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期)江西智能交通论坛
(第四期)江西智能交通论坛

(第四期)江西智能交通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8-03-24

主办单位:江西智能交通论坛组委会

会议文集:(第四期)江西智能交通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逐渐凸显,各级政府事权难以甄别,城市发展方式也从“粗放式”向“内涵式”转变,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发展宏观背景的改变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因此,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存在的问题,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改革方向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归纳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重点与思路,以期为当前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 摘要: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多层次精细化管理、城市文化特色塑造以及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细化运营,提供了工作数据基础、协同管理平台、遗产监测手段以及公众参与渠道.本文提出在信息整合、智慧决策以及多方参与三方面策略的指导下,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细化运营工作应该包括:向各级政府、地方运营机构以及公众,提供基于数据的咨询服务与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以满足历史文化遗产综合要素的信息管理、动态监测、智慧决策以及公众服务等四个方面的切实需求.本文综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精细化运营相关实践现状以及现有不足,并对信息技术未来在历史文化遗产精细化运营中的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 摘要:纵览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可以看出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清晰脉络.在非均衡发展阶段,国家在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政策,而伴随与此的国家分权化改革与GDP考核则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政府向着“区域竞次”的方向前进,“区域竞次”推动了国家经济整体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拉大等问题,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也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阶段,国家明确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决策和目标下,应当看到从国家层面到各区域主体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的发展战略、战略规划和划定的战略地区、战略新区等等都体现出区域发展战略空间碎片化、主体多元化等时代特征,而在这些特征之下是各类规划、战略在具体制度创新、区域协调统筹等方面的逐步空洞化,有沦为“区域竞次”下地区利益产物的风险.本文希望通过论述我国当前区域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与“区域竞次”背景下产生的区域发展战略碎片化、利益化之间的矛盾,指出当前区域发展战略新的趋势和动向,从而得出个人关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再调整的几点重要方向.
  • 摘要:伴随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建设与技术进步,曾经因防洪技术局限等原因而离水建设的城市不断扩张,进行跨水发展,形成了滨水城市新区.这类从离水到跨水发展背景下的滨水区因发展模式与自身条件区别于常规意义下的滨水区,需要面临独有的优势与挑战,本文针对此类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并以沈阳浑河滨水区为例,从功能、风貌、交通与景观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以期对其他类似的滨水区建设有所帮助.
  • 摘要:随着各大城市内涝的频繁出现,海绵城市理念已然成为各项规划的重中之重,而城市水网系统在排水、防涝、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海绵体的骨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传统水系规划的由于缺少数据支撑,往往存在规划主观性太强的弊端.文章聚焦水系的平面线型的规划,通过对现状水体的梳理与分类,构建GIS大数据地形模型,提取片区内集水线分布,从自然角度出发,模拟水体自然汇聚过程,最后结合城市开发中已存在限制因素,经过定性、定量层面的综合分析,形成了符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城市水网系统.最后以明光市北城区为例,对此方法进行了详细步骤推演,并在文章结尾提出了对于未来水系平面线型规划的三点建议.
  • 摘要: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而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本文通过提炼南京市汤山旅游度假核心区的生态系统特征,以GIS技术为支撑,依托Google earth平台,从宏观层面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生态要素的格局与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选取现状地形、现状水系、现状土地利用、刚性控制四个生态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并对单因子逐个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与GIS矢量叠加法对该地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性评价与分析,从而得出基地内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较低敏感区、低敏感区的分布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发展建议,并以此为参照提出显山通廊、延固纳新、疏密有致的生态规划结构.本文通过借助GIS技术平台的支撑,做到了传统规划与技术的结合,为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合理的框架,同时也开创性的提出了研究生态要素的格局与历史脉络的新思路,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理论借鉴.
  •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城乡之间日益交融.作为城乡过渡地带的城郊型村庄,一方面面临更多城市要素的渗入而带来自身乡土特色被同化甚至消失的压力;另一方面发展动力后继不足,内生机制缺失,发展被边缘化.文章依托全域风景化战略新思路,就城郊型村庄自治发展及其规划方法进行了梳理,从“风景化”的自然资源风景、生态产业风景、精致聚落风景、本土文化风景四个方面,结合广州东西境村规划案例,探讨了全域风景化视角下规划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同类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摘要: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一直以来,浙江省非常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并于2010年开展了首轮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而2017年则是浙江第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开启之年.本文以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中指标体系的传承与演变为切入点,剖析小城市培育指标考核体系的演化规律,从而把握小城市培育的重点方向.研究发现,三轮指标体系对小城市的综合集聚能力、社会民生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尤为关注;指标体系的设计在重视考核工作延续性的基础之上,亦看重其新背景下的时效性和适应性.最后,本文以萧山区瓜沥镇为例,展示浙江多年小城市培育的显著成就,并为其他省份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许多地方提出产业升级、乡村休闲旅游等发展目标,二、三产相继进入乡村,乡村新增建设用地大幅增加,侵蚀了大量农田,为了保证耕地总量,开垦新的农田来补充,但耕地质量下降,耕种效益降低.本文从村域耕地保护角度出发,分析了现存乡村规划和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空心化”问题,提出宅基地再利用、建设用地置换、闲置用地利用、低效耕地有效利用、耕地分级保护等耕地保护策略,并探讨构建基于GIS系统的数据获取、分析、及规划管理方法,详细论述了宅基地再利用及耕地保护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试图协调把控村域建设用地总量,减少乡村建设中耕地的占用,进行耕地分级保护,注重农业生产效率,探讨耕地“质”、“量”、“效”三个方面的保护方法.
