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船舶
绿色船舶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水路运输、工业经济、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71337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船舶、船舶设计通讯、船舶物资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船艇展暨高性能船学术报告会、中国游艇设计建造技术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等;绿色船舶的相关文献由332位作者贡献,包括秦琦、严新平、王凯等。
绿色船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1337篇
占比:99.66%
总计:71582篇
绿色船舶
-研究学者
- 秦琦
- 严新平
- 王凯
- 王麟
- 傅晓红
- 刘昭青
- 刘金辉
- 卢博闻
- 吴中强
- 周祎隆
- 夏骏
- 孙武
- 常卓
- 张华(编译)
- 张向辉(编译)
- 张鹏
- 徐培红
- 徐增师
- 曹雪玲
- 朱广兵
- 李仁祥
- 李嘉源
- 李宇奇
- 李碧英
- 李路
- 杨忠民
- 林忠钦
- 柳存根
- 殷毅
- 汪颖异
- 沈治平
- 温苗苗
- 王世明
- 王小华
- 王慧芳
- 石慧
- 苏泽彬
- 董鸿瑜
- 袁成清
- 袁裕鹏
- 詹玉龙
- 谢瑞娟
- 赵亮亮
- 邢丹
- 邹明雷
- 郑洁
- 闫亚胜
- 陈建华
- 陈爱国
- 韩光
-
-
-
-
摘要:
2022年2月28日,由中国船级社(CCS)独立审图和建造检验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VLCC“远瑞洋”轮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成功交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志忠,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小文,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永强,CCS大连分社党委书记杨光等出席交船仪式。“远瑞洋”轮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为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建造,船舶设计总长333米、型宽60米、型深30.5米,采用LNG为主燃料,配备LNG双燃料主机、发电机、锅炉,入CCS单一船级,授予Natural Gas Fuel、智能能效i-Ship(E)、绿色船舶Green Ship I、氮氧化物排放控制NEC(III)等附加标志。
-
-
汤文军;
蒋怀贞;
高健;
庄益诗
-
-
摘要:
考虑电动汽车陆地使用工况与电动船舶海上船用工况环境差别较大,锂电池的工作适应性面临更大挑战,根据海上湿热环境、运行倾斜振动和昼夜温差较大等特点,设计采用62.4 kW·h锂电池管理系统,通过交变湿热试验、倾斜摇摆试验、振动试验和盐雾试验进行验证,所设计的锂电池管理系统能满足船用工况的适应性需求。
-
-
郑家裕(图)
-
-
摘要:
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3月2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新港首航。这是目前世界上载电量最大、智能化最先进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零污染、零排放”绿色船舶,有效推动了我国大型纯电动船舶设计、制造水平,在推动电化长江进程、加快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
-
克拉克森
-
-
摘要:
海上风电市场在2021年再创纪录,其中全年新增投产海上风场84个共18.5吉瓦,包含海上风机3,400多台,累计投产规模大幅增长58%。海上风电项目投资依旧稳健,2021年投资额达到446亿美元。本轮海上风电船舶订单周期得到持续发展,海上风电船舶市场进一步走强。2022年海上风电投产规模较2021年高位略有放缓,风电项目投资预计今明两年持续增长。风电安装船利用率有所回落,但有望在未来数月内再度走强。“十四五”期间,风电安装船和风电施工运维母船的订单周期仍在持续,绿色船舶已成为焦点。
-
-
-
-
摘要:
3月2日,装载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永磁推进电机产品的长江大型纯电力推进游船“长江荣耀号”,在武港集团客运站23号码头举行了首航仪式。该船是我国内河首艘采用纯电力推进系统技术的大型游船,设计理念先进,定位清晰,在国内同类型船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突破性,也是工信部重点支持的绿色船舶示范项目,是我国内河城市滨江游船的新标杆。
-
-
刘彦呈;
曾宇基;
尤石;
张勤进
-
-
摘要:
研发氢燃料电池船舶是实现航运业零碳排放的可行途径,也是推动造船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传统的电力系统集成模式逐渐成为制约氢燃料电池船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船舶新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成为解决该问题的突破点。首先,系统梳理了氢燃料电池船舶和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概况;其次,以中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为例,详细介绍了氢燃料电池船舶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实船上的应用;然后,针对不同的航行工况重点分析了氢燃料电池船舶的5种电力驱动模式;最后,结合相关技术和配套设备的研发进程,分析并探讨船用氢燃料电池的局限性、推广可行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期望能为燃料电池船舶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
杨城
-
-
摘要: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GHG)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限制越来越严格,无论是对新建船舶还是现有船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船舶的能效指数,从技术与管理两个维度提出降低能耗、增加新能源技术装备、优化配置、改造船舶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为今后的绿色船舶发展提供参考。
