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砷化氢

砷化氢

砷化氢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化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633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职业卫生与病伤、中国有色冶金、化工安全与环境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湿法冶金工程技术交流会、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等;砷化氢的相关文献由536位作者贡献,包括宁平、李凯、王驰等。

砷化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 占比:1.4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2633 占比:98.51%

总计:12824篇

砷化氢—发文趋势图

砷化氢

-研究学者

  • 宁平
  • 李凯
  • 王驰
  • 王学谦
  • 宋辛
  • 宋阳
  • 张颖
  • 曾庆腾
  • 杜海燕
  • 王郎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宝良
    • 摘要: 在乙烯(或丙烯)聚合为聚乙烯(或聚丙烯)的反应过程中,首选高活性茂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可显著提高乙烯和丙烯的聚合效率。然而,这些催化剂也更容易受到砷化氢(AsH_(3))和磷化氢(PH_(3))等杂质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对痕量AsH_(3)和PH_(3)等杂质进行准确的检测,有助于烯烃生产者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这些杂质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亟需发展痕量AsH_(3)和PH_(3)等杂质的高灵敏检测方法。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将低浓度活性杂质与高浓度的基质峰有效分离.
    • 罗嗣兴; 王飞飞; 孙效轩; 刘凯; 司圳棋; 张琦; 孙士超; 陈达
    • 摘要: 设计了一种砷化氢发生分离吸收装置,利用该装置建立了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砷含量的分析方法。当反应溶液中硫酸浓度为0.80~2.0 mol/L时可以使砷化氢分离完全;当吸收液中硫酸浓度为0.085~0.175 mol/L时,显色液颜色较深而空白值较低;当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大于0.008%时可使砷化氢被完全吸收;当显色液中钼酸铵的质量分数为0.04%~0.05%时可以使砷与钼酸铵完全生成砷钼蓝且空白值低;当显色中硫酸肼的质量分数为0.001%~0.010%时可以得到较低空白。络合物显色液的稳定时间大于25 h。50 mL显色液中砷质量在0~50μg范围内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5。样品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n=10),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1%~101.7%。该方法可用于钢铁中砷含量的测定,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和选择性好等特点。
    • 王学谦; 谢怡冰; 宁平; 王郎郎; 林奕龙; 黄红旗
    • 摘要: 非常规大气污染物砷化氢(AsH3)主要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冶炼、磷化工、煤化工、石油加工炼制等行业,其特有的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0世纪初,国内外一直鲜有关于砷化氢去除的研究,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砷化氢的毒性性状、迁移转化和去除机制开展了研究.由于砷化氢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早期的去除方法主要为氧化性溶液吸收法,目前国内仍采用此方法,后来又相继出现直接燃烧法和催化分解法.然而,这几种方法都存在能耗大、工艺复杂等缺陷.研究者们致力于寻找一种更合理的砷化氢去除方法.对比一些结构不规则、比表面积小的传统吸附剂,改性吸附剂具有三大优势:(1)通过化学吸附、催化氧化等多种途径去除砷化氢,效率高、成本低;(2)对目标污染物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3)砷化氢的反应产物能被稳定吸附在改性吸附剂上,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在较高效率的改性吸附剂中已获得成功应用的载体材料包括活性炭、介孔氧化铝和各类分子筛等.其中铜基改性活性炭吸附剂的研究应用最早;钯基改性介孔氧化铝是目前抗毒稳定性最强的改性吸附剂;公认的21世纪"革命性材料"——石墨烯也被改性并应用于砷化氢的去除研究.近几年的研究工作将负载双金属协同作用、载体优化等手段引入改性吸附剂的制备中,实现了改性吸附剂的晶体结构规整化和表面化学活性优化,为砷化氢去除效率的再次突破性提高提供了可能.此外,除研究改性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和去除性能外,研究者们主要在选择合适的活性组分和载体材料组合制备工艺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充分发挥改性吸附剂高效去除能力优势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工业适应性.目前,已有几种改性吸附剂应用于工业排放废气中砷化氢的净化处理.本文总结了砷化氢的主要工业来源和排放后的迁移转化过程,综述了吸附法脱除工业废气中砷化氢研究进展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现状;指出虽然改性吸附剂去除砷化氢技术可行,可为工业上高效去除砷化氢废气提供新思路,但是依然存在吸附剂工业推广方面的经验较为欠缺、相关研究较少等问题.随着国家对砷化氢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一些更高效、经济和环保的改性吸附剂将会成为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 闫闯; 李迅羽; 赵素云; 单红飞
