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699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国保健、中国社区医师、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第二届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暨第六届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首农杯”论坛、第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等;交叉耐药性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皈阳、崔洁、牛发良等。
交叉耐药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699篇
占比:99.50%
总计:23819篇
交叉耐药性
-研究学者
- 刘皈阳
- 崔洁
- 牛发良
- 田庆锷
- 赵贡瑞
- DU Changting
- Jian Zou Xiao-Feng Yu Zhi-Jun Bao Jie Dong
- LIU Jie
- PANG Yu
- SHEN Jing
- SadlerT.W.
- ZHANG Shun
- ZHAO Yanlin
- 丁伟姣
- 万荣峰
- 丛艳伟
- 严律南
- 于民海
- 于耀民
- 于芝颖
- 付海宁
- 付育红
- 何世岷
- 何娟
- 何定阳
- 何艳玲
- 余永鹏
- 侯秀娟
- 傅春贵
- 凌利芬
- 刘博
- 刘培言
- 刘宇红
- 刘宜辉
- 刘展心
- 刘建军
- 刘建华
- 刘戎
- 刘敏
- 刘文字
- 刘晓磊
- 刘树明
- 刘汉芝
- 刘洁
- 刘洪冕
- 刘炜彤
- 刘莉
- 刘金笔
- 刘雅红
- 刘鸿
-
-
付海宁
-
-
摘要: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a)对不同抗生素是否会超声交叉耐药及附属敏感性,摸索规律,以更科学的指导抗生素用药过程.方法:针对Pa的药敏状况,拟定使用二倍稀释法检测,将ATCC 27853设为目标菌株予以人工诱导处理,探讨单一抗生素耐药菌株对其他抗生素的药敏状况.结果:ATCC 27853行单一抗生素人工诱导处理试验30d后,除多肽类药物之外菌株均形成耐药性;对耐药菌株开展药敏试验,发现其会对同类抗生素的他类抗生素会形成交叉耐药性,也可能对他类抗生素形成附属敏感性,和交叉耐药性相比,附属敏感性不显著.结论: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Pa容易超声耐药性,会伴随交叉耐药与附属敏感情况.
-
-
薛茹(综述);
曹兰芳(审校)
-
-
摘要:
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一种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具有快速杀菌、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强、消除半衰期长,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具有交叉耐药性等优点。自1962年合成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以来,新的喹诺酮类药物不断被研发,因其对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较高抗菌活性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成人。
-
-
王雨霏;
陈相书;
张凌琳
-
-
摘要:
细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十分严重,寻找克服耐药性的新型抗菌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当下较有前景的抗菌药物之一.虽然通常认为,AMPs优先攻击细胞膜的特点使其不会引起广泛的耐药性,但其对特定靶标的识别能力仍为基因突变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此外,一些细菌还显示出了抵御宿主AMPs的杀伤作用并与宿主细胞共存的能力,相应的细菌防御机制也使其对治疗性AMPs产生抗性,这种交叉抗性近年来也备受关注.这些耐药现象的发现均对AMPs的开发提出了新挑战.本综述就细菌对AMPs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进展的总结,并且对治疗性AMPs与宿主防御肽交叉抗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以期寻求新的对抗耐药性的策略.
-
-
杨文;
陈红伟;
曾杨梅;
吴俊伟
-
-
摘要:
为了解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与消毒剂的交叉耐药情况及交叉耐药机制.本试验以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为质控菌,检测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土霉素和消毒剂苯扎溴铵、戊二醛对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耐药性检测,并筛选出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PCR扩增标准菌株和交叉耐药菌的qacE△1、acrA、acrB和tolC基因,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携带和扩增情况,并对acrA、acrB和tolC基因进行测序,以标准菌株的acrA、acrB和tolC基因为参照,比对交叉耐药菌相应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显示,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土霉素完全耐药,对苯扎溴铵耐药的有3株,而所有菌株均对戊二醛敏感,即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有3株,编号分别为5、6、7号.在检测的3株交叉耐药菌中,仅6号菌检出qacE△1基因;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标准菌株相比,交叉耐药菌的acrA、acrB和tolC基因碱基和氨基酸均有突变发生,碱基突变率最高的是7号菌的tolC基因(2.10%),突变率最低的是7号菌的acrA基因(0.97%);氨基酸突变率最高的为7号菌的acrB基因(2.39%),突变率最低的是tolC基因,且3株菌突变率相同(均为0.22%);3个基因有部分碱基或氨基酸有一致突变.所检测的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和土霉素耐药性严重,已有对抗菌药和消毒剂交叉耐药的菌株,且其交叉耐药的机制与外排泵AcrAB-TolC有相关性.
