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6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162561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解剖与临床、沈阳工业大学学报、计量与测试技术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2016国产高性能电工钢生产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等;维氏硬度的相关文献由158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德军、王家梁、黄勇等。

维氏硬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6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2561 占比:99.72%

总计:163012篇

维氏硬度—发文趋势图

维氏硬度

-研究学者

  • 马德军
  • 王家梁
  • 黄勇
  • 张英泽
  • 殷兵
  • 王建朝
  • 陈伟
  • 孙亮
  • 徐国建
  • 李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伟帆; 胡传杰; 王明忠; 郭云岚; 崔秀珍; 梁新辉; 刘超
    • 摘要: 高强度超薄盖板玻璃是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强化(离子交换)是提升超薄盖板玻璃力学性能的主要技术途径。在离子交换过程中,玻璃易产生应力弛豫等现象,导致化学强化玻璃难以具备较高的表面压应力、较大的应力层深度与较高的维氏硬度。本文采用两步法离子交换工艺,研究了熔盐、离子交换温度与时间等因素对强化后超薄铝硅玻璃应力层分布及维氏硬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发的两步法离子交换工艺,可以使玻璃兼具较高的表面压应力、较大的应力层深度与较高的表面维氏硬度。离子交换后,铝硅玻璃的表面压应力可达900 MPa以上,应力层深度可达70μm以上,同时表面维氏硬度达7.2 GPa以上。
    • 王莹; 杨家雪; 谢海峰; 陈晨
    • 摘要: 目的研究充填厚度对大块复合树脂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2种大块充填树脂Filtek Bulk Fill Posterior(FBF)和Tetric N-Ceram Bulk Fill(TBF)为实验组,2种传统光固化复合树脂Filtek Z100(Z100)和Spectrum TPH(ST)为对照,测试不同固化厚度下树脂的透明度、颜色稳定性、表面维氏硬度和微拉伸粘接强度。结果4种树脂透明度、硬度随厚度增加而降低。同一厚度下,大块树脂透明度高于传统树脂,硬度为Z100>FBF>TBF>ST(上表面硬度除外)。除FBF 3 mm和4 mm组老化后颜色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外,其他各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4种树脂一次性充填4 mm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均较分层充填低,但大块充填树脂一次性充填4 mm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仍可达到30 MPa。结论大块充填树脂采用一次充填技术能满足临床要求,但个别品牌可能出现远期颜色不稳定。
    • 彭军辉; TIKHONOV Evgenii
    • 摘要: 本研究理论预测了三元Hf-Ta-C空位有序结构以及空位对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第一性原理进化晶体结构预测软件USPEX,预测得到了5种热力学稳定和3种亚稳的(Hf,Ta)C_(1-x)空位有序结构,这些结构都属于岩盐结构。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Hf,Ta)C_(1-x)空位有序结构的力学性质,并分析了力学性质随空位浓度的变化。(Hf,Ta)C_(1-x)都具有较高的体模量、剪切模量、杨氏模量和维氏硬度;各(Hf,Ta)C_(1-x)的Hf/Ta比相同时,其模量、硬度等随空位浓度增大而减小。最后,计算了(Hf,Ta)C_(1-x)的电子态密度,发现其均具有强共价性和弱金属性。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Hf-Ta-C体系的空位结构及其力学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胡丹丹; 骆小平; 任灿霞
    • 摘要: 目的探讨热处理对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melting,SLM)成型纯钛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利用SLM技术制作ISO 9693标准要求的纯钛试件96个,分为热处理组(A)和未热处理组(B)。A、B组试件根据瓷粉种类分为Super Ti22(a)、Titankeramik(b)、Triceram(c)组。再根据喷砂压力0.25 MPa(1),0.45 MPa(2),最终分为Aa1、Aa2、Ab1、Ab2、Ac1、Ac2及Ba1、Ba2、Bb1、Bb2、Bc1、Bc2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喷砂试件表面形貌及测量粗糙度;烤瓷后测试三点弯曲钛瓷结合强度;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瓷层剥脱后的钛表面形貌并分析其断裂模式。结果A组维氏硬度(188.21±11.94)HV低于B组维氏硬度(204.48±6.32)HV(P<0.05)。