    • 摘要: 以活性炭为载体,硝酸铜为浸渍液,通过在浸渍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制备了催化裂化汽油脱砷剂.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含量对脱砷剂性能的影响,同时对脱砷剂的使用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提高脱砷剂的脱砷效果,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比加入乙醇的脱砷效果更好;当EDTA与铜离子摩尔比为1∶4.1时,生成的Cu2+ 1O晶粒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性最好,制备的脱砷剂可使出口砷体积分数小于3× 10-9;提高空速会使出口砷体积分数上升,适宜的空速为2.0h-1;原料油中的水与砷化氢在脱砷剂表面形成竞争吸附,从而降低脱砷剂的脱砷精度,因此需要控制原料油中的水含量.
    • 曹华珍; 舒燕翔; 张煜峰; 单海鹏; 郑国渠
    • 摘要: 采用CHI660A电化学工作站测定了As(Ⅲ)盐酸体系中扫描伏安曲线和阴极极化曲线,研究了柠檬酸铵与Sb(Ⅲ)对阴极反应动力学参数nα值和表观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铵的加入,不仅使AsH3还原的传递系数nα值降低,抑制AsH3的析出,同时,还降低了As(Ⅲ)还原为As的传递系数,升高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阻碍了砷的还原.而Sb(Ⅲ)的加入不仅抑制了AsH3的析出,而且增大了As(Ⅲ)还原为As的nα值,降低表观活化能,即Sb(Ⅲ)的加入促进单质As的还原.
    • 刘咏梅
    • 摘要: 目的 分析13例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例的诊治过程,为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提出合理建议.方法 对近期在我科诊断的3起13例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总结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5例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砷化氢中毒,8例诊断为职业性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其中11例(病例3~13)治愈,1例(病例1)合并脑梗死,1例(病例2)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 应加强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 闫闯1; 李迅羽1; 赵素云1; 单红飞1
    • 摘要: 以活性炭为载体,硝酸铜为浸渍液,通过在浸渍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制备了催化裂化汽油脱砷剂。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含量对脱砷剂性能的影响,同时对脱砷剂的使用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提高脱砷剂的脱砷效果,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比加入乙醇的脱砷效果更好;当EDTA与铜离子摩尔比为1∶4.1时,生成的Cu2+1O晶粒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性最好,制备的脱砷剂可使出口砷体积分数小于3×10-9;提高空速会使出口砷体积分数上升,适宜的空速为2.0h-1;原料油中的水与砷化氢在脱砷剂表面形成竞争吸附,从而降低脱砷剂的脱砷精度,因此需要控制原料油中的水含量。
    • 曲建翘1
    • 摘要: 2017年10月27日,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砷和无机砷化合物属于Ⅰ类致癌物。2018年5月24日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推出迄今为止关于生活方式和癌症预防的最全面和权威的报告。该报告介绍了关于饮食营养、体重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是如何影响癌症风险的最新研究。
    • 王旭
    • 摘要: 砷化氢尾气处理装置主要用于掺杂、外延、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沉积和砷化稼晶体生长等工艺过程,然而由于它是一种剧毒性气体,8h工作区内空气中的最高允许含量仅为5/10-8,因此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尾气处理.本文对于砷化氢尾气处理装置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为以后的具体工作起到实际的参考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