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胚胎毒性

胚胎毒性

胚胎毒性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0414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浙江预防医学、生态毒理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国北方第十三届实验动物科技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等;胚胎毒性的相关文献由107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亚莉、闫建国、李大军等。

胚胎毒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2.64%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10414 占比:97.04%

总计:10732篇

胚胎毒性—发文趋势图

胚胎毒性

-研究学者

  • 周亚莉
  • 闫建国
  • 李大军
  • 沈明浩
  • 任大勇
  • 张天宝
  • 朱江波
  • 朱玉平
  • 林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静; 李娟; 张立山; 田若涛
    • 摘要: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补充。流苏(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et Paxt)为木犀科流苏树属植物,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山西树木志》记载:流苏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垣曲、阳城、翼城、沁水以及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等地,占全国资源分布的40%以上。流苏叶茂盛,初夏开白花,花长1.2~2.5 cm,花朵洁白纯净,清丽宜人。流苏叶为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背面有隆起柔毛。1992版《中国植物志》记载:“流苏嫩叶晒干可代茶、味香”。民间早有在春天采流苏的嫩叶和花,制作茶饮用的历史,故也称作糯米花、糯米茶,常饮流苏叶茶可清热去火、助消化、消暑止渴。通过对流苏叶、花等组织初步检测发现,它们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1]。本文以流苏叶为受试物,依据GB 15193.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致畸试验》[2]要求,进行了致畸试验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通过致畸试验研究,表明流苏叶各剂量组对SD大鼠未见明显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研究结果表明流苏叶未见致畸作用。
    • 宁安凤; 肖南松; 王瑚; 管纯一; 马旭; 夏红飞
    • 摘要: 目的通过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急性暴露建立早期胚胎损伤模型,探讨PFBSK是否具有胚胎毒性及可能损伤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动物选取雄性10~12周龄和雌性6~8周龄的ICR小鼠,利用体外受精技术获取受精卵,并在含有PFBSK 0 mol/L(对照组)、10^(-3)mol/L、10^(-4)mol/L、10^(-5)mol/L及10^(-6)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受精卵,使其经历受精卵时期(1-细胞时期)、2-细胞时期、≥4-细胞时期、桑椹胚时期与囊胚时期,观察PFBSK是否对各个时期的胚胎发育率造成影响;并利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和凋亡检测试剂盒分析是否存在由PFBSK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FBSK 10^(-4)mol/L组、PFBSK 10^(-5)mol/L组和PFBSK 10^(-6)mol/L组的2-细胞率、≥4-细胞率、桑椹胚率及囊胚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胚胎发育形态良好,未见异常;而PFBSK 10^(-3)mol/L组的囊胚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PFBSK可能存在潜在的胚胎毒性,会造成早期胚胎氧化应激损伤,但并非会走向主动凋亡的结局。
    • 郑冬梅; 刘静
    • 摘要: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hthalate,以下简称PAEs)是邻苯二甲酸形成的酯类物质的统称,又称增塑剂、塑化剂,是人工合成的一系列酯类物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分类原则,PAEs是半挥发性有机物,吸附性极强,可在人体内逐渐积累达到致病浓度,对人体危害极大。近年来,通过医学调查及动物实验发现,PAEs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作用类似于雌性激素,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可使雄性出现雌性化倾向,严重者会导致睾丸癌;可使女童出现性早熟和内分泌紊乱;孕妇接触过多,会影响男性胎儿的生殖系统发育。此外,PAEs还具有致畸性、致癌性、诱导基因突变性、胚胎毒性、免疫系统毒性等特性。目前,对于PAEs的检测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电化学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等。
