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
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

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1-09-23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广州省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微创治疗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疗效确切。继以全身水平的生物基因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抑制或消除肿瘤,减少了肿瘤的复发,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rn 现代肿瘤微创治疗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五大方面:(1)微创治疗与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2)多种微创治疗方法序贯联合治疗;(3)肿瘤微创淋巴结清扫;(4)根治性肿瘤微创治疗:肿瘤局部灭活、区域性或器官水平肿瘤的灭活联合全身系统多层次治疗;(5)人性化、理性化治疗。rn 微创治疗联合生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模式将成为新世纪肿瘤治现代肿瘤微创治疗进展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目的:评估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rn 材料与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9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10个病灶接受了CT引导下的经皮微波消融术。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 41~83岁,平均54岁。1例患者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8例患者为转移癌(4例为肺癌转移,2例为肝细胞肝癌转移,1例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转移,1例为左胫骨骨肉瘤转移)。8例转移癌中7例为单侧肾上腺转移,1例为双侧肾上腺转移。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切除后的病理证实。肿瘤直径为2.1~6.1cm,平均直径为3.8cm,单次平均消融位点为1.5个(1~3个),单次平均累积消融时间为7.7min(4~15min),均采用水循环冷却式微波消融治疗。(累积消融时间是指每次消融治疗可能会消融1~3个位点,3个位点的消融时间加起来即为累积消融时间,即消融总时间,翻译时请注意这一点)rn 结果:随访时间为3~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3月。10个病灶中有9个病灶一次治疗后即达到完全坏死,有一个病灶经两次治疗后达完全坏死。有一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高血压危象。所有病人均未见重量复发,这显示了良好的局部控制率。所有病人均出现了肾上腺外转移瘤的进展。rn 结论:CT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微波消融是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经肺微波热凝固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rn 方法:在CT引导下,使用单极微波辐射天线经皮经肺穿刺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47例(共59个病灶)。微波频率2450MHz,功率40-80W,每点加热10-15分钟。根据肿瘤的直径及形状进行单点固化或者多点多次固化。rn 结果:肿瘤微波固化消融治疗后的的即刻CT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或出现气化灶。治疗后2月复查CT显示病灶消失者(CR)5例,病灶缩小>50%者(PR)25例,有效率(CR+PR)为65.96%。随访3-40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32/47),46.8%(22/47),27.7%(13/47)。相关并发症为气胸10例,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1例。rn 结论:CT引导经皮微波热凝固疗法治疗周围型肺癌是有效、微创和安全的新方法。
  • 摘要:背景与目的:肿瘤在累及肝门区域时,增加外科切除的难度,肿瘤复发机会增加,射频消融作为一种成熟的方法在累及肝门区肿瘤治疗中是否具有更大优势,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本实验观察单极射频消融时间与消融范围的相关性;对第一和第二肝门区组织消融处理,了解消融治疗对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系统的影响及其病理改变。rn 方法:选用健康家猪6只,体重47kg±2.5kg/只。常规麻醉,开腹,在每一肝脏实质内共确定3个位点进行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基础功率设定为60W时间分别为3min,5min,10min。并测定消融范围和消融区域中组织的坏死程度。比较两组间消融范围大小及消融区域的坏死程度。对第二肝门的部位和第一肝门的位置分别进行5min和10min射频消融处理,然后关闭腹部伤口,继续饲养7-10天。rn 结果:大体标本上不同时间产生的结果为组织消融范围不同,形态相似,呈椭圆型。3min,5min,10min消融时间产生坏死区长径分别为2.7 cm±0.2cm,4.6cm±1.1cm,5.8 cm±0.7cm,在行3min消融区域肝组织呈部分坏死;在大体标本上第一和第二肝门区消融坏死范围宽径分别为3.2 cm±1.1 cm,3. 3cm±0.4 cm ,第一肝门区和第二肝门区血管壁、胆管系统未见有明确破坏,病理结果显示血管壁和胆管壁有炎症细胞浸润。第二肝门区消融,病理结果显示:5/6只邻近血管壁的消融区域完全坏死,1/6只显示在邻近血管壁正常肝组织中合并有大片状坏死。第一肝门区消融结果,病理分析消融中心部位肝组织完全坏死,4/6只邻近血管壁的消融区域完全坏死,2/6只显示在邻近血管壁正常肝组织中合并有大片状坏死。rn 结论:单极射频可根据病灶大小决定消融时间,单点保证消融时间在5min以上;对肝门区组织消融过程中对门静脉、肝动脉、肝门区胆管系统影响较少。
  • 摘要:消融治疗与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是小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案,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疗法是在一定能量参数的脉冲高压电场作用下,细胞膜产生不可恢复的穿孔,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及凋亡,达到消融肿瘤的效果。与现有的肿瘤消融技术相比电穿孔消融具有独有的特征。rn 电穿孔消融诱导细胞死亡及免疫反应,消融区域产生完全的细胞死亡,所有消融区域与非消融区域之间显示清晰的消融边缘和界线,这种现象可以在病理和大体上以及影像学上基本一致。电穿孔消融边缘基本没有“中间带”,过渡区域仅为几个细胞厚度。对消融区域内的主要解剖结构如肝脏的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内胆管等损伤较小,甚至都得到保留。通常一次电穿孔消融治疗时间在5分钟以内完成、消融时间短,可以在影像学的实时监控下进行。主要并发症肌肉收缩、心律失常等可以控制。rn 临床前研究电穿孔消融动物肝脏时,生命体征正常、无不良症征。消融区为局限性凝固性坏死区域、边界清晰,光镜下细胞完全坏死,边缘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21 天后可见细胞再生。目前多家医疗中心协作开展了电穿孔消融治疗肝肿瘤的国际临床研究,初步临床应用表明电穿孔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均达到完全消融,未出现疼痛等消融后综合征。电穿孔消融的临床应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 摘要:目的:经皮微波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目前正在广泛应用于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中。本实验拟观察单源及双源水冷循环2450MHz微波天线对肝脏组织的凝固效果,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体肿瘤微波消融治疗。rn 方法:新鲜离体猪肝47个,分别在水冷循环状态下行60w/600s、70w/600s、80w/600s、80w/300s、 80w/900s单源微波消融离体猪肝,观察消融区形状,比较不同条件下消融区形态、范围、动态热场分布;双源微波采用60w/600s相距1.5cm和2.0cm行双源微波同时辐射和依次辐射消融离体猪肝,比较两者消融区形态、范围及中间动态热场分布。rn 结果:○1 水冷循环微波电极可以明显提高微波凝固输出功率或辐射时间,凝固形态近椭球形或类球型;○2微波辐射时间是影响消融横经和体积的重要指标,微波辐射功率是决定微波场内温度变化得主要因素,远端组织温度上升主要依靠热传导;○3双源微波60w/600s工作方式下,同时进行与依次进行在消融纵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源微波依次进行可以得到更大的消融体积(P<0.05),但双源微波同时进行横/纵径比更接近于1,消融形状更类圆。rn 结论:水冷循环微波可以明显提高微波输出功率和辐射时间,合适的功率时间搭配在微波凝固治疗中十分重要;采用双微波辐射可以得到更适形的凝固范围。
  • 摘要:目的:通过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兔肾VX2肿瘤,探讨无水乙醇消融治疗肾脏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肾脏肿瘤化学消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将25只已建立兔肾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治疗组15只和对照组10只。CT增强扫描测量两组肿瘤大小后,治疗组行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并测量碘油沉积区致密影最大截面面积,对照组不接受治疗。1周后取出两组兔荷瘤肾脏,再次测量两组肿瘤大小及治疗组肿瘤凝固坏死区面积,同时观察治疗后伤口有无感染及生活习性的改变。rn 结果:25只兔共形成25个肾肿瘤,肿瘤大小1.38cm2~2.25cm2,平均1.61±0.04cm2,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接受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后,碘油沉积区致密影面积大小1.31 cm2~1.85 cm2,平均1.56±0.05 cm2;消融治疗1周后切取两组荷瘤肾脏,治疗组肿瘤大小1.35 cm2~1.85 cm2,平均1.58±0.03 cm2,对照组肿瘤大小1.67 cm2~2.17 cm2,平均1.94±0.03 cm2,两组对比,p<0.05,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肿瘤凝固坏死区面积大小1.27 cm2~1.78 cm2, 平均1.54 ±0.04cm2,与碘油沉积区致密影面积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光镜下消融区肿瘤组织嗜酸性变,呈不规则片状凝固性坏死。两组动物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rn 结论: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可有效灭活兔肾VX2肿瘤组织;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兔肾VX2肿瘤无明显副反应及并发症,安全可行。
  •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RFA)在肝门区胆管腺癌临床治疗中的价值。rn 材料方法: 1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CT全部显示为肝门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胆管腺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显示肿瘤分型为III、IV型,采用以多极射频消融术为主的序贯性治疗,观察患者生存率、肿瘤CT值和肿瘤大小的变化。rn 结果:射频消融治疗一个月后, 6个病灶缩小约30%,2个病灶缩小约20%,3个病灶大小未变;半年后11个病灶均有缩小,缩小最显著的为60%左右,11个病灶的平均缩小值为35%。11例患者随诊时间最长的为30个月,最短10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8个月。rn 结论:射频消融对III、IV型肝门区胆管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治疗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n 方法:采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手术难以切除的10例复杂性肾癌和肾错构瘤。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定期随访复查患者肝肾功能和双肾影像学表现,监测其疗效。rn 结果:10例患者经平均每人3 次消融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治疗区病灶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全部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其中2例患者顽固性血尿症状消失,1例反复包膜下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尿瘘、肠瘘、出血、针道转移等并发症。rn 结论: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用于手术难以切除的肾脏良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调查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及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 指数)前瞻性地测定26例肝脏肿瘤病人在术前至术后半年内不同时期的生存质量值。rn 结果:术前平均GLQI指数为(106.1±8.2)分,术后2周GLQI(95.4±8.1)分,指数明显下降(P<0.01),术后1个月(105.6±8.4)分,接近术前水平(P>0.05),2月后达(111.4±10.4)分,超过术前水平(P<0.05),6月后达(122.9±8.8),达到正常人水平。射频消融治疗后症状学、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生活、社会状态方面均有改善了患者,但在术后3月精神、心理状态又下降到了术前水平。在术后2周内,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术前肝功能Child B级组较 A级组生存质量降幅最大(P<0.05)。在术后3月时肿瘤复发组较非复发组生存质量降低最明显(P<0.01)。而RFA治疗时间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对生存质量无较大影响。rn 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在提高其生命期限的同时,也可以明显地提高其生命质量。年龄、Child分级、复发是造成病人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射频治疗时间在对生存质量无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碘化油、无水乙醇分层栓塞法在介入治疗原发巨块型肝癌中的疗效。rn 方法:分别对22例原发巨块型肝癌患者应用碘化油、无水乙醇分层栓塞治疗(治疗组),29例采用单纯抗癌药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的下降情况及生存率进行比较。rn 结果:治疗组肿瘤缩小明显,AFP 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患者的2年、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rn 结论:碘化油、无水乙醇分层栓塞治疗原发巨块型肝癌效果优于单纯抗癌药碘油乳剂栓塞治疗.
