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0-12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百草枯又名克无踪、对草快,化学名为1,l-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其分子式为C12H14N2,纯品为白色晶体。300℃上分解,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低分子量的醇类,不溶于烃类溶剂。在酸性、中性溶液中稳定,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其商品为深绿色有气味的液体。百草枯是速效接触型灭生性除草剂。对植物绿色组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由英国上世纪50年代开发,60年代初期投入使用,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仅次于草甘膦的最受群众欢迎的除草剂之一。使用遍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黑龙江农垦首先从英国进口百草枯进行使用,198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它在中国的日益推广使用,使用量逐步扩大。然而百草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己成为了社会问题。百草枯对人、富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较高。百草枯也是环境和农产品残留物中需要检测的重要物质之一。其高毒性与广泛应用性,使得建立快速、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测定百草枯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现将百草枯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百草枯染毒大鼠模型中百草枯在血浆和脏器组织中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百草枯染毒大鼠组织毒物含量与脏器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9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观察染毒后不同时间点百草枯在血浆和脏器组织中的动态变化,同时留取肺、肾、肝、心、脑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和肺组织羟脯氨酸测定。结果:百草枯染毒后不同时间其在血、肺、肾、肝、心、脑分布及含量有明显差别,在肺、肾中较高,在脑组织中较低但存在时间较长。染毒大鼠各脏器损伤病理变化不同,以肺组织损伤最为严重,脑组织损伤最小;肾、肝、心组织损伤有逐步恢复趋势,而肺组织损伤逐渐加重。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也逐渐增高。结论:百草枯染毒大鼠不同组织在不同时间点其毒物含量不同,百草枯在组织内含量越高,其损伤就越重。百草枯在肺内完全消除后,肺损伤仍可继续发展。
  • 摘要:近年来,我国化学事故呈上升趋势,有毒有害气体引起中毒性呼吸系统疾患较多,同时百草枯误服或自杀口服中毒病例屡见不鲜。它们常导致急性化学性肺损伤。许多危重伤员因急性化学性肺水肿救治不及时而死亡。常见的引起急性化学性肺损伤的毒物有刺激性气体:如硝酸、盐酸、硫酸、氯气、一氧化碳、光气、硫化氢、氰化氢、芥子气、路易氏气等,以及目前在我国致死率极高的杀虫剂百草枯。现将以上几种常见的急性化学性肺损伤的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对百草枯中毒大鼠上消化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组和治疗组,每组40只。染毒组与治疗组经口灌注体积分数为20%百草枯120mg/kg。2h后,治疗组经口灌注康复新液1.5ml,其后改为q8h等量给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次8只大鼠,分别于2、6、9、12、15d时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然后处死,取舌、食管及胃组织,应用伊红-苏木素(HE)染色观察组织粘膜的损伤情况。结果:在2、6、9d时,HE染色显示治疗组的粘膜损伤情况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对照组及治疗组相比较,模型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在12、15d时,HE染色显示治疗组的粘膜损伤情况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各组SOD活性及MDA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对百草枯中毒大鼠上消化道损伤的早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体内抗氧化酶SOD活性、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 摘要:一氧化碳中毒引起多器官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接诊2例特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现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长托宁)对百草枯急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0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100mg/kg百草枯染毒非治疗组(10只)、100mg/kg百草枯染毒+33μg/kg长托宁治疗组(30只)、100mg/kg百草枯染毒+66 μg/kg长托宁治疗组(30只)。两个治疗组于给药后的36h、72h、7d分别处死。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取肺组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小窝蛋白-1(Caveolin-1)表达、羟脯氨酸(HYP)表达,取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内皮素(ET)的检测。结果:病理学检查证实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复制成功。染毒非治疗组大鼠肺组织中MMP-2和HYP含量及血清和BALF中E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长托宁高低浓度治疗组的上述各指标较染毒非治疗组均下降(P<0.05);染毒非治疗组大鼠肺组织中小窝蛋白-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长托宁高低浓度治疗组的小窝蛋白-1表达均高于染毒非治疗组(P<0.05)。结论:长托宁可抑制百草枯染毒大鼠肺组织MMP-2和HYP的表达,提高小窝蛋白-1表达以及减少血清和BALF中ET含量,进一步减轻百草枯肺损伤。
  • 摘要:氯乙烯(VCM)是生产聚氯乙烯的重要原料,在塑料工业中应用广泛。VCM作为职业性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其致癌机制是通过中间活性代谢产物的烷化作用而导致遗传物质损伤,从而启动致癌过程。在毒理学研究中,检测细胞遗传损伤的常用方法很多,例如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胞质分裂阻断微核试验(CBMN)、彗星试验和基因突变试验等。
  • 摘要:研究资料表明,卵巢癌的发病都与雌激素调节和代谢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来严重,许多有雌激素效应的人工合成化合物被排放到环境中,这类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拟雌激素样作用,增加了体内雌激素的实际负荷量,以致使乳腺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与雌激素相关的肿瘤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五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属于溴系阻燃剂的一种被大量生产并用于聚合物中作阻燃剂,尤其在电器制造(电视机、计算机线路板和外壳)、建筑材料、泡沫、室内装潢、家具、汽车内层、装饰织物纤维等。本研究欲观察环境化合物五溴联苯醚对卵巢癌PE04细胞Bcl-2和Bax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五溴联苯醚雌激素活性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
  •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凋亡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细胞凋亡是一个形态学概念,对其形态的观察是研究凋亡的最基本方法。TUNEL法是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对完整的单个凋亡细胞核或凋亡小体进行原位染色,能准确地反应细胞凋亡典型的生物化学和形态特征。既往对培养细胞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细胞处理不外乎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贴壁细胞采取的细胞爬片,二是对悬浮细胞采取的收集细胞后涂片。在睾丸生精小管细胞共培养体系中既有贴壁的支持细胞又有悬浮的生殖细胞,为观察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凋亡的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生殖细胞凋亡发生机制奠定细胞形态学基础,探索出了直接在培养皿中对共培养细胞进行TUNEL染色的方法。
  • 摘要:铝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元素之一,约占地壳总量的8.8%。正常情况下,铝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铝矿不断地开采,铝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酸雨的形成增加了铝化合物的溶解度,自然环境中的铝浓度正在不断地增加。铝在机体内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是神经系统,大量研究表明,铝的过量接触和蓄积可能是导致老年性痴呆、透析性脑病和关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综合症等退行性病变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染毒实验方法探讨铝对神经细胞活性影响和对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 摘要:由于生产现场噪声的复杂性和噪声测最技术手段不完善的限制,准确测量评估工人的噪声暴露水平面临许多困难。本文将就基于工时记录的个体噪声暴露评估模型(task-based noise assessment model,T-BNAM)做一简要综述,它是指利用个人声暴露计测量工人从事典型工作任务时的噪声暴露水平(工作任务噪声暴露水平),结合工时记录数据,依据等能量原理公式计算工人全工作日个体噪声暴露。与个体暴露测量方法(直接使用个人声暴露剂测量)相比,它有以下优点:1、可直接利用工时记录表和工作任务噪声暴露数据估算每个工人的噪声暴露水平,不需要投入测量设备和噪声测量专业人员;2、可以识别高噪声暴露工种或工作任务,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措施防治噪声危害;3、工时记录可以为噪声防治工作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摘要:纳米颗粒主要指直径在lOOnm以下的颗粒物。与常规颗粒相比,纳米金属具有不同的化学,光学和结构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等方面,带来了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纳米金属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作用。随着金,银,镍,钛等纳米金属的广泛使用,人们接触纳米金属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同时,现有研究表明纳米金属引起氧化损伤,造成细胞毒性和炎症反应。因此,纳米金属对于机体毒性作用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在加工,运输,处理纳米金属过程中,呼吸系统是颗粒物进入机体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尚未报导有关纳米金属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病理损伤,但是大量实验研究发现纳米金属能够导致肺部炎症,影响功能,除此之外,肺部蓄积的颗粒物可能通过改变肺血屏障的结构和(或)功能,进入肺部微循环,进一步造成心血管危害,因而,纳米金属对肺部损伤的研究成为研究纳米金属毒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纳米金属对肺部细胞损伤和功能改变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评价某20万吨闪速炉阴极铜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方法:根据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结果,按照导则要求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工作岗位化学毒物合格率72.2%,粉尘个体采样合格率83.87%,工作地点粉尘合格率66.7%,噪声合格率87.5%;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金属化合物、SO2、硫酸雾、H2S、H3As、高温及热辐射等。结论:职业病危害关键点为精矿仓及备料岗位粉尘,双闪炉岗位金属烟尘及其化合物,硫酸车间SO2、废酸处理H2S,电解槽及净液岗位硫酸雾、H3As等;需完善职业卫生管理、防尘防毒、个人防护等措施。