-
-
-
常冰雪;
马志;
曲岩;
陆兆新;
吕凤霞;
赵海珍;
张充;
别小妹
-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耐药性细菌对其他抗生素是否会产生交叉耐药性及附属敏感性。[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并选择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目标菌株进行人工诱导,研究单一抗生素耐药菌株对其他抗生素的药敏情况,同时用产生附属敏感性的抗生素进行二次诱导,观察其耐药性的变化。[结果]对ATCC27853进行单一抗生素人工诱导试验30d后,菌株对所诱导的药物除多肽类外均产生耐药性,对多肽类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也有所增加。对耐药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发现耐药菌株对同类抗生素中的其他抗生素会产生交叉耐药性,同时可能会对其他类型的抗生素产生附属敏感性,但附属敏感性的规律与交叉耐药性相比并不明显。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二次诱导,发现有7株耐药菌株对原耐药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耐药性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应用抗生素期间易产生耐药性,且同时会伴随交叉耐药性和附属敏感性的产生。
-
-
刘树明;
毛畅思;
王颖;
孔令聪;
官丽莉;
马红霞
-
-
摘要:
To identify the cause pathogen which led to the beef incidence from a beef cattle farm in Jilin province, the bacteria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ose methods includ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iochemical property, molecular biology, and were determined for their pathogenicity and drug resist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 isolates were obtained via bacteria isolation test, and were Streptococcus preumoniae by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 All five isolates were pathogenic, being susceptible to amikacin, florfenicol and cefotaxime, while strongly resistant to sulfamethoxazole, tylosin, penicillin sodium, erythrocin and cefepime; being resistant in different degrees to ciprofloxacin, chloramphenicol, doxycycline and gentamici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efotaxime, florfenicol or amikacin could be used as choic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eptococcus preumoniae.%为了确定导致吉林省某肉牛场肉牛发病的致病菌, 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鉴定, 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分离培养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 经分子生物学鉴定, 5株病原菌均为牛肺炎链球菌, 且均具有致病性;5株牛肺炎链球菌对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敏感, 对复方新诺明、泰乐菌素、青霉素钠、红霉素和头孢吡肟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对环丙沙星、氯霉素、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说明头孢噻肟、氟苯尼考、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牛链球菌病的首选药物.