  • 摘要: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指将射频电极针插入肿块中,开通射频治疗仪,产生一定频率的射频电流,导致电极针周围组织的离子高速振荡,摩擦生热,使局部组织中的温度达到50℃~110℃,肿瘤组织和细胞在高温下快速发生变性、坏死和凝固。一次射频消融的范围可达3cm-5cm, 也就是说一次射频治疗可以“灭活”直径5cm以下的肿瘤,少数可达7cm范围。它适合治疗许多实体肿瘤,如肝癌,肺癌,纵膈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骨肿瘤等。
  • 摘要:患者男38岁主因肝功异常,体检B超发现左肝结节占位,行CT检查发现肝左叶占位及右肾占位,无血尿及腰疼。CT平扫:右肾上极呈略低密度结节向外突起,CT值25Hu,与正常肾组织分界欠清楚。CT增强:右肾上极向外突结节呈欠均匀强化,CT值94Hu,与正常肾组织分界清,结节约为2cm×3cm,CT诊断为右肾癌,肝左叶小血管瘤。CT导引下穿刺采取标本,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透明细胞肾癌。
  •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采用RF1500型射频治疗仪在CT引导下将射频集束电极针置于肝肿瘤内进行治疗。rn 结果:100例肿瘤肝癌患者, 146个病灶,肿瘤直径2cm-13cm,;肿瘤直径>4cm55个,<4cm91个,共做3cm-5cm射频消融灶313个,消融灶坏死率为100%。86例,122个病灶; CR99个占81.15% (99/122);PR14个占11.48%(14/122);总有效率92.63%(CR+PR)。1年生存率为89%,3年生存率为66%。1例出现肠麻痹性腹胀,未见出现肿瘤细胞针道种植转移外。rn 结论:射频治疗肝癌是一种相对有效、安全的方法。对于肿瘤直径≤5cm的肝癌治疗效果较佳。
  • 摘要:目的:探讨CT 导向下微波消融治疗技术联合无水乙醇瘤体内注射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意义。rn 方法:2005年l2月至2008年12月间,125例经TACE治疗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进行PMCT,联合组在完成PMCT后立即对非保险区进行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术。rn 结果:肿瘤影像学评价,联合组 69例,其中完全坏死62 例,完全坏死率89.9%,高于对照组共56例,其中完全坏死42例,75.0%,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CT导向下PMCT技术联合无水乙醇瘤体内注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PMCT。
  • 摘要:氩氦刀是美国Endocare公司1994年率先研制出的具有冷冻和加热双重功能的最新靶向治疗系统,是目前世界 上惟一兼具超低温冷冻、介入热疗、免疫增强等多重疗效的肿瘤微创治疗设备。氩氦刀是多种高、精、尖技术包括航天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适型监控技术、靶向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分继承并发展了超低温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最新成果。由于其疗效确切,1998年被FDA批准正式进入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氩氦刀是美国Endocare公司1994年率先研制出的具有冷冻和加热双重功能的最新靶向治疗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兼具超低温冷冻、介入热疗、免疫增强等多重疗效的肿瘤微创治疗设备。氩氦刀是多种高、精、尖技术包括航天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适型监控技术、靶向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分继承并发展了超低温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最新成果。由于其疗效确切,1998年被FDA批准正式进入@@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无手术指证肝癌TACE与磁共振手术系统氩氦刀消融协同治疗的临床意义。rn 方法:9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单纯TACE治疗,B组顺序行TACE及氩氦刀治疗协同治疗。对病灶直径、AFP值变化、及1、2、3年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肝癌联合顺序治疗方法明显好于单纯TACE治疗方法,统计有显著差异。rn 结论:TACE与氩氦刀有序结合治疗肝癌对提升患者的预后有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评估CT引导的靶向经皮冷冻在肺癌治疗中的并发症及疗效。rn 方法:观察随访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广州复大医院接受CT引导靶向经皮冷冻治疗的816例肺癌患者,总结分析其冷冻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冷冻对其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影响。研究对象大部分为晚期不可切除性的肺癌患者,以及拒绝接受常规治疗的部分早、中期肺癌患者,其中男性568例,女性248例,平均年龄64±1.2岁(年龄范围:12-95岁)。其中685例为原发性肺癌,包括小细胞肺癌(SCLC)51 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634例。非小细胞癌中,鳞癌310例,腺癌265例,未分化癌40例,肺泡细胞癌19例。转移性肺癌为131例,原发病分别为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骨和肉瘤等。Ⅰ期患者46人,Ⅱ期 137人,Ⅲ期296人,Ⅳ期206人。本实验中共对1139个肿瘤进行冷冻治疗,肿瘤最大直径在1-25 cm之间,平均最大直径为6.3±0.4 cm。冷冻治疗采用Cryocare Surgical System (CRYO-20型)冷冻外科系统、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Duo双排螺旋CT及美国Endocare CRYO-24 1.7-2cm氩氦刀。冷冻过程在CT全程定位下进行。依据肿瘤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一次冷冻采用2-8把刀,平均每相距1cm插入1把刀:对于直径在2cm以下的肿瘤用1-2把刀,2-4cm的肿瘤用2-4把刀,5cm以上的肿瘤用5-8把刀。CT扫描证实刀头位置到达距远端肿瘤边缘0.5cm处后,将冷冻温度迅速降至-140±10℃,持续冷冻15min后,复温5min,共行三个冷冻-复温循环。密切观察冷冻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并于冷冻治疗前及冷冻治疗后每1-3个月复查CT或PET/CT,及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并每3个月随访生存情况。rn 结果:1. 并发症:冷冻治疗后主要出现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其中127例(11.2%)出现心动过缓; 1例(0.1%)出现心脏骤停;178例(15.6%)出现低血压;693例(60.8%).出现咯血,其中9 例(0.8%)为中量咯血;363 例(31.9%)出现血气胸,1例死亡;60例(5.3%)出现肺部感染,其中4例导致呼吸衰竭,2例死亡;1例出现支气管胸膜瘘并死亡。死亡率为0.4%,其它一般并发症程度较轻,对症处理后均恢复良好。2. 肿瘤反应:冷冻治疗后1-3个月PET/CT和CT显示,1006个(88.3%)肿瘤最大直径减小,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率为97.2%,所有冷冻区肿瘤活性明显减小或消失。完全反应有9例,部分反应率为48.7%。3. 生存质量:冷冻前与冷冻后1-3月平均KPS评分分别为77.8±9.3 和85.92±7.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t=4.368, P=0.000)。其中202例患者为周围性肺癌伴胸壁浸润,疼痛明显,冷冻治疗后40 例患者(19.8%)自感疼痛完全消失,124 例(61.4%)疼痛部份减轻,38 例(18.8%)无明显变化。总疼痛缓解率为71.2%。4. 生存期:685/816例获得至少两年的随访。1年总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和63.7%,中位生存期21.4个月。其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 92.6%, 81.79%, 57.3%和47.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3.6%,80.8%, 55.2%和33.0%。。rn 结论: CT引导的靶向经皮冷冻治疗肺癌是安全、有效的新兴疗法,疗效明显、确切,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特别为中晚期肺癌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冷冻-复温循环对肺部组织坏死范围的影响,探讨经皮冷冻肺治疗的技术方案。rn 方法:用6 只平均体重为23kg的正常西藏小型猪作为模型,在CT引导下选择猪肺上叶1点和下叶2点作为靶点,用直径为1.7-mm的冷冻探针分别插入肺叶各靶点做经皮穿刺冷冻。左肺行冷冻10min,复温5min共2个周期的冷冻-复温循环;右肺先行冷冻5min,复温5min的2个冷冻-复温循环,然后行冷冻10min,复温5min的第3个冷冻-复温循环。左右肺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均相同。实验中,观察CT影像下冰球的形态学变化。分别取冷冻后4h、3天和7天的猪肺标本,观察其大体形态及其在光镜下的组织学变化。rn 结果:猪肺冷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循环次数的增加,冰球逐渐增大;无论2个或3个冷冻-复温循环,所产生的冷冻范围(“假定坏死区”)在大体标本上,均超过CT上冷冻过程中显示的冰球大小;冷冻后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坏死区逐步增大,3天及其后,假定坏死区就是组织学坏死区。rn 结论:经皮冷冻肺可以达到有效破坏靶组织的目的;肺冷冻在技术上,以3个冷冻-复温循环为佳;冷冻范围不强求冷冻“1-cm安全边缘”。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简化冷冻治疗过程和减少并发症具有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氩氦刀冷冻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并发症。rn 方法:32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在 CT、B超下行氩氦刀经皮冷冻治疗,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rn 结果:肝癌冷冻治疗出现一般并发症程度较轻,对症处理即可恢复。严重并发症包括肝衰竭、肝破裂等,重在预防。rn 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不可切除的实质性肝癌是一种简单、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但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间质放疗)加注入化疗药物间质化疗术(消融术)治疗肝癌病人的护理。rn 方法:根据我院实行肝癌病人护理常规结合有关化疗、放疗的相关要求,对我科收治的22例均采用125I粒子植入+化疗消融术治疗肝癌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并进行分析和随访。rn 结果:随访术后1-3个月存活8例,3-6个月存活2例,6-12个月存活2例,12-24个月存活7例,24个月以上3例。其中并发症发生,高热16例,应激性溃疡2例,腹水7例,放射性肝损伤6例。rn 结论:采用该方法治疗肝癌,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是关键,并发症少护理得当可延长病人生命。
