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质油

重质油

重质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64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68536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石油石化节能减排技术交流大会、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等;重质油的相关文献由140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春明、杨朝合、赵锁奇等。

重质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8536 占比:99.87%

总计:268879篇

重质油—发文趋势图

重质油

-研究学者

  • 徐春明
  • 杨朝合
  • 赵锁奇
  • 陈坤
  • 刘东
  • 王宗贤
  • 郭爱军
  • 许志明
  • 王奎
  • 刘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藏军; 李永春; 姜春宇; 石飞; 周立业
    • 摘要: 针对石臼坨凸起西南缘Q31区块馆陶组油藏录井气测仅见高含量的C;烃组分,不含其他烃组分的特殊地质现象,利用常规原油物性、族组分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资料,探讨研究区馆陶组油藏的基本地化特征、原油菌解过程及甲烷气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馆陶组重质油为成熟油,在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导致稠化,并且在稠化过程中,原油降解气以油藏伴生甲烷气(溶解气)的形式产出,当钻头钻开储集层时,地层能量快速释放而造成录井气测仅见高含量的C_(1)烃组分的现象。研究认识对于油藏开发方案制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王小伟; 章群丹; 田松柏
    • 摘要: 原油特性与工艺路线相匹配是炼油厂最大化生产大宗石油化工原料的重要途径。针对典型原油加工路线,就适宜于生产大宗石油化工原料的世界主要油区原油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采用<350°C馏分收率和链烷烃含量2种性能比较原油直接裂解性能时,中东地区原油是生产乙烯的较理想原料。构建由链烷烃、一环环烷烃和一环芳烃组成的裂化指数,对减压馏分油的催化裂解性能进行比较,发现来自北非、亚太等地区的原油是生产丙烯同时兼顾芳烃的较好原料。针对以加氢裂化为核心工艺的多产芳烃加工路线,以残炭和金属含量对渣油加氢工艺进行优选,表明南美地区渣油需采用浆态床加氢工艺加工,中东地区渣油采用沸腾床加氢工艺加工较好,亚太、非洲地区渣油可采用固定床加氢工艺加工。
    • 寇悦; 陈宇; 叶黄凡; 王庆宏; 陈春茂
    • 摘要: 某重质油炼化企业采用“物化单元(隔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biofilter,BAF)+水解酸化(hydrolysis acidification,HA)+缺氧/好氧(anoxic/oxic,A/O)+好氧-膜生物反应器(oxic-membrane bioreactor,O-MBR)+催化臭氧氧化(catalytic ozonation,COP)”工艺处理含盐污水。本文采用GC-MS结合FT-ICR MS高等仪器的分析手段,对污水处理工艺全过程的有机污染物降解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BAF单元主要去除的是小分子有机酸类、酯类和醛酮类等易降解化合物;HA单元基本未发挥降解作用;A/O单元能大幅度去除O_(2)类化合物,并能完全降解N_(1)O_(2)S_(1)类化合物;O-MBR单元未能完全降解的O_(3)S_(1)类和N_(1)O_(3)类化合物在COP单元被完全矿化;最终出水残留COD的构成主要是大分子饱和脂肪酸和高缩合度环烷酸类化合物。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评价与优化提供依据。
    • 孙昊; 范喆; 韩伟; 杨清河; 邵涛
    • 摘要: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重质化趋势不断加剧,常规重质油加工技术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活化手段,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短、碳排放低等优势,为重质油高效加工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围绕制备乙炔、碳纳米材料、合成气及加氢产物等应用方向,介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重质油加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重质油及其模型化合物在不同反应体系的转化规律、调控方法和反应机理,总结现有低温等离子体重质油加工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探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对该技术规模化应用提出建议。