-
-
孙越鹏;
杨季;
苏杏丽;
耿磊;
李长福
-
-
摘要:
我国的医疗水平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能有效地治疗多种病症.但仍然有许多疾病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治疗方法.肿瘤就是其中的一种.经过长期对肿瘤疾病的治疗,肿瘤这种疾病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其耐药性有原发耐药性(PDR)和多药耐药性(MDR),对于原发耐药性时在通过诱导药物治疗时产生的耐药性,且只对诱导药物起作用.而多药耐药性是肿瘤病原体在对其中一种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的治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的药物在结构与治疗方面都各不相同,但是均产生了耐药性,这也是肿瘤治疗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就肿瘤耐药机制研究进行探讨,望其对肿瘤的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
-
-
聂署萍;
张扬;
王琼;
黄烈;
吴润香;
凌利芬;
范菲楠
-
-
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rug-resistanc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duced by erythromycin in vitro and its changes in growth and susceptibility of antibiotics.Methods Erythromycin in vitro induction was conducted with the S.au-reus reference strain ATCC25923 on the serial of erythromycin agar plates.The growth of S.aureus,and the susceptibility a-gainst other antibiotics was compared after induced to the parent strain.Results Resistance to erythromycin was successful-ly,and themaximum MIC was over 256 mg/L.The Erythromycin-resistant S.aureus grew much slower than the susceptible parent,and the strains didn’t have cross-resistance to other antibiotics.Conclusion S.aureus could be induced resistance in vitro by erythromycin,and this resistance inherited stably.Some phenotype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strain were changed after induced.%目的: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 ATCC25923对红霉素耐药,分析其耐药后菌株生长及对其它药物敏感性变化。方法用红霉素浓度2倍递增的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进行体外诱导,比较诱导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表型以及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结果诱导后 ATCC25923红霉素 MIC 由0.0325 mg/L 增加到>256 mg/L,诱导耐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生长缓慢,溶血性减弱等变异,对其它非诱导抗菌药物耐药性未发生变化。结论经红霉素体外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获得稳定耐药性,但同时也产生了表型及部分生化特性变化,与其它非诱导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
-
-
SHEN Jing;
沈静;
ZHAO Yanlin;
赵雁林;
PANG Yu;
逄宇;
ZHANG Shun;
张舜;
DU Changting;
杜昌廷;
LIU Jie;
刘洁
- 《2014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利福布丁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抑菌效力及其与利福平的交叉耐药性,了解对利福布丁与利福平交叉耐药菌株rpoB基因突变特征,为应用利福布丁治疗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提供依据.rn 方法:选取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耐药基线调查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131株.用微孔板alamar blue法测定MDR-TB菌株对利福平和利福布丁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MDR-TB菌株rpoB基因突变,分析rpoB基因突变对两者交叉耐药性的影响.rn 结果:通过测定MIC的方法,在131株MDR-TB菌株中,利福平与利福布丁交叉耐药率为76.47% (91/119).利福布丁MIC低于利福平,利福布丁抗菌活性优于利福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DR-TB菌株中,发生rpoB基因突变113株(86.26%,113/131),包括531、526、516、513、511、522、533等7种单位点突变,其中以密码子531 (56.49%,74/131)、526 (16.03%,21/131)突变最为常见.526、531位点突变易出现RIF与RFB交叉耐药,在同类型突变菌株中出现交叉耐药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0.48%(19/21)、78.38%(58/74),516位点突变不易出现RIF与RFB交叉耐药(占22.22%,2/9).rn 结论:利福布丁与利福平存在交叉耐药性,但利福布丁有更强的抗菌效力,可用于临床治疗耐利福平结核病.不同rpoB突变类型,利福平与利福布丁交叉耐药性不同.
-
-
杨慧;
潘保良幸;
汪明
- 《第二届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暨第六届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首农杯”论坛》
| 2010年
-
摘要:
鸡球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原虫病,它是集约化养鸡业最为多发、危害严重且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是对鸡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预防来控制该病。但是,球虫在接触药物后会产生抗药性,这是对药物有效性的最大限制。因此,研发新的抗球虫药物迫在眉睫。帕托珠利是一类与妥曲珠利相关的三嗪类抗球虫药物,是妥曲珠利的主要代谢产物,又名妥曲珠利砜。目前还没有有关帕托珠利用于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的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帕托珠利剂量确定试验、剂量验证试验以及与实验室现存抗药株是否存在交叉耐药性的试验,研究其抗球虫作用,为其进一步临床使用奠定应用基础。
-
-
金福
- 《第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喹诺酮类抗菌药和其它抗菌药作用点不同之处,在于将细菌的DNA作为靶,它能阻止DNA回转酶,造成细菌染色体不可逆的损害,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这种对细菌选择性的毒性,决定了它与许多抗菌药物不具交叉耐药性.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抗菌谱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也更趋广泛.就我院而言,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数量和其它抗菌药相比,名列前茅.然而,在该类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到一个焦点问题:18岁以下儿童能否使用?本文将我院2003年儿科应用喹诺酮药物情况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