  • 摘要:目的: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蓄电池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铅(铅烟、铅尘),硫酸,高温、高湿,噪声。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球磨机的尾部设置整体密闭式抽风除尘装置、车间顶部设置有轴流式风机进行通风;铸板机上部设置有密闭式排风装置、车间顶部设置有轴流式风机进行通风;和膏罐顶部设置密闭式排风罩、外连除尘设施,在车间顶部设置有轴流式风机;化成槽上方安装有酸雾处理器;切片机设置密闭式排风装置、磨片岗位设置侧吸式局部排风罩:在每个称片台设置侧吸式和下吸式局部排风装置、除尘净化装置;组装车间顶部设置有轴流风机进行通风。噪声设备加消声器、隔声、设置减震垫等措施来降低噪声。8个被检工种中3个工种(正板磨片工、负板磨片工、负板切片工)铅尘浓度超标;组装车间气焊工铅烟浓度超标;球磨操作工和铸板工噪声强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频谱分析均为高频噪声;高温和硫酸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结论:高温控制措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毒物、噪声防护措施大部分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相关要求。
  • 摘要:目的:为研究垃圾填埋场空气中污染物对职工的健康影响,本文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方法:对城市周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包括基本情况、工艺流程、有毒有害因素发生源及防护措施以及个人防护情况等,并对作业地点空气中硫化氢、氨、甲烷、三甲胺以及粉尘、噪声、高温及细菌总数等进行检测。结果: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存在较浓的臭气,中央填埋作业区垃圾填埋与覆土、铺膜操等为露天作业,每日约7小时;渗滤液处理作业主要包括设备的维修、运行、巡视与污水收集、管路维修等,每日工作10小时;作业人员均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发现:垃圾填埋场的铺膜作业区、中央填埋区及周边、推土机驾驶室以及渗滤液处理车间控制室、厌氧换热工房、渗滤液收集泵井和鼓风机等职工操作位和巡检位都可不同程度地检测出硫化氢、氨、甲烷、三甲胺、粉尘等,其中渗滤液收集泵井巡检位空气中硫化氢(最高值为23mg/m3)、甲烷(最高值为5100 mg/m3)的浓度超过卫生标准;各检测点的细菌总数均较高,最高达到1648 cfu/皿;中央填埋区高温测定WBGT指数为30.7℃,超过卫生标准要求;推土机操作位噪声强度达95.9 dB (A),超过卫生标准,其他渗滤液收集泵井和鼓风机等巡检位均可接触较高频率的噪声影响。 结论:垃圾填埋场作业职工可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硫化氢、甲烷、高温、噪声等超过卫生标准要求。因此,应加强以垃圾填埋气体治理和渗滤液处理过程作为填埋场的重点环节,做好以预防硫化氢中毒、中暑等为重点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同时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做好职工健康监护工作,缩短工人操作时间,为职工设置必要的卫生清洁设施和配备个体防护用品,以预防职业病和传染病的发生,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参加社会生产的人数日益增加。国际劳工局估计,2000年从事各类社会生产的妇女达到1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7亿。目前我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45%,已经高于《中国妇女发展纲(2001-2010年)》中确定的到2010年要达到40%的目标。女性在其一生中会遇到“月经期、孕期、分娩期、产褥期以及更年期”等不同的特殊时期,在这些时期,女性生理防御机能会暂时减弱,精力、体力、身体抵抗力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在这些时期不加以特殊保护,则会影响妇女及其后代的健康,进而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摘要:目前,我国职业性铅中毒仍占慢性职业中毒的首位。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铅是一种高毒物质,对人体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可产生毒性作用,导致铅中毒发生。铅作为蓄电池的主要生产原料之一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由于蓄电池厂企业性质不同,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企业对预防铅危害采取的防护措施可能存在差异。为此我们在无锡地区选择了1家合资企业和l家私营企业进行健康促进基线调查,分析了两种企业内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差异,为进一步开展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 摘要:2010年9月17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崔丽在“妇女与城市发展暨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五周年论坛”上表示:我国当前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统计现有流动人口2. 11亿,其中女性约1.05亿。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流动人口处于生命周期中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大约70%的人处于15—49岁年龄段)。毫无疑问,在中国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这些流动人口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而正因如此,流动人口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课题选择山东省流动女工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主要行业制药与电子行业,对流动女工的进行职业健康调查。
  • 摘要:“健康促进企业”试点项目为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部申请的所工作经费项目,北京、天津、江苏等省(市)的11家企业参加。通过文献回顾、基线调查、干预、评估、统计分析等步骤,了解试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和职业卫生管理情况,企业员工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态度现状和需求等情况,并针对性地在试点企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探索不同行业健康促进模式,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 摘要:近年来,我国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的患病率呈高发态势(高达20%-90%),几乎涵盖所有行业。汽车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生产活动存在负荷低、节奏快、重复高、强迫体位等不良工效学问题,由此导致的WMSDs已成为该行业汽车装配作业工人的主要职业卫生问题。为探讨汽车装配作业工人肌肉骨骼不适症状的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对北方某汽车制造企业的装配作业工人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 摘要:结晶型二氧化硅主要包括石英、方石英和鳞石英,石英是最普遍的一种晶型,而鳞石英和方石英是石英在高温下慢慢地转变产生的晶型体。在职业卫生领域各晶型的结晶二氧化硅被称为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是引起矽肺的主要原因,其含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是确定粉尘职业接触限值的依据,因此,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是粉尘监测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准确、便捷地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对评价粉尘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人员结构及来源区域的变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目新月异的发展,原有的职业健康监护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的网络管理要求。目前,职业性健康检查资质机构在资源配备有限而体检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2009年天津市卫生局组织天津市CDC与天津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出职业卫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基础软件,并在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推行使用,以积极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本行业内应用。基础软件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每家职业性健康检查资质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作流程都有各自的特点,人员设备配置也不尽相同,而现有的职业卫生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存在着功能不全,框架简单等缺陷。因此,难以满足每个单位职业健康检查管理要求。为此,需大幅改造和完善原有的基础软件系统,在此基础上重建相关工作流程,提高信息系统的方便性、可靠性和工作效率,重新构建一个实用性强的信息系统对职业健康检查信息进行管理。我单位在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管理系统(occupational physical examinationinformation system,OPEIS)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重建相关工作流程,使基础软件系统与职业健康检查流程更有效融合、流畅,提高软件的适应性。二是,按照国际IS0 9001质量管理标准进行了设计,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三是,探索下厂环境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经过半年的实践,重新构建的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良好,现予报道,兼与同行商榷。
  • 摘要:石化工人由于长期接触一些不良因素,如毒物、粉尘、噪声,以及工作和生活不规律和营养水平等,可引起机体内分泌紊乱,心身障碍,导致疾病或抵抗力的下降。为此,我们对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职业人群进行了心身健康状况的调查,重点了解石化工人心身障碍情况以及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 摘要:1979年,Karasek提出职业紧张模型并认为当工作要求较高而工作自主性降低时容易产生职业紧张。他将工作要求定义为压力源(例如工作负荷和工作表现),是员工实现工作成果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源,而工作自主性则是用来衡量员工在工作中运用技能,做出决定,分配工作任务方面所有用的自主权。1990年,Karasek和Theorell将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入到职业紧张的模型中,并将模型命名为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Job-Demands-Control- Support (JDCS) model)。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已经显示职业紧张影响着健康及健康相关行为的各个方面,如心血管疾病、抑郁、腰背痛、戒烟行为、放纵饮食、工作的表现和满意度等。