-
-
张鹏
-
-
摘要:
为降低船舶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绿色船舶”,使用动力电池和推进电机为船舶提供动力。本文分析了船用异步轴带电机的使用原理,研究了使用轴带电机给锂电池充电的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分段式锂电池稳定充电策略。最后使用仿真和试验的手段,从多个角度验证了该充电技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
-
张文飞;
王一飞;
李英伟;
黄雪忠;
路鹏伟
-
-
摘要:
先进复合材料有质量轻、比强度高、比弹性模量高、抗腐蚀性、隔热、隔音、耐高(低)温等特点,已被大量运用到航空航天、医学、建筑等行业。针对邮轮上层建筑结构体积庞大、重量重心偏高的问题,分析邮轮上层建筑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范围,并从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分析以可再生物质资源为原材料的复合材料以及绿色复合材料应用下的绿色船舶技术的发展前景。希望为我国邮轮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参考。
-
-
-
-
摘要:
2022年5月18日,长航集团首艘也是长江首艘新一代130米纯LNG动力散货船在湖北枝江盛懋船业有限公司开工。该船由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是长航集团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长江航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按照中国船级社《内河绿色船舶规范》“绿色船舶-2”设计,设计吃水载货量7500吨,最大吃水载货量9800吨,是长江第一艘采用纯LNG动力的新一代130米绿色智能川江标准船。
-
-
王然
- 《2018中国大连国际海事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海上交通网络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对于船舶的使用与关注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加大了对绿色船舶技术的研究力度,期望能够遵守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真正做到节能减排,为船舶绿色化发展提供保证.为对绿色船舶展开深度研究,有关人员首先应对“绿色船舶”内涵进行明确,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鉴于此,文中就绿色船舶技术发展研究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
-
王小华
- 《第十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简要介绍了什么是绿色船舶,国内外绿色船舶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并从主推进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绿色船舶的理念.实现绿色造船,用绿色设备造绿色船舶,船舶推进器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公认的绿色船舶,是指从船舶建造,到船舶运营,一直到报废拆解的整个周期内,大量采用新的节能环保技术,更低排放,减少污染,更低能源消耗,少使用有害材料,并对所有有害材料登记在册获得相应船级社的检验批准,取得绿色通行证(Green Passport);在新造船和拆船的过程中,有足够的环保和安全意识,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要优化发动机和提高航行管理,改进船舶设计,改进船舶推进系统,使用新能源主机。主推进系统的发展和变革,目前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提高推进效率,降低燃油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这一中心主题开展的。介绍了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和双鳍式推进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参数。
-
-
-
-
温苗苗;
李路;
王慧芳;
孙武
- 《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综合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绿色技术、绿色标准规范目前已成为海事界"绿色变革"的重要推手,满足国际公约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绿色船型、绿色技术成为下一阶段争夺造船新订单的关键.中国船级社紧跟国际标准发展趋势,编制了基于GBS方法的综合性绿色船舶评价和验证标准:《绿色船舶规范》.本文介绍了绿色船舶规范体系的主要架构,通过16艘常规船型的数据进行能效评估,重点验证了绿色船舶规范中的能效分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相应能效等级,初步提出了适用的节能措施建议.
-
-
-
-
-
闫亚胜;
孙树海
- 《第六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分析船舶利用风能辅助推进的方式及历史,基于风翼提供最大助推力为原则,确定不同风向角下风翼的最佳攻角.选取升力系数较大的多段翼风帆,根据风翼模型风洞试验数据,得出风翼升力阻力系数极坐标曲线,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船风翼助航经济性进行计算,得出船舶使用风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可行性.
-
-
闫亚胜;
孙树海
- 《第六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分析船舶利用风能辅助推进的方式及历史,基于风翼提供最大助推力为原则,确定不同风向角下风翼的最佳攻角.选取升力系数较大的多段翼风帆,根据风翼模型风洞试验数据,得出风翼升力阻力系数极坐标曲线,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船风翼助航经济性进行计算,得出船舶使用风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