  • 摘要:本文由备受争议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事件引发思考.对涉及有保护价值的具有争议的地块进行更新改造,单纯依靠政府控制引导规划会导致地块价值无法充分实现,而单纯依靠市场,又会使历史文化地段遭到严重破坏,是发展还是保护,怎样进行科学规划.本文试图以公众参与的视角分析中国公众参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如何使公众参与在改造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通过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并分析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公众参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经验,并结合诸葛村和扬州双东改造事件,对公众参与如何在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摘要: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要素开始在城市建设中被重视.曾经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大拆工业厂房兴建房屋的动作部分停滞,有文化价值的房屋开始在现代逐步纳入保护政策下,与此同时房屋的用途也面临着改变,土地和房屋的关系在本来理不清的关系下更加复杂模糊.本文基于中国国情,构建房屋与土地的价值规律模型,揭示在文化要素驱动下,政策保护使得土地上的最大机会成本被压制,出现反经济价值规律的城市现象.现阶段城市的发展需求下,折射出文化与经济价值关系正由显性牺牲转向隐性输入.文化作为反经济价值规律的外力作用,同时也能部分转化成经济价值,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隐性价值.表明文化价值带来的消费空间,人类发展向高阶跃进的同时,舍弃掉了部分经济价值的城市现象.这种反经济规律的城市现象,是城市化水平过半放缓时期文化与经济博弈的表象结果,深层次的是建筑文化潜在价值的显像化,将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向健康稳步的结构.
  • 摘要:如何让学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哪些基本常识和技能?作为教师的,又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到哪些作用呢?通过对自主课堂模式进行探索,提升地理学习有效性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增强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增加自信心,能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的能力.
  •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这一地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逐步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并能够运用分析得出的区域特征解决实际的区域问题.如此可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其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地理能力.
  •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6修订版)》的推出,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了方向,也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设定了标准.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力培养需要具体的课程为载体,本文将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按空间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分别举例绵阳中学地理教学中具体课程来探索推进地理实践力的途径,实践证明打破常规推进校内资源的整合,积极实施对校外资源的调查考察,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资源,是核心素养落地扎根的有效途径之一.
  • 摘要:教学中试题编制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有助于具体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教师学会试题编制将会更加利于落实新课的理念.笔者结合自己试题编制中的一个案例从三个方面(试题编制依据、材料来源、图文资料的处理及问题的设计)来进行系统的阐述,力求让一线地理教师更加系统编制地理试题.
  • 摘要:地理综合思维中多维度分析是其重要的部分,而在高三地理教学中,习题课所占比例较大.教师课堂设计与学生课堂反应会有一定差异,如何利用差异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在价值,用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借力打力实现多维度分析的培养,以实现教学目标是本篇论文着重阐述的内容.
  • 摘要: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校本课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中小学开始告别长期的单一国家课程,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和教师将拥有部分课程决定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尝试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校本教材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因此,它有助于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体现和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国家统编教材更多地关注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关注教育要求的统一性.因而,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它就给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代教育注重教育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国家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相互补充可以较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这一要求,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本文将结合本校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学生的特色,进行对地理校本教程的开发和实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