  • 摘要:目的:分析寻找砷化氢作业工人的尿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砷化氢中毒的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32例砷化氢作业工人的尿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详细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得回归方程lgY=0.551D1+0.281D2+0.665X7+0.059X8+0.005X3—2.279,决定系数调整R2=0.885,其中D1、D2代表工种的两个虚拟变量,X7代表砷化氢浓度,X8代表自觉症状,X3代表年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69、0.268、0.624、0.056、0.054。结论:回归方程表明砷化氢作业工人尿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种、砷化氢浓度,提示我们预防砷化氢中毒要做好高危工种工人的防护,控制好作业场所空气中砷化氢的浓度。
  • 摘要:目的:了解石化动力系统职业病危害状况。方法:对某石化动力厂作业环境进行调查:对动力厂807人(暴露组)、港口公司671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调查分析。结果:动力厂存在多个噪声、粉尘超标点;动力厂370名噪声接触者,检出听力下降29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石化动力系统存在多种较严重职业病危害,其中接触人数最多、危害最严重的是噪声因素。
  •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电镀添加剂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找出职业病防护措施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建议,指导企业进行持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基础上,采用检查表、检测检验法、风险评估等方法,对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氟化钠、铬酐、氯化镍、盐酸、硫酸、苛性碱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噪声。铬酐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氯化镍、氟化钠、硫酸、氢氧化钠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虽处于中等风险水平,但风险指数均较高。企业落实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后,工作场所铬酐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风险降为中等风险水平。结论:职业危害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不间断的过程,只有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才能及时找出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存在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以最终达到保护工人职业健康的目的。
  • 摘要:目的: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监督管理指标体系,进行长效规范的监督管理。方法: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指标由市级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初步拟订后,再组织8—10名专家,采用无记名打分,综合平均,确定各指标权重后得出。结果: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指标有接受委托、确定对象、确定项目、实施职业健康检查、出具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机构管理等6个方面25个指标。监督检查指标在2004年某市体检机构获得资质后1年及2008年机构资质延续时进行了运用,指标总体合格率2008年高于2004年,尤其是关键项的合格率,而一般项的合格率有所下降,提示工作量较大时加强管理的重要性。结论:已建立的该套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监督管理指标经实际运用,证实其指标是可靠的,方法是可行的,值得推广。但人员胜任特性的管理指标还有待探索完善。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参加社会生产的人数日益增加。国际劳工局估计,2000年从事各类社会生产的妇女达到1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7亿。目前我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45%,已经高于《中国妇女发展纲(2001-2010年)》中确定的到2010年要达到40%的目标。女性在其一生中会遇到“月经期、孕期、分娩期、产褥期以及更年期”等不同的特殊时期,在这些时期,女性生理防御机能会暂时减弱,精力、体力、身体抵抗力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在这些时期不加以特殊保护,则会影响妇女及其后代的健康,进而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摘要:由于我国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业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复杂,卫生防护设施简陋,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职业中毒风险较高,职业中毒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各类生产企业都存在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和潜在性。如果发生职业卫生突发事件,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和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及第一目击者的应急能力,将对突发事件的形成和转归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针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5个层次,强调企业做好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防控工作极为重要。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规范职业卫生管理与制度建设:建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与各项专业性工作;做好急慢性职业病危害事故预防控制,提高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企业应急救援设施的措施建设,定期维护、检修、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处于正常状态;开展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危机意识和现场处置能力,对预防、控制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和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项操作性强的工作。
  •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基乙酰胺引起肝脏毒性的特点及其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场所空气监测、尿样采集、健康监护等,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DMAC浓度、尿中甲基乙酰胺(NMAC)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经分析尿中NMAC浓度与空气中DMAC浓度相关(r=0.44,p<0.01),说明工作场所岗位DMAC浓度较高时,工人尿中NMAC浓度也较高;健康检查发现部分工人在接触DMAC第1年内发生肝功能异常。结论:二甲基乙酰胺短期暴露即可造成工人肝功能异常,尿中NMAC可作为DMAC接触工人的生物标志物。
  • 摘要:目的:了解某化工厂作业工人体内氟的实际水平。方法: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某化肥厂接触氟作业的449名工人和同地区无氟暴露的218名正常人班前晨尿氟浓度。结果:该化工厂接氟工人尿氟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尿氟浓度随工龄的增加呈增高趋势(P<0.05)。结论:该厂接氟工人尿氟超标较多,应加强防护,降低危害。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大鼠急性羰基镍中毒肾细胞DNA损伤程度、组织病理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急性羰基镍中毒的肾毒性及其中毒机理。方法:SPF级SD大鼠静态吸入染毒30 min,羰基镍的染毒剂量分别为20 mg/m3、135 mg/m3、250 mg/m3,250 mg/m3氯气染毒为阳性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在染毒后24h、48h、72h、和7d取材,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肾细胞DNA损伤程度,光学显微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羰基镍染毒后,大鼠肾细胞DNA的拖尾现象随着其染毒剂量的加大而加重,以72h最重;。肾小球部分萎缩,体积减小,肾小管间质灶状出血;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节段性融合,系膜细胞,系膜基质节段性轻度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溶酶体增多、见局灶性溶解灶,部分核染色质边集,核固缩。结论:急性羰基镍中毒对肾脏的损伤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一效应关系。在染毒后72 h羰基镍对肾脏的损伤最严重。氯气与羰基镍对肾脏的损伤存在差异。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大鼠急性羰基镍中毒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抗超氧阴离子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的变化,探讨急性羰基镍中毒在肝脏中毒机理。方法:SD大鼠静态吸入不同浓度羰基镍染毒,并设氯气染毒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染毒后不同时间取材,应用化学显色法测定肝组织中MDA、抗超氧阴离子和iNOS的含量。结果:在大鼠肝脏中,250mg/m3染毒组中的MDA和抗超氧阴离子含量与20mg/m3、135 mg/m3羰基镍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135 mg/m3、250 mg/m3组的iNOS含量与20 mg/m3染毒组和正常对照组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羰基镍中毒可诱发肝组织明显氧化应激,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
  • 摘要:目的:探讨苯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某石化企业质检车间87名存在苯职业暴露的质检工人为接触组,选择某机械厂162名不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管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对该石化企业质检工人作业环境中苯的职业暴露浓度进行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该石化质检车间作业工人白细胞计数降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8.592,P<0.05),说明该石化企业质检车间作业工人白细胞计数降低与职业相关。结论:长期苯职业暴露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白细胞减少,应重视质检工等非生产环节的职业病危害防护,防止发生职业病危害。
