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籽油
紫苏籽油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药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3590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森林工程、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粮食与油脂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等;紫苏籽油的相关文献由38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小锋、侯占群、刘明彦等。
紫苏籽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3590篇
占比:99.96%
总计:183671篇
紫苏籽油
-研究学者
- 王小锋
- 侯占群
- 刘明彦
- 吴羽晨
- 常景玲
- 张勋力
- 张良晓
- 张迎庆
- 李占君
- 李培武
- 杨逢建
- 欧阳中林
- 邓小莉
- 陈受斯
- 丁松法
- 于有强
- 于阿立
- 从仁怀
- 刘义凤
- 刘大川
- 刘宪红
- 刘飞
- 吴成顺
- 吴美娟
- 吴逸民
- 吴铁
- 周大捷
- 商志伟
- 孙双艳
- 崔燎
- 张奇
- 张志军
- 张杰
- 张秀玲
- 彭维
- 徐君飞
- 徐静
- 文剑
- 曹庸
- 曾远平
- 朱继华
- 李会珍
- 李倬林
- 李卫民
- 李双祁
- 李小莉
- 李庆元
- 李建平
- 李晓君
- 李畅
-
-
贾晓倩;
张琪;
刘和平;
王新顺;
曾云军;
钟耕
-
-
摘要:
采用不同温度、时间红外预热处理紫苏籽,探讨其对压榨紫苏籽油品质(包括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褐变程度、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红外预热处理制备的紫苏籽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均符合LS/T 3254—2017《紫苏籽油》要求,脂肪酸组成与未经红外预热处理的无显著差异,且180°C红外预热处理30 min能够显著提高紫苏籽油多酚和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氧化稳定性(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紫苏籽油褐变程度、多酚含量、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氧化稳定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180°C、30 min适宜作为紫苏籽红外预热处理条件,研究结果为紫苏籽油的制备提供了参考依据。
-
-
吕萍
-
-
摘要:
为研究长白山紫苏籽油优化提取条件及其抗炎活性,采用响应面优化水酶法提取长白山紫苏籽油的工艺条件,并初步研究其对小鼠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长白山紫苏籽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g/mL)、碱性蛋白酶加酶量3%、酶解温度45°C、酶解时间3 h。此条件下,提取率为76.49%。通过其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耳肿胀实验发现,长白山紫苏籽油低、中和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且紫苏籽油各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长白山紫苏籽油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
-
郭旭;
张东;
孙晓丽;
田荣荣
-
-
摘要:
为改善紫苏籽油的品质,对紫苏籽在不同条件下焙炒(温度140~180°C,时间10~30 min)预处理后提取紫苏籽油,测定不同焙炒条件下紫苏籽油理化性质(色泽、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含量、共轭三烯含量)和化学组成(脂肪酸、生育酚、甘油三酯),研究焙炒对紫苏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温度在140~180°C,随焙炒时间的延长,紫苏籽油的色泽逐渐加深;酸值整体低于未焙炒的,过氧化值在140、160°C变化不明显,在180°C先升高再降低;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的含量在140、160°C变化不明显,在180°C增加明显;生育酚含量在180°C下损失明显,而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变化。综合各指标,焙炒温度140~160°C和焙炒时间10~20 min条件下焙炒紫苏籽得到的紫苏籽油品质良好。
-
-
姚琳;
夏伟;
余丽丽;
马薇;
岳耀辉
-
-
摘要:
紫苏籽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及植物甾醇、生育酚、矿物质、多酚类和黄酮类等多种活性成分,是一种良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目前国内外对于紫苏籽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压榨法、超声/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亚临界流体萃取法和水酶法等。综述了紫苏籽油各种提取工艺的原理及优缺点,并报道了紫苏籽油在降低血糖血脂水平、抗血栓和动脉粥样化、抗氧化、抗菌、抗炎、神经保护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紫苏籽油的提取和相关产品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
-
吴晓红;
高生平;
陈宝宏;
石雪萍
-
-
摘要:
以紫苏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Schaal法(63±1)°C加速氧化,探究不同植物源天然抗氧化剂对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苏籽油加速氧化过程中,迷迭香提取物和丁香提取物均能延缓紫苏籽油的氧化酸败。在紫苏籽油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和丁香提取物复配组合,加速氧化28 d后,过氧化值、酸价、茴香胺值、羰基价、硫代巴比妥酸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25.73%、15.19%、34.12%、30.17%、35.39%,而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76.19%和57.87%,说明迷迭香提取物和丁香提取物呈协同增效作用。该研究证明了植物源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为后续开发不同食用油脂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
-
徐龙;
潘文文;
崔洁
-
-
摘要:
