨绍普; 刘永强; 顾晓辉; 刘泽潮
    • 摘要: 针对铁道车辆轮对系统的弹性振动及台架高频激振试验仿真问题,以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建立了柔性轮对振动模型.基于Newmark-β隐式法积分格式推导了分布质量弹性轮轴、集总质量车轮及弹簧-阻尼单元的离散时间传递矩阵,采用Riccati法、Newmark-β法实现轮对系统垂向振动加速度以及速度、位移的求解,将轮对模型与采用新型显式积分法求解的构架、轨道轮组动力学模型集成,完成机车车辆单轴滚振试验台的动力学建模,提出了混合积分模式下动态仿真求解流程.基于滚振试验台,开展了轨道轮初始表面粗糙度、打磨多边形及局部凹陷状态下300~400 km/h高速运行试验,同步开展了相应的动力学仿真,通过在时域-频域对测试和计算结果的比较,检验了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振动加速度的时域-频域特性和幅值分布上,单轮对柔体模型总体能够较好反映500 Hz频率下系统的中高频振动规律,有效捕捉车轮不圆、多边形磨耗、局部凹陷等动态激扰,三种轨面状态下计算的轴箱加速度幅值误差总体低于9%,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准确性.但相关建模方法如何在复杂空间结构中应用需要进一步探索.
    • 韩悦; 刘联鋆; 汤汝根; 郑旭; 郑康
    • 摘要: 利用四负载最小二乘法提取排气系统噪声源特性,预测排气管道末端排气噪声。为避免在声源截面直接测量声压,通过实验获取排气系统末端管口声压,利用平面波法计算负载传递矩阵,获得声源截面声压;通过末端管口辐射阻抗和计算所得的传递矩阵获得负载阻抗。之后通过四负载最小二乘法提取发动机排气系统内声源声压和阻抗特性,进而利用声源特性对安装某负载时的排气口辐射噪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 何闯; 邢理想; 徐浩海
    • 摘要: 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液氧路频率特性对于火箭POGO振动和发动机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某型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氧路流体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气涡轮和泵动态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系统线性化小偏差频域模型.应用复系数状态空间矩阵法计算了气涡轮压比、氧预压泵动态增益、燃气掺混段特性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压涡轮低压比状态下,系统响应幅值变大,预压涡轮压比对系统频率影响较小;预压泵动态增益越大,系统频率越低,幅值越大;燃气掺混段长度越大,系统频率越低,幅值越小.
    • 尹自超; 李明; 陈波; 李映辉
    • 摘要: 在考虑陀螺力矩、转动惯量和剪切效应等影响因素下,采用Timoshenko梁理论并结合传递矩阵法给出了雾化器转轴的振动特性的计算方法.数值仿真部分采用二节点梁单元建立了雾化器转轴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拟,其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高精度,讨论了转速、雾化轮质量以及陶瓷约束刚度等参数对雾化器转轴振动特性的影响.
    • 潘龙; 邓楚铨; 徐振钦
    • 摘要: 针对ASTME837标准中钻孔应变法测量薄板工件残余应力计算精度低、计算过程复杂的现状,引入弹性力学应变传递矩阵,根据应力叠加原理推导出残余应力与测量应变关系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实验研究采用应变传递矩阵计算残余应力的精度.结果表明:与标定值相比,采用传递矩阵计算的残余应力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值小于2%,采用ASTM E837标准中校准系数计算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值为5%左右,采用传递矩阵计算残余应力的精度较高.计算残余应力的传递矩阵解析表达式具有严谨的力学理论推导,包含应变花几何尺寸、钻孔直径、泊松比等参数,具有较高的通用性,避免ASTM E837标准中校准系数的有限元标定,简化测量过程,提高残余应力的测量精度.
    • 郑雅琳; 黄鹏鹏; 程洋
    • 摘要: 针对汽车主减速器产生的振动和噪音,以主减速器齿轮系统轴承跨距为研究对象,基于传递矩阵的计算,通过主动齿轮轴的模态分析和主减速器的振动试验,得到最佳的轴承跨度为55mm.并通过ADAMS对不同轴承跨度进行动态仿真,验证了该最佳轴承跨距下的传动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可为主减速器齿轮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减振降噪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