  • 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基甲酰胺(DMF)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DMF诊治水平。为今后《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近期6例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毒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毒接触方式主要是由呼吸道吸入和经皮肤吸收。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均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症状,伴有上腹部压痛,肝功能异常,胃镜检查表现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根据患者的DMF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异常,并通过询问服用药物史、饮酒史,检查血脂、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腹部超声等及观察病情进展和治疗情况,排除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疾病,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符合GBZ 85-2002《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均诊断职业性急性轻度二甲基甲酰胺中毒。其中3例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提示有小分子蛋白漏出,肾小管功能发生异常。血常规检查l例异常,表现为贫血与白细胞数降低。本组患者免疫系统检查NK细胞降低,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本组患者经保护肝脏、保护胃粘膜、抑酸解痉等对症、支持治疗,除1例自动离院外,5例患者治疗2.5~7周(平均26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主要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GBZ 85-2002《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诊断及分级标准中,出血性胃肠炎指标的提法看来值得商榷,因本组病例胃镜检查表现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无出血证据,建议在修订该标准时仔细斟酌。
  • 摘要:目的:研究尘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M)的凋亡情况,以及凋亡水平与尘肺发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尘肺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rn 方法:以4例男性观察对象、40例尘肺患者以及13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大容量肺灌洗液,分离纯化肺泡巨噬细胞(AM),取5×106个AM在EMEM培养基中培养24h后,收获细胞,分别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UNEL法、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的情况。分析不同尘肺类型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采用STATA10.0软件分析AM凋亡指数与年龄、接尘工龄、发病工龄、开始接尘年龄、脱尘、开始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rn 结果:光学显微镜、荧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镜下均可见正常AM细胞膜及核膜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线粒体及内质网正常;凋亡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边缘化、染色质分割成块状;内质网与线粒体增多;细胞膜微绒毛消失、起泡、出芽;核膜断裂,细胞核素裂成团块,形成凋亡小体。琼脂糖凝胶电泳定性检测细胞凋亡发现特征性的梯状DNA电泳条带,电泳条带的间距在200bp左右。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正常二倍体峰前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凋亡的AMTUNEL,染色阳性,呈棕黄色。但矽肺与煤工尘肺凋亡AM存在形态特征及生化特征的差别。定量分析表明,尘肺患者AMs凋亡指数高于健康志愿者及观察对象;接尘者AMs凋亡程度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煤工尘肺AM凋亡程度高于矽肺;发病工龄30年以上者AM凋亡指数高于30年及以下者;45岁以上发病者AM凋亡指数高于以下者;脱尘的矽肺患者AM凋亡指数下降;普通型矽肺AM凋亡指数高于晚发型矽肺。多因素分析表明,在控制其它因素后,发病工龄及尘肺类型与AM凋亡的联系依然存在。rn 结论:尘肺患者AM的凋亡表现为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特征改变,凋亡程度与接尘性质、发病工龄、发病类型有关;脱尘对接尘工人是一种保护措施。
  • 摘要: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引起的健康危害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苯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质。改革开放以来,苯被广泛用于多个行业,由此导致的职业病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从眩晕、头痛到贫血、白血病。我们在前期的初步研究中,将PBPK模型与剂量-反应的多阶模型相结合用于苯职业暴露的致癌风险评价。即:首先,利用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苯暴露人群在某环境暴露水平下的体内剂量数量(如总代谢量、血液中浓度等):然后,将得到的内剂量数据代入剂量-反应模型,求解致癌风险值。
  • 摘要: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大豆蛋白饲料扩建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的正己烷、氢氧化钠、磷酸、一氧化碳、粉尘(大豆粉尘、煤尘、白土粉尘等)、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其拟采取的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可行。
  • 摘要:目的:抽查某地区医用诊断X射线摄影设备(不包括CT、牙科及乳腺摄影X射线机)运行质量,对不合格指标进行调整控制。方法:利用质量控制检测仪器,根据卫生部34号令《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及WS/T 189—1999《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要求进行检测。结果:41台医用X射线摄影设备综合指标合格数38台,合格率92.68%。结论:部分医用诊断X射线摄影设备质量控制不达标,需要维护并加强管理,重视放射卫生防护刻不容缓。
  • 摘要:目的:探讨染矽尘大鼠血、尿中硅含量与肺组织中羟脯氨酸、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关系。方法:处理组采用气管灌注法注入矽尘混悬液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采用同样处理但用生理盐水代替矽尘混悬液。两组取第28天大鼠的血液、尿液,经样品前处理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肺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用偏振光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对肺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和定量进行分析;试剂盒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血硅、尿硅、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脯氨酸处理组稍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硅、尿硅分别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建立直线回归,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硅、尿硅分别与羟脯氨酸建立直线回归,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硅、尿硅对矽肺纤维化程度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摘要:本文对作者数十年来在职业病诊断过程中,弱势劳动者群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报导,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或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促进社会和谐。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皮疹类型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为探索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双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对32例确诊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在入院时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比较与正常参考值的差异;其中9例诊断为剥脱性皮炎、5例诊断为多形红斑的患者在治疗2~3月后进行第二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其外周血成熟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8+)百分数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CD3+CD4+)、NK(细胞(CD3-CD+16+56)、B淋巴细胞(CD19+)亚群百分数、CD4+/CD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2~3月后与入院时相比,剥脱性皮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百分数降低(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形红斑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CE药疹样皮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治疗后随病情好转有所改善,CD8+T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其皮肤和肝脏损害的机制有关。
  • 摘要:目的:掌握不同剂量羰基镍气体吸入后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脏器镍含量、血清酶及病理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防治羰基镍中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mg/m3、135mg/m3、250 mg/m3羰基镍气体让受试大鼠吸入30 min,24h、48h、72h、7d分别将大鼠麻醉处死,采集血液、脏器标本,测定血清镍、脏器镍、血清酶及观察脏器病理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镍含量与吸入浓度成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高血清镍持续时间与吸入浓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肺脏镍含量高峰出现最早,脏器病理损害程度的顺序为:肺>肝>肾>脑>心。血清酶表现为:AST、CK、LDH不同程度增高,GGT、ALT变化不明显。结论:羰基镍急性染毒后肺脏为首要靶器官,并可致肝、肾、脑、心等多器官损害,损害程度与吸入剂量呈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检测血清镍可间接反应羰基镍中毒的程度。
  • 摘要:四氢呋喃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溶剂,因其毒性低,故四氢呋喃引起的中毒报道比较少见。我区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因四氢呋喃液体瓶打翻,造成4人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
