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行转移
血行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9506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中国综合临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江西省第十四次妇产科学学术会议、第5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第三届全国胸部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普胸外科主任论坛等;血行转移的相关文献由38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真、魏林、唐波等。
血行转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9506篇
占比:99.77%
总计:59646篇
血行转移
-研究学者
- 叶真
- 魏林
- 唐波
- 孙念绪
- 徐惠绵
- 王德虎
- 秦建武
- 邢健鹏
- 邹刚
- 高永建
- 高硕徽
- Argenta P.A
- Dowdy S.C.
- Dusenberry K.E
- Fan Si si
- Keeney G.L.
- Kubicek G.J
- Mariani A.
- PAN Mei
- Qin Haiyan
- Rahili A.
- Schumacker C.
- Sun Chunyan
- Tong Yin Xiao-Long Ji Min-Shi She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28 Fu Xing RoadBeijing 100853China
- Trastour C.
- Zhang Jiasi
- Zheng Fang
- 丁久荣
- 丁康
- 丁惠萍
- 丁苗苗
- 万蓉
- 万远廉
- 万钧
- 严淑清
- 乐俊民
- 乐爱平
- 乔学英
- 乔永丽
- 乔雪峰
- 于冬
- 于美萍
- 佐佐木纯
- 何万鹏
- 何家林
- 何文专
- 何燕
- 余伦清
- 余德厚
- 侯会池
-
-
崔曾营;
肇丽杰;
麦振声;
王沂峰
-
-
摘要:
1腹腔镜技术在外阴癌中的应用外阴癌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3%~5%[1],主要包括外阴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等,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阴癌转移途径有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转移。腹股沟淋巴结是淋巴结转移的前哨,所以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是外阴癌手术的必要选项。外阴癌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
-
吴志
-
-
摘要:
康医生:我今年61岁,体检时发现肺部结节,从影像学上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经多学科问诊,我考虑选择手术治疗,但犹豫是不是要先穿刺活检?手术会不会反而引起肿瘤转移?福建省何女士何女士:您好!针对您需要选择的手术治疗方式,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建议不做穿刺活检。因为肺表面有一层弹力纤维层,穿刺,就是用物理的方式突破纤维层,导致肿瘤细胞有可能通过这个途径,向胸腔内或者经过针道在胸壁上发生转移,甚至是血行转移,所以得不偿失。
-
-
高雪峰;
赵家义;
樊剑;
周慈航;
韩一平
-
-
摘要: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分别占癌症发病总人数和死亡总人数的17.9%和23.8%[1]。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是肺癌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淋巴道转移是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且淋巴转移常会先于血行转移出现[2]。癌细胞在经淋巴道转移的过程中,会不断侵袭淋巴道并在淋巴道内不断增殖,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肺内转移癌,即肺癌性淋巴管炎(Pulmonary Lymphangitic Carcinomatosis,PLC)[3]。本文就癌性淋巴管炎在肺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叶挺;
张洁莹;
周瑀涵;
袁思越;
陈静;
牛晓辉
-
-
摘要:
软组织肉瘤是一类来源于非上皮性骨外组织的恶性肿瘤。软组织肉瘤发病率低,我国学者统计约为2.91万,40%~60%的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血行转移[1]。软组织肉瘤的诊治需要多学科合作,手术切除是局限期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方式,放射治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或不能手术切除者的首选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系统治疗则是针对高危局限期或进展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
-
刘洋;
郑茜;
郑秀芹;
范辉;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
-
摘要:
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转移,癌症将会变得更加难以治疗,许多研究已经观察到转移患者循环系统中存在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CTCs的检测可以用于预测临床结果,并可用于监测抗转移药物干预措施的疗效.CTCs在血行转移的过程中,偶尔会以团簇的形式出现,这些聚集的肿瘤细胞团与单个CTC相比,具有更高的转移特性,循环肿瘤细胞簇(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lusters,CTC clusters)捕获技术的发展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新见解.该文讨论了CTC clusters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血行转移中的作用,并评价了其在治疗中作为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标的临床价值.
-
-
袁倩倩;
刘斌;
满其荣;
胡苗苗;
章龙珍
-
-
摘要:
目的 分析非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接受放化疗后首发血行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滕州医院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ESCC患者23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方法分析患者治疗后血行转移的危险因素及生存预后.结果 23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后首次进展出现血行转移共70例(30.4%),与未发生血行转移患者相比,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与20个月(x2=7.249,P=0.00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个月(95%CI 7.2~10.8个月)与13个月(95% CI 10.8~15.2个月)(x2=21.664,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N分期出现血行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64,P<0.001),N分期为判断血行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N分期增加,发生血行转移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6.000、12.629、48.167;95% CI分别为1.712~21.025、3.546~44.976、10.848~213.858,P均<0.05).血行转移前行同步放化疗患者较序贯放化疗及单纯放疗患者总生存期延长(x2=10.002,P=0.007).全组分层分析提示N2、N3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辅助化疗,能延长患者总生存期(x2=11.025,P=0.001).结论 N分期为判断血行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ESCC患者放化疗后出现血行转移预后差;N2、N3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辅助化疗有临床获益.
