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54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2篇、专利文献15639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职业、福建教学研究、教师等;
课堂实施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兵、俞国平、吴佳玲等。
课堂实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639篇
占比:96.65%
总计:16181篇
课堂实施
-研究学者
- 刘兵
- 俞国平
- 吴佳玲
- 吴海燕
- 周奕
- 周建
- 周莉亚
- 夏家勇
- 孙红霞
- 季振国
- 张勇
- 张玉学
- 张金华
- 张雯
- 徐晶晶
- 李静
- 杜微
- 杨巍
- 杨益红
- 林贺銮
- 汤宁
- 潘国华
- 王忠华
- 王爱英
- 王玉璠
- 王紫涵
- 王萍
- 田慧
- 石月方
- 胡利娟
- 赵娟
- 郝丽琴
- 陈泽生
- 陈转玲
- 马丽萍
- 马忠跃
- 黄结芳
- 丁彩娟
- 万兴鹏
- 万桃先
- 乔中华
- 于亦凡
- 于杰
- 于芳
- 付佳林
- 付向红
- 付颖
- 代保明
- 任建波
- 任春霞
-
-
谢秀莲
-
-
摘要: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探索构建促进小学数学互助释疑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应注重通过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借助设计有效的互助释疑情境,营造有助于指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数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充分融入互助合作探究进程,在互帮互助中逐步增强探究数学能力和创新学习素质。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实践,分析数学互助释疑学习的产生背景,做好互助探究课前准备,并结合具体课堂教学案例,落实课堂实施对策,切实促进互助释疑学习获得良好成效。
-
-
连玮
-
-
摘要:
崔允漷教授曾概括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模型,即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其中学-教一致性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匹配程度;教-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评价的匹配程度;评-学一致性是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评价的匹配程度。在这个模型中,评价不是传统教学中教或学之后再来评,而是与教学和学习紧密交织在一起,持续地渗透在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如何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的要点之一。
-
-
郑佳婕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情境教学是将环境与画面感结合起来,音乐教学尤其要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音乐本身也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效的。文章将阐述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
-
殷明
-
-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构建完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其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的基本途径,改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数学课程的有效改革。
-
-
初雪娜
-
-
摘要:
刚毕业那年,应聘到一所学校任教,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对教师的常规要求很高。至今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手写备课,那个时候总盼望着少写一点儿,心想既然要求课案一致,备课何不直接从教学过程的导入写起?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类的上课根本用不到,不需要写。这个“愿望”曾一直伴随我,直至来到凤城小学,真正踏入到“学—评—教”联动课堂实施中。
-
-
卢鋆;
徐俊礼
-
-
摘要:
地理教材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地理教师保证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的关键环节,高质量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并进一步进行教材二次开发。教材分析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微观分析也称为教材的具体分析,是基于教材整体分析的进一步细读教材,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吸收及掌握。
-
-
林静
-
-
摘要: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广大中小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生的育人培养体系。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Socioscientific Issues Learning,SSI-L)这一项目于2020年3月一经公布,得到诸多志同道合学校的积极响应。经专家评审、在线访谈与调研,选定了首批合作校36所,以及北京、浙江、山东、山西4个项目区域基地。经2020年8月的专题研修,首批合作校于2020年秋季开始SSI-L项目校本研究与课堂实施工作。
-
-
徐晶晶
-
-
摘要:
语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单功能单一,评价缺失,这样很容易使教学内容零碎,课堂实施时学生活动散乱,而没有评价又让教者无法衡量学生课堂所学的目标达成度如何,所以“学习单”已经不能真正地为高效课堂服务。单元视域下的教学,呼唤真实情境下的目标更加聚焦、内容结构化的课堂上,传统的指向于学生怎么学的“学习单”已经满足不了这样的课堂的需求,以构建学生体系知识学习为目标.
-
-
杨峰
-
-
摘要:
“学问课堂”意在解决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于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问题,把“学习”和“问题”放在课堂的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学互进,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和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学问课堂”主张“自主先学、问学互进、学用达理”.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中具体践行了通过学问课堂实施试图解决目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展示具体做法.
-
-
王小玉;
康小微
-
-
摘要:
2022年再次袭来的新冠疫情让教师再度化身为主播,学生则成为观众,又一次开启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线上教学模式。师生们经历过2020年的“停课不停学”线上学习,可以明显感受到数字化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如资源丰富、网络通畅、平台得力等。而本次线上教学也对教师和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大部分学校要求教师不能只播放空中课堂中的视频,要与学生互动开展直播课,而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在课堂实施上存在较大的不同,如对学习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在线上直播课中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