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径比

长径比

长径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71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建筑科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8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902篇;相关期刊475种,包括爆破、材料导报、非金属矿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4年第十四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等;长径比的相关文献由46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方超、张栋、武涛等。

长径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8 占比:44.81%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2.57%

专利文献>

论文:902 占比:52.63%

总计:1714篇

长径比—发文趋势图

长径比

-研究学者

  • 张方超
  • 张栋
  • 武涛
  • 沈兴全
  • 罗世通
  • 董振
  • 刘碧桃
  • 崔俊宁
  • 王伟
  • 石上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广凯; 崔君阁; 王雨辰; 陈凯伦; 潘森鑫; 潘利文; 胡治流
    • 摘要: 本工作在Al-Si-Cu-V-Zr合金熔体中加入K_(2)TiF_(6)盐,通过熔体原位反应法引入不同含量的Al_(3)Ti强化相,研究了铸态x Al_(3)Ti/Al-Si-Cu-V-Zr合金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由α-Al、共晶Si、Al_(2)Cu、(Al,Si)_(3)M((Al,Si)_(3)(Zr,V)、(Al,Si)_(3)(Ti,Zr,V))相组成,随着K_(2)TiF_(6)盐添加量的增加,(Al,Si)_(3)M相由长片状变为等轴颗粒状,α-Al枝晶变得更均匀细小,长条状共晶硅转变成细小的短纤维状,共晶硅长径比和(Al,Si)_(3)M相平均粒径减小。引入Al_(3)Ti强化相后铝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含6%(质量分数,下同)Al_(3)Ti的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性能最佳,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239.3 MPa和85.3 MPa,比未引入Al_(3)Ti基体的合金分别提高了28.6%和28.8%。分析表明,残余液相中的Al_(3)Ti相通过细化共晶组织中的α-Al相而间接地细化了共晶硅,这是共晶相细化的原因;细化的共晶硅短纤维增强和细小(Al,Si)_(3)M的颗粒增强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而粗大的(Al,Si)_(3)M脆性相不利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
    • 张博; 张丁山; 吕永柱; 赵永刚; 全嘉林
    • 摘要: 为了获取长径比对斜侵彻多层混凝土靶弹体姿态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仿真及侵彻试验,研究了3种长径比弹体在710 m/s初速、10°着角条件下侵彻5层混凝土靶的偏转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弹体初始动能相同条件下,弹体出靶后的偏转角度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当长径比由4.01增加至4.92时,弹体出靶后的偏转角度由50.9°降低至31.5°,降幅38.11%;数值仿真与试验结果的最大偏差为8.06%,一致性较好。
    • 马腾; 王金相; 刘亮涛; 黄瑞源; 唐奎; 林尚剑; 顾阳晨
    • 摘要: 为分析药柱形状对水下爆炸冲击波演化的影响。针对圆柱形装药中心起爆问题,在理论上建立了炸药与水交界面上初始冲击波压力及其传播方向的二维计算方法,借助于AUTODYN有限元计算程序开展了长径比1∶2~10∶1的圆柱形TNT在无限水域爆炸的数值模拟,并开展了长径比为1∶1和2.6∶1的圆柱形TNT的水下爆炸试验;对比理论、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分析了柱形装药水下爆炸冲击波的传播规律,重点分析了药柱长径比对不同爆距处冲击波压力分布及传播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形装药水下爆炸后,冲击波波阵面逐渐从柱形趋向椭球型再趋向球型,当冲击波传播至10倍无量纲爆距时高压区的转移结束;当长径比大于1∶1时,炸药轴向(端面)的冲击波压力衰减速率大于径向(圆柱面)的衰减速率,冲击波峰值压力随着方向角的增大而单调增长;在1∶1~5∶1的长径比和20倍无量纲爆距范围内,增大药柱长径比可定向增强炸药径向的冲击波压力,药柱的形状对冲击波压力分布影响随着爆距增大而减小。
    • 强荣; 冯帅博; 马茜; 陈博文; 陈熠
    • 摘要: 为解决碳纤维基吸波材料制备方法繁杂、能耗高的问题,以棉纤维为原料,Co^(2+)为金属源,2-甲基咪唑为配体,经配位自组装获得棉纤维表面均匀负载的ZIF-67,复合材料经惰性气氛下高温煅烧得到钴/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煅烧温度升高,钴纳米粒子结晶度更高,材料的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增强,铁磁特性明显;煅烧温度有助于碳组分由无定形碳向微晶石墨转变,碳组分石墨化程度升高;800°C时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最佳,厚度为2 mm时,有效吸收带宽可达5.44 GHz(9.36~14.80 GHz),复合材料优异的吸波性能归因于适宜的阻抗匹配和介电损耗与磁损耗的协同增强,相互搭载的纤维结构为电磁波构筑了适宜的衰减空间,并在碳纤维导电网络中快速衰减,研究将为新型碳纤维基吸波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借鉴。
