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卫星不稳定性

微卫星不稳定性

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52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88851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年第9届中国北方实验动物科技年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等;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1596位作者贡献,包括来茂德、房殿春、周晓东等。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8851 占比:99.77%

总计:189293篇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微卫星不稳定性

-研究学者

  • 来茂德
  • 房殿春
  • 周晓东
  • 罗元辉
  • 阎晓初
  • 严令华
  • 刘平
  • 张小勇
  • 张树辉
  • 林武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士峰; 刘爱连; 郭妍; 林涛; 陈丽华; 王楠; 李昕
    • 摘要: 目的评估基于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R2^(*)图的肿瘤全域纹理分析(TA)预测子宫内膜癌(E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接受ESWAN序列盆腔MR扫描的EC患者,其中12例MSI(MSI组)、26例微卫星稳定(MSS,MSS组),经后处理获得R2^(*)图。于R2^(*)图像上逐层手动勾画肿瘤ROI,融合后获得全域感兴趣容积(VOI);采用A.K.分析软件提取其纹理特征,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方法筛选最优纹理特征,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预测EC MSI状态;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提取74个纹理特征,最终筛选出6个最优纹理特征,以之构建预测EC MSI的回归模型。ROC曲线显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5、89.50%、83.30%及92.30%。结论基于ESWAN序列R2^(*)图的肿瘤全域TA有助于术前预测EC MSI。
    • 王慧慧; 赵可; 许泽艳; 彭海恩; 梁长虹; 刘再毅
    • 摘要: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术前增强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征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6年3月的CRC患者术前增强CT图像及临床病理学信息,并将所有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至训练组和验证组。评估的增强CT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位置、肿瘤内低密度占比、强化程度、强化形式和肠壁增厚形式。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及CT特征与MSI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特征对CRC患者MSI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382例CRC患者,10.5%(40例)为MSI,89.5%(342例)为微卫星稳定性(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单因素分析中,训练组和验证组的4个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位置、低密度占比、强化程度以及强化形式)在MSI和MSS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3组vs低密度占比<1/3组,OR值9.36,95%CI 2.83~31.0,P<0.001)。结合肿瘤位置和低密度占比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0(95%CI 0.70~0.90)、0.75(95%CI 0.63~0.87)。此外,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组中,低密度占比-低组和低密度占比-高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5.7%、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增强CT肿瘤低密度占比结合肿瘤位置可用于预测CRC患者MSI以及评估预后。
    • 周高云; 林龙; 林进维; 苏德文
    • 摘要: 目的探讨mutL同源基因1(mutL homologous gene 1,MLH1)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及术前新辅助化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323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LH1的表达。根据存活癌细胞的比例评估术前化疗的组织学反应。在免疫组化结果MLH1阴性表达的肿瘤中评估MSI状态。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23例胃癌患者中,MLH1阴性表达32例(9.9%),阳性表达291例(90.1%)。32例MLH1阴性表达患者中,MSI-H27例(84.3%),MSS/MSI-L 5例(15.7%)。MLH1阴性组的化疗反应者比例低于MLH1阳性组(21.4%vs 60.4%,P<0.001)。未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n=198)中,MLH1阴性组的RFS较MLH1阳性组长(P<0.001);在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n=125)中,两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多因素Cox回归显示,MLH1阳性表达患者的复发风险较MLH1阴性表达患者高(HR=2.45,95%CI:1.06~5.67,P=0.037)。结论MLH1缺失与化疗耐药相关,不会延长新辅助化疗后的RFS,且MLH1与MSI状态高度相关,可能是MSI的替代指标。
    • 梁金晓; 黄纯娴; 林仲秋(审校)
    • 摘要: 传统治疗对晚期/复发妇科肿瘤的效果较差,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甚至为一些原来没有治疗希望的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可能,因此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PD-1/PD-L1抑制剂对大多数晚期/复发妇科肿瘤患者无效(原发耐药),或者疗效持续时间短(继发耐药),成为免疫治疗的瓶颈。目前,临床上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①PD-1/PD-L1抑制剂单药的总体治疗效果欠佳,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成为新趋势;②目前临床常用的预测药物疗效的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有限,因此,找到更为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将对免疫治疗可能有效的患者分流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③应用PD-1/PD-L1抑制剂后可能存在超进展、假性超进展等问题,因此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也非常重要。此外,PD-1/PD-L1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的评估以及治疗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 肖婧; 吴颖
