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萧友梅

萧友梅

萧友梅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8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6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琴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萧友梅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廖辅叔、徐金阳、戴鹏海等。

萧友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6 占比:99.4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56%

总计:358篇

萧友梅—发文趋势图

萧友梅

-研究学者

  • 廖辅叔
  • 徐金阳
  • 戴鹏海
  • 贺绿汀
  • 丁善德
  • 梁茂春
  • 汪朴
  • 陈聆群
  • 黄旭东
  • 冯伯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意浓
    • 摘要: 一百多年前,随着门户的洞开,中国迎来了千古未有之变局,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纷纷涌入,中国近代音乐也在借鉴西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位名叫萧友梅的人,早在年少时踏上前往东瀛航船的那一刻起,就决心背负起振兴国乐的使命,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奉献终生。
    • 贾广晨
    • 摘要: 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凝结着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发展与建构的历史,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关注美育思想发展的美学家和音乐家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理念,来探索与建构近代美育观念,从美育观念的建构到美育机构的建立再到美育人才的培养,其中蔡元培、萧友梅、宗白华等人继承历史的积淀,以美育启蒙人,美育发展人为宗旨,为我国美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也包括了萧友梅与宗白华在对美育的关切的不同看法,从而又推动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 张宝君
    • 摘要: 《秋思》(作品第28号)是萧友梅的重要器乐代表作之一,也是近代西方音乐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成果。作为迄今为止有史料考证的最早的中国大提琴独奏作品,它以悠扬如歌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眷恋之情。作品满载时代文化气息,以西方“夜曲”题材为依托,将西方创作理念融合于中国器乐作品当中。对作品结构、调式与调性、和声与器乐声乐化风格等多方面的解读有助于更深层地理解作品的创作特征与艺术价值。
    • 袁翘楚
    • 摘要: 艺术歌曲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歌曲体裁,在20世纪逐渐传入中国,通过萧友梅、黄自等一批优秀音乐家的创新与发展,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以时间为主线,简述中国近代各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和特色。
    • 刘兴晖
    • 摘要: 近代音乐学科教育发展较迟,造成中小学师资、教材断层,学校“唱歌”一度出现“无歌可唱”的尴尬局面。萧友梅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歌曲文学的教育实践中,以诗歌为乐学副课,通过社团、院刊交流歌材,注重歌曲文学的音乐属性,以汇合中西、声文为目标,技道两进、德艺并重。以学术进境带动社会普及,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唱歌”的衔接,对当代诗乐美育实现大中小幼全覆盖的体系建构仍不乏借鉴意义。
    • 蔡君如; 贾韵
    • 摘要: 二十世纪早期列强入侵,内忧外患,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所创作出的钢琴音乐作品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西方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曲家们不断的展露自己的音乐创作才华,强烈的展现自己的主观意志。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创作技法逐渐传入对当时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9年——1937年,萧友梅不断地音乐创作的新出口,不断学习西方新的作曲技法,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萧友梅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创立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北大音乐传习所等学校,以西方音乐体系为理论基础,教授器乐演奏技巧技术和理论等音乐知识。为中国的钢琴艺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钢琴家,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壮大与发展贡献出了伟大的力量。
    • 李芹
    • 摘要: 和声作为作曲技术理论传统四大件的课程之一,是传入最早、教材最多、适应面最广的课程,是任何一个音乐生所需要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声在中国的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大量的作曲理论家在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和声学,从社会背景角度我们可以将有史以来的和声学教材分为:1949年之前的引入阶段,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探索研究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至今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但不同时期的和声学教材之间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差异。表面体现在引入的地区或作曲家、和弦的名称以及章节分类等内容上;实则表现在理论体系的差异、编排教材的逻辑等内容上。本文抽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内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五本和声学教材:高寿田《和声学》、萧友梅《和声学》、吴梦非《和声学大纲》、普劳特《和声学理论与实用》(贺绿汀译)以及邱望湘《和声学初步》进行比对。
    • 段蕾
    • 摘要: 艺术歌曲是各类声乐作品中格调高雅、较具审美价值的一种体裁,大多选用著名文学家的诗词作品,配以精致的旋律与和声,讲究词曲完美融合,钢琴演奏与人声演唱相得益彰。因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谭小麟等前辈作曲家们的辛勤耕耘,中国艺术歌曲自它的起步阶段就具备了很高的起点:在丁善德、朱践耳、罗忠镕、苏夏、高为杰、叶小纲、陆在易、赵季平、刘聪、叶国辉等当代作曲家的手中,继续焕发着感人的艺术魅力,创作了诸多佳作。一代又一代作曲家的作品,共同构筑起我国艺术歌曲的宝库。
    • 徐金阳
    • 摘要: 引论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开拓者萧友梅先生(1884—1940年)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起始于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年秋季开始招生的甲、乙两种师范科。目前所见最早的甲乙师范科教学规制性文件,是1922年8月19日发布于《北京大学日刊》之上的甲乙师范科课表。这两份课表,作为萧友梅专业办学课程设置的规制文件,不仅展示了萧友梅早期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还相当程度地展现了我国现、当代音乐教育领域“西方话语体系”和“单科性”现象的原因。有鉴于此,本文将对上述两种课表的课程设置结构、特点及局限作简要论述,以期对理解萧友梅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该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我国现、当代音乐教育现状提供可能的帮助。
    • 徐金阳
    • 摘要: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滥觞,哺育了近现代我国建立的每一所音乐专门学校和综合大学音乐科系。从1922年8月19日发布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载的传习所简章和招生章程中,可以初步看出,传习所已经是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办学模式;以现代专业评价指标结构体系对传习所办学模式进行完形可以发现,传习所的专业办学模式已经体现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引领,以毕业要求为办学标的,以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为办学支撑,以课程教学和合作实践为办学落脚点,以学生发展为办学中心的较为完善的模式结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