  • 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疗效和副反应。rn [方法] 39例前列腺癌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和适时计划指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10例单纯粒子治疗的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s,MPD)为140~145Gy,尿道剂量低于400Gy。29例术后1个月加外照射,剂量45~50Gy,5次/周,2Gy/次。125I粒子活度0.35~0.60mCi,中位植入69颗(平均19~97颗)。术后行睾丸去势21例,11例联合内分泌治疗。失败标准为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治疗后升高>4ng/ml,≤4ng/ml为生物化学无进展生存(biochemical disease-free survival, BDFS)。rn [结果] 39例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术。36例患者粒子治疗后达到BDFS,3例患者分别在粒子治疗后25、31和36个月PSA升高,2年和3年BDFS分别为100% 和73.9%。2例患者在粒子植入治疗后25个月出现全身转移,行内分泌治疗。1例粒子治疗后36个月PSA升高,行外放疗。1例PSA升高行内分泌治疗。粒子植入治疗后Ⅰ级和Ⅱ级直肠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和7.7%,没有Ⅲ级和Ⅳ级直肠反应。粒子植入治疗后Ⅰ级、Ⅱ级和Ⅲ级尿道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8%、17.9%和2.6%,对症处理好转。2例患者粒子移位,没有相关并发症。rn [结论] 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肝外转移瘤的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rn 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肝外转移瘤患者10人,年龄37~58岁,中位年龄45岁。共计83个局部病灶。平均每人8.3个病灶, 病灶大小0.8~4.0cm ,平均直径为2.5cm.。共行125I粒子植入术38次, 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100~140Gy,每个病人植入粒子数8~323颗不等。平均每个病灶植入13.4颗粒子。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 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0.8mCi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病灶内随访4~44个月后,评价患者生存情况、83个病灶局部控制情况及并发症。rn 结果:随访4~44个月后,1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随访15月后死亡,1例患者因肾周转移局部控制后再次复发随访29月因肾功能衰竭死亡;余患者均存活,其中4例局部病灶控制良好,且全身未见复发征象;4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中3例复发病灶再次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控制,1例改行生物靶点药物治疗。4、6、12、24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3%、84.0%、75.6%、72.7%。术中穿刺针道少量出血者5例;4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30%~50%,经术中抽气置管观察治疗后好转;术后1例出现胸膜腔积血,出血量约200ml,给予引流处理后好转;术后1 周痰中带血者3例,体温升高者4例。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移位2例;白细胞下降3 例,程度较轻。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胰瘘、放射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rn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转移瘤方法简单可行,创伤小,近中期局部控制疗效明确,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转移淋巴结是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残留淋巴结或新的转移淋巴结,往往治疗比较困难。本文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rn 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54例晚期肿瘤共67个病灶行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转移淋巴结。54例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3~77岁;中位年龄为54岁。全部病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并发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共计67个,直径1.0~5.5cm,其中直径<2cm 23个(34.3%),≥2cm,<3cm 26个(38.8%),≥3cm,<4cm 11个(16.4%),≥4cm 7个(10.4%);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x107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1~3月复查CT或PET-CT。结果:治疗前20例有疼痛症状患者16例术后5~14天内疼痛缓解,有效率80%。54例患者42例完全缓解(CR) (77.8%);7例部分缓解(PR) (13%);3例无变化(NC) (5.6%);2例进展(PD) (3.7%),有效率(90.7%)。主要的并发症为少量出血8例(14.8%)。rn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好。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植入放射性粒子与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疗效和副反应。rn 方法:回顾自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11例接受粒子植入治疗的胰腺癌病例(均为不能外科切除患者),全部病例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粒子活度为0.5Ci/颗,粒子间距为1cm-1.5cm.rn 结果:植入病例均接受随访 3-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症状完全缓解者3例,症状部分缓解者5例,病情变化不明显者2例,1例病情恶化。有效率(CR+PR)约72%,疼痛缓解率超过90%。rn 结论:经CT引导下穿刺放射性粒子和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联合组织间植入是治疗胰腺癌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评价中的作用。rn 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癌并行TACE治疗的患者在首次TACE术前及每次术后4周~6周常规行MRI T1WI、T2W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并对肿瘤残余、坏死、肿瘤复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研究。rn 结果:在b值为1000s/mm2时,肝组织、术前肿瘤组织、术后残余肿瘤组织、术后凝固性坏死组织、术后复发肿瘤组织的ADC值(单位×mm.s-1.10-3)分别为: 1.25±0.07、1.02±0.19、1.06±0.14、1.68±0.32、1.28±0.07。术后凝固性坏死组织ADC最高,其与其余各组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3.25,P<0.05);术前肿瘤组织最低,其次为术后残余肿瘤组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复发肿瘤高于前两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DWI可以评价肝癌TACE术后肿瘤组织的残余、坏死、复发情况,能为肝癌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学对肺部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52例肺部疾病患者CT导引下穿刺活检资料分析,旨在提高肺部疾病的明确诊断率。
  • 摘要: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肝穿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56例B超,CT提示肝脏单发或多发占位在CT 引导下进行抽吸及切割术。对抽吸及切割的病理标本进行病理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rn 结果:穿刺准确率为98%,诊断总正确率93%,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肝穿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手段,具有阳性率较高、并发症轻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摘要: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检测哺乳动物类有核细胞DNA断裂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步骤、技术特点及其该技术在检测辐射所致的DNA损伤和修复、辐射生物计量学、辐射敏感性、辐射致癌分子机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从而为进一步总结其在辐射防护中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中E-cadherin与p53的表达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0例正常早期绒毛(NP)、10例完全性葡萄胎(CM)、20例侵袭性葡萄胎(IM)、19例绒癌(CCA)中E-cadherin与p53的表达。rn 结果:E-cadherin在NP、CM、IM、CCA中表达率分别为56.29%、42.07%、19.30%、7.14%,经统计学处理,其中NP与 IM、CC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0),CM与IM、CC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0)。p53 在NP、CM、IM和CCA中表达率分别为4.12%、21.68%、39.61%、27.39%,经统计学处理,其中NP与CM、IM、CC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0、P=0.001),CM与I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rn 结论:E-cadherin的表达减弱、突变型p53的过表达能促进GTT的恶性进展,E-cadherin、p53的检测有助于良恶性GTT的鉴别和GTT预后的判断。
  • 摘要:目的:分析伽玛刀治疗复发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rn 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收治31例复发性前列腺癌病人。伽玛刀治疗以60%~70%等剂量包绕计划靶区;剂量3.8Gy~5.0Gy/次,治疗次数为10~13次,总放射剂量41.8Gy~55.0Gy;每日或隔日治疗。其中13例同时及伽玛刀治疗后配合内分泌药物治疗。rn 结果:治疗后随访期内PSA值达到完全缓解(CR) 19例, PSA值达到部分缓解10例;结束治疗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总的有效率(CR+PR)为77.4%(24/31)。3年总的生存率为61.3%;配合内分泌药物治疗及未配合内分泌药物治疗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61.5%、 61.1%。随访期内未见严重放射性并发症。rn 结论:对复发性前列腺癌采用伽玛刀治疗是较有效的局部治疗方式。
  • 摘要:骨样骨瘤于1935年由Jaffe首先报道[1],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良性骨肿瘤,我国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约为1.81%[2]。骨样骨瘤最常发生于四肢骨骼,以胫骨、股骨多见,累及脊柱者较少。CT是目前骨样骨瘤最佳的成像方法[3],可以清晰显示位于中心的瘤巢和周围大范围的反应硬化骨,尤其对位于脊柱等复杂结构组成的解剖部位,因此也是目前最精确的脊柱肿瘤治疗引导方式。由于瘤巢内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引起疼痛,所以治疗原则为消除疼痛和防止复发。水杨酸类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症状容易反复,不能彻底根除。手术切除骨样骨瘤沿用已久,但因瘤巢体积较小(<15mm),即使于开放手术中也难于准确定位,造成切除误差和过量骨组织切除,有时需要植骨。脊柱骨样骨瘤紧邻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出血及感染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因此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脊柱骨样骨瘤主要通过物理灭活(无水乙醇)、旋切研磨、激光热凝、射频消融四种方式达到对瘤巢的损毁。笔者回顾大量国内外CT引导治疗脊柱骨样骨瘤的文献.
