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
海拉尔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0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368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世界地质、西部探矿工程、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海拉尔盆地的相关文献由98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立、陈守田、任延广等。
海拉尔盆地
-研究学者
- 刘立
- 陈守田
- 任延广
- 任战利
- 王建民
- 万传彪
- 崔军平
- 朱德丰
- 卢双舫
- 李军辉
- 庞雄奇
- 蒙启安
- 高玉巧
- 刘志宏
- 张吉光
- 曲希玉
- 李春柏
- 霍秋立
- 冯子辉
- 陈均亮
- 彭威
- 李忠权
- 李敏
- 邓海
- 乔秀云
- 侯艳平
- 刘杰烈
- 吴河勇
- 吴海波
- 张民志
- 李占东
- 王江
- 申家年
- 邵龙义
- 刘剑营
- 吕延防
- 吴相梅
- 姜洪福
- 崔凤林
- 张宏
- 张新涛
- 张晓东
- 曹瑞成
- 杨旭
- 林春华
- 柳行军
- 汪振英
- 王丽岩
- 王伟明
- 申文静
-
-
张艳;
薛云飞;
卜春阳;
刘学生;
李倜;
张昕;
金玉东;
万传彪;
孙跃武
-
-
摘要: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盆地北部Hong-5井1631~2270m井段8块样品的孢粉鉴定数据,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Protoconiferus-Perinopollenites孢粉组合,其特征为裸子植物花粉百分含量(82.29%~93.08%)远高于蕨类植物孢子百分含量(6.92%~17.71%),Protoconiferus和Perinopollenites百分含量高是本组合的突出特征,出现了下伏塔木兰沟组没有的早白垩世孢粉类型Cicatricosisporites、Aequitriradites、Pilosisporites、Maculatisporites、Fixisporites、Exesipollenites、Jiaohepollis、Erlianpollis和Parvisaccites等,可作为邻井地层对比的孢粉地层学标准。组合中早白垩世孢粉特征分子数量虽然较低,但类型较丰富,同时古松柏类花粉类型多样,百分含量高(6.62%~24.22%),海金砂科分子类型尚未达到多样化且百分含量低,可确定其地质时代为Berriasian—Valanginian期。Hong-5井1631~2270m井段孢粉组合特征可与Hong-6井铜钵庙组上部的孢粉组合对比,因此该井段可划归到铜钵庙组,解决了该井段地层层位归属问题。
-
-
付广;
沙子萱;
赵凯
-
-
摘要:
为了研究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油气分布规律,在深层油气“中转站”(所谓油气中转站是源岩内和外已聚集的油气分布区,可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油气来源)中转油气机理及有利部位研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白垩统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分布区和南屯组顶部泥岩盖层不封闭区,确定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分布区,结合输导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深层油气中转站向浅层中转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对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地区,少量分布在其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控制着苏德尔特地区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与分布,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处或附近尚未钻探部位应是该区大磨拐河组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
-
贾甄甄
-
-
摘要:
火山岩油气藏因其特殊性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酸性火山岩是其重要的油气储层。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火山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研究并不彻底。以海拉尔盆地为例,并采用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有效面孔率定量测量等实验方法对原生和次生两种成岩作用下形成的储集空间及其对储集空间储集能力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对酸性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
程泽宇;
边伟华;
陈崇阳;
杨卓龙;
高航;
王璞珺
-
-
摘要:
海拉尔盆地深层侏罗系含火山岩地层是现今油气勘探重点。笔者以海拉尔盆地嵯岗隆起火山岩为例,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认其形成时代和地层序列,讨论其构造背景,并与盆内深层火山岩地层进行初步对比。根据测年结果和前人研究,将嵯岗隆起侏罗系火山岩划分为2期:中—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168~156 Ma)和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157~144 Ma),分别对应海拉尔盆地盆内塔木兰沟组下段(166~157 Ma)和塔木兰沟组上段(156~148 Ma)。火山岩SiO_(2)含量介于57.73%~71.07%之间,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岩和钾玄质岩;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异明显;酸性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中基性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综合研究表明,嵯岗隆起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中,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岩石圈伸展有关。
