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车头时距

车头时距

车头时距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63699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22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 、第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等;车头时距的相关文献由52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权、王炜、荣建等。

车头时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3699 占比:99.69%

总计:63896篇

车头时距—发文趋势图

车头时距

-研究学者

  • 李文权
  • 王炜
  • 荣建
  • 裴玉龙
  • 刘江
  • 常玉林
  • 徐良杰
  • 王玉刚
  • 邵长桥
  • 丁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意洲; 刘志爱
    • 摘要: 高速公路出口的车辆换道行为是产生高速路行车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为研究高速路出口车辆换道的平均距离,选取西安绕城高速未央立交八车道出口的路段拍摄视频,提取车速、车头时距等参数,拟合选取车头时距分布模型,结合间隙接受理论和概率分布模型,建立换道距离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在单车道交通量为650 veh/h至900veh/h的情况下,每条车道的车头时距服从聚束负指数分布模型,由最内侧车道变换至最外侧车道的平均换道距离为1054m。
    • 吕能超; 高谨谨; 王维锋; 王玉刚
    • 摘要: 基于现有网联数据获取技术与条件,从车联网系统提取车头时距参数并将3 s内的车头时距特征值定义为驾驶模式,根据驾驶模式进而对驾驶风格(即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习惯)进行分类。通过车头时距特性对驾驶模式进行量化分类,根据标定好的驾驶风格结果,辨识每种驾驶风格包含的典型驾驶模式;运用模糊分类方法赋予典型驾驶模式相应分值,通过计算每位驾驶人分值并结合已标定的驾驶风格结果设定每种驾驶风格的阈值;利用该阈值对测试集中的驾驶人风格进行识别,以验证识别准确率。采集了44名驾驶人网联环境行车数据将驾驶人标定为激进型、普通(即既不保守也不激进)型和保守型。按上述方法设置各驾驶风格阈值,结果表明:各驾驶风格的阈值分别为:S <64.67为保守型,64.67≤S <181.20为普通型,S≥181.20为激进型;使用所提方法来识别驾驶人风格,总体准确率为85.7%。所提出的基于车头时距的驾驶风格分类方法,使用了极精简的驾驶行为参数,为驾驶风格分类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 毛程远; 王琴; 钱俊; 姜伟; 求英浩; 杨胜德; 张欣环
    • 摘要: 针对传统感应信号控制的初始绿灯时间和单位绿灯延长时间设置单一导致行车延误增加的问题,在分析信号交叉口绿灯放行时间与绿灯需求时间差异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交叉口车辆到达特征和车型,构建了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信号交叉口排队车辆车头时距预测模型,对绿灯放行时间进行精确计算,使之能灵活适应实际车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17,均方根误差(RMSE)为0.16,预测值与真实值拟合度好.在案例中,相比较于传统感应信号控制的交叉口,采用该模型的改进效果显著,所提高的通行效率可达14.89%.
    • 王亨琴; 李政
    • 摘要: 在车辆驾驶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车头时距是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汽车载重量的日益增加,影响车头时距的因素不仅仅是前后车的距离和行驶速度,车头时距还受整车质量的影响,根据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可知,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车辆制动距离将越长,对交通安全造成的威胁也越大。本研究收集某快速路大量整车质量、行驶速度及车头时距实测数据,寻求整车质量下车头时距与行驶速度的特征分布。以六轴载重货车为例,车辆行驶速度受车辆载重量的制约,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车头时距不受车辆载重和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而表现为均匀分布,无明显线性相关性,明确整车质量对车辆行驶安全产生的影响,为安全驾驶及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 袁胜强; 景啸; 史程祥
    • 摘要: 提出了基于期望车头时距的通行能力模型.根据城市地下互通立交特点,计算城市地下互通立交主线路段通行能力、匝道路段通行能力、匝道合流区及分流区通行能力,并给出推荐值.最后,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地下互通立交各部分通行能力均比地上互通立交有所折减,主线路段折减8%~11%(高速区间折减均接近10%),匝道路段折减约14%,匝道合流区折减约10%,匝道分流区折减约11%.