  • 摘要:目的:探讨肺肿瘤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导致气胸的观察及护理要点。rn 方法:本组226例患者在CT引导下行肺肿瘤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rn 结果:术后31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胸,发生率为13.7%,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rn 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肺肿瘤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一种安全、微创、高效的治疗方式,导致气胸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只要能及时发现和加强护理,所有患者均可顺利完成既定治疗计划,这是增加肿瘤治疗的效果和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 摘要:对1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后复发患者采取氩氦刀冷冻治疗,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治疗中密切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治疗后严格做好伤口护理。结果14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过程,手术时间为2.0~3.5小时。术后2周复查血压下降,头昏、头痛症状减轻;3个月复查CT示肿瘤缩小30%~60%。随访14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9.0个月。提示科学的围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氩氦刀冷冻治疗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搞高护理人员对肿瘤微创手术涉外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防止差错,杜绝事故的发生。rn 方法:对影响肿瘤微创手术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策。rn 结果:落实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未发生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rn 结论:健全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渠道,重视手术过程安全细节管理等,可保证肿瘤微创手术的护理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乳腺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rn 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30例,全部采用Seldinger方法,将导管超选择送至乳腺癌的供血动脉内。经导管将适量稀释的顺铂、阿霉素、诺维本、吉西他滨、泰素蒂、5-氟尿嘧啶、比柔比星、米西林等化疗药物二联或三联缓慢注入靶血管内,并于超选择插管以明胶海绵行供血动脉栓塞。rn 结果:30例病例治疗后,完全缓解(CR)8例,占26.7%,部分缓解(PR)20例,占66.6%,无改变(SD) 2 例,占6.6%,有效率为93.3%。rn 结论:介入治疗是中晚期乳腺癌病人提高手术可行性和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对41例胸腰椎溶骨性转移癌患者的52个病变椎体,采用在CT引导下行经皮椎体穿刺及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加骨水泥(PMMA)灌注成形的方法治疗;术后进行评价,应用数字分级法(NRS)观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EORTCQLQ-C30问卷调查并分析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观察治疗并发症,及CT定期检查椎体。rn 结果:椎体穿刺成功率 100%;短期内疗效显示,疼痛均获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度缓解63.4%,3度缓解19.5%,2度缓解12.2%,1度缓解 4.9%;术后EORTC评分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患者1年生存率73.2%,在仍存活的30例患者中1年局部控制率93.3%;术后CT显示125I粒子分布良好、PMMA充分填充,无粒子丢失或异位,无明显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有PMMA向椎体周围组织渗漏7例,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rn 结论:在良好的CT设备监视下,应用PVP加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癌既能达到稳定椎体和抑制肿瘤的协同作用,又微创、安全,可作为椎体转移癌的有效联合治疗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肝外转移瘤的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 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肝外转移瘤患者10人,年龄37~58岁,中位年龄45岁。共计83个局部病灶。平均每人8.3个病灶, 病灶大小0.8~4.0cm ,平均直径为2.5cm.。共行125I粒子植入术38次, 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 100~140Gy,每个病人植入粒子数8~323颗不等。平均每个病灶植入13.4颗粒子。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 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0.8mCi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病灶内随访4~44个月后,评价患者生存情况、83个病灶局部控制情况及并发症。rn 结果:随访4~44个月后,1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随访15月后死亡,1例患者因肾周转移局部控制后再次复发随访29月因肾功能衰竭死亡;余患者均存活,其中4例局部病灶控制良好,且全身未见复发征象;4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中3例复发病灶再次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控制,1例改行生物靶点药物治疗。4、6、12、 24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3%、84.0%、75.6%、72.7%。术中穿刺针道少量出血者5例;4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 30%~50%,经术中抽气置管观察治疗后好转;术后1例出现胸膜腔积血,出血量约200ml,给予引流处理后好转;术后1 周痰中带血者3例,体温升高者4例。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移位2例;白细胞下降3 例,程度较轻。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胰瘘、放射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转移瘤方法简单可行,创伤小,近中期局部控制疗效明确,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33例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性脑胶质瘤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根据术前计划确定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粒子针数目。粒子活度为0.4y~0.8mCi,间距为0.5~1.0cm,共植入粒子10~3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rn 结果:按照WHO疗效评价标准,1、3、6个月时有效率分别为48%、68%和80%。全组中位生存期16个月,其中1~2级胶质瘤中位生存期26个月,3~4级胶质瘤中位生存期13个月。全组1年生存率为62%,其中1~2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85%,3~4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36%。并发症包括针道小量出血4例,局部脑坏死5例。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rn 结论: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低和疗效肯定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125I粒子植入手术术后病房护理人员一年内累计接受的射线量.rn 方法:通过使用γ射线探测仪在距离粒子植入术后当天患者体表即皮肤手术穿刺点标记0cm、15cm、30cm、50cm、1m从不同角度分别探测γ射线剂量,算出平均值。根据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护理人员1年内累计接受的最大照射量。rn 结果:我科13名护理人员1年内接受的累计最大照射量按照0cm、15cm、30cm、50cm、1m分别约为55.65±31.23mSv, 25.48±11.77mSv,13.40±6.00mSv,7.36±2.51mSv,6.13±1.52mSv。rn 结论:我科护理人员一年内接受的γ射线量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和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剂量限值50mSv。
  • 摘要:目的:通过MRI及超声随访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rn 方法:60例经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前、术后分别在MRI上表现出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的信号,并分别在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超声复查,计算瘤体的均径和治疗前比较。rn 结果:MRI显示HIFU治疗后子宫肌瘤组织表现为凝固性坏死,即在T2WI (T2加权像)呈低、高或稍高信号,和T1WI (T1加权像)呈低信号,超声随访显示治疗后1个月出现肌瘤缩小,3个月以后瘤体明显缩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RMI检查和超声随访证实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确有效。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肝癌切除术对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rn 方法:30例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腹腔镜组(L组)和传统开腹组(O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24h(T3)、48h(T4)、 72h(T5)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及IL-12含量。rn 结果:2 组麻醉前血清IL-2、IL-6、IL-10、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比较,IL-2、IL-10和IL-12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P<0.05);术后48h、72h,L组IL-2、IL-10和IL-12水平高于O组,术后24h、48h,L组IL-6水平低于O组 (P<0.05)。rn 结论:肝癌切除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有利。
  • 摘要:目的:观察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从免疫学角度比较经内镜置支架(endos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 术与开腹内引流术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机体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引流方法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选择临床上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8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为ERBD组42例,B组为开腹内引流组39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7、10天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IgA、IgG、IgM的浓度、T细胞亚群CD3+、 CD4+、CD8+和SIL-2R、IL-6、IL-2、TNF的浓度。rn 结果:术后A组与B组相比,术后3天IgA、CD4+/CD8+均明显高于B组, SIL-2R、TNF明显低于B组。术后7天IgG、CD3+、CD4+、CD4+/CD8+、IL-2明显高于B组,IL-6、TNF、SIL-2R明显低于B组。术后10天IgM、CD3+、CD4+、CD8+、CD4+/CD8+、IL-2明显高于B组,而IL-6、TNF、SIL-2R明显低于B组,差异更加显著。rn 结论:两组免疫功能恢复存在着显著差异,提示经内镜治疗比经手术治疗免疫功能恢复快。进一步从免疫学角度证明对于手术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及时解除梗阻是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关键,应首选经内镜置支架内引流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时间家兔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的变化。rn 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家兔30只,每组10只,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周、2个月及4个月3组,直视下在兔的实验侧坐骨神经旁植入125I粒子10粒,对照侧植入无放射活性空粒子10粒。按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划设计布源, 90%处方剂量集中在所研究的坐骨神经局部。术后2周、2个月及4个月行双侧坐骨神经神经电生理测定及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和电镜观察。rn 结果:2周、2月、4月组兔实验侧坐骨神经的近心端动作电位强度分别为0.52+0.26(v), 0.60+0.19(v), 0.48+0.17(v),对照侧分别为0.59+0.19(v), 0.60+0.15(v), 0.53+0.13(v),各组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2月、4月组兔实验侧坐骨神经远心端动作电位强度分别为0.51+0.15(v),0.52+0.11(v), 0.53+0.15(v),对照侧分别为0.52+0.10(v),0.56+0.12(v),0.54+0.10(v),各组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周、2月、4月组兔实验侧坐骨神经近心端动作电位最大振幅分别为13.18+4.09(mv), 12.78+4.42(mv), 12.09+1.20(mv),对照侧分别为10.55+4.21(mv),10.31+4.22(mv),12.88+3.54(mv),各组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2月、4月组兔实验侧坐骨神经的远心端动作电位最大振幅分别为11.18+3.38(mv), 11.68+3.21(mv),12.52+3.09(mv),对照侧分别为11.56+4.80(mv),10.71+3.40(mv),11.67+2.48(mv),各组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2月、4月组兔实验侧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0.56+9.46(m/v), 38.79+5.78(m/v), 39.44+8.64(m/v),实验侧为42.56+6.59(m/v),44.64+7.53(m/v),43.33+6.05(m/v),各组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学观察和光镜观察实验侧坐骨神经病理学改变不明显;电镜观察可见到有髓神经鞘分层、塌陷、崩解等变性改变;神经鞘膜细胞和神经轴突内可见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将同为4000放大倍数的电镜照片分为100(10×10)个方格,出现非特异性改变占1个方格则计数为1%,这种非特异性变化2周组在 60%-70%,2月组在50%左右,而到了4月组,这项比例下降到30%左右,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n 结论:该实验剂量下放射性125I粒子对家兔坐骨神经的组织影响以超微病理下的非特异性变化为主,对神经的生理功能影响微小。
