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铁路枢纽

铁路枢纽

铁路枢纽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6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2篇、会议论文114篇、专利文献45104篇;相关期刊406种,包括高速铁路技术、铁道标准设计、铁道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第六届线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12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交流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天津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论坛等;铁路枢纽的相关文献由1261位作者贡献,包括牛惠民、何世伟、李惠民等。

铁路枢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2 占比:2.34%

会议论文>

论文:114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45104 占比:97.42%

总计:46300篇

铁路枢纽—发文趋势图

铁路枢纽

-研究学者

  • 牛惠民
  • 何世伟
  • 李惠民
  • 沈建明
  • 胡安洲
  • 赵鹏
  • 叶峻青
  • 吴家豪
  • 李夏苗
  • 王策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连波; 徐一鸣; 许景; 胡心磊; 姜大元
    • 摘要: 枢纽能力利用评价是铁路枢纽规划、总图设计的核心问题,其目的在于全面评价枢纽的能力利用状况,并找出制约能力发挥的关键要素。针对枢纽技术作业集中、高度专业化分工、作业关联性强的特点,采取按照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指标的思路。将枢纽划分为客运、货运、行车、编解等子系统,将列流径路通畅性、点线能力协调性、编解负荷均衡性等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评价对象-子系统及其元素-指标项的多系统多层次的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项的能力利用特征,设计指标项的能力利用率、负荷性、合理性等多种量度。以枢纽运输作业量为基础设置多层次权重体系,能有效避免主观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提出基于多层次、多量度、分层权重的枢纽能力利用率评价方法。针对郑州铁路枢纽能力利用率的实际算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枢纽能力利用率和能力负荷值总体水平较为适中,但枢纽能力分布的合理性有所不足,编组站对枢纽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中驼峰解体作业环节是枢纽整体能力利用较为突出的瓶颈位置。评价方法能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有效评价枢纽能力利用状况,避免了以往枢纽作业评价指标过于碎片化、评价方法难以摆脱主观因素干扰的弊端。
    • 宋玉阳; 卢旭
    • 摘要: 重庆鱼嘴铁路枢纽商品车物流基地的地理位置优越,国内外商品车铁路运输需求较大,但是存在平面布局不合理、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落后的问题,制约了其运作效率。为了提升重庆鱼嘴铁路枢纽商品车物流基地的作业效率,通过分析其运输需求和运营现状,采用改进SPL方法测算各功能区面积,优化基地平面布局图相应的功能区。在此基础上设计云服务平台架构的仓库管理系统,提出系统的总体架构、核心模块和智能分析功能,构建包括4个执行层级的云仓库,实现商品车的多阶段、全流程与动态化管理,为后期大数据管理提供支持,实现重庆鱼嘴铁路枢纽商品车物流基地作业提质增效,为其他商品车物流基地设计提供借鉴。
    • 耿敬春; 倪少权; 李建新; 吕苗苗
    • 摘要: 根据铁路枢纽内车站、铁路线之间的拓扑关系,以及车站衔接方向节点间的横纵坐标关系,提出通道到发节点对集合概念和求解算法。针对车站衔接的铁路线多的新特点,根据列流线在车站对应的到达节点和出发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列流线直行最内侧、始发最外侧、终到最外侧、到达节点“逆时针”和出发节点“顺时针”6条排列原则。基于列流线沿铁路线和通道内排列关系不变的2个假定条件,提出“通道法”排列优化思路,构建列流线排列优先权重求解算法和排列优化算法。以包含23座车站、衔接13个方向的上海铁路枢纽为例,对68条列流线进行排列优化,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黄令海
    • 摘要: 沪渝蓉高速铁路是高速铁路网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入南通地区将对地区客运站布局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在阐述南通地区既有、规划铁路的基础上,结合南通地区总体规划和线路走向,提出引入既有南通站、新建南通北站和新建南通东站方案。考虑城市规划协调及预留工程利用,推荐引入既有南通站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南通站改建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站房对侧设高架车场方案、站房对侧设地面车场方案。从工程投资、方便旅客出行、对既有铁路设施影响等方面分析,推荐站房对侧设地面车场方案。
    • 杨诗伟
    • 摘要: 盐城市铁路客运枢纽是一座含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长途大巴、出租、公交、社会车辆、旅游集散、城市候机楼等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鉴于该客站枢纽站前路网交通流组成较复杂,需采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辅助交通管理和交通执法。论文结合盐城市铁路客运枢纽交通监控设计,分析当前交通监控技术的应用以及城市快速路监控技术的特点,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 杜理强; 童宇超; 严心军; 张涛; 郑明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先后新建和改建了—批大型铁路客站枢纽,如雄安站、清河站、丰台站等,这些车站已从单纯的交通集散中心发展为城市的综合性交通枢纽^([1]),呈现出面积大型化、功能集成化、造型多元化的特点,这对施工总承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消除施工现场的“信息孤岛”成了人们探索的方向。本文以杭州西站为例,利用4D-BIM技术,引入网络化管理,从网格化管理平台系统架构、网格编码、BIM模型网格化划分、网格化施工管理流程这四个方面介绍了4D-BIM技术与网格化管理手段,阐明了基于4D-BIM技术的施工网格化管理来提高杭州西站施工效率,确保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各项目标顺利达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丁晨滋; 宋程; 张科
    • 摘要: 文章以铁路枢纽客流预测为出发点,搭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与城市交通一体化模型平台,按照“面、线、点逐步演绎,全局统筹考虑”的预测思路,构建基于多层次全局统筹的铁路枢纽客流预测体系方法。结果表明,平台可以实现区域运输和城市交通层面对铁路枢纽客流量的双重影响分析,提高数据预测的一致性和科学性,系统性解决既有“各自为营、就点论点”预测模式导致的预测结果总量溢出、分布失真问题,科学指导铁路枢纽布局规划,可以推广应用至各类枢纽的客流预测。
    • 尚国旭; 王会杰; 杨振龙; 董志杰
    • 摘要: 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全面执行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牵引供电系统与国内类似项目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结合匈塞铁路设计经验,总结匈牙利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技术特点,基于国内铁路枢纽现状,探讨铁路枢纽“由里向外”供电、“由外向里”供电和动车运用所(存车场)供电的优化方案,为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杨兆瑞
    • 摘要: 既有大型铁路枢纽站信息工程的改造施工是目前及以后普速铁路现代化升级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对既有枢纽站信息工程改造施工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指出施工要提前谋划、精心组织等施工要点,以期发挥信息工程为车站及旅客提供安全高效便捷服务的功能。
    • 云亮; 涂丹; 陈兰; 唐雷
    • 摘要: 掌握铁路客运枢纽旅客集散交通接驳方式影响因素是合理预测交通接驳需求、配置枢纽交通接驳资源的重要依据。以短假期铁路旅客为研究对象,基于成都东站枢纽“五一”假期实地调查,构建离站和到站两个方向的交通接驳方式选择MNL模型,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自变量相关性分析、模型验证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和同行人数对到达旅客模型具有显著贡献,收入、出行目的、同行人数和本站使用次数对出发旅客模型具有显著贡献。同时参数估计结果表明,旅客选择常规公交的概率变化以及特殊出行目的旅客交通方式选择的概率变化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更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