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畸性

致畸性

致畸性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药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35504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中国生育健康杂志、浙江预防医学、天津药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妇产科药学大会、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委会联合免疫毒理专委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致畸、致癌专委会2008年全国学术会议、第七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等;致畸性的相关文献由7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等、孙棉龄等。

致畸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504 占比:99.93%

总计:435798篇

致畸性—发文趋势图

致畸性

-研究学者

  • 李勇
  • 孙棉龄
  • 张天宝
  • 郑云燕
  • 夏勇
  • 陈钦耀
  • 严峻
  • 冀元棠
  • 宋燕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静; 李娟; 张立山; 田若涛
    • 摘要: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补充。流苏(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et Paxt)为木犀科流苏树属植物,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山西树木志》记载:流苏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垣曲、阳城、翼城、沁水以及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等地,占全国资源分布的40%以上。流苏叶茂盛,初夏开白花,花长1.2~2.5 cm,花朵洁白纯净,清丽宜人。流苏叶为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背面有隆起柔毛。1992版《中国植物志》记载:“流苏嫩叶晒干可代茶、味香”。民间早有在春天采流苏的嫩叶和花,制作茶饮用的历史,故也称作糯米花、糯米茶,常饮流苏叶茶可清热去火、助消化、消暑止渴。通过对流苏叶、花等组织初步检测发现,它们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1]。本文以流苏叶为受试物,依据GB 15193.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致畸试验》[2]要求,进行了致畸试验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通过致畸试验研究,表明流苏叶各剂量组对SD大鼠未见明显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研究结果表明流苏叶未见致畸作用。
    • 付淑芳
    • 摘要: 常听人说,隔夜菜中有亚硝酸盐,能致癌其实亚硝酸盐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是在胃酸环境下,亚硝酸盐可与胃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胺类反应生成具有极强致畸性、致癌性的亚硝胺,其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一类致癌物。那么从科学角度解释,吃隔夜菜会有什么危害吗?1.未烹饪的蔬菜也含亚硝酸盐?植物性食品中本身就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氮,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合成氨基酸。
    • 邢荣花; 封琳; 刘胜男; 赵芳; 华向美; 张淑霞
    • 摘要: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而真菌毒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球每年约有25%的粮食会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特别是小麦、花生、玉米、大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期食用被污染的粮食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当前全球粮食供应短缺的背景下,这无疑使世界粮食安全状况更加恶化。因此,对粮食及其制品中的真菌毒素尤其是那些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的高毒性物质进行监控,是粮食安全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 摘要: (一)危害药品是指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或者危害的药品,即具有遗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或对生育有损害作用以及在低剂量下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毒性的药品,包括肿瘤化疗药品和细胞毒药品。(二)成品输液按照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适宜性审核,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将一种或数种静脉用药品进行混合调配,可供临床直接用于患者静脉输注的药液。
    • 刘欢; 梁菲; 李莹; 吴莎莎; 曹璨; 徐建文; 刘影