  •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治疗中的意义。rn 方法:2006年7月至 2007年8月1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共33个转移灶,均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求出术中所需125I 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肝转移瘤实质内及肿瘤边缘。rn 结果:治疗后三个月肿瘤影像学评价,1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0 例,稳定(no change,NC)3例。全组15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20个月,最短6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2个月。rn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直肠癌肝转移瘤的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周围辐射剂量的监测与防护。rn 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CT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患者20例,用γ射线监测仪在术后即时及2、4、6个月后对125I放射性粒子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将监测结果与室内天然本底剂量进行比较。rn 结果:随着与放射源距离的增大,辐射剂量迅速减少所有病例在距离为50cm时,测得的剂量已接近室内天然本底辐射剂量;随粒子植入体内的深度越深,在体表0cm处辐射剂量越接近天然本底剂量;在植入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植入的粒子数量越多,测得的辐射剂量越大;辐射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在6个月后体表0cm处测得的剂量已基本接近室内天然本底剂量。rn 结论: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后对辐射的防护除应积极采取隔离防护措施以外,同时应注意距离防护、时间防护以及根据需要严格控制粒子数量。只要严格采取了以上必要的防护措施,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于病人本人及周围人群是安全的。
  • 摘要: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内照射治疗作为放射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其临床应用具有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适形、均匀、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可在门诊进行和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等优点。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现已成为美国低危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但在我国,这项技术开展的时间不长,而且大多数是应用在非前列腺癌的其他实体瘤方向上,如肺癌、肝癌、胰腺癌、骨转移瘤,头颈、胸、腹、骨、盆腔和四肢的转移性肿瘤,治疗的近期疗效确切,大多数国内临床观察都显示了令人鼓舞的局部控制率。当前临床上使用的放射性粒子基本均为单体结构,在手术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患者局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设备条件及手术者操作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保持单个放射性粒子按照术前TPS植入要求呈直线排列及粒子之间的等间距,从而照成粒子剂量分布不均,而要符合术前TPS计划,则需要再次插植手术已达到剂量要求,这些条件影响了临床中放射性粒子组织插植内照射治疗的整体疗效,增大粒子植入数量,一方面会增大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放射性粒子应用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之初,常常出现会因为前列腺周围静脉丛和放射性粒子本身的物理特性发生放射性粒子的游走迁移。Steinfeld等于1991年首次报道了早期前列腺癌125I植入后肺迁移发生肺栓塞的情况,引起了行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以致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普遍开展。 Merrick等报道了156例前列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患者肺栓塞发生率为21.8%;Spadinger等报道54例前列腺癌患者,肺栓塞发生率为40%;Eshleman等报道100例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竟达55%。
  • 摘要:目的:评估氩氦刀冷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肺癌的疗效。rn 方法:不可切除的肺癌患者 140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跟踪随访1年,术后定期CT检查,观察疗效、并发症、生存时间。rn 结果:1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冷消融与125I粒子植入治疗,接受1年随访。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术后6月时完全缓解(CR)为16.8%、部分缓解(PR)为70.1%、稳定(SD)为7.4%、进展(PD)为5.7%;术后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94.3%、65.7%;部分患者术后1月症状即有所改善,KPS评分从平均66.9提高到76.3。rn 结论:氩氦刀靶向冷冻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疗效肯定,为不可切除的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对头颈部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周围辐射剂量进行监测。rn 方法:40名接受头颈部125I粒子植入术的患者按照粒子植入部位分为口内组和面颈部组,手术时监测距其30cm处不同方向的辐射剂量,术后监测距其 30cm、50cm、100cm处不同方向上开闭口状态下的辐射剂量,参考国家标准进行分析研究。rn 结果:单例手术中手术者所受到的最大辐射剂量为82.51μSv,周围人群距离患者30cm处每天接触时间不超过5小时,距离50cm处改变与患者靶区的接触方向年累积剂量在安全范围以内,1m以上即使全天接触也符合安全标准。rn 结论:头颈部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对周围人群的辐射影响很小,容易防护。
  • 摘要:目的:探讨HG-2000型体外高频肿瘤热疗系统结合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盆腔局部复发卵巢癌的临床价值及临床意义。rn 材料与方法: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6月,我们将20例盆腔局部复发卵巢癌患者(均为多次复发不能再术或不接受化疗者)随机分为热疗加放射性粒子植入组(11例)和单纯粒子植入组(10例)。热疗采用HG-2000型体外高频肿瘤热疗机,每周热疗两次,每次均于粒子植入后次日进行,每次60分钟。用三维实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其粒子治疗计划,在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按照计划将放射性碘125粒子10~40 粒,永久性植肿瘤内持续照射。rn 结果:治疗结束联合治疗组局部病灶控制率为72.7%;单纯放疗组为40.0 %(P <0.05)。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热疗加粒子植入组的局部病灶控制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rn 结论:采用 HG-2000型体外高频肿瘤热疗热疗结合粒子植入可以明显提高盆腔局部复发卵巢癌疗效,为晚期卵巢癌患者提供了可行的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评价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初步结果。rn 方法:采用CT引导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的方法对5例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患者进行治疗,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分布计划,术中间距0.5-1.0cm植入粒子,距离危险器官的安全距离大于1.0cm,术后进行质量验证。定期随访复查,记录有无粒子植入术后副反应发生。应用WHO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粒子植入病例近期疗效。应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判疼痛症状改善情况。rn 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5.2月(2-41月),无严重副反应发生。近期疗效判定:3例部分缓解, 2例进展,局部有效率60.0%。平均局部控制时间11.4月,1年局部控制率60.0%。生存情况:3例存活,1例死亡,1例失访。平均生存期15.2月,1年生存率为66.7%。术前和术后NRS评分分别为6.00±2.65和1.00±1.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镇痛有效率100.0%。rn 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病例效果确切,疼痛缓解满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临床价值及疗效。rn 方法:本组病例 31 例,病灶总数为65个,平均直径为3.5 cm,其中肝内病灶20个,肺转移瘤25个,淋巴结转移15个,骨转移瘤5个。全部病例经CT、MRI 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 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0.8mCi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内。粒子按照0.5~1.0 cm平面插植。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100~150Gy。rn 结果:2 个月后 CT复查,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NC)3 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71.1%(22/31),疼痛缓解率 72.7%(8/11)。6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CR)18个;部分缓解(PR) 35个;无变化(NC)8个;进展(PD)4个,局部控制率81.5% (53/65)。2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 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8颗粒子在肝脏内游走,5颗粒子迁徙至肺内;2 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30 %以下, 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3.0×109/L ,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放射性肺炎、大出血、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rn 结论: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临床价值及疗效。rn 方法:本组病例 31 例,病灶总数为65个,平均直径为3.5 cm,其中肝内病灶20个,肺转移瘤25个,淋巴结转移15个,骨转移瘤5个。全部病例经CT、MRI 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 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0.8mCi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内。粒子按照0.5~1.0 cm平面插植。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100~150Gy。rn 结果:2 个月后 CT复查,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NC)3 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71.1%(22/31),疼痛缓解率 72.7%(8/11)。6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CR)18个;部分缓解(PR) 35个;无变化(NC)8个;进展(PD)4个,局部控制率81.5% (53/65)。2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 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8颗粒子在肝脏内游走,5颗粒子迁徙至肺内;2 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30 %以下, 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3.0×109/L ,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放射性肺炎、大出血、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rn 结论: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手术创伤会引起机体生理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手术创伤的大小对早期炎症反应程度的影响至关重要,传统开腹手术会影响机体防御功能,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随着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广泛开展,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因子及临床指标影响的差异,明确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选取我院 2007年5月-2008年1月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47例。其中开腹手术组24例,腹腔镜手术组23例。术前第1天、术后第1 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IgG、IgA、IgM、C3、C4、CD4、CD8、CD3、CD56、CD4/CD8,比较两组病人的免疫指标和观察近期临床疗效。rn 结果:所有47例直肠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组23例无中转开腹。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切除术对IgG、补体C3、补体C4、CD56、CD4/CD8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两手术组对CRP、IgM、IgA、CD4、CD8、CD3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即腹腔镜手术组对机体影响小。