-
-
沈国荣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糖类抗原125(CA 125)、血清癌胚抗原(CEA)与肺癌血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血行转移分为转移组(28例)与未转移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LDH、CA 125、CEA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LDH、CA125及CEA指标与肺癌血行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随访.结果:转移组患者LDH、CA125及CEA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行转移组患者转移数量与LDH、CA125及CEA呈正相关关系(P<0.05),转移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DH、CA125、CEA与肺癌血行转移呈正相关性,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同时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显著意义.
-
-
廖从刚
-
-
摘要:
骨转移是某些原发于骨组织以外的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至骨组织引起的,以骨损害、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众多癌症中,乳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其他依次为肺癌、肾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等。脊柱是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同时,脊柱转移性肿瘤是脊柱最常见的肿瘤,约30%~7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脊柱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常见于肺癌、乳腺癌等肿瘤晚期骨转移,胸椎和腰椎是最好发的部位。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椎体转移发病率逐年增长,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剧烈疼痛,翻身、起床等动作时疼痛难以忍受,只能长期卧床。
-
-
杨修丁;
朱跃坤;
朴大勋
-
-
摘要: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于骨髓中成熟后脱落下的小块无核细胞质,而癌细胞可以诱导血小板活化.血行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强癌细胞免疫抵抗,促使癌细胞与血管壁结合,促使癌细胞经血管壁外渗,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
-
-
-
Fan Si si;
范思斯;
PAN Mei;
潘玫;
Qin Haiyan;
秦海燕;
Zheng Fang
- 《江西省第十四次妇产科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β-HCG mRNA表达情况,评价其表达与不同临床指标的关系.rn 方法:收集28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5例葡萄胎、1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10例非妊娠妇女外周血.运用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和滋养细胞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四者β-HCG mRNA表达水平,并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指标做相关分析.rn 结果:10例非妊娠妇女外周血β-HCG mRNA表达均阴性,10例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中3例见β-HCG mRNA扩增条带,15例葡萄胎患者外周血中8例见βHCG mRNA扩增条带,28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中24例见β-HCG mRNA扩增条带,正常妊娠妇女β-HCG mRNA表达水平低于葡萄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P<0.05).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β-HCG mRNA表达与治疗前血β-HCG水平、肺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28例随访病例中只有1例进展,无复发病例.rn 结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不表达β-HCG mRNA.正常妊娠、葡萄胎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均有滋养细胞脱落入血.外周血滋养细胞β-HCG mRNA可能成为评估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早期血行转移的有效指标.
-
-
唐瑞峰;
田贵金;
孙超;
张萌;
彭利;
王顺祥;
张凤瑞
- 《第5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症状出现晚,症状出现后人多已是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其原因是肿瘤具有强大的生长和转移能力,而侵袭和转移与VEGF家族有关。VEGF-B是VEGF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诱导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血行扩散。VEGF家族的表达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白细胞介素2、6(IL-2、IL-6)是人体中常见的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可以通过影响细胞的粘附力、活动力、血栓形成、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及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影响肿瘤的进展,也可以通过调节VEGF家族的表达来影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IL-2及IL-6对人肝癌细胞表达VEGF-B的调节,进一步明确肝癌侵袭及转移的机制,为探讨肝癌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肝癌细胞表达VEGF-B的调节,进一步明确肝癌侵袭及转移的机制,为探讨肝癌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实验基础。rn 方法:以细胞因子IL-2或IL-6分别刺激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2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分析其VEGF-B基因的表达。rn 结果:IL-2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 VEGF-B mRNA表达,并在0.1~200 μg/L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步增强,但与作用时间无明显关系。IL-2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2 VEGF-B mRNA表达,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步增强,3小时组0.1 μg/L与1μg/L实验组之间VEGF-B 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488),12小时组0.1μg/L与1 μg/L实验组之间VEGF-B 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74)。但与作用时间无明显关系。IL-6促进肝癌细胞株SMMC-7721 VEGF-B mRNA表达,并与浓度呈负相关。IL-6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表达VEGF-B mRNA无明显影响。rn 结论:IL-2抑制肝癌细胞VEGF-B 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癌血行转移;IL-6促进某些肝癌细胞VEGF-B mRNA的表达,但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
-
徐惠绵
- 《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胃癌仍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目前住院病例中90%以上为进展期癌,即使施行根治术,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40%左右,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研究胃癌转移规律,确立亚临床转移的早诊或预测指标及治疗靶点,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就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应用、胃癌腹膜亚临床转移早诊及阻断治疗、胃癌血行转移病理及生物学预测指标进行了研究。
-
-
-
孙宏晨;
欧阳喈;
汤晓飞;
胡晓文;
李志民;
刘霞
- 《2001年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易浸润相邻器官和早期淋巴及血行转移,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或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危害严重.又因暴露于体表,便于对其进行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的观察,为学者们所公认的研究肿瘤的理想模型.我们采用细胞培养、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涎腺肿瘤的构成细胞、生物学性质、鉴定诊断和组织发生进行了研究.包括:大鼠和人胚颌下腺肌上皮细胞的发生与分化研究、涎腺肿瘤的免疫组化研究、涎腺肿瘤的超微结构观察、放射线后大鼠颌下腺上皮增殖能力的研究,涎腺肿瘤bFGF/bFGFR、C-myc、C-erbB-2癌基因mRNA表达研究、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在涎腺肿瘤中意义研究、SV40介导的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表型特征与生长特性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