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馏分
窄馏分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2718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洁净煤技术、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2008年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全国电网变压器油技术研讨会等;窄馏分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春明、朱肖曼、赵锁奇等。
窄馏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718篇
占比:99.27%
总计:12811篇
窄馏分
-研究学者
- 徐春明
- 朱肖曼
- 赵锁奇
- 伍锐东
- 刘忠运
- 唐善法
- 杨朝合
- 马斐
- 刘文正
- 张晓静
- 李国麟
- 毛学锋
- 史士东
- 吴艳
- 夏峥嵘
- 尹洪清
- 岳泉
- 王仁安
- 许志明
- 兰翔
- 史权
- 吴文涛
- 崔毅
- 常丽萍
- 张艳梅
- 李培霖
- 李鑫钢
- 杜峰
- 杨继涛
- 林世雄
- 王伟
- 王升宝
- 王雨
- 于志敏
- 冯祎
- 刘卫星
- 刘成林
- 刘景梅
- 刘熠斌
- 刘琨
- 刘银东
- 单贤根
- 卢朝霞
- 卢竟蔓
- 吴新君
- 吴桐
- 唐丹葵
- 唐兴中
- 唐彩珍
- 孙学文1
-
-
谢浩东;
于亚楠;
张胜振;
蒋晨光;
康善娇;
张帆;
陈胜利
-
-
摘要:
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间接液化示范装置生产的费托合成粗蜡为原料,通过溶剂萃取耦合分级结晶工艺分离出4种窄馏分蜡,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G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等表征手段对4种窄馏分蜡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窄馏分蜡组成相似,碳数呈正态分布,且以长链烷烃为主。随着窄馏分费托蜡分子量的增大,其熔点、结晶热、烷烃支化度和热稳定性均呈递增趋势。由此可见,溶剂萃取耦合分级结晶工艺可以按照需求得到熔点不同的精制蜡产品,对低附加值的粗蜡进行较好的精细分离。
-
-
冯祎;
卢明星;
孙昱东
-
-
摘要:
为实现催化裂化(FCC)油浆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不同油浆窄馏分中芳烃的结构和组成变化。以中间基属和石蜡基属FCC油浆的抽出油为原料,采用实沸点减压蒸馏切割得到7个窄馏分,以改进的Brown-Ladner(B-L)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为表征手段,考察了2种油浆各窄馏分中芳烃的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中间基属的青岛炼化催化裂化油浆(QD-FCC油浆)以3~5环芳烃为主,而石蜡基属的兰州炼化催化裂化油浆(LZ-FCC油浆)以2~4环芳烃为主,石蜡基属LZ-FCC油浆的总饱和碳及环烷碳分率大于中间基属QD-FCC油浆。2种油浆中三环芳烃主要是渺位缩合的菲类和氢化苯并蒽类化合物;四环芳烃以渺位缩合的苯并蒽类化合物为主,且含有部分迫位缩合的芘类化合物;五环芳烃以迫位缩合的苯并芘类化合物为主,石蜡基属LZ-FCC油浆中的五环芳烃含量远远小于中间基属QD-FCC油浆。
-
-
张占全;
雷俊伟;
王燕;
赵亮;
刘坤红;
李荣观;
侯远东
-
-
摘要:
以直馏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选用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与柴油缓和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复合催化体系,采用固定床双反应器串联、一次通过工艺进行加氢裂化转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直馏柴油加氢裂化多产乙烯裂解原料过程中,若能将重石脑油馏分中低于90°C的轻组分,以及柴油馏分中高于250°C馏分段分离出来,可有效提高乙烯裂解原料的品质。在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高十六烷值柴油过程中,与大于220°C馏分相比,200~220°C馏分的密度和链烷烃质量分数较低,收率约为前者的16.4%;200~220°C馏分单环芳烃质量分数较高,可以作为回炼组分用以提高汽油中芳烃质量分数。
-
-
靳爱民
-
-
摘要:
受细胞中大分子的酶解启发,Ames实验室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纳米结构催化剂,可以通过选择性加氢裂化将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其他聚烯烃分解成窄馏分柴油和润滑油。新开发的纳米催化剂由铂(Pt)核及周围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成的通道组成。长链聚合物可进入二氧化硅孔道直达Pt核活性中心。催化剂孔道的结构和尺寸能将纳米颗粒固定住,将长链聚合物链断裂成大小均匀的短链终端回收产品。
-
-
冯祎;
孙昱东;
张帅
-
-
摘要:
以中间基属FCC油浆的抽出油为原料,采用实沸点减压蒸馏切割为每20?°C一个窄馏分,测量其密度、残炭和运动黏度等基本物性,并结合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以及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等考察了窄馏分中芳烃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沸点升高,窄馏分的密度、残炭、运动黏度均呈现递增趋势,沸点达420?°C后变化尤为明显;440?°C之前窄馏分中的芳烃主要以三、四环为主,其后五环芳烃含量急剧增加.FCC油浆中的芳烃具有较高的缩合度且芳环上仅含有少量较短的烷基侧链;油浆窄馏分中的杂原子化合物主要以硫化物和氧化物为主,氮化物和卤化物含量较低.