-
-
孙同文;
王芳;
王有功;
李军辉;
姚诗华;
李冰妮;
成镱娜;
刘敏华
-
-
摘要:
贝西南地区是目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含油性较好的重点勘探区块,为查明油气运移对成藏的影响,采用以油气来源分析为基础、以油气分布特征为指示、以运移数值模拟为约束、以地球化学示踪为佐证的“四位一体”油气运移路径综合确定方法,对研究区南屯组的油气运移路径和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有3组油气运移路径,一是由贝西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贝西斜坡侧向运移;二是由贝西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呼和诺仁构造带运移;三是由贝西北和贝西南次凹向呼和诺仁构造带汇聚的油气,沿构造脊和断层走向向西南部运移。在明确运移路径基础上总结出3种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沿构造脊及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同向断阶“阶梯状”运移模式和反向断阶“牙刷状”运移模式,各种运移模式控制的油气富集部位和油藏类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有利区优选和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吴根耀;
朱德丰
-
-
摘要:
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下白垩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一段沉积中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和湖底扇相。基于各类沉积相主要特征的总结及其与邻区凹陷的对比,发现乌南次凹沉积–构造演化的两大特点。空间上它是一个极不对称的盆地。西侧有乌西断裂带长期强烈活动,控制了乌西断阶和中央深凹带形成,深湖半深湖和湖底扇的规模相对较大;东侧却是宽缓的稳定斜坡,长期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时间上,乌南次凹的断陷阶段可延续至大磨拐河组一段沉积期,并可细分为4幕:初始伸展–裂陷幕(铜钵庙组沉积期)、主伸展–裂陷幕(南屯组一段沉积期)、再次伸展幕(南屯组二段下部沉积期)和末次伸展幕(大磨拐河组一段上部沉积期)。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期是次凹演化的断–坳转换期。
-
-
贾进华;
陶士振;
方向;
侯艳平
-
-
摘要:
为揭示东北地区侏罗系火山—沉积序列与储盖组合等地质特征,进一步评价深层油气勘探潜力,本文基于勘探现状,利用露头调查、钻测井对比、岩芯观察、结合地震解释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侏罗纪盆地构造背景,认为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和盆地性质.早—中侏罗世为受控于蒙古-额霍茨克造山作用的挤压型断陷-坳陷盆地,受到了后期构造的强烈改造.晚侏罗世为陆内伸展环境下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断陷盆地.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频繁,形成广泛分布的火山—沉积序列.海拉尔盆地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发育典型火山—沉积序列,以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为特征,表现为砂泥岩—中酸性火山岩—砂泥岩—中基性火山岩序列.岩石组合在不同凹陷单元差异性较大,中部凹陷带以火山岩和砂泥岩为主,外围凹陷以火山岩和砂砾岩为主.火山—沉积序列的岩性复杂,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有"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砂砾岩"3类岩性储层,储层物性普遍较低,总体属于中低孔极低渗储层-致密储层.依据火山—沉积序列的不同岩石组合及油气显示情况,可识别出砂泥岩或砂灰泥岩储盖组合、火山岩内幕储盖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复合岩类储盖组合、基岩风化壳储盖组合等四大类九小类油气储盖组合.最有利储盖组合是与烃源岩毗邻的砂泥岩储盖组合,其次是火山爆发相-喷发相的火山碎屑角砾岩、凝灰岩与火山岩的储盖组合.火山—沉积序列发育中等较好的暗色泥岩烃源岩,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油气成藏条件较好.围绕中部凹陷带的红旗凹陷、乌尔逊北凹陷烃源岩分布区的最有利储盖组合,是侏罗系深层火山—沉积序列的主要勘探领域.通过该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火山—沉积序列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
王江;
陈沫;
王杰;
刘霜;
周豪
-
-
摘要: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含油砂体.针对含油砂体分布范围小、厚度薄、预测难的问题,通过地震匹配追踪分频处理,得到频率域的离散调谐地震数据体,其地震剖面波形特征清晰、能量增强、分辨率提高.应用优势频率分频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了铜钵庙断裂带南屯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三维轮廓和有利储层分布,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铜钵庙断裂带受东部物源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该技术的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规律,与钻井结果的吻合度较高.