    • 钱勇; 赵顗; 马健霄; 张益忠
    • 摘要: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车头时距分布规律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通过研究信号交叉口车辆的车头时距分布规律得出,固定排队位置车头时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连续排队位置车头时距服从指数分布,且不宜用某一固定分位点来标定每个排队位置的车头时距。基于车头时距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不以总损失时间为变量的信号配时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车头时距分布和排队长度进行整体考虑的最佳绿灯时间控制优化方法。通过基于VISSIM的仿真实验进行案例分析,对该方法与固定信号配时、感应式信号配时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信号配时方法在车均延误、车均排队长度方面相较于其他两种方法均有大幅降低,且一次性通过率满足要求。运用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标定车头时距,使信号配时参数的计算更加准确。
    • 马乐平; 胡伟平
    • 摘要: 1概况由于大货车自身“重、长、慢”等特点,在行经交叉口时,通常变道困难、放行车头时距较大、关键方向容易引发排队过长现象,尤其当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时,货车通行需求集中的路口是限制路段及区域通行能力的关键瓶颈点。湖州市德清县升华物流园是重要的货车交通吸引源,而项目建设时未对周边道路交叉口进行扩容改造,大流量的大型货车进出造成交叉口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的频发。
    • 梁国华; 石权; 李瑞; 陈亦新; 王宝杰; 苏晓智
    • 摘要: 为探究现有高速公路合流区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适应性,分析现有高速公路合流区加速车道长度和通视三角区角度对自动驾驶交通流的影响规律,并与传统交通流进行对比.依据自动驾驶车辆在感知、跟驰和换道行为以及与周围车辆的协作方面更迅速安全等特点,改进了Krauss跟驰模型和LC2013换道模型以适应自动驾驶车辆特征.依据车辆换道可接受间隙建立车辆跟驰间距计算公式,在满足换道安全的基础上对跟驰模型参数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在现有的高速公路合流区平面设计参数条件下,自动驾驶交通流的安全性、效率及稳定性均优于传统交通流,与传统交通流相比,自动驾驶交通流冲突数减少了100%,平均延误降低了60%~71%,平均车速提高了近20%且更稳定;在不同平面设计参数下,自动驾驶车辆的冲突数均为0,平均延误保持在0.65 s左右,平均车速稳定在33~34 m/s.现有的高速公路合流区平面设计参数在安全、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均能较好地适应自动驾驶车辆,且参数的取值对自动驾驶车辆影响不大.
    • 钱勇; 赵顗; 马健霄; 张益忠
    • 摘要: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车头时距分布规律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通过研究信号交叉口车辆的车头时距分布规律得出,固定排队位置车头时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连续排队位置车头时距服从指数分布,且不宜用某一固定分位点来标定每个排队位置的车头时距.基于车头时距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不以总损失时间为变量的信号配时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车头时距分布和排队长度进行整体考虑的最佳绿灯时间控制优化方法.通过基于VISSIM的仿真实验进行案例分析,对该方法与固定信号配时、感应式信号配时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信号配时方法在车均延误、车均排队长度方面相较于其他两种方法均有大幅降低,且一次性通过率满足要求.运用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标定车头时距,使信号配时参数的计算更加准确.
    • 张小丽; 郭志勇; 李红伟; 周云月
    • 摘要: 针对现有交通流状态分类方法所用参数较单一,不能捕捉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阻断特点的问题,提出了同时考虑交通流宏微观信息的城市主干路交通流状态划分方法.该方法在对速度进行k-means聚类得到初始交通流状态基础上,基于车头时距微观交通参数使用相对速度绝对值法进行进一步划分.最终交通流被划分为畅通自由流、稳定自由流、稳定跟驰和拥堵跟驰四个状态.通过与常用方法对比发现,所提出方法不仅能得到各交通状态的确切阈值,也更符合城市主干路交通流的运行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