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喷丸强化

喷丸强化

喷丸强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7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05879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失效分析与预防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第19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会议、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等;喷丸强化的相关文献由14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道新、周建忠、王强等。

喷丸强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5879 占比:99.61%

总计:106289篇

喷丸强化—发文趋势图

喷丸强化

-研究学者

  • 刘道新
  • 周建忠
  • 王强
  • 黄舒
  • 王仁智
  • 王欣
  • 蔡晋
  • 高玉魁
  • 董星
  • 姜传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方军; 詹玉婷; 靳凯
    • 摘要: 采用3种不同喷丸强化工艺(干喷丸、先干喷丸后湿喷丸以及湿喷丸)对1Cr11Ni2W2MoV钢螺母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比较了喷丸工艺对螺母表面残余应力、粗糙度、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喷丸后螺母表面残余压应力最大,且最大残余压应力出现在大圆弧截面处,达到550 MPa,同时表面粗糙度R_(a)最小,分布在0.75~0.85μm范围;干喷丸后螺母的表面残余压应力最小,表面粗糙度R_(a)最大,分布在2.5~3.2μm范围。喷丸后螺母外层晶粒破碎而得到明显细化,而中心层的晶粒未发生明显变化;湿喷丸工艺和先干喷丸后湿喷丸工艺分别在螺母表面形成0.15,0.25 mm深度的残余应力层,适合采用先干喷丸后湿喷丸方式对1Cr11Ni2W2MoV钢螺母表面进行强化处理。
    • 机械工程材料编辑部
    • 摘要: 为了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相关企业喷丸强化技术水平,应广大企业及相关单位的要求,在之前成功举办培训班的基础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和失效分析分会将联合举办“2022年全国喷丸强化技术培训班”,培训班将由上海材料研究所期刊展览事业部、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培训内容仍以常用的机械喷丸强化为主,激光喷丸、超声喷丸等作简要介绍,培训班将特邀全国知名高校从事喷丸研究的教授.
    • 陈海宽; 徐广涛; 孙博; 王冰冰
    • 摘要: 目前喷丸强化的数值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喷丸参数对表面形貌和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缺少对表面硬度影响规律的研究。针对这一现状,基于随机多丸粒有限元模型以及屈服强度和维氏硬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开展喷丸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合金钢强化层硬度分布影响的研究。数值结果表明随着覆盖率的增大,靶材的表层硬度逐渐增大;随丸粒半径和速度增加,靶材的硬化层深度逐渐增加。
    • 丁文炎; 秦兴文; 杨国平; 杨小平; 费玉华
    • 摘要: 通过喷丸工艺在S30432不锈钢管内表面成功制备了塑性变形层,研究了喷丸移动速度、喷丸压力、喷丸距离对塑性变形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喷丸移动速度越大塑性变形层深度越小;喷丸压力越大塑性变形层越深;随着喷丸距离的增加,塑性变形层先增大后减小;对塑性变形层深度的影响顺序为:喷丸速度>喷丸压力>喷丸距离;喷丸处理后表层硬度显著提高,比基体硬度高100HV0.5。研究表明:喷丸前进移动速度1 000 mm/min、后退速度800 mm/min、喷丸压力1.26 MPa、喷丸距离9 mm时得到的S30432不锈钢组织和性能最优。
    • 石明; 汪舟; 甘进; 杨莹; 王晓丽; 任旭东; 申建国; 邱斌
    • 摘要: 目的建立能够准确预测不同喷丸工艺参数下工件表层显微硬度的数学模型。方法以42CrMo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设计喷丸实验方案和逐点测量法测量0~320μm层深内的显微硬度,以实验数据为样本,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42CrMo钢受喷后表层显微硬度的预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GA)对BP神经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建立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42CrMo钢受喷后表层显微硬度模型。结果将实验数据集用于模型的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和GA-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相关系数R均为0.97左右,两种模型的训练效果均较好。对比20组测试集的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3.5%和1.1%,相比之下,经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的最大值和平均值仅为2.9%和0.7%。GA-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结论经GA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更适合用于建立受喷工件表层显微硬度的预测模型,可为其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陈智超; 徐鹏; 高龙飞; 陈羽雨; 曹安; 汪敏; 王世杰