-
-
杨旭;
彭威;
申文静;
李敬生;
杨楠
-
-
摘要:
海拉尔盆地赫尔洪德凹陷H井侏罗系塔木兰沟组发现的高产油流展示了该凹陷侏罗系的勘探潜力.目前对原油的来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有效预测油气藏和明确勘探方向,运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等分析指标,对塔木兰沟组原油、铜钵庙组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对H井铜钵庙组油砂、塔木兰沟组原油及南屯组一段、铜钵庙组、塔木兰沟组泥岩开展的族组分含量、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研究表明,塔木兰沟组原油与塔木兰沟组烃源岩各方面地化特征最为接近,正构烷烃呈单峰分布,主峰碳为nC21;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具有较高三环萜烷;规则甾烷构型均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反映出二者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而与铜钵庙组暗色泥岩及南屯组一段暗色泥岩对比性较差,亲缘关系不明显,因此,认为H井塔木兰沟组原油主要来自塔木兰沟组烃源岩.铜钵庙组油砂与铜钵庙组烃源岩各方面地化特征最为接近,正构烷烃呈单峰分布,低碳数占优,主峰碳为nC21;生物标志化合物中C30藿烷优势明显;规则甾烷构型均略呈反"L"字形分布特征,以C29为主;油砂与烃源岩成熟度相近,反映出两者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而与下部的塔木兰沟组烃源岩及南屯组一段暗色泥岩对比性较差,亲缘关系不明显,因此,认为H井铜钵庙组油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铜钵庙组烃源岩.
-
-
李春柏
-
-
摘要:
对海拉尔盆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油气勘探历程进行回顾,总结了各勘探阶段的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由此取得的重要勘探成果,将海拉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区域勘探油气发现阶段、构造油藏勘探突破阶段、断块-岩性油藏勘探增储阶段和多类型油藏勘探扩展阶段.多年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每次认识创新和思路转变,都给勘探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复杂断陷盆地地震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物探成像精度,为复杂构造区深化认识奠定了基础;原型盆地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凹陷内的构造带对油气运移和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明确主洼槽、断裂和构造控藏规律,是引领勘探方向的基础和关键;对洼槽区—缓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可带来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领域及空间的拓展;地质理论认识的创新,是复杂断陷盆地拓展勘探领域持续发现的根本途径,这些对于今后的勘探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
-
-
皇甫玉慧;
Huangfu Yuhui;
Kang Yongshang;
康永尚;
Deng Ze;
邓泽;
Chi Hai;
池海;
Wang Danhua;
王单华;
Jiang Shanyu;
姜杉钰;
S
- 《2018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海拉尔盆地旧桥凹陷是重要的低煤阶区,但勘探程度较低,煤层气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认识不足,制约了开发实践.为查明该区煤层气的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富集成藏模式,从煤层煤质煤阶特征、煤层厚度、等温吸附特征以及生气条件和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旧桥凹陷显微煤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煤岩演化程度低,处于低煤阶褐煤演化阶段;煤层厚度21.6~74.3m,单层0.7~22.49m;煤岩兰氏体积2.63~19.68m3/t,平均值为7.18m3/t;煤层气含量0~3.23m3/t,大磨拐河组含气量明显大于伊敏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煤层气主要为原生生物气,缺少次生生物气补给或补给较少;潜水面较深,700m以下煤层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层;同时,下一步勘探工作应对该区是否有次生生物气形成的问题加以重视.
-
-
刘艳杰;
丛培泓;
张吉光;
孟丽辉;
齐昆博
- 《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针对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基岩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应用沿层地震属性、相干体沿层切片、频谱分解技术、多维地震属性参数综合分析等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开展基岩储层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贝中次凹布达特群储层主要分布于基底断裂发育带及其附近隆起带,其形成受构造断裂作用和风化作用双重影响,与地质认识及钻探成果吻合.研究结果对海拉尔盆地及具相似地质条件的其它地区潜山油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
LIU Qing;
刘庆;
YANG Zheng-yong;
阳正勇;
ZHOU Wen-bo;
周文博;
CAI Jian-fang;
蔡建芳
- 《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海拉尔盆地属于中亚—蒙古古生代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是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式、断陷—坳陷的内陆型盆地,属于外乌拉尔—蒙古地浸砂岩型铀成矿域的组成部分.贝尔湖坳陷是海拉尔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坳陷东部为巴彦山隆起,西部为嵯岗隆起.坳陷基底由侏罗系火山岩、古生界浅变质岩以及华力西期、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坳陷沉积盖层包括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上白垩统青元山组以及新近系呼查山组和第四系.其中伊敏组、大磨拐河组埋深相对较浅,是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暗色含煤沉积建造,其形成的灰色河道相砂体富含炭化植物碎屑,是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层位.盆地边缘以及坳陷两侧隆起分布的火山岩、花岗岩为铀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同时坳陷具备完整的补—径—排地下水水动力系统,隆起形成构造天窗更利于含铀含氧水的渗入,形成层间氧化带;坳陷所含的油气、煤层气等还原流体沿断裂上升,为铀成矿提供了丰富还原剂;前人已在坳陷内发现有铀异常矿化显示.总之,贝尔湖坳陷具有有利铀成矿地质条件,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值得进一步工作.