  • 摘要:目的:为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云南省职业病报告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云南报告职业病1435例。其中,新诊断尘肺病779例,慢性职业中毒310例,急性职业中毒11起68例,死亡8例,其他职业病278例。2005~2009年非公有制企业报告职业病人数逐年增高。结论:云南省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非公有制企业的职业病发病率2009年较往年2005年明显提高了92.5%,当前应把职业病防治的工作重点放在职业病多发的煤炭(28.29%)、有色金属(20.69%)、化工(12.54%)、冶金(10.38%)、兵器和建材行业。
  • 摘要:目的:分析职业性重症铬鼻病(鼻中隔穿孔)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分析10名镀铬工的临床资料及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结果:10例均为男性,年龄38—57岁,工龄6-11(平均9.2)年,主要症状是鼻干、鼻塞、鼻痛、鼻衄、头痛及嗅觉减退,鼻部检查有鼻粘膜干燥,充血,糜烂,结痂。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均有鼻中隔穿孔,最大3.5×2.5em,最小0.5×0.7 cm。尿铬正常,未见皮肤损害,肝、肾功及血、尿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异常。车间空气中铬浓度(TWA)为0.075—0.23mg/m3,平均0.146±0.08mg/m3,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工作场所铬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0.05 mg/m3)。结论:鼻中隔穿孔是职业性铬鼻病的重症表现,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以减少职业性重症铬鼻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与探讨制药厂职业性变应原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对制药厂接触7-ACA与6-APA的在岗职工按照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接触职业性变应原的部分职工有支气管哮喘病史,在查体中有些职工出现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和体征,肺功能出现异常,胸片无特异性表现。该厂对需脱离职业性变应原的部分职工采取了调离措施,使部分人员气喘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但有些需要脱离职业性变应原作业人员仍然在接害岗位工作。对需要提交职业病诊断的人员未按时提交诊断。该厂职工3人在我院诊断为职业性哮喘,均为个人申请。结论:制药厂职业性变应原(7-ACA与6-APA)引起部分职工出现支气管性哮喘,对职工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但企业对职业性变应原危害性认识不足,职业卫生监督不到位,对该厂职业性变应原健康监护效果不理想,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防治。
  • 摘要:目的:识别分析苯乙烯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苯乙烯生产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化学有害物质的风险等级,提出防护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检验方法及风险评估法相结合对工作场所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程度、职业病防护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某苯乙烯生产装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乙苯、苯乙烯及噪卢等;在检测的工作场所中,苯、甲苯、乙苯3种毒物的浓度均达到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苯乙烯、噪声超过我国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苯乙烯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为可接受风险水平,苯为高风险,苯乙烯、甲苯为中等风险,乙苯为低风险。结论:通过现场调查、现场检测、风险评估、结果分析与评价,提出采取行之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 摘要:目的:明确羰基镍染毒后血清镍及肺、肝、肾、心、脑等脏器镍的变化规律和病理改变,寻找有效的治疗和急救药物。方法:取8周龄、体重160~200g的SPF级SD大鼠80只为实验动物,雌雄各半,以250 mg/m3的羰基镍让受试大鼠吸入30min。于染毒4h和28h给予甲基强的松龙、DDC单独或二者联合腹腔注射。在染毒72 h和7 d留取血清和肺、肝、肾、心、脑等脏器标本,测定血清和各脏器镍含量,光镜观察病理检查,并与正常对照和染毒对照组比较。结果:以250mg/m3的羰基镍浓度让受试大鼠吸入30min,72h、7 d的血清镍含量和肝、肾、肺、脑组织镍含量明显增高,病理变化以肺脏的急性气道/肺泡损伤、轻到中度肺水肿和增生性改变为主,同时伴有肝、肾、心、脑的急性轻度中毒性损害。通过染毒后给予甲基强的松龙、DDC在4h及28h单用和联用显示: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可降低血清镍含量和肝、肾、脑组织的镍含量,减轻肺、肝、肾、心、脑的病理损害;早期(4h)应用DDC虽可降低血清镍含量和肝/肾组织的镍含量,减轻肺、肝、心、脑组织的病理损害,却加重肾脏的病理损害;延迟(28h)应用DDC和甲基强的松龙联用DDC除降低肝脏的镍含量外,血清镍含量增高,肾脏病理损害加重;甲基强的松龙联用DDC亦加重肝脏的病理损害。结论:吸入羰基镍可使血清镍和肺、肝、肾、脑组织的镍含量增高,引起以肺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害;治疗羰基镍中毒可选用甲基强的松龙,不提倡使用DDC和甲基强的松龙联用DDC。
  • 摘要:目的:探讨石油化工工人职业因素对心理性紧张反应的影响。rn 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某市石油化工企业职工520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6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收回520份,回收率86.7%。采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OSI)问卷法收集资料,职业紧张因素量表包括工作控制量表的任务控制、决策控制、环境控制、资源控制,工作需求量表的定量负荷、负荷变化、技术利用程度,工作危险性量表,工作单调性量表,工作前景量表,提升与参与机会量表的提升机会、参与决策。紧张反应的工作满意感量表,心理健康量表,抑郁症状量表,焦虑状态量表。同时调查性别、年龄、工龄、岗位及文化程度等。调查人员经过培训统一,发放量表时介绍量表内容和要求,集中填写,当场完卷的方式。全部资料用Excel建库,算得各项综合指标的得分后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职业因素对心里紧张反应的影响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变量引入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总体方程模型有意义,引入方程的每个变量有意义,用标准化回归系数表示各因素对方程贡献大小。rn 结果:进入工作满意感回归方程因素:工作单调性、参与决策、技术利用程度、负荷变化、提升机会、工作前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工作单调性、工作前景、技术利用程度、年龄、提升机会;工作单调性、工作危险、决策控制、任务控制会影响到工人的抑郁症状;工作单调性、工作危险、工作前景、决策控制、任务变化、负荷变化进入焦虑状态的回归方程。建立多元回归法方程:工作满意感=62.432.1.183*工作单调性+0.661*参与决策-1.028*技术利用程度-0.617*负荷变化+0.584*提升机会-0.274*工作前景;心理健康=44.587-0.566*工作单调性-0.424*工作前景+0.454*技术利用程度+0.133*年龄+0.516*提升机会;抑郁症状=3.553+0.88*工作单调性+0.576*工作危险+0.562*决策控制-0.327*任务控制;焦虑状态=26.745+0.727*工作单调性+0.306*工作危险+0.47*工作前景+0.53*决策控制-0.35*任务变化+0.366*负荷变化。rn 结论:职业因素中工作单调性,提升机会和工作危险性等会影响到工人心理性紧张反应(工作满意感,心理健康,抑郁症状,焦虑状态)。
  • 摘要:目的:探讨尘肺接尘工龄规律,为制定尘肺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将湖南省尘肺数据信息库中不同接尘时间、不同期别、不同种类尘肺的发病接尘工龄数据转换成excel电子表进行统计,并用方差分析。rn 结果:湖南省56546例尘肺的平均发病接尘工龄为17.80±8.62年,发病接尘工龄10~≤15年11428例(占20.21%)、15~≤20年10877例(占19.24%)、20~≤25年9342例(占16.25%),其中Ⅰ期、Ⅱ期、Ⅲ期尘肺的平均发病接尘工龄分别是18.67±8.58年、16.74±8.52年、14.22±7.93年,矽肺、煤工尘肺、其余11种尘肺的平均发病接尘工龄分别是16.15±8.67年、18.37±7.79年、22.55±8.97年,且各期别尘肺之间、各种类尘肺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n 结论:接尘在10~25年间为尘肺的高发期;尘肺的期别越高反而其发病接尘工龄越短;在各种尘肺中矽肺的平均发病工龄最短,其次是煤工尘肺。因此,应特别注重接尘在10年后以及高期别尘肺和矽肺的防治,以取得尘肺防治的最大效益。
  • 摘要: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三甲基氯化锡的方法。方法:尿样中三甲基氯化锡经衍生后用顶空-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定性定量检测。结果:在0.02~0.40mg/L浓度范围内尿中三甲基氯化锡,呈二次曲线,相关系数为γ=0.9992,检出限为0.005mg/L,相对标准偏差为1.9‰~2.5%,回收率为92.0%~100%,尿样在.18℃冰箱中至少可以保存90天。结论:本法对于检测中涉及到的仪器、试剂要求较低,样品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干扰少,重现性好,适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便于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与SOD1rs1041740、rs2070424、rs10432782和rs4998557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同一噪声暴露强度噪声作业人员的左耳3000Hz频段听阈位移情况,筛选出听阈位移最大的10%个体作为本研究的易感人群组,共201例,听阈位移最小的10%个体作为耐受人群组,共202例,并进行相关的职业卫生调查和问卷调查。抽取易感人群和耐受人群空腹外周静脉血5ml用于常规方法抽提基因组DNA,TaqMan探针法化学荧光等位基因鉴别试验检测SNP。结果:SODI基因rs2070424.A等位基因是NIHL的保护因素,与G等位基因相比,OR值为0.67,95%CI为(0.50,0.88),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0.46倍,95%CI为(0.26,0.79)。校正混杂因素后OR值0.44,95%CI为(0.25,0.78);rs10432782位点G等位基因是NIHL的危险因素,与T等位基因相比,OR值为1.39,95%CI为(1.05,1.83),携带GG基因型患NIHL的风险是是TT基因型的1.84倍,95%CI为(1.07,3.14)。校正混杂因素后OR值为1.83,95%CI为(1.04,3.21)。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与SOD1 rs2070424、rs1043278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