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比开腹组明显减少(P<0.05),腹腔镜手术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与开腹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两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天数短,提示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因此,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对来自高发区筛查及门诊检出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进行内镜微创治疗,分析治疗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探讨内镜微创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rn 方法:选取来自高发区门诊及内镜筛查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04例,病灶数108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内镜粘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方法对前述病变进行治疗,统计分析病变位点分布、治疗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等情况。rn 结果:1.全部病变中80灶主要分布在贲门脊根部(即12点至3点位),占74.1%(80/108); 28灶分布于其他位点,占25.9%(28/108),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1)。2.EMR组48例50灶,单次内镜治疗43灶一次完全切除,5灶分两次切除,1灶分3次,1灶分4次切除;其中2灶术中残余病变给予APC烧灼治疗,5灶于术后2~24个月再行EMR或APC治疗治愈,2灶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浸润癌追加手术治疗,内镜治疗成功率 96%(48/50)。3.EMR治疗前后病理:4灶中度不典增生术后1灶被诊断为粘膜内癌;36灶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3灶被诊断为中度不典型增生,3灶被诊断为粘膜内癌,1灶被诊断为早期浸润癌;10灶粘膜内癌术后4灶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1灶诊断为早期浸润癌。4.APC组贲门病变分别给予1~8次治疗,粘膜内癌平均治疗次数2.5次/灶(15/6),其中1灶首次治疗后1年病理诊断为早期浸润癌给予追加手术治疗,治疗成功率为83.3%(5/6);癌前病变平均治疗次数1.8次/灶(94/52),治疗成功率为100%(52/52)。5.并发症:EMR组2灶合并出血,发生率为4.0%(2/50);APC组 1灶出血,发生率1.7%(1/58)。全部病例均无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6.随访生存率情况,EMR组三年生存率为100%,五年生存率为92.3%;APC组五年生存率为100%。rn 结论:1.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分布在贲门12点至3 点位,与其他点位分布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筛查中对该部位的精细观察和活检,可能提高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2.将随诊6个月以上内镜表现无好转且两次病理诊断无变化的中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纳入治疗范围,可有效避免治疗不足情况的发生。3.充分而准确的粘膜下注药,是内镜微创治疗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的重要措施。4.EMR和/或APC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随访术后五年生存率高,其规范化治疗方案可在高发区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妇科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210例已婚妇女因异常子宫出血,闭经,痛经,节育器嵌顿,节育器迷失等原因而行宫腔镜检查,对45例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rn 结果:进行宫腔镜检查的210例患者中,180例为异常子宫出血(AUB)45例宫腔镜电切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最短15分钟,最长60分钟,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及出血。rn 结论:宫腔镜检查直观,准确,在诊断粘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方面有重要价值。宫腔镜电切术可以替代子宫切除治愈异常子宫出血,粘膜下肌瘤等妇科良性疾病。
  • 摘要:对37例贲门癌老年性患者,采用胃左动脉灌注的介入治疗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全部病例症状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认为介入治疗为老年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易接受的治疗途径,根据老年患者特点,使用适量化疗药物进行介入灌注,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命。
  • 摘要:目的:观察外周性原始性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 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的疗效。rn 方法:8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其中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12.4岁。经皮下埋植式给药装置行阿霉素、顺铂联合咖啡因导向性灌注3-4次,化疗后进行手术或放射综合治疗。rn 结果:化疗后疼痛完全缓解(8/8);肿瘤病灶CR37.5%(3/8), PR62.5%(5/8),RR100%。平均生存28.4个月,生存率37.5%。rn 结论:pPNET是一种极度恶性的小圆细胞肿瘤,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是一种有效的化疗方法,但还要辅以手术和放射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rn 方法:对98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进行单因素分析。rn 结果: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肿块类型、肿瘤的大小、肿瘤的血供、肝功能、碘油用量、重复治疗。rn 结论:血供丰富的巨块型肝癌,肝功能好,门脉无癌栓行尤其带包膜化疗、栓塞效果显著。对于了解影响因素对于提高疗效有着积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并进行分析。rn 方法: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原发行肝癌14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4例,肝门淋巴结转移8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及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结果19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15例行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术,术后胆红素平均下降(120.55±89.86)mmol/ L,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34/34)、97.0%(33/34)、58.8(19/34)%。rn 结论: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法简单,近期疗效确切,能延长患者生命。
  • 摘要:肝化学消融术是介入性治疗的一种方法,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方法之一,是经皮肝穿刺直接将无水酒精、碘油混合液注入肝肿瘤内,可使肿瘤细胞及其血管的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凝固,癌细胞变性坏死,癌周血管完全闭塞,继而引起癌组织缺血坏死,纤维形成,达到治疗效果。总结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行肝化学消融术448例。通过对448例肝化学消融术的术中配合及观察,手术顺利完成,无1例出现术中严重并发症或终止手术。
  • 摘要:目的:观察光动力联合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恶性腔道梗阻的疗效及其并发症。rn 方法:26例腔道梗阻,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包括15例食管癌、5例支气管癌,6例胆总管癌共患者,行光动力加支架置入姑息性解除腔道梗阻治疗。术后跟踪随访半年,观察记录疗效、并发症、KPS,定期内镜检查腔道通畅状况。rn 结果:对2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了光动力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腔道梗阻明显缓解,26例患者中仅1例食管癌患者发生支架移位,1例胆总管癌患者发生再次梗阻,KPS评分从平均31.0分提高至42.4分,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均症状消失。rn 结论:光动力联合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能有效缓解恶性腔道梗阻症状, 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癌性梗阻的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胆管癌性梗阻的黄疸患者45例,采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及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加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术或化疗性栓塞术。38例采用经皮肝穿胆管内支架一次成功;7例经皮肝穿经外引流1周后置入金属内支架完成。其中28例置入内支架术后3周在数字减影(DSA) 下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术或化疗性栓塞术。rn 结果:45例胆管癌性梗阻的黄疸患者,黄疸消退满意,血清总胆红素降至13.6—45.7 μmol / L; 45例患者随防观察,其中,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者平均生存期为10个月,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加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术或化疗性栓塞术者平均生存期最长为15个月,rn 结论: 运用介入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加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加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术及化疗性栓塞术是姑息性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延长了生存期,疗效显著。
  • 摘要: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O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或狭窄,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的 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以头面部、颈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淤血、水肿、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表现。常用的放、化疗效果 差,外科旁路手术创伤及风险大。下腔静脉常由于布-加综合征或腹部恶性肿瘤肿瘤直接侵犯、包裹、或腔内癌栓 形成,造成局部狭窄或闭塞,患者出现下腹壁、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男性患者甚至出现阴囊水肿。随着介 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采用经皮静脉成形术能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 疗效。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采用经皮静脉成形术对7例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 摘要: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病痛,恢复健康。外科是主要通过手术来治疗疾病的医学学科,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必然也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尽量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是外科医师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医圣Hippocrates就指出:“医学干预首先必须尽可能无创伤,否则,治疗效果可以比疾病的自然病程更坏。”进入21世纪,微创外科和微创思潮已经成为外科的潮流,微创的理念是:①减少创伤量的总和,包括机械、生理、心理、精神上的不良刺激,因而覆盖整个围手术期;②减轻过剧的应激反应;③调控创伤反应的过程;④改善创伤愈合。微创并不仅仅是小切口或是使用腔镜,而是要努力保持患者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以最小的组织器官创伤,最轻的全身炎症反应,最理想的瘢痕愈合,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从目前进展来看,微创外科涵盖各种内镜、腔镜,各种导管治疗,各种放射、核医学治疗,以及微创化的外科(显微外科、机器人、基因治疗、纳米外科)等各种微创技术。涉及外科的各个亚科,妇产科,耳鼻喉科,放射科,介入治疗科等各个科学。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经肺微波热凝固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rn 方法:在CT引导下,使用单极微波辐射天线经皮经肺穿刺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47例(共59个病灶)。微波频率2450MHz,功率 40-80W,每点加热10-15分钟。根据肿瘤的直径及形状进行单点固化或者多点多次固化。rn 结果:肿瘤微波固化消融治疗后的的即刻CT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或出现气化灶。治疗后2月复查CT显示病灶消失者(CR)5例,病灶缩小> 50%者(PR)25例,有效率(CR+PR)为65.96%。随访3-40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32/47),46.8% (22/47),27.7%(13/47)。相关并发症为气胸10例,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1例。rn 结论:CT引导经皮微波热凝固疗法治疗周围型肺癌是有效、微创和安全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同期化疗综合治疗NSCLC的疗效与价值。rn 方法:经皮穿刺对154例中晚期NSCLC肺癌行放射性粒子植入(TPS设计周边剂量为120Gy),之后3~7天内开始进行同期化疗(方案选用:TP、 GP、NP)2~6个周期。每1~3月复查CT1次,评估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情况。rn 结果:全组154例肺癌植入粒子2~6月后评估疗效(按WHO统一标准判断):CR 32.5%(50/154);PR 54.5%(84/154);NC 13.0%。总有效率CR+PR 87.0%;并发症:气胸43例(28.0%),及时闭式引流12例,咯血16例,肺内出血34例,粒子移位和脱靶12例25粒,无放射性肺炎; 6个月的生存率为96.8%,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4.9%和35.6%, 13例(8.4%)生存3年以上,3例已生存已5年;已知死亡中脑转移占死亡第一位。rn 结论:经皮穿刺组织间粒子植入+同期化疗综合治疗中晚期NSCLC,方法简便、创伤轻微。粒子植入结合同期化疗综合治疗中晚期NSCLC近期疗效满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常规经中间入路手术路径显露喉返神经,达到预防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效果。 方法:采取甲状腺中间入路的手术方法完成甲状腺手术366例,术中共显露喉返神经414条。rn 结果:2例再次甲状腺手术和3例甲状腺癌手术出现轻度喉返神经麻痹症状,分别于1、3、6个月后恢复,无永久损伤。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d (3~8d)。rn 结论:中间入路新手术路径使甲状腺的手术操作更加容易,降低了甲状腺手术难度,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喉返神经显露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顽固性上中腹疼痛可行性。rn 方法:125例顽固性中下腹疼痛患者,采用DSA引导下应用75%酒精行腹腔神经丛毁损。rn 结果:阻滞成功率100%,80%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rn 结论: DSA引导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顽固性上中腹疼痛操作简单、易行、止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有临床价值的方法。