    • 唐志宇; 邓杰强; 王猛; 左玲; 吴金峡
    • 摘要: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CaD)对斑马鱼胚胎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斑马鱼胚胎180个,随机分为空白组、高糖组(130 mmol/L葡萄糖)、阳性药+高糖组、高糖+CaD 30μg/mL组、高糖+CaD 60μg/mL组、高糖+CaD 90μg/mL组,其中高糖均为130 mmol/L葡萄糖,阳性药物为浓度500 ng/mL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RI)2 mL,CaD各浓度组给予相应浓度的CaD 2 mL.通过参考致死率实验选用3个给药剂量浓度,分别为1/10最大非致死浓度(MNLD)(30μg/mL)、1/5 MNLD(60μg/mL)、3/10 MNLD(90μg/mL)作为毒性指标观察,给予药物暴露液2 mL,连续给药72 h,每24小时更换1次.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及镜下荧光点数,荧光定量PCR检测处理后胚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VEGF和NOS含量.结果 高糖组的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镜下荧光点数及VEGF、NOS mRNA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高糖组及高糖+CaD 90μg/mL、60μg/mL组的VEGF、NOS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高糖组(P0.05).结论 CaD具有抑制高糖环境斑马鱼胚胎血管新生的作用,与抑制VEGF/i-NOS有关.
    • 李慧; 李静辉; 马德志; 张可勇; 崔莹; 刘吉成
    • 摘要: 目的:评价黄芪花对大鼠孕鼠生殖毒性、胎鼠致畸影响,为黄芪花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 15193.14—2015的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包括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处理组(3.75 g·kg^(-1) BW、7.50 g·kg^(-1) BW、15.00 g·kg^(-1) BW)。受试物从第6 d经口给予孕鼠,共10 d,在第0 d、第6 d、第9 d、第12 d、第15 d和第20 d记录体重,第20 d时将其处死称取子宫质量,记录活胎、死胎数。取出胎鼠记录体长、尾长、性别等特征,并观察内脏与骨骼畸形情况。结果:4组孕鼠均未出现中毒情况,胎鼠体重、身长、尾长、性别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胎鼠的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发生。结论:在本实验设置剂量条件下,黄芪花对SD大鼠无母体和胚胎毒性,无致畸作用。
    • 朱思睿; 杨艳伟; 赵曼曼; 刘鑫磊; 黄芝瑛; 周晓冰; 张河战; 李波
    • 摘要: 目的:研究槟榔碱在体外培养下对大鼠胚胎软骨发育的影响,从而探究槟榔碱的胚胎致畸性.方法:取受孕d 14大鼠胚胎肢芽,前肢芽利用微团培养技术进行体外培养,根据半数细胞增殖抑制浓度(IC50-P)和半数细胞分化抑制浓度(IC50-D)及其比值判定受试物的致畸性;利用离体器官技术培养后肢芽,随机分为空白对照(0 mg·mL-1槟榔碱)、低剂量(0.1 mg·mL-1槟榔碱)、中剂量(1 mg·mL-1槟榔碱)、高剂量(10 mg·mL-1槟榔碱)、阳性对照(100 ng·mL-15-氟尿嘧啶)5个实验组,分别在体外培养24,72和120 h后收获,在体视镜下进行形态学评分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和软骨形态,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槟榔碱对在各组软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微团模型中根据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ECVAM)预测模型判定槟榔碱为胚胎中晚期发育毒性化学物,为非特异性弱致畸物;在整体肢芽器官模型中,1 mg·mL-1(中剂量)及以上浓度的槟榔碱会对肢芽器官造成发育毒性,10 mg·mL-1(高剂量)从给药24 h后便能产生显著毒性,各剂量组在72 h培养后发育状况出现了显著的剂量相关性;从病理切片结果可以看出,槟榔碱会进一步影响增殖软骨细胞和肥大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影响肢芽指掌与肢臂的发育;在BMP-2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中,BMP-2的表达强度呈现与槟榔碱剂量相关性,槟榔碱的剂量越大,阳性表达程度越低,反映软骨细胞增殖分化放缓.结论:大于1 mg·mL-1的槟榔碱在大鼠胚胎肢芽体外培养中有生长抑制作用,可初步认为槟榔碱对胚胎中后期发育具有弱致畸性,可能是通过影响BMP-2的表达来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