    • 刘云飞; 刘乔; 刁广智; 文凤琴; 刘佳
    • 摘要: 为明确氮气辅助蒸汽驱中各注采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优选最佳注采方案.以JY油田J2区块的11-12井组为例,采用CMG数值模拟软件的STAR热采模块,通过模拟各种氮气辅助蒸汽驱方案,分别评价了注气量、采注比、蒸汽干度、注汽(气)速度及油藏特征参数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并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获得了最佳注采方案.结果表明:氮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氮气注入段塞的体积应小于0.6HCPV,采注比以1.4左右为宜,氮气段塞注入前,蒸汽干度越高越好,而氮气段塞注入后,蒸汽干度控制在50%以上,提高注汽(气)速度以提高采油速度.最优注采参数组合为氮气注入体积0.2HCPV,注入速度为140 m3/d,采注比为1.6.试验井组开展氮气辅助蒸汽驱后单井平均产油量从1.8 m3/d提高至5.9 m3/d,单井平均含水率由97.2%下降至67.8,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为重质油藏开展氮气辅助蒸汽驱提供了参考依据.
    • 石欣; 张尧; 高磊; 杜宁; 张生娟; 时肖栋; 高亚男; 陈刚
    • 摘要: 以四种不同的重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方法与探索实验法分别对重油密度进行测定,验证探索实验法测定重油密度的可行性.考察了油品加热时间、搅拌方式、固含量等因素对重油密度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仪器准确度方面,标油不同温度时密度与给定标准值偏差均很小,试样1高温密度法与GB/T 2013—2010测定值、高温密度法20°C计算值与GB/T 13377—2010测定值偏差均很小;在实验测定影响因素方面,测定试样范围为固含量小于0.41的重质油.使用探索实验法测定重质油密度比现有国标方法更为快速,准确度及精密度更高.
    • 赵丽信; 石欣; 李媛媛; 王艳红
    • 摘要: 根据GBT17144-1997《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微量法)》对重质油残炭含量进行测定.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标准中规定的两种规格样品管所测定的结果有所不同,为确定样品管的选取,研究者通过多次对比实验,讨论2种样品管测试结果的差异,并探究样品管选取与实验数据的相关性,从而选出适合测定所选取油品残炭含量的样品管.
    • 朱根权; 汪燮卿
    • 摘要: 回顾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重质原料制轻烯烃的催化裂化家族工艺的发展过程.这些技术与催化裂化工艺的不同在于其采用了新的工艺设备布置和特殊配方催化剂.催化裂化家族工艺主要包括以重质油为原料多产丙烯的催化裂解(DCC-Ⅰ)技术、多产丙烯兼顾生产优质汽油的催化裂解(DCC-Ⅱ)技术,最大量生产优质汽油和液化气(MGG)技术、用常压渣油最大量生产优质汽油和液化气(ARGG)技术,提高柴油并多产气体烯烃和液化气(M GD)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提高异构C4和C5气体烯烃产率(M IO)技术,以重质油为原料最大量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CPP)技术,选择性催化裂解(MCP)技术、增强型催化裂解(DCC-plus)技术、高效催化裂解(RTC)技术.介绍了这些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的过程及结果,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为炼油向化工转型提供参考.
    • 方玉虎; 郭彦新; 康徐伟; 李琦; 李生鹏
    • 摘要: FCC油浆与煤共炼就是浓度大约为35%~50%,煤粒径为200目以内的煤与重油(常减压渣油、催化油浆、煤焦油等)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在15~22 MPa压力和450~470°C高温和氢环境的条件下,加入催化剂,同时加氢裂解制备轻、中质油及少量烯烃、气体的主要工艺方法.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中试试验结果表明FCC油浆与煤共炼煤的转化率在77%以上,液体收率在72%以上,氢耗在8%以下,装置运行稳定.
    • 胡晨晖; 鲁海鸥; 黄英鑫
    • 摘要: 近年钻井在乌石凹陷北部斜坡带流沙港组发现一系列重质油藏.根据原油的族组分、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和甾萜烷烃类生物标志物特征等化验资料,综合研究了本地区重质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分析了重质油的成因.结果 表明生物降解作用对油质变重有一定的贡献,但区域性盖层缺失引起的油气的运移-聚集分异作用才是原油变重的主要原因.重质油成因的研究对后期的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