  • 摘要:鼻咽癌引起的疼痛机制复杂,治疗困难。我院应用蝶腭神经节化学损毁的方法治疗了3例顽固性鼻咽癌疼痛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
  • 摘要:吗啡用于预防术后疼痛易引起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病人安全。本研究旨在分析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寻找更为合理的镇痛方法,在不降低其效果的同时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靶点经皮微切+臭氧靶点消融+射频纤维环靶点修补术及软组织松解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临床效果。本组50例巨大突出物均在7毫米左右在C臂引导下,经皮穿刺至靶点进行微切消融修补及椎旁软组织松术及术后功能练习。rn 结果:Macab评定标准优良率96%。临床治疗效果满意。rn 结论:经皮靶点微切、臭氧消融,纤维环修补、针刀软组织松解是综合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33例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性脑胶质瘤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根据术前计划确定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粒子针数目。粒子活度为0.4~0.8mCi,间距为0.5~1.0cm,共植入粒子10~3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rn 结果:按照WHO疗效评价标准,1、3、6个月时有效率分别为48%、68%和80%。全组中位生存期16个月,其中1~2级胶质瘤中位生存期26个月,3~4级胶质瘤中位生存期13个月。全组1年生存率为62%,其中1~2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85%,3~4 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36%。并发症包括针道小量出血4例,局部脑坏死5例。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rn 结论: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低和疗效肯定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了解其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1例大肠癌(CC)中VEGF及Flk-1的表达。rn 结果:VEGF及Flk-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VEGF与Flk-1表达呈正相关。rn 结论:VEGF及Flk-1促进了大肠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大肠癌的预后评估因子,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对评估大肠癌的预后可能更准确。降低VEGF及Flk-1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 摘要:目的:研究疑难复杂性中晚期肝癌(difficult and complex advanced hepatocarcinoma)多学科综合介入治疗的不同策略及其临床疗效。rn 材料和方法:选择不能手术切除的巨块型(直径≥5cm)、多发结节型和复发转移性中晚期肝癌病例,经术前常规、影像、肿瘤标志物或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无介入手术禁忌症,分别采取综合序贯介入、单项介入和姑息保守治疗三种策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的术前评估、分型分组和个体化原则,对血供丰富的巨块型肝癌和多发结节/复发转移性肝癌,具体采取经血管栓塞化疗(TACE)+射频消融(RFA)/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和RFA +PEI两种不同的综合序贯治疗方案。观察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rn 结果:纳入研究的疑难复杂性中晚期肝癌患者197例。男165例,女32例,年龄48.69(34-78)岁。完成综合续贯介入治疗(A组)101 例,单项介入治疗(B组)69例,姑息保守治疗(C组)27例。A、B、C三组肿瘤局部治疗有效率(CR+PR)分别为86%、69% 和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80月、14.56月和10.34月(u=7.973,P=0.0186),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n 结论:疑难复杂性中晚期肝癌多学科综合序贯介入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项治疗和姑息保守治疗,个体化的综合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 摘要:原发性心包恶性间皮瘤是相当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由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届晚期,患者多在1年内死亡。我院曾收治1例心包恶性间皮瘤患者,予以包括手术切除、氩氦刀冷冻、125I粒子植入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患者存活5年以上,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康复的影响。rn 方法: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艾注射液组(KA组)各75例,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排便时间、血常规、肝功能、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rn 结果:KA组患者平均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 5);介入治疗(TACE)治疗前后KA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介入治疗后第15天.肝功能指标KA组较对照组为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KA组IgG,IgA较对照组高;对照组介入治疗后IgG,CD4+/CD8+比值较术前降低。rn 结论:康艾注射液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免疫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及肝功能,有助于介入治疗后康复。
  • 摘要:目的:CT对比剂可引起毒副反应。本研究前瞻性观察CT对比剂反应的发生率,探讨影响对比剂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安全使用对比剂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2007年3月1日至4月30日,对在我科作CT增强扫描检查的1200 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773例,女性427例,平均年龄为52.7±15.82岁(5~95岁)。应用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 600例,碘海醇注射液400例,碘帕醇注射液200例。注射速率:成人为2.0~3.0 ml /s,儿童为1.0~2.0 ml /s;注射剂量为1.2~1.5ml/。将患者的资料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3.0软件中的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n 结果:CT对比剂反应率为1.0%(12/1200)。对性别、年龄、对比剂加热、对比剂种类、对比剂剂量、注射速度、和检查部位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P=0.026)和注射速率(P=0.006)是CT对比剂反应率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2)、对比剂剂量(P=0.016)和注射速率(P=0.048)是影响CT对比剂反应率的独立因素。rn 结论: CT对比剂的反应率为1.0%,减少对比剂的剂量和减慢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可降低CT对比剂的反应率。
  • 摘要:目的:评价X线监视下内支架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的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10年45例(男30例,女15例)气道狭窄患者,中位年龄60岁(14~85岁)。其中恶性气道狭窄39例,病因包括: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食管癌(13例)、肺癌(4例)、支气管腺癌(3例)、淋巴瘤(2例)、喉癌(1例);良性气道狭窄6例,病因包括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胸骨后甲状腺腺瘤(1例)、气管插管后(1例)。38例患者行气道内支架成形术,7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所有操作均在X线透视下完成,其中只有一例在全麻下完成,其他均在局麻下完成。rn 结果:38例患者共放置53枚支架,操作均获得成功,其中一例术后2小时死于痰液窒息,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即刻缓解,随访无支架移位,3例因肿瘤进展致再狭窄,行再次内支架成形术;1例因肉芽组织生长致再狭窄行球囊扩张成形术。7例患者共行19次球囊扩张成形术,大部分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平均随访23.6个月(0~121个月),31例死亡。rn 结论:X线透视下行内支架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的安全、快速、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置入支架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rn 方法:32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入路胆管,行内外引流后,置入支架。rn 结果: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患者术后2个月和6个月发生支架内梗阻和支架下段梗阻,分别行二次介入治疗。全部患者随访6-90周,均获得满意效果。rn 结论:胆管支架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有效安全可行的姑息性疗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食管内支架在食管恶性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40例食管癌患者植入不同类型食管内支架,“Z”型不锈钢支架13例,镍钛合金网状编织型支架27例。其中被覆支架24例,非被覆支架16例。支架植入前均未用球囊扩张。rn 结果:40例食管支架均一次性成功植入,术中无并发症,“Z”型不锈钢支架术中即刻张开,术后均有明显胸痛,持续10-20天,镍钛合金网状编织型支架术中虽不能完全张开,术后1-3天可逐渐完全张开。术后9例有胸痛,持续3-5天,其中被覆支架7例,非被覆支架2例。9例食管气管瘘封堵完全。rn 结论:镍钛合金网状编织型支架优于“Z”型不锈钢支架,对于食管气管瘘的患者应选用被覆支架,对于不合并食管气管瘘的患者,非被覆支架优于被覆支架。不同表现的食管癌,支架的应用应有选择,术前球囊扩张并非必需。
  • 摘要:目的:探讨碘-125粒子自膨式镍钛合金气道支架及不携粒子镍钛记忆合金气道支架置入在治疗中心气道恶性狭窄的差异。rn 方法:44例中心气道恶性狭窄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置入不携粒子镍钛记忆合金气道支架,B 组18例置入碘-125粒子自膨式镍钛合金气道支架,分析比较两组间症状缓解、出血、胸痛、再狭窄、平均生存期等。rn 结果:两种类型支架置入均能使患者呼吸困难即刻改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支架移位,亦未发生种源移位或脱落、穿孔、气道放射性狭窄及大出血等,均无因支架置入术导致的死亡。两组均有部分患者术后1-2周出现胸痛,差异无显著性(P>0.05)。和A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P<0.01)、平均生存期延长(P<0.01),但手术费用增加(P<0.01)。rn 结论:碘-125粒子自膨式镍钛合金气道支架能明显缓解呼吸固难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且无严重并发症。
  • 摘要:鼻咽癌在我国南方省市发病率较高,广东更是鼻咽癌高发区,国外将之称为“广东瘤”(canton tumor)。鼻咽癌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早期发现确诊的鼻咽癌经单纯放射治疗即可达到治愈,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原发灶控制非常理想的情况下发生肺转移或骨转移。放射治疗是肺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传统的外照射放射野大、正常肺组织对放射线耐受量低,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组织间内照射应用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3D-TPS)设计方案,在CT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按肿瘤大小、形态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放射损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本科自2003年5月~2007年12月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肺部转移瘤39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 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 lization, TACE) 联合CT 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 percutaneous m icrow ave coagulation the rapy, PM CT) 技术在原发性肝癌( pr im aryhepatoce llu lar carc inom a, PHCC ) 治疗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0月共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35个病灶,其中直径小于30cm的病灶共6个,30~40cm者6个,40~50cm者8个,大于50cm者15个,平均(48#07)cm,均 采用TACE联合CT导向下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联合治疗后第1、3个月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评价治疗疗效。rn 结果:肿瘤影像学评价,28例患者3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24个,部分缓解8个,稳定3个,无进展病例。全组28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20个月,最短9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3个月。rn 结论:TACE联合CT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 微波刀消融治疗技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冷冻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性胰腺癌的价值。