  • 摘要:本文运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技术思想,通过对某矿业公司选矿系统现有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粉尘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对现场测试结果及其职业病发生情况整理、分析,找出造成粉尘危害的关键控制环节,确定关键控制部位。然后了解调查对象的防尘设施现状与需求,对各除尘系统,包括吸尘罩、管路风速、系统布局、罩口周围作业环境进行检测,采用“单项集优组合”方法,对生产工艺、除尘系统、管理技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和卫生技术服务部门提供应用范例和技术指导,建立符合黑色冶金矿山选矿特点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尘肺诊断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受理的61例疑似尘肺病人的高千伏x线后前位胸片与螺旋CT的影像表现。结果:61例疑似尘肺病例中59例螺旋CT显示有多发且分布密集的小阴影结节,而X线胸片显示61例(P>0.05);大阴影和小阴影聚集CT共检出20例,X线胸片检出15例(P>O.05);CT检出尘肺并发肺结核19例,X线胸片检出12例(P>0.05);CT检出尘肺合并肺气肿34例,X线胸片检出18例(x2=8.580,P<0.01);CT检出肺大泡18例,X线胸片5例(x2=9.055,P<0.01);CT检出尘肺合并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32例,X线胸片检出13例(x2=12.711,P<0.01);CT检出胸膜增厚粘连24例,X线胸片检出12例(x2=5.674,P<0.05)。结论:螺旋CT对尘肺大阴影的显示和合并肺气肿、肺大泡、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胸膜增厚粘连等病变的检出上明显优于X线胸片,对尘肺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 摘要:“弱势群体职业卫生学”核心思想是在职业病防治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关注社会人群的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采取切实措施,为劳动者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并应在职业病防治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劳动者群体的切实实际。其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职业病防治形势与现状极为严峻、迫切需要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以“弱势群体职业卫生学”引领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发展的建议有,首先是政府部门继续重视职业病防治,其次是进一步推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以及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改变各方职业病防治的观念意识,最后是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劳动者的社会医疗保障特别是职业病工伤保障,促进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 摘要:目的:对工作场所空气中苯胺测定方法(GBZ/T160—72.2004)进行改进;方法:使用大口径毛细管柱,采用脉冲不分流进样方式对样品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改进后的方法其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结论:新方法比旧方法分离效果更好,灵敏度更高,检测时间更短。
  • 摘要:变速箱生产以机械加工为主,车间内机床数量庞大,主要有车、铣、滚、插、剃、磨等设备,均采用切削油加工,因此,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油雾及油烟。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对原净化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善车间工作环境,明确了低温等离子油雾净化设备的科学应用范围,为净化设备选型打开捷径之门。
  • 摘要:为应对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品出口的限制和冲击,我国在2008年紧急制定并颁布了39项危险化学品毒性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我们对这39项标准的优化部分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提高我国化学品毒性鉴定质量和水平。分析显示①39项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完全与OECD一致,标准中保留了OECD“INTRODUCTION”和“INITIAL CONSIDERATIONS”部分的内容,特别针对方法制定的演变过程,新旧版本的区别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解释,对试验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②新标准有一部分是采用了OECD的最新版本,其中的一些方法体现了3R原则,部分标准增加了新的评价指标,对该领域的试验发展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标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①我国目前的毒理学试验没有全面执行真正的国际互认的GLP实验室制度。因此,某些标准中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可能缺乏可操作性;②某些方法更侧重的是试验的原则性,对具体操作的描述相对较少,实用性相对欠缺。综上所述,应尽快制定针对标准使用的指南或导则;制定需要修订和废止的标准目录;在中国认证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毒理学检测GLP实验室。
  • 摘要:在我国建立的建设项目评价制度是贯彻从源头抓起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职业病危害现状及职业卫生服务的技术需求等,研究建立了工作场所职业健康风险评价原理及方法体系。本文主要阐述技术体系中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三种技术方法:(1)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健康风险分级方法、(2)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及剂量反应多阶模型的风险分析技术、(3)有毒气体急性中毒事故风险分析技术。论述三种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的基本框架、技术内容、程序步骤及其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主要应用等。rn 三个重要方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主要应用于预测急性中毒、职业肿瘤等严重职业危害的风险概率,研究职业病发生规律和机制,为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是科学、实用、可行的职业健康风险分析方法,可以落实职业病危害评价所迫切需要的科技支撑;可为我围建立系统的防护措施与风险等级相配套的管理模式提供科学技术依据,指导进行风险管理;对早期有效控制职业病发生,为建立职业病防控体系奠定基础,缓解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为了有效解决煤灰库、水泥库、微粉库的粉尘危害问题。方法:应用金属气化板降低粉料在输送管道中的输送阻力;缩小灰柱减轻粉尘逸散;通过空气控制的料位计实现圆顶阀可在罐车装满后自动关闭。结果:散装料卸灰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控制在2mg/m3以下。结论:燃煤发电厂、水泥厂及微粉厂的散装料粉尘危害得到彻底根治,作业环境彻底转变,工人的健康得到保障。
  • 摘要:2010年8月初,我省某市发生一起急性食物中毒事件,15人中毒,其中一人不治身亡,14人经救治痊愈,国家化学中毒湖北救治基地在本次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湖北省卫生厅的通报表彰。现将本次事件救治过程进行报告。
  • 摘要: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治疗矽肺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矽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汉防己甲素,对照组服用矽肺宁,观察治疗前后和两组间症状变化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和组间差异性,用x2检验计数资料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咳嗽、胸痛、气紧症状减少,上感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CD4升高、CD8降低、CD4/CD8比值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IgG,IgA,IgM及CD3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有较好的改善矽肺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对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症状改善、上感发生率和肺部感染率的减少,很有可能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汞中毒引起肾损伤的临床表现,研究新修订的国家《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GBZ89—2007)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慢性职业性轻度汞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慢性轻度汞中毒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如尿汞增高、神经衰弱综合症、手指震颤,可伴舌、眼睑震颤和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尿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等与现行国家《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中轻度中毒的诊断指标相符,职业性慢性汞中毒引起的肾损伤以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的增加为主要表现,且与接触工龄间存在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驱汞治疗后可以逆转。结论:新修订的国家《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具有实用价值,慢性汞中毒引起的肾损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醇诱导的小鼠早期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病理改变以及相关机制的异同。方法:24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低剂量乙醇诱导组,诱导组分别给予8g/kg/d, 3g/kg/d乙醇经口灌胃30天,取肝组织形态学观察(HE、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4、α—SMA蛋白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TGF-β、NF-κ b蛋白浓度;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BAMBImRNA含量;Tunel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乙醇诱导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HSC细胞活化,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小鼠肝纤维化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该组凋亡细胞数也较低剂量组明显增高,而BAMBI mRNA较低剂量组含量显著下降(p<0.05);TLR-4蛋白在低剂量组表达明显上调但在高剂鼍组表达受到抑制。结论:在高剂量乙醇诱导所形成的早期肝纤维化过程中,凋亡机制较TLR4途径具有更重要的作用,Bambi的调控存在不依赖于TLR-4的另外的调控机制。
  • 摘要:目的:报道1例服用中药木通后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的病例。方法:分析该病例的中毒经过,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法。结果:经过给予糖皮质激素、改善循环、保肾、输液、利尿等积极救治措施,该病例半月后痊愈。结论:本病例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在应用含木通中草药时应谨慎合理。一旦发生急性肾损伤,应尽快合理救治。