采用响应面优化水代法提取紫苏籽油的工艺.结果 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8.4∶1(mL/g)、提取温度54°C、pH 5,此条件下紫苏籽油平均提取率为32.96%.大鼠试验表明,紫苏籽油可以改善由运动导致的脾脏和胸腺指数降低带来的免疫功能的影响,增强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并且量效关系明显.紫苏籽油可以改善由运动引起的血清溶血数量的降低,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具有提高运动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表明紫苏籽油对运动大鼠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
-
刘义凤;
侯占群;
田巧基;
夏凯;
于有强;
潘聪;
段盛林;
罗安来;
韩晓峰
-
-
摘要:
为制备含玉米低聚肽的紫苏籽油微胶囊,选择阿拉伯胶、可溶性大豆多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HI-CAP100)、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5种乳化剂,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玉米低聚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筛选出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最适乳化剂及最佳的玉米低聚肽添加比例;进而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载油量的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筛选和评价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结果显示:HI-CAP100制备的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液滴粒径主要分布在0.1~2 μm之间,并且玉米低聚肽添加量为5%时,乳状液的不稳定性指数为0.275,粒径为(0.76±0.02)μm;以HI-CAP 100为壁材经喷雾干燥制成的目标微胶囊(载油量≥50%)表面油含量为3%,表明HI-CAP 100对紫苏籽油的包埋效果较好,并且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较光滑适合作为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通过加速贮藏实验证明玉米低聚肽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复配,能提高紫苏籽油微胶囊的抗氧化性.
-
-
庞晓慧;
李俊健;
吴俏槿;
林蕾;
杜冰;
黎攀
-
-
摘要:
以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以及110°C的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比研究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探讨了在60°C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植物油主要微量组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油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甾醇、多酚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率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因此,认为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
-
-
王婷;
黄妍;
谭蒙;
彭敏;
张勋力;
张迎庆
-
-
摘要:
目的:对含纳豆激酶、银杏叶提取物、紫苏籽油复配物软胶囊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取软胶囊内容物样品,对SPF级健康昆明种小鼠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包括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并选择SPF级健康SD种大鼠进行30 d喂养试验.结果:急性经口试验小鼠在最大给药量30000 mg/kg BW的剂量下生长发育情况良好,培养14 d未见动物死亡,解剖动物各脏器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改变,根据分级标准,该样品属无毒级;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大鼠灌胃试验的30 d内,样品各剂量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解剖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纳豆银杏紫苏胶囊样品对大鼠各器官和组织均无损害作用.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纳豆银杏紫苏胶囊安全性好,对动物健康无损害作用和毒副作用.
-
-
商志伟;
张恒;
陈燕;
沈奇;
徐静;
张品;
田飞;
陈丽;
郭平;
王仙萍;
温贺;
杨森
-
-
摘要:
[目的]检测不同地区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氧化稳定性,比较不同温度、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确定紫苏籽油最适宜的储存条件,为合理延长油品货架期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收集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不同地区的紫苏籽榨油,分别进行脂肪酸组成鉴定,对初榨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在不同温度、不同抗氧化剂条件下储存,比较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结果]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同地区紫苏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在行业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范围,5个地区紫苏籽油样品的酸值平均为1.38 mg/g,过氧化值6.75 meq/kg.4°C储存紫苏籽油可有效延长其储存期;天然抗氧化剂中,维生素C对紫苏籽油储存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最大,且在浓度为0.1 g/kg时效果最佳.[结论]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相同,氧化稳定性均良好.添加0.1 g/kg维生素C,于4°C条件下储存,是紫苏籽油最佳储存条件.
-
-
- 四川彭山昌泉科农股份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02-08-2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常温控水压榨法从紫苏籽提取紫苏油的方法,其工艺流程是:筛选去杂、原料脱水、压榨、过滤、脱胶、脱酸、脱皂、洗涤消毒、粗油脱水、杀菌、冷却,而脱胶、脱酸、脱皂、脱水各工序均在常温40-60°C之间进行,本发明是在常温下制备紫苏油,不须对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生产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控制,且成品油烟点高,质量稳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