-
-
陈崇阳;
高有峰;
吴海波;
瞿雪姣;
刘志文;
白雪峰;
王璞珺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海拉尔盆地由于盆内钻井取心条件的限制,其含火山岩系地层的划分缺少年代学依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盆内各期火山作用的时代及其与大兴安岭地区的对比关系不明确;2)中生代火山岩与基底变质岩之间还存在一套广泛分布的火山—沉积岩组合——布达特群,其准确时代是多少不清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海拉尔盆地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对海拉尔盆地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海拉尔盆地首次测得精确的晚三叠世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214.4±4.3Ma),证实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确实存在晚三叠—早侏罗世的火山岩,而原布达特群中的中—晚石炭世(320-290Ma)火山岩和花岗岩应该划归到基底;海拉尔盆地火山作用可以划分为4期:分别为中—晚石炭世基底火山岩(320-290Ma)、晚三叠—早侏罗世布特达特群火山碎屑组(224-197Ma)、晚侏罗—早白垩世塔木兰沟组(152-138Ma)、早白垩世铜钵庙组(128-117Ma)。2
-
-
王晓瑜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海拉尔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呼伦贝尔盟境内、大兴安岭西侧,盆地整体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约为44210km2,为晚中生代—古近纪的断陷-坳陷型叠合盆地.由于其地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关键部位,在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后,形成了现今具有两隆三坳的构造格局.自西向东为扎赉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海拉尔盆地以古生界和前古生界变质岩、岩浆岩和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岩作为基底,其中侏罗—白垩系为盆地内的沉积主体,白垩系下统自下而上分别发育,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以及青元岗组地层.
-
-
曾花森;
吴志峰
-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自Reed(1977)首次在风化的油砂中检出25-降藿垸以来,25-降藿垸一般被视为原油遭受强烈生物降解的指标.尽管如此,25-降藿垸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海拉尔盆地烃源岩中25-降藿烷的分布主要以C28/C29 25-降藿烷为主,其中C25 25-降藿烷在m/z 177质量色谱图上以双峰为典型特征,少数样品里含有C26-34完整的25-降藿烷。同一口井中不同埋深的样品的25-降藿烷的相对丰度往往与藿烷的相对含量有关;藿烷相对正构烷烃的含量越高,25-降藿烷的相对丰度也越高,这说明烃源岩中25-降藿烷与成岩早期的细菌活动有关。此外,与之前认为非生物降解的样品中25-降藿烷仅限于少数几个同系物的认识不同,在海拉尔盆地一些烃源岩样品中也检测到了相对高丰度且比较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且其分布特征与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非常相似,进一步说明25-降藿烷在原油生物降解之前已经存在。结合过去的研究,本研究认为,25-降藿烷并不一定是原油生物降解的产物,在特定环境下,成岩早期藿烷通过微生物脱甲基作用也能形成丰富的25-降藿烷。
-
-
于振锋;
程日辉;
赵小青;
孙凤贤
- 《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发育火山熔岩-正常碎屑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石类型。显微镜下描述和扫描电镜分析显示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包括熔结作用、机械渗滤作用、压实作用、脱玻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自生矿物转化和溶蚀溶解作用。其中,熔结作用、脱玻化作用以及凝灰质的溶蚀溶解作用为火山碎屑岩所特有的成岩作用类型。研究区具有成因联系的成岩共生组合主要有四类,分别是(1)微晶石英和微晶方解石;(2)石英的溶解与结晶:(3)自生白云母、蒙皂石、伊利石和绿泥石以及(4)沸石与自生长石。成岩序列可以分为熔结作用阶段、机械渗滤作用阶段、脱玻化作用阶段、凝灰质溶蚀溶解作用阶段、粘土矿物混层阶段、自生白云母阶段、沸石胶结阶段、颗粒强烈胶结阶段以及铁白云发育阶段。研究区下白垩统处于早成岩B期至晚成岩B期,主要为晚成岩A期。
-
-
-
鲍鲲;
朱玉宝;
张春堂
- 《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大庆油田海拉尔盆地结构破碎、断裂复杂,砂岩体储层内部结构在地震上反射特征不明显,难以有效识别储层,无法满足精细勘探及细分层精细构造解释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后数据的一种高频补偿方法,一种在叠后数据上基于原始叠加剖面频带控制的高频提升技术,进一步展宽频带,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满足小地质体和小型圈闭构造需求,并在海拉尔盆地乌南区块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