    • 摘要: 目的:评价人参培养须根的致畸性。方法:将80只雌性和40只雄性SD大鼠,以雌雄2∶1比例合笼。将检出的受孕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2、4、8 g/kg,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60.5、121、242倍)和对照组,每组16只。于受孕6~15 d连续给予受试物,并在第20天处死。剖腹取出子宫称取质量,检查着床数、吸收胎、早死胎、晚死胎及活胎数有无异常,测量胎鼠身长并称取胎仔体质量;对部分胎仔进行外观检查、骨骼检查及内脏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人参培养须根各剂量组孕鼠体质量增量、子宫质量、窝平均活胎数、胎鼠身长、体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胎鼠进行外观、脏器及骨骼检查,各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未见明显异常和畸形。结论:在本实验室条件下,人参培养须根无致畸作用。
    • 楼敏涵; 胡文力; 翟兵中; 王茵; 张丽婧; 梅松; 骆华星; 刘臻; 刘冬英; 胡志航; 陈建国; 曲雪峰
    • 摘要: 目的 探究食叶草粉对SD大鼠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方法 受孕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不少于16只,设溶剂对照组(蒸馏水)和食叶草粉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42、0.84、1.67 g/kg.BW).在受孕第6~15 d,每日以10 mL/kg.BW灌胃给予受试物或等量蒸馏水.观察、记录孕鼠临床表现和体重,于孕期第20 d称重并处死母鼠,检查孕鼠妊娠情况和胎鼠发育状况,包括黄体数、死胎数、吸收胎数、活胎数,胎仔性别、体重、体长、尾长,观察有无骨骼畸形和内脏畸形.结果 将各剂量组的各项指标与溶剂对照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叶草粉在本实验条件下对SD大鼠无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
    • 肖金吒; 陈玢霖; 王存凯; 周志强; 刘娟; 陈新; 丁丽军; 张雨梅
    • 摘要: 为研究黄丝藻粉对大鼠的繁殖毒性和致畸作用,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丝藻粉高、中、低(10%、5%和2%)3个剂量组.大鼠给予黄丝藻粉10 w.结果显示,各剂量组F0、F1代孕鼠受孕率、妊娠率、产仔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剂量组胎鼠窝重、胎盘重、体长、体重、死胎、吸收胎、畸形率、畸胎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鼠出生活仔率、出生存活率、哺乳存活率、体重、饲料消耗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除中剂量组F2鼠肾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剂量组F0、F1和F2大鼠肝、肾、脾、子宫、卵巢及睾丸等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黄丝藻粉对大鼠无明显的繁殖毒性和致畸作用.
    • 李慧; 李静辉; 马德志; 张可勇; 崔莹; 刘吉成
    • 摘要: 目的:评价黄芪花对大鼠孕鼠生殖毒性、胎鼠致畸影响,为黄芪花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 15193.14—2015的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包括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处理组(3.75 g·kg^(-1) BW、7.50 g·kg^(-1) BW、15.00 g·kg^(-1) BW)。受试物从第6 d经口给予孕鼠,共10 d,在第0 d、第6 d、第9 d、第12 d、第15 d和第20 d记录体重,第20 d时将其处死称取子宫质量,记录活胎、死胎数。取出胎鼠记录体长、尾长、性别等特征,并观察内脏与骨骼畸形情况。结果:4组孕鼠均未出现中毒情况,胎鼠体重、身长、尾长、性别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胎鼠的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发生。结论:在本实验设置剂量条件下,黄芪花对SD大鼠无母体和胚胎毒性,无致畸作用。
    • 李慧; 李静辉; 马德志; 张可勇; 崔莹; 刘吉成
    • 摘要: 目的:评价黄芪花对大鼠孕鼠生殖毒性、胎鼠致畸影响,为黄芪花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 15193.14—2015的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包括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处理组(3.75 g·kg-1 BW、7.50 g·kg-1 BW、15.00 g·kg-1 BW).受试物从第6 d经口给予孕鼠,共10 d,在第0 d、第6 d、第9 d、第12 d、第15 d和第20 d记录体重,第20 d时将其处死称取子宫质量,记录活胎、死胎数.取出胎鼠记录体长、尾长、性别等特征,并观察内脏与骨骼畸形情况.结果:4组孕鼠均未出现中毒情况,胎鼠体重、身长、尾长、性别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胎鼠的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发生.
    • 李慧; 崔莹; 马德志; 张可勇; 李静辉; 刘吉成
    • 摘要: 目的:评价干制黄芪茎叶对SD大鼠母体和胚胎的毒性以及致畸作用,为黄芪茎叶的安全利用进一步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致畸试验的评价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给药剂量为3.75 g/kg)、中剂量组(给药剂量为7.50 g/kg)和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15.00 g/kg).于大鼠受孕后的第6天开始经口给予受试物,低、中、高剂量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液,阴性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共给药10 d.在固定时间记录孕鼠的体质量,第20天取出子宫称重,记录黄体数等7项指标数据,并观察内脏与骨骼的畸形情况.结果:各给药组母鼠均未出现中毒体征,未观察到对大鼠的生殖毒性作用.各给药组胎鼠的体质量、身长等特征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见胎鼠外观、内脏及骨骼畸形.结论:在实验剂量条件下,未见干制黄芪茎叶对SD大鼠具有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