    • 张迎忠; 储洪强; 秦昭巧; 曾有旭; 徐金霞; 蒋林华
    • 摘要: 镀镍碳纤维水泥基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感知性,可广泛地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领域。试验选用净浆试件,表征与测试了不同纤维长径比和纤维取向的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以及电阻率和压敏性。结果表明: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大,镀镍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压敏性能先提高后降低,电阻率逐渐降低;与非定向试件相比,定向纤维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以及导电性和压敏性均有所提高;其中,纤维长径比为900的定向镀镍碳纤维水泥净浆的力学及电学性能最佳。
    • 杨红艳; 欧阳俊瑶; 夏蝶; 顾雪梅; 杨姗; 王伟
    • 摘要: 以固体废弃物磷石膏为原料,在传统常压醇水热法的基础上添加CaSO_(4)·2H_(2)O为晶种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了晶种含量、丙三醇含量和磷石膏质量分数对晶须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确定晶须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SEM和XRD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aSO_(4)·2H_(2)O晶种制备晶须的长径比(49.29)比只添加丙三醇的样品的长径比(30.99)提高了近60%;当丙三醇与水的体积比(V)为1、晶种含量为1%、磷石膏质量分数为5%时制备的晶须的平均直径为0.65μm,长径比达到了62.15,晶须的尺寸均匀。这说明添加1%CaSO_(4)·2H_(2)O晶种、V为1的丙三醇和质量分数为5%的磷石膏在常压下能制备出高长径比和尺寸均匀的半水硫酸钙晶须。
    • 林超
    • 摘要: 文章主要以某工程为例,通过建立简易模型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灌注桩桩径及长径比对基桩钻芯法检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影响,探讨了基桩检测过程中钻芯法检测对不同桩径及长径比灌注桩的适用情况。
    • 霍朝沛
    • 摘要: 包衣滚筒作为高效薄膜包衣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片剂包衣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以包衣滚筒长径比为研究对象,利用离散元(DEM)模拟计算方法,对比不同长径比的滚筒内的药片在喷雾区的停留时间分布和药片增重的均匀性,研究包衣质量在包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大长径比的滚筒可延长药片通过喷雾区域的总时间,提高包衣效率;片间增重的均匀度随包衣总时间的延长趋于稳定,滚筒长径比越大,均匀度越好。
    • 王磊; 袁秋鹏; 谢广祥; 顾书豪; 焦振华; 刘怀谦; 陈礼鹏
    • 摘要: 为研究不同长径比煤样动态压缩下能量耗散规律和破碎分形特征,采用Φ5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SHPB)试验系统,以相同冲击气压0.35 MPa对直径50 mm,长径比分别为0.3,0.4,0.5,0.6,0.7,0.8,0.9和1.0的煤样进行单轴冲击压缩试验,定义了可判定应力平衡状态的指标——应力平衡系数ξ,发现了能量耗散的长径比效应并讨论了其与应力平衡的关系,分析了长径比和耗能密度对煤样破碎分形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长径比煤样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基本一致,均包含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3个阶段,随长径比增加,曲线塑性阶段增大;根据应力平衡系数ξ确定煤样的临界长径比为0.6,低于临界长径比的试件易达到应力平衡,超过临界长径比试件将难以在破坏前达成应力平衡;煤样动态压缩破碎耗能与耗能占比的长径比效应表现为:随长径比增加分2个阶段,且其分界点接近临界长径比,各阶段内呈线性增加关系,阶段间呈台阶式下降;试件尺寸增加引起原生缺陷摩擦耗能增加和端部摩擦效应增强,超过临界长径比的试件应力达到峰值前其变形量降低形成了破碎耗能和耗能占比的台阶式下降;碎块平均粒径随长径比增大线性增加,但破碎块度分形维数呈线性降低;煤样的分形维数与耗能密度呈乘幂关系,耗能密度越大试样越破碎,但其破碎效率逐渐降低。
    • 张有志; 郭炜舟; 孙孝华; 史纪飞; 薛景辉; 王亮
    • 摘要: 自激振荡喷嘴作为新型流体动力式喷嘴,每一个结构都影响着喷嘴的雾化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喷嘴内部的湍流效果和雾化效率,运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自激振荡喷嘴腔内的射流嘴长度、长径比以及喷嘴入射口直径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自激振荡喷嘴由于其特有结构,内部会形成湍流漩涡,可提高喷嘴的雾化效果;喷嘴内部湍流动能随着射流嘴长度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着长径比的增大,湍流动能出现增大趋势,长度为1.5mm,长径比为1.5~2时雾化效果最优;入射口直径会对喷嘴内部湍流动能以及出口速度产生较大影响,随着直径增大,雾化效果降低,入射口直径一般选为在8~10 mm时雾化效果最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