粗糙度值A1组(2.90±0.32)μm,A2组(3.43±0.4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2.62±0.08)μm,B2组(3.01±0.0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结合强度均高于B组[Aa1组(33.75±2.31)MPa,Aa2组(36.32±1.44)MPa,Ab1组(39.82±2.28)MPa,Ab2组(33.74±1.53)MPa,Ac2组(38.63±1.36)MPa;Ba1组(29.65±1.10)MPa、Ba2组(27.17±2.24)MPa、Bb1组(27.29±1.61)MPa、Bb2组(23.85±0.97)MPa、Bc2组(35.75±1.93)MPa(P<0.05)];随着喷砂压力的增大,钛瓷结合强度Aa2组高于Aa1组,Ab2组低于Ab1组(P<0.05);Ba2、Bb2、Bc2组结合强度低于对应的Ba1、Bb1、Bc1组结合强度。A组及Bc1、Bc2组为混合断裂,Ba1、Ba2、Bb1、Bb2组为界面断裂。结论热处理可降低SLM纯钛的维氏硬度;SLM纯钛热处理后有利于三种瓷粉与纯钛的结合;喷砂压力对钛瓷结合强度有影响。
    • 武振飞; 王跃超; 陆丽芳; 张弘毅
    • 摘要: 以α-Si_(3)N_(4)粉末为原料,Y_(2)O_(3)和MgAl_(2)O_(4)体系为烧结助剂,采用无压烧结方式,研究了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烧结助剂含量以及各组分配比对氮化硅致密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Y_(2)O_(3)和MgAl_(2)O_(4)为烧结助剂体系,氮化硅陶瓷在烧结温度为1600°C,保温时间为4 h,烧结助剂含量为12.5%(质量分数),Y_(2)O_(3)和MgAl_(2)O_(4)质量比为1∶1时,综合性能最好;氮化硅陶瓷显气孔率为0.21%,相对密度为98.10%,抗弯强度为598 MPa,维氏硬度为15.55 GPa。
    • 徐广平; 何江荣; 刘鹏程; 茆忠军; 秦笑威; 谢志鹏
    • 摘要: 为了提高Si_(3)N_(4)陶瓷的烧结致密度,采用振荡压力烧结工艺分别在1745和1775°C制备了Si_(3)N_(4)陶瓷,主要研究了Si_(3)N_(4)粉的粒度(平均粒径分别为0.4、2.0、2.3μm)对Si_(3)N_(4)陶瓷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两种温度的振荡压力烧结工艺下,由三种不同粒度的Si_(3)N_(4)粉制备的Si_(3)N_(4)陶瓷的相对密度都很大,为99.65%~99.86%,彼此相差很小。2)由平均粒径为0.2μm的Si_(3)N_(4)粉在1745°C烧结制备的试样的微观结构最均匀,其β-Si_(3)N_(4)晶粒平均长径比、抗弯强度和维氏硬度均最大,分别达到5.0、(1364±65)MPa和(15.72±0.8)GPa;由平均粒径为2.3μm的Si_(3)N_(4)粉在1745°C烧结制备的试样的β-Si_(3)N_(4)晶粒的平均长径比、抗弯强度和维氏硬度均最小,分别为3.3、(846±49)MPa和(13.82±0.8)GPa。
    • 陈海宽; 徐广涛; 孙博; 王冰冰
    • 摘要: 目前喷丸强化的数值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喷丸参数对表面形貌和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缺少对表面硬度影响规律的研究。针对这一现状,基于随机多丸粒有限元模型以及屈服强度和维氏硬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开展喷丸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合金钢强化层硬度分布影响的研究。数值结果表明随着覆盖率的增大,靶材的表层硬度逐渐增大;随丸粒半径和速度增加,靶材的硬化层深度逐渐增加。
    • 计天宇; 赵清亮; 郭兵; 石卓奇; 邹文鹏
    • 摘要: 镁铝尖晶石是一种硬脆透明陶瓷材料,为解决其难加工问题,超精密激光辅助车削加工技术被应用于精密加工中。因此,采用高温维氏压痕试验以及高温刻划试验,对镁铝尖晶石高温环境下加工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加工环境温度从23°C上升至283°C时,维氏显微硬度值从15.85GPa降低至7.66GPa,脆塑转变临界深度平均值从0.51μm增加至0.80μm。探究了高温环境下材料脆性域及塑性域的材料去除方式。通过对划痕表面形貌的观测,确定其亚表层裂纹深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为超精密激光辅助车削加工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 摘要: 家电消费网5月20日讯今天,康巴赫0涂层不粘锅全球首发。因产品独有黑科技LotusNano荷叶仿生TM不粘技术,使得锅具不含任何树脂涂层、有机涂层、无机陶瓷涂层、金属喷涂涂层,煎蛋不粘性能还能达到国标GB/T32095.2-2015不粘标准的不粘锅;产品能够达到维氏硬度1000-1300,硬度是不锈钢的6倍、铝锅的40倍,超高硬度更耐用。
    • 李喜坤; 齐艳雨; 宋晓东; 蔡明
    • 摘要: 采用热压烧结技术制备不同摩尔配比的Ti_(3)AlC_(2)/Cu复合陶瓷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XRD)对试样进行微观形貌和组成相元素分析;测试其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维氏硬度测试的结果显示,当TiC∶Ti∶Al∶Cu摩尔比为2∶1∶1∶0.8时,复合陶瓷的表面硬度达到最大值1081.66N/mm^(2);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后发现,TiC∶Ti∶Al∶Cu摩尔比为2∶1∶1∶0.6的试样耐磨损性能最佳,此时试样在50N载荷下损耗量为0.0011g,添加了Cu作为强化相后,Ti_(3)AlC_(2)材料的耐摩擦磨损性能有所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