rn 方法:49例进展性胰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3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9岁;其中12例伴肝转移。经详尽检查,确定为无法手术切除肿瘤。所有患者被予以术中或超声和(或)CT引导下经皮冷冻治疗;在实施冷冻的同时或术后给予超声和(或)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少数患者接受了局部的腹腔动脉灌注化疗。rn 结果:13例和36例病人分别接受了术中和经皮冷冻治疗,其中部分病人予以多次冷冻。35例患者同时植入125I粒子,另14例则在冷冻术后3~9天实施。20例病人接受了局部化疗,其中10例伴肝内转移。治疗3个月后,予以CT检查,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大多数病人肿瘤不同程度坏死,其中完全反应(CR)占20.4%,部分反应(PR)38.8%,病情稳定(SD)30.6%,病情进展(PD)10.2% 。冷冻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升高;6例并发急性胰腺炎,其中1例属重症。经相关处理,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未产生严重后果。无1例因治疗而死亡。随访中位数18个月(5~40个月)期间,中位平均存活期为16.21个月,有26例(53.1%)存活期.12个月。6、12、24和36个月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4.1%、53.1%、22.8%和9.5%。有8例病人的存活期.24个月。最长的1例存活已逾46个月,无肿瘤复发征象,仍健在。rn 讨论:冷冻治疗的创伤性远小于传统的胰腺切除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作为多数局部进展性胰腺癌病人的首选疗法。125I粒子植入能杀灭冷冻后残存的肿瘤细胞。因此,两者联合应用能获得更佳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各级支气管的病理变化,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对支气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6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进行经皮穿刺正常肺组织氩氦刀冷冻消融,分别于消融后3天(A组)、28天(B组)各宰杀3只,观察冷冻消融后消融区形态及大小和各级支气管的病理表现。rn 结果:①A组活检冷冻损伤区最大纵径、最大横径大于消融后即刻冷冻损伤区最大纵径、最大横径(纵径:t=9.789,p=0.000;横径:t=3.253,p=0.023);B组活检消融损伤区最大纵径、最大横径小于A组活检消融损伤区最大纵径、最大横径(纵径:t=7.227,p=0.000;横径:t=6.006,p=0.000)。②随着支气管腔的变小,冷冻对支气管的损伤加重;对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的损伤较轻。③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消融后28天恢复较好。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对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及大血管影响较小,是一种可以耐受、安全的肺部肿瘤微创治疗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rn 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421例病人进行冷循环射频治疗肝脏肿瘤,共634个病灶,行射频消融1121次。肿块直径1.0~15.0cm,平均4.3cm。rn 结果:肿块直径小于3cm的完全消融率为91.4%(382/418),3~5cm为78.9%(97/123),大于5cm为37.6%(35/93)。全组无术中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无患者出血,无周围脏器损伤,无胆道损伤,无肝衰。术中有32.3%(136/421)出现腹痛,9.0%(38/421)出现恶心, 34.9%(147/421)出现一过性发热,0.2%(1/421)出现胆漏。rn 结论:冷循环射频治疗对小于3cm肝脏肿瘤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骨样骨瘤的初期临床结果。rn 方法:确诊脊柱骨样骨瘤3例,位于颈椎、腰椎和骶椎,肿瘤边缘紧邻脊髓或神经。局部麻醉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射频电极置入骨样骨瘤中心,应用90℃的射频高温持续4分钟对瘤巢进行损毁。rn 结果: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2至7个月),疼痛缓解满意,平均VAS评分下降7分,随访期内疼痛无复发,无神经功能损害。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骨样骨瘤微创安全,患者耐受性好,近期效果确切。能否替代传统手术切除方式仍需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并发症和预防方法。 方法:对517例病人782个肿块行1307次射频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总结预防方法。rn 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38.5%(199/517)出现腹痛,12.6%(65/517)出现恶心,42.7%(221/517)出现一过性发热,0.2%(1/517)出现胆漏,0.39%(2/517)出现肝脓肿,4.8%(25/517)出现胸腔积液。rn 结论:冷循环射频治疗肿瘤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局控率和疼痛分级。rn 方法:放射性粒子联合化疗组20例患者,首先行转移灶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活度为29.6MBq,粒子植入术后行化疗;单纯化疗组22例仅行姑息性化疗。比较2组治疗后4月的局部控制率、疼痛分级。rn 结果:放射性粒子联合化疗组 4月后局控率50%(13/26)优于单纯化疗组12.5%(7/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3.540,P=0.000);放射性粒子联合化疗组疼痛较治疗前明显缓解(Z2=-2.045,P=0.041),单纯化疗组较治疗前疼痛缓解不明显(Z2=-1.682,P=0.093);放射性粒子植入组无严重并发症。rn 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可以控制肿瘤的局部复发,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总结2003年3月~2005年4月7例胰头癌致胃十二指肠梗阻患者,局麻下胃镜引导拖出法完成一次 PEG+PEJ,术后通过PEG进行胃肠减压,PEJ进行营养。术后住院7~9d,平均7d。第二天经PEJ喂养,PEG管引出胃液每天 200~1000ml,7例随访10个月,无恶心,呕吐等不适,1例术后第2天PEG管旁渗漏,1例术后3个月PEJ管阻塞,取出PEJ 管冲洗通畅后重新放入,其余6例术PEJ管道通畅。2例随访存活超过10个月。
  • 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和老年胆总管结石治疗的特殊要求,选择适宜高龄患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内镜技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痛苦小,无需麻醉,对于各脏器功能减退、对外科手术承受力差的老年患者,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采用内镜下乳头肌切开(EST)、内镜下取石配合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70岁以上胆管结石患者4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rn 方法:41例骨转移瘤,包括肺癌36例(腺癌18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7例)、大肠癌3例、乳腺癌2例;共45个病灶,位于肋骨 22个、椎体15个、肢体骨6个、髂骨2个。术前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然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植入到病灶内,观察疗效及并发症。rn 结果:45个病灶均成功植入,平均每个病灶植入25.3颗粒子,CR 12个,PR 28个,SD 5个,无PD,有效率88.9%。疼痛完全缓解35例,部分缓解6例。41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骨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安全性高,可作为骨转移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方法。
  •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放射性粒子125I和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观察其近期疗效。rn 材料和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8年2月之间收治的5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肿瘤14例(甲状腺癌3例;舌根癌 5例;涎腺癌3例;鼻咽癌2例;鼻根部皮肤鳞癌1例),术后复发22例(喉癌4例;上颌窦癌6例;下颌骨肉瘤3例;颞下窝肉瘤1例;牙龈癌3例;眶内肿瘤:脂肪肉瘤2例;粘液腺癌1例;泪腺癌1例;横纹肌肉瘤1例),转移性癌15例(食道癌6 例;肺癌5例;乳腺癌2例;卵巢癌1例;肝癌1例),采用联合应用放射性粒子125I和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肿瘤内植入治疗的方法。在治疗前先作TPS计划系统,模拟种植粒子,计算出需要的粒子数,治疗时在CT导向下,局麻后将植入针准确扎入肿瘤内,分别将一粒放射性粒子125I和一管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植入瘤体内,退针1cm,再用同样的方法分次植入余下的粒子。rn 结果:本组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1个月,有42例肿瘤完全消失,4例肿瘤明显缩小,4例在 4~6个月内尚有残余肿瘤,又行二次粒子补种后,2个月内肿瘤完全消失。 结论:联合应用放射性粒子125I和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对头颈部原发性肿瘤和术后复发及转移性肿瘤疗效显著。是一种微创、安全、适应征广,疗效高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并发症的分析,探讨护理对策。rn 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7年1月一2010年1月154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rn 结果:术后出现气胸20例,发热体温38℃~39.5℃15例,痰中带血15例,疼痛16例,粒子移位2例。rn 结论:虽然在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术后仍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呼吸频率的改变,及时防治放射性125I植入术引发的并发症。
  • 摘要:目的:转移淋巴结是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残留淋巴结或新的转移淋巴结,往往治疗比较困难。本文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rn 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54例晚期肿瘤共67个病灶行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转移淋巴结。54例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3~77岁;中位年龄为54岁。全部病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并发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共计67个,直径1.0~5.5cm,其中直径<2cm 23个(34.3%),≥2cm,<3cm 26 个(38.8%),≥3cm,<4cm 11个(16.4%),≥4cm 7个(10.4%);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在CT 导向下将(2.2~3.3)x107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1~3月复查CT或PETCT 。结果:治疗前20例有疼痛症状患者16例术后5~14天内疼痛缓解,有效率80%。54例患者42例完全缓解(CR) (77.8%);7例部分缓解(PR) (13%);3例无变化(NC) (5.6%);2例进展(PD) (3.7%),有效率(90.7%)。主要的并发症为少量出血8例(14.8%)。rn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好。
  • 摘要:肝癌是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之一,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具有创伤微小,副作用少,治疗方法简单,安全的特点。在治疗中晚期肝癌,大肝癌,肝门汇管区肝癌和肝转移癌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为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及胆管支架置入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介入处理方法。rn 方法:对 113例恶性胆管梗阻的患者行经皮经肝引流和置入金属内支架, 1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采取介入或其他非外科手段成功处理并发症。分别为: 4例发生引流管部分滑脱并盘曲于肝脏与腹壁之间,在CT扫描定位下或在DSA透视下用胆道穿刺针固定引流管肝内部分后拉直盘曲部分并在导丝配合下将滑脱部分推送入胆道系统;4例支架放置位置过低或下移进入十二指肠腔造成小肠梗阻,通过内镜经口腔取出支架并在内镜直视下重新放置支架;5例术中穿刺损伤血管者术后经引流管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采取栓塞出血血管或置入带膜血管支架封堵血管瘘口进行止血。rn 结果:4例引流管滑脱患者均成功实施了引流管复位,复位后胆汁引流通畅,腹膜刺激症状消失;4例支架术后造成小肠梗阻者,其中3例通过内镜顺利经口腔取出并在内镜直视下重新放置支架,1例取出支架后因病人拒绝再次放置支架而采取鼻胆管引流;5例术后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者,其中2例为动脉性出血,3例为门脉性出血,4例经栓塞出血血管后成功止血,1例于门脉右支主干放置带膜血管支架封堵瘘口后成功止血。rn 结论: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及胆管支架置入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采取介入或其它非外科手段均能有效的处理。
  • 摘要: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病痛,恢复健康。外科是主要通过手术来治疗疾病的医学学科,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必然也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尽量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是外科医师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医圣Hippocrates就指出:“医学干预首先必须尽可能无创伤,否则,治疗效果可以比疾病的自然病程更坏。”进入21世纪,微创外科和微创思潮已经成为外科的潮流,微创的理念是:①减少创伤量的总和,包括机械、生理、心理、精神上的不良刺激,因而覆盖整个围手术期;②减轻过剧的应激反应;③调控创伤反应的过程;④改善创伤愈合。微创并不仅仅是小切口或是使用腔镜,而是要努力保持患者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以最小的组织器官创伤,最轻的全身炎症反应,最理想的瘢痕愈合,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rn 甲状腺是人体中发病率最高的内分泌腺体,病种复杂,且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由于甲状腺所处的位置特殊,位于颈前方,无自然腔隙相通,因此,当微创外科的技术及观念渗透到甲状腺外科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