-
-
葛海龙;
仝玉军;
杨涛
-
-
摘要:
针对SIRUT渣油加氢工艺技术,利用超临界萃取方法对原料及沸腾床单元加氢生成油进行了分离与表征,剖析了沸腾床加氢过程中渣油性质、组成结构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沸腾床加氢反应的机理.与减压渣油原料相比,沸腾床加氢重油各窄馏分硫、氮、金属、残炭等性质均出现显著降低,氢碳原子比由1.75~1.50增加至1.86~1.62,表明沸腾床对劣质渣油具有较好的加氢效果;加氢重油各窄馏分相对平均分子质量由600~1000降低至500~860,较大幅度减小,说明沸腾床加氢的同时发生了裂化反应,实现了重油的轻质化.从结构参数分析结果来看,沸腾床加氢裂化主要是芳香环侧链发生了断裂而产生了短链的轻质油品,但所产生芳香环系缩合度参数HAU/CA平均值由0.76降至0.69,结构缩合性更强,芳香环系取代率更低,后续加工难度较原料有所增加.
-
-
-
程薇
-
-
摘要: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Ames实验室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的催化材料,能将线性聚乙烯(PE)转化为窄馏分的液态烃,可用于生产润滑油和用于制造表面活性剂的中间体蜡。阿贡/Ames团队和来自学术界的合作者将纳米大小的Pt颗粒固定在比其大一个数量级(100 nm)的钛酸锶(SrTiO3)纳米长方体上,构建了这种催化剂。之所以选择钙钛矿结构的SrTiO3,是因其在裂化PE中C-C键所需的较高温度和压力下能保持稳定。
-
-
-
曲涛;
宋乐春
-
-
摘要:
对溶剂脱沥青装置原料进行了窄馏分分离,并对窄馏分进行基本性质分析、质谱分析以及平均结构参数计算,研究了轻脱沥青油残炭值过高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窄馏分收率的增加,烷烃含量减少,芳烃含量增加,氢碳原子比逐渐降低,硫含量、氮含量、金属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和残炭值均呈现递增趋势.收率为21.6%~27.7%的窄馏分,它的残炭值大幅增加是导致轻脱沥青油残炭值过高,进而限制轻脱沥青油收率的主要原因;具有较多支链的低缩合芳烃含量的明显增加,是造成窄馏分残炭值过高的主要原因.
-
-
罗铭芳;
李鑫钢;
高晓凡
- 《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
| 2003年
-
摘要:
提出以乙烯抽余油为原料,同时生产窄馏分6溶剂油和120溶剂油的工艺流程方案,并分别以原料组成数据和蒸馏数据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装置进行模拟计算,确定了6溶剂油的适宜馏程为60~85°C,并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对于窄馏分溶剂油装置,基于蒸馏数据采用虚拟组分切割的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的产品收率误差很大,对于同类装置的模拟,必须以原料组成数据为基础.
-
-
史权;
李瑞丽;
许志明;
徐春明;
刘玉超
- 《中国石油学会第四次石油炼制学术年会》
| 2001年
-
摘要:
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及质谱等手段,系统分析了独山了催化裂化油浆及其窄馏分的组成,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油浆具有平均分子量较小,密度小,残炭值低等特点,独山子油浆氢碳原子比和饱和烃含量较一般油浆高.利用色谱/质谱分析油浆超临界萃取窄馏分中的胶质组成,发现咔唑系、苯并咔唑系化合物和短侧链稠环芳烃是油浆胶质的主要成分.
-
-
-
- 《第七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为探索从沈北/大庆减压渣油生产微晶蜡的可行性,利用超临界萃取分馏技术,对沈北/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分离与评价.亚临界及超临界条件下得到的窄馏分的各种性质均表现出较好的规律性,但亚临界条件下得到对应收率的馏分蜡含量更高,选择性更好.对沈北/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亚临界丙烷萃取分馏,以窄馏分为原料,通过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制得微晶蜡,对微晶蜡的碳数分布、平均分子结构进行了测定与表征.由沈北/大庆减压渣油可以制备75~95号微晶蜡,微晶蜡潜含量约为10%;微晶蜡的平均碳数分布在57~110之间,氢碳原子比在1.90~2.02之间;微晶蜡组成以长链异构烷烃为主,由中间馏分制得的微晶蜡中含有少量环烷烃结构,芳香环结构只出现在由重馏分制得的微晶蜡中,并且只有一个芳香环.
-
-
朱军;
赵良
- 《全国电网变压器油技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对陆比原油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并与大庆油进行比较,主要包括原油评价和变压器油评价两部分,对陆比原油、窄馏分、石脑油馏分、3号航煤馏分、柴油馏分、润滑油馏分、催化馏分、渣油馏分和变压器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与生产极为密切和有意义的结论.
-
-
赵锁奇;
Bryan D.Sparks
- 《中国石油学会第四次石油炼制学术年会》
| 2001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种石油渣油超临界流体萃取窄馏分及其萃取残余物中硫化物类型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没有发现亚砜和砜类硫的存在,得到了硫醚、噻吩类型化合物的定量分布规律,随馏分变重,噻吩含量增加,硫醚占总硫的比例下降.加氢裂化和灵活焦化渣油的硫类型分布表明加氢可使可溶质中的硫醚完全脱除,噻吩仅能部分脱除,焦化只能脱除部分硫醚,噻吩含量相对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