  •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丙烯腈中毒的临床救治方法及经验。方法:对13例急性丙烯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经及时、正确的急救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丙烯腈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临床急救的关键是早期、足量投用解毒药物硫代硫酸钠,对于重症病例需及时投用高压氧疗及纳络酮、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
  • 摘要:丁二烯(1,3-butadiene,B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各种橡胶制品。丁二烯已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确定为对人类有致癌性的化学物。BD的致癌机制主要是由其在体内代谢形成的活性代谢产物诱发的,其代谢产物l,2-环氧丁烯(EB)、3,4-环氧-l,2-丁烯二醇(EBD)和1,2:3,4-二环氧丁烯(DEB)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受损。
  • 摘要:氯乙烯(vinyl chloride monomer,VCM)是生产聚氯乙烯塑料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研究表明氯乙烯的活性代谢产物氧化氯乙烯(CEO)和氯乙酸(CAA)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受损。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氯乙烯暴露人群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彗星试验DNA链断裂率均高于对照组人群。
  • 摘要:近年来研究证实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凋亡是肺纤维化损伤的早期病理事件,在矽尘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石英可刺激AMs凋亡并且释放多种致炎因子,尤其是产生过多的TNF-a而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功能改变、崩解死亡和肺泡结构损坏及胶原蛋白的沉积,进而导致肺组织纤维化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许多重要的进展。研究发现,Si02颗粒被AMs吞噬后,可以上调促进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如TNF-a,bax等,有人认为Si02颗粒进入肺泡腔被巨噬细胞清除肺部,颗粒本身决定清除成败,一旦清除失败则导致巨噬细胞活化,释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ic species,RNS)、细胞因子、水解酶等,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坏死/凋亡)(Figure1)。而分泌的ROS/ RNS可以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增加死亡受体和/或其配体基因的表达(TNF-a、FasL)。在Si02引起的肺纤维化过程中,AMs的凋亡被认为是形成肺泡炎导致肺纤维化的病理学基础。
  • 摘要:研究资料表明,卵巢癌的发病都与雌激素调节和代谢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工农业 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来严重,许多有雌激素效应的人工合成化合物被排放到环境中,这类化合物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拟雌激素样作用,增 加了体内雌激素的实际负荷量,以致使乳腺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与雌激素相关的肿瘤发病率呈现上 升趋势。五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属于溴系阻燃剂的一种被大量生产并用 于聚合物中作阻燃剂,尤其在电器制造(电视机、计算机线路板和外壳)、建筑材料、泡沫、室内装潢、家 具、汽车内层、装饰织物纤维等。本研究欲观察环境化合物五溴联苯醚对卵巢癌PE04细胞Bcl-2和Bax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五溴联苯醚雌激素活性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
  • 摘要:矽肺是一种严重的职业性肺部疾病,目前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加强对矽肺纤维化发生、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制新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肺泡巨噬细胞凋亡及IL-1、IL-8的分泌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染尘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巨噬细胞早期凋亡率及血清中IL-I、IL-8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和揭示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诱发肺纤维化的潜在机制。
  • 摘要:噪声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主要是听觉系统的损害,也可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影响,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较强噪声可引起病理性改变。噪声对听觉系统损害表现为以早期高频听力损失为特点的渐进性的神经性耳聋,即噪声性耳聋,是我国法定职业病。GB2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颁布以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就依据其中噪声作业人员健康监护规定开展噪声作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但具体操作中我们发现规范中有些内容需推敲与完善,才能更加全面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也成倍增加。燃煤型火力发电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产业,噪声作为其重要的职业卫生危害因素,其危害程度也随着火力发电行业的发展而日趋严重。1992年能源部提出建设新型电厂的要求后,新型电厂的技术不断革新。在技术改进的过程中,工人职业危害因素暴露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噪声作为火电厂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其暴露特点和水平和以往也有所不同,噪声源增多,工人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人接触噪声源不同,与噪声源的距离也在变化。同时更合理的噪声控制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超标率依然很高。本文旨在通过对工人个体噪声暴露水平的测量,研究新型火电厂生产工人的噪声暴露水平,寻找新型火电厂噪声暴露水平较高的工种,探讨工厂噪声源与工人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后火电厂工人的噪声暴露水平。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探讨估算新型火电厂的噪声危害程度和高噪声暴露工人数的合理方法。
  • 摘要: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纳米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使得接触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人群从研发人员逐渐扩展到产业劳动者及消费者。2009年北京朝阳医院宋玉果课题组对一起职业中毒死亡事故进行调查,发现死去的两名女工肺部及肺盥洗液中均检出了30nm尺寸的颗粒物,课题组认为女工的死亡与纳米颗粒有关。
  • 摘要:工作相关肌肉骨骼损伤(WMSDs)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职业卫生问题。汽车装配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存在高负荷、节奏快、重复高、强迫体位等不良姿势或活动作业,作业工人的WMSDs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重点疾病。导致其WMSDs高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汽车总装与车身作业工人肌肉骨骼不适症状与不良工效学因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是一个多种有害因素并存的企业。在实际的作业环境中,往往多种有害因素共同存在于同一作业岗位,存在着联合暴露,高温合并噪声即是此类有害因素之一。噪声对人体最常见、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情况严重者可导致职业性噪声聋。资料显示,噪声对听力的损害主要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的时间、个体敏感性等因素有关,但高温与噪声的联合暴露对工人的听力影响也屡有报道。为进一步探讨高温与噪声的联合暴露对作业工人听力的影响,我们选取某石油化工企业聚酯生产装置为研究对象,对其作业场所的高温、噪声检测数据及工人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其可能发生的职业性噪声聋,提出高温作业场所噪声所致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控制对策,指导企业有效地进行日常管理,减少高温联合噪声对工人的听力损伤,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听力健康。
  • 摘要:噪声对人体多个系统都可造成危害,但主要的特异性损伤是在听觉器官。80dB (A)以下的噪声,终生暴露不至于引起听力损伤。一般认为:噪声在80dB (A)以下,对听觉及人体没有什么影响:在85 dB(A)以下,对90%的人没有什么影响;在90 dB(A)以下,对85%的人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有关噪声标准都是统计性的,它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在允许标准下健康不受影响,而是以保证大多数人安全为准的。“噪声作业”,没有具体量化的概念,虽然在《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中明确了“确切噪声作业史”的内涵,但此概念仅限于噪声聋的诊断,不适用于噪声作业人员健康监护范围的界定,应而给技术服务机构在开展职业性噪声聋诊断、建设项目噪声危害识别、用人单位噪声作业岗位人群的界定带来困难。特别是在《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2188-2007要求用人单位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签订职业健康检查委托协议书时,需提供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接触人数、健康检查的人数、检查项目和检查时间、地点等。因此,如何设置噪声检测点、噪声作业岗位,界定噪声作业监护人群,是帮助用人单位做好噪声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的关键,以下是某炼化企业,探讨如何识别噪声作业岗位、界定噪声作业监护人群,做好噪声作业人群健康监护工作的情况。
  • 摘要:工作满意感与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工作满意感也是是缺勤率影响因素,一个人的工作满意感水平高,对工作就持有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意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有研究报道,当紧张或有病时,工作满意感水平就会下降,当紧张得到缓解或身体健康时,工作满意感水平就会上升。由于工作满意感对工作绩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紧张对工作满意感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工作满意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也是职业卫生和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为探讨某热力电厂员工工作满意感与职业紧张关系,我们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热力电厂员工875名工人进行调查,现将结果进行报告。