    • 李慧; 李静辉; 马德志; 张可勇; 崔莹; 刘吉成
    • 摘要: 目的:评价黄芪花对大鼠孕鼠生殖毒性、胎鼠致畸影响,为黄芪花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 15193.14—2015的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包括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处理组(3.75 g·kg-1 BW、7.50 g·kg-1 BW、15.00 g·kg-1 BW).受试物从第6 d经口给予孕鼠,共10 d,在第0 d、第6 d、第9 d、第12 d、第15 d和第20 d记录体重,第20 d时将其处死称取子宫质量,记录活胎、死胎数.取出胎鼠记录体长、尾长、性别等特征,并观察内脏与骨骼畸形情况.结果:4组孕鼠均未出现中毒情况,胎鼠体重、身长、尾长、性别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胎鼠的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发生.
    • 李慧; 崔莹; 马德志; 张可勇; 李静辉; 刘吉成
    • 摘要: 目的:评价干制黄芪茎叶对SD大鼠母体和胚胎的毒性以及致畸作用,为黄芪茎叶的安全利用进一步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致畸试验的评价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给药剂量为3.75 g/kg)、中剂量组(给药剂量为7.50 g/kg)和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15.00 g/kg).于大鼠受孕后的第6天开始经口给予受试物,低、中、高剂量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液,阴性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共给药10 d.在固定时间记录孕鼠的体质量,第20天取出子宫称重,记录黄体数等7项指标数据,并观察内脏与骨骼的畸形情况.结果:各给药组母鼠均未出现中毒体征,未观察到对大鼠的生殖毒性作用.各给药组胎鼠的体质量、身长等特征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见胎鼠外观、内脏及骨骼畸形.结论:在实验剂量条件下,未见干制黄芪茎叶对SD大鼠具有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 柯翔鸿; 夏莹; 袁媛; 田辉; 曲敏; 樊柏林; 田洁
    • 摘要: 目的 研究怀地黄提取物对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SD(Sprague-Dawley)大鼠的胚胎毒性与致畸毒性.方法 受孕的雌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怀地黄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5、2.0、8.0 g/(kg·BW)]、阴性对照组(等容量蒸馏水)和阳性对照组[13 mg/(kg·BW)维生素A].在受孕第6~15 d,每天灌胃给予受试物,试验期间记录大鼠孕期体重,并于孕期第20 d处死母鼠,剖腹取出子宫称量子宫连胎重,检查并记录黄体数、活胎数、吸收胎数及死胎数.同时记录活胎仔的体长、体重,检查活胎仔的外观、骨骼和内脏的发育情况.结果 怀地黄提取物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重、胎鼠体重、胎鼠外观畸形率、胎鼠骨骼畸形率、胎鼠内脏畸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胎鼠体长极显著降低(P<0.01),下降率为1.4%,无毒理学意义.低、中、高剂量组未观察到明显的孕鼠、胎鼠毒性,未发现致畸作用.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未发现怀地黄对SD大鼠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
    • 陆昕; 李显玉; 乌志颜; 潘喜华; 孙英杰; 李竹; 段磊; 张丽; 杨旭亮; 韩立华
    • 摘要: 研究文冠果油对SD孕鼠的毒性和胎鼠致畸性.以花生油为阴性对照,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文冠果油0.92、1.83、3.67 g/kg为低、中、高剂量组,灌胃SD受孕大鼠,解剖观察孕鼠胚胎毒性指标和胎鼠生长发育指标,分析文冠果油对胎鼠外观畸形、骨骼发育和内脏、脑系统发育的影响.结果 表明:文冠果油各剂量组孕鼠饮食、活动正常,未出现中毒特征.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孕鼠的体重没有受到影响,体重增重、子宫连胎重、体重净增重、黄体数、着床数、活胎数、吸收胎数、死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剂量组胎鼠的体重、体长、外观畸形率、骨骼发育畸形率和内脏、脑系统发育畸形率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文冠果油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3.67 g/kg,对SD大鼠未见明显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