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直肠癌肝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5754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结直肠肛门外科、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2013第九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2013国际肝胆胰外科东海论坛暨第25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文献由957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剑民、朱德祥、任黎等。

结直肠癌肝转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5754 占比:99.60%

总计:76057篇

结直肠癌肝转移—发文趋势图

结直肠癌肝转移

-研究学者

  • 许剑民
  • 朱德祥
  • 任黎
  • 邢宝才
  • 修典荣
  • 冯茂辉
  • 刘铭
  • 吴钢
  • 周锦勇
  • 姚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连荣
    • 摘要: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且均经组织病理确诊的8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肝转移瘤的位置、大小、密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8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位于右侧29例,其中横结肠5例,升结肠21例,盲肠3例;左侧57例。其中乙状结肠21例,直肠19例,降结肠7例。86例结直肠癌患者,共发现肝转移灶363个,经MSCT诊断,诊断正确的有331个,总诊断准确率为91.18%。其中左侧结肠254个,右侧结肠109个,左、右叶肝转移灶分布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病灶特征,原发病灶与肝转移病灶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 陈晖娟; 姚玉波; 高江苓; 高峰
    • 摘要: 1概述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据统计,2020年新发CRC病例超过190万例,死亡93.5万例,全球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排名第二位[1]。CRC早期治疗预后较佳,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发病症状较为隐匿,确诊时有高达30%的患者已属中晚期并发生肝转移[2-3],有35%~55%的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发生肝转移[4-5]。
    • 李桂芬; 孙毅; 赵妍; 张海军; 丁军明; 徐永军; 万金鑫; 王锐
    • 摘要: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增强扫描在指导结直肠癌肝转移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收治的140例行TACE治疗的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术前磁共振(MRI)检查、术中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及CBCT检查,统计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提示肝转移瘤数目及其供血动脉中的价值。结果:术前MRI共发现201个肿瘤病灶,术中DSA共发现213个病灶,术中CBCT共发现239个肿瘤病灶,其中118例患者术前MRI与术中CBCT检查结果一致,125例患者术中DSA检查与CBCT检查出肿瘤个数一致。DSA可明确184个肿瘤供血动脉,CBCT可明确221个肿瘤供血动脉,两者均未能对其中12个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显示,术中CBCT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92.47%(221/239),DSA明确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76.99%(184/239)。140例患者239个结肠癌转移瘤经栓塞后行CBCT平扫,结果显示,其中163个转移瘤与术前影像学强化范围沉积一致,呈环形沉积。76个转移瘤呈轻微环形染色,与术前影像学相比,强化范围沉积较差,均给予第二次栓塞治疗。结论:CBCT应用于TACE术中能有效提示直肠癌肝转移瘤个数及转移瘤供血动脉,并在评估肿瘤栓塞效果中也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 器械之家
    • 摘要: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国内首例!“钇”治肿瘤手术获成功5月5日上午8时47分,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为一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顺利完成钇90树脂微球注射,标志着由滕皋军院士带领介入专家朱海东、张齐以及核医学科副主任刘加成等团队成员。
    • 王玉柳明; 胡汉卿; 王春林; 熊寰; 刘明; 汤庆超; 王贵玉; 王锡山
    •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二位[2]。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外科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手术切除仍然是CRLM的最佳治疗选择。
    • 杨荣娇; 廖剑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BALB/c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78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应用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将成功建模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HDGF-siRNA组、NS-siRNA组与生理盐水(NS)组。根据分组情况,分别于肿瘤原位注射HDGF-siRNA、非特异性siRNA(NS-siRNA)及生理盐水,剂量均为0.15 ng/kg,连续治疗30 d。分时间点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的变化。治疗结束3 d后处死小鼠,肉眼及肝脏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结直肠癌肝转移情况。结果:治疗5、10、15、20、25和30 d后,HDGF-siRNA组的体质量均明显高于NS-siRNA组与NS组,NS-siRNA组的体质量均明显高于NS组(P0.05)。结论:HDGF-siRNA可靶向抑制HDGF,从而降低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HDGF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 任建伟; 周祖邦; 马雯娟
    • 摘要: 结直肠癌(CRC)患者全病程中超半数有肝转移,转移灶多数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且易复发,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因素。热消融治疗已成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无法手术患者的替代治疗,不仅可消除局部病灶,亦可增强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长期而言,不足以预防肿瘤进展。超声因具有实时显像、引导准确、简易便捷等颇多优势,是热消融治疗惯用的引导方式。如今,癌症的免疫疗法新兴崛起,诸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等在多种癌症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多基础研究发现,热消融联合免疫疗法可以激活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阐述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的免疫治疗、以及两者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 马骏; 黄俊敏; 罗运生; 李威; 王韦吉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84例进行了化疗+靶向+手术综合治疗的老年CRLM患者病历资料,患者均进行了3年随访,以患者3年生存、病死情况作为预后观察指标;记录患者入院基线资料、主要实验室指标(血清ICAM-1、IFN-γ)及随访期间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ICAM-1、IFN-γ水平;分析血清ICAM-1、IFN-γ水平与老年CRLM患者预后的关系,二者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老年CRLM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4例老年CRLM患者中,35例(41.67%)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49例(58.33%)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CEA、ICAM-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IFN-γ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是老年CRLM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CAM-1、IFN-γ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老年CRLM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85、0.946,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一般线性双变量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CAM-1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454,P<0.05)。结论血清ICAM-1过表达、IFN-γ低表达与老年CRLM患者预后不良存在一定联系。
    • 黎才洋; 陈君耀; 李德伦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造影(CEUS)、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图像表现。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转移病灶位置、大小、增强方式及与周围肝实质强化程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7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单发转移灶16例;多发转移灶56例,其中2~4个转移灶23例,5~8个转移灶14例,8个转移灶以上19例。常规超声可见低回声和高回声病灶,其中低回声31例,高回声41例。病灶平均(39.28±16.85)mm。CEUS检查显示70例患者增强扫描肝转移灶整体强化31例,周边强化41例;强化程度多高于肝实质。CT检查显示肝转移灶整体强化12例,周边强化56例;强化程度与CEUS一致,多高于肝实质。静脉期肝转移灶,CEUS和CT检查均显示强化程度下降,明显低于肝实质,呈低回声和低密度。结论CEUS与CT均可有效结直肠癌肝转移影像学特征,但CEUS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更高.
    • 李健
    • 摘要: 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最常见的部位,肝转移则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有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确诊时就已经出现肝转移;其中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CRLM)患者,可以通过全身药物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肿瘤病灶转变为可局部治疗的病灶,称为转化治疗。随着CRLM综合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初始不可切除CRLM的转化切除率,从而改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远期预后已成为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期视频精粹采编于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年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李健教授所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策略》的学术报告。李健教授以系统治疗的进展作为切入点,就CRLM转化治疗的未来策略给予展望,特别是针对特殊类型,如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BRAF突变、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扩增、KRAS G12C突变CRLM患者系统治疗的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相信本期视频精粹一定会引发广大临床医师、读者对CRLM转化治疗策略更深入的思考,给临床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