    • 摘要: 基于Eulerian-Eulerian气固两相流模型,采用Fluent-EDEM耦合计算的方式,对喷丸过程中弹丸瞬时速度和速度分布进行仿真分析;通过高速相机对弹丸空间位置进行记录,采用5G通信技术将喷丸设备的实时数据和高速相机的图像传输到云平台,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弹丸速度,从而实现喷丸强化仿真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参数下弹丸速度的仿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12.1%,模型的仿真预测精度较高;弹丸喷出后的速度随距喷口距离增大而先升后降,弹丸速度的空间分布呈抛物线趋势;开发的喷丸强度分析软件预测精度可达95%。
    • 胥洲; 李润哲; 张炜; 李庆伟
    • 摘要: 研究了钢板弹簧喷丸强化、热处理工艺和工件微观组织以及物理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影响钢板弹簧喷丸效果的主要规律及原因,研究对象主要为60Si2Mn、50CrVA、FAS35503种材料的钢板弹簧及其试样,对其喷丸强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强化喷丸处理后3种材料钢板弹簧及其试样的表面和次表面均形成了不同深度的残余压应力层,在相同的疲劳载荷条件下,经过强化喷丸处理的钢板弹簧疲劳裂纹萌生的循环周次远远高于喷丸前的钢板弹簧,由此表明钢板弹簧经过强化喷丸处理后疲劳寿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 陈建彬; 王虎军; 蔡继文; 王子昱
    • 摘要: 喷丸强化会使零件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可以提高零件抗疲劳能力。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螺母表面进行喷丸强化,沿着螺母轴向方向取三个截面进行残余应力测试分析。试验表明喷丸强化后螺母表面的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有利于提高螺母的抗应力腐蚀和抗疲劳能力;螺母直段截面和大圆弧截面的残余压应力分布在(400~500)MPa,大于小圆弧截面的残余压应力;通过SPSS软件对螺母不同截面以及整体残余应力分布进行显著性分析,表面喷丸流量对螺母整体残余应力分布影响较为显著,并且得出了较为优异的喷丸强化工艺参数。
    • 孙海波
    • 摘要: 针对TC4钛合金压气机叶片型面喷丸过程易产生形变问题,对其喷丸轨迹展开研究。利用多弹丸的喷丸模拟结果,建立喷丸残余应力场和应变场同喷丸参数的对应关系,从而基于温度场的喷丸模拟对叶片型面进行喷丸模拟以解决海量弹丸击打模拟耗时的问题。同时,将通过多弹丸获取的等效应变场引入模型中,对型面喷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在先喷背弧再喷内弧的喷丸顺序下设计了3种S型喷丸轨迹进行试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TC4钛合金叶片在喷丸强化后都会呈现出由内弧向背弧的变形趋势,且不同喷丸轨迹产生的变形结果各不一致,其中轨迹Ⅲ的变形量最小,约为0.19 mm,轨迹Ⅰ变形量最大,约为0.24 mm。可见,喷丸轨迹是影响叶片型面形变的重要因素,通过轨迹优化能够有效减小叶片变形幅度,提高钛合金叶片的疲劳强度,达到喷丸强化的最佳效果,为钛合金叶片喷丸工艺优化提供新思想。
    • 李明睿; 王荣桥; 田腾跃; 毛建兴; 胡殿印
    • 摘要: 目的实现喷丸强化后DD6单晶合金低周疲劳寿命的准确预测。方法开展了喷丸强化后DD6圆棒件低周疲劳试验,分析了喷丸强化对单晶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向异性材料喷丸强化工艺有限元模型,获取了喷丸强化所致残余应力分布与粗糙度。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考虑残余应力与粗糙度对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建立了喷丸强化DD6单晶合金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结果喷丸强化后不同载荷下DD6单晶合金的低周疲劳寿命均得到提高,最大可提高108%;高温环境下残余应力松弛导致强化效果与试验温度成反比。喷丸强化工艺有限元模拟得到残余应力分布在试件表面深约130μm的区域,表层残余应力为–380.16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193,残余应力影响下的八面体Schmid应力幅值降低了10%左右。DD6低周疲劳试验结果在预测结果的2倍分散带以内。结论喷丸强化可以有效提高DD6低周疲劳寿命,对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机制为残余应力的引入与粗糙度的改变。所建立的喷丸强化单晶合金DD6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