    • 摘要: 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子宫内膜癌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关于微卫星不稳定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少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48例,收集其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tL同源物1(MLH1)、MutS同源物2(MSH2)、MutS同源物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PMS2)表达情况。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2.6%(78/239)、22.2%(53/239)、2.9%(7/239)、65.7%(157/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5、3/5、5/5、4/5;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4、2/4、3/4、2/4。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层侵犯深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错配修复蛋白(MMRP)表达情况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变进展及预后有关,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 刘旭; 冯卫华; 王涛; 高远翔; 李志明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在术前预测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1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术前行直肠MR检查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85例)与验证组(36例)。通过3D Slicer软件勾画三维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特征降维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以及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决策曲线评估3种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筛选8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血液中高水平的血小板和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为直肠癌MSI的临床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对于直肠癌MSI显示出了较好的预测性能,训练组AUC为0.966,验证组AUC为0.93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联合模型、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与临床模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训练组Z=3.773、2.017,P<0.05;验证组Z=2.395、1.980,P<0.05)。决策曲线表明联合模型预测直肠癌MSI的净收益最大。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在术前可以有效预测直肠癌MSI。
    • 郭璐璐; 王翔宇; 付广明; 李贝贝; 王蓁
    • 摘要: 目的不同错配修复蛋白(MMR)检测组合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价值及经济学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的表达,按照MMR不同检测组合进行分组,将检测MLH1、MSH2定义为A组,检测MSH6、PMS2定义为B组,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定义为C组,根据各蛋白阳性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卫星稳定性(MSS)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分析各组MS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评估不同MMR检测组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预测效果。结果A组患者MSI与ER、PR的表达有关(χ^(2)=7.587、6.935,P<0.05);B组患者MSI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ER、PR的表达有关(χ^(2)=6.566~8.765,P<0.05);C组患者MSI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ER、PR的表达有关(χ^(2)=6.774~11.600,P<0.05)。结论通过对4种MMR中两种MMR的检测,也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经济价值。
    • 陈渝宏; 杨彪(综述); 廖正银(审校)
    • 摘要: 以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使多种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直肠癌、肝癌等能够获得持续缓解和生存获益,尤其是对有转移或者复发的患者获益更多。但并非所有胃肠道肿瘤的患者对抗PD-1和抗PD-L1的治疗均有较好的反应。因此亟需其他生物标志物来识别对治疗有效和无效的患者,以更好地预测其临床疗效。PD-L1的表达已逐渐成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仅依靠PD-L1不足以对患者可能的临床结果进行分类。其他生物分子,如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等也在进一步探索中。但由于这些分子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在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中尚缺乏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来实现患者识别和筛选,尤其是肝癌。本文将对已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探索其他新的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
    • 田士峰; 刘爱连; 陈丽华; 王楠; 林良杰; 王家正; 张祎
    • 摘要: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和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评估子宫内膜癌(EC)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C的患者资料,其中MSI 12例,微卫星稳定(MSS)18例,术前均行3.0T 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APT和DKI,经后处理获得APT以及DKI序列的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图。由两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变的APT、MK、MD和FA值,采用同类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对两组病变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变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对两组病变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两位观察者测量各组数据的一致性良好(ICC>0.75)。MSI组的APT、MK、MD和FA值分别为(2.733±0.509)%、0.743±0.107、(0.803±0.156)μm2/ms和0.324±0.110,MSS组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2.317±0.444)%、0.646±0.114、0.955(0.806,1.139)μm2/ms和0.339±0.134,MSI组的APT、MK值大于MSS组,MD值小于MSS组(P0.05)。APT、MK、MD值鉴别EC MSI与MSS状态的AUC分别为0.729、0.731、0.722,敏感度分别为66.7%、75.0%、75.0%,特异度分别为77.8%、61.1%、72.2%。结论:APT和DKI技术可定量评估EC MSI状态,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陆懿; 王德强; 应乐倩; 熊芬; 胡章敏; 李小琴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胃癌的免疫相关多组学分子特征。方法采用≥65岁和≥75岁两种老年的定义。利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AHJU)和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的胃癌多组学数据,分析老年胃癌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新抗原负荷(TNB)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在AHJU和TCGA中,与0.05)。基于mRNA表达的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抗肿瘤免疫相关的基因在≥65岁组显著富集。结论≥65岁老年胃癌的分子特征与活跃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提示这些患者可能对免疫治疗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