  • 摘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高达1.3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242万。外出务工人员在危险工作中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大量与工作有关的疾病、伤害和死亡。患有与工作场所有关的疾病的病人中约90%是外出务工人员。2010年全国著名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使流动工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浮出水面,而流动人口中女工的生理心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课题选择山东省流动女工有代表性的两个主要行业对流动女工的进行心理调查。
  • 摘要:199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职业紧张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近20年来的努力,在国外职业紧张问卷的引进、翻译、修订和职业紧张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400多篇论文,近几年已开始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有几位学者赴美国和欧洲专业机构进行访问和研究。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职业心理与紧张学组成立于2002年6月,迄今,召开了两次全国职业心理与紧张学术会议,明年将举办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我国的职业紧张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出现使职业医学领域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问题,由单纯体力劳动或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向脑力劳动为主方式过渡,而后者具有神经精神高度紧张等特点。实验研究表明,应激状态下,机体可通过心理-神经-内分泌机制,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分解代谢加速,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脂类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等,为机体应激状态提供必要的能量。因此本研究选取血清中抗氧化物酶类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职业应激是否对抗氧化物酶产生影响。
  • 摘要:已发现铅性肾损害在长期低浓度接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8.2%,即使在铅吸收者中仍存在;由此所致肾衰死亡目前已居接铅者死因中的第二位。其病变过程可分为:近端小管可逆性功能损害、慢性不可恢复性肾病、肾功能衰竭三期。病变特点:肾功能改变为非特异性;早期改变为可逆性,但一旦进展到不可逆性病变则疗效极差、预后不佳;临床症状隐匿,早期常无自觉症状,直至出现肾衰。因此,研究铅性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指标是防止铅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本文选择了311例接铅工人与57例对照,以血铅(PbB)和锌原卟啉(ZPP)作为对照指标,作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接铅肾功能损害人群中的分布特性与连续驱铅肾功能恢复中的敏感性研究(简称:RBP接铅肾损人群分布与驱铅肾恢复敏感性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铅作业工人体内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扬州市某蓄电池厂从事涂膏、打磨、铸造、化成、总装、装配等男性铅作业工人130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吸烟、饮酒等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调查记录,测定其血铅含量,并对其工作岗位的铅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检测在正常生产时进行,共设检测点32个,合格点4个,合格率12.5%。铅尘最高超标174倍(叠片岗位),铅烟最高超标17倍(烧焊岗位)。工人的平均血铅水平238.08±6.71μg/L(64.96~505.80μg/L)。单因素分析显示工人是否吸烟、饮酒、每天的饮水量、吃东西喝水前洗手的习惯和平时所从事的体力劳动的强度、工作时空气中的铅浓度的高低可以造成是血铅水平有一定的差异(P<0.20)。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铅接触工人铅中毒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2个变量被引入方程,回归方程为Y=10.658+1.14X1+0.989X2。随着工作场所铅浓度的升高,工人转化后的血铅值也随之升高1.14个单位: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转化后的血铅值比不吸烟者要高0.989个单位。结论:该厂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合格率低,工人血铅水平普遍较高。工作场所高浓度铅、吸烟是工人血铅水平增高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亚慢性接触乙苯对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及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rn 方法:SD大鼠雄性4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暴露于0、433.5 mg/m3(100 ppm)、4335 mg/m3(1000 ppm)和6500 mg/m3(1500 ppm)的乙苯,6h/天,5天/周,共13周,建立大鼠乙苯亚慢性染毒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毒后大鼠尿中苯乙醇酸(mandelic acid,MA)和苯乙醛酸(phenylglyoxylic acid,PGA)水平,电镜观察肾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B细胞淋巴瘤-2相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lymphoma/leukemia-2,Bcl-2)、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半胱天冬酶-9(Caspase-9)等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rn 结果:中、高剂量组大鼠尿中MA[(0.303±0.148)mg/L、(0.404±0.154)mg/L]、PGA[(0.168±0.104)mg/L、(0.174±0.092)mg/L]和MA+PGA[(0.471±0.250)mg/L、(0.578±0.237)mg/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0.084±0.070)mg/L、(0.041±0.029)mg/L、(0.126±0.09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A、PGA、MA+PGA均与乙苯外暴露剂量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r=0.827,P<0.05;r=0.720,P<0.05;r=0.802,P<0.05);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线粒体普遍肿胀,呈空泡状,部分线粒体嵴排列紊乱,线粒体嵴消失;中、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Bax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大鼠肾组织cytochrome C和Caspase-9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肾组织Bcl-2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rn 结论:乙苯可诱导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cytochrome C、Caspase-9、Caspase-3的上调和Bcl-2的表达受抑有关,大鼠尿中苯乙醇酸和苯乙醛酸可作为乙苯暴露后生物内剂量指标。
  • 摘要:目的:通过乙苯职业外暴露流行病学调查,寻求准确有效的乙苯内剂量生物标志物,评价乙苯对职业人群神经行为的影响效应;综合人群乙苯暴露的外剂量、生物内剂量水平,探讨乙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剂量-效应关系。rn 方法:选择某石化公司苯乙烯合成原料车间246名乙苯上料工为暴露组,相应的公司行政人员127名作为对照组,通过职业接触问卷调查,收集乙苯职业暴露的基本信息。rn 通过WHO—NCTB法的情绪状态试验(Profileof Mood States Test,POMS)、圣安娜手提转捷度试验(SantaAna)、目标追踪测试(aiming)、简单反应时试验(simpIe reaction time)、数字译码(digitsymbol)、视觉记忆试验(Benton visual retention)和数字广度试验(digit span)等测试项目,对情感、注意力/反应速度、听记忆、手工操作敏捷度、感知运动速度、视感知/记忆和运动稳定性七个方面的神经行为功能进行测试,反映短时记忆力、反应速度、注意力、运动协调能力和情感状态等方面的行为功能,评价研究对象的个体神经行为功能;收集个体班后尿,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苯代谢物<苯乙醇酸(MA)和苯乙醛酸(PGA)>含量;分析人群血样的血生化指标<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ERE)、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血临床指标<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GB)含量、血小板计数(PLT)>;综合工人接触乙苯剂量、代谢产物内剂量、血清中神经递质的水平及神经行为功能指标,全面分析乙苯导致职业人群神经毒作用水平。rn 料口乙苯浓度分别为22.83±0.86 mg/m3(n=4),对照组人群办公区域乙苯浓度检测结果低于检出限(n=4);MA、PGA及MA+PGA水平在暴露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5,P<0.05);对照组和暴露组血液中各生化指标(AST、ALT、TP、ALB、BUN、CRE、ALP、TBI)和血液学指标(WBC、RBC、HGB、PLT)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暴露组和对照组的5项消极情绪状态(紧张、抑郁、愤怒、困惑)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的积极情绪状态(有力)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疲劳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的平均反应时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数字广度、手提转敏捷度、视觉记忆、目标追踪-Ⅱ正确打点数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按不同的工龄分段,暴露组各工龄段间视觉持留记忆,目标追踪-Ⅱ正确打点数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和“5~”工龄段的5项消极情绪状态(紧张、抑郁、愤怒、疲劳、困惑)得分及平均反应时得分均显著高于“0~”和“2~”工龄段(P<0.05),且随工龄增加有得分增多的趋势。“3~”、“4~”工龄段的数字广度和“3~”、“4~”,和“5~”工龄段的手提转敏捷度、数字译码等项得分皆显著低于“0~”,和“2~”工龄段(P<0.05),且随工龄增加有得分降低的趋势。rn 结论:乙苯暴露人群体内代谢的MA、PGA及两者水平之和均与外暴露有剂量依存关系,这一发现可为今后MA和PGA作为乙苯暴露大规模的生物监测指标提供理论基础。该作业岗位的乙苯暴露水平对工人血中神经递质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发生明显变化之前,暴露组的情绪状态(有力)均发生显著变化,表明乙苯上料作业对操作者的心理情绪状态有明显影响:而暴露组的行为功能得分(平均反应时和手提转敏捷度)低于对照组,暴露组的平均反应时延长,数字广度、手提转敏捷度、视觉记忆、目标追踪-Ⅱ正确打点数下降,提示上料工人短时记忆力、手部快速运动的准确度及手眼协调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并可使工人从视觉感知到手部运动的反应时间延长。上料工人神经行为的大部分指标在工龄为3年时,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这表明乙苯上料作业对此工位的工人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最大临界时间为3年左右,3年左右工龄的上料工为神经行为功能下降的易感人群。rn 因此,可考虑对该岗位在工龄达3年的工人进行重点防护。本次调查乙苯暴露组工人的紧张、抑郁、愤怒、困惑和疲劳5项消极情绪状态和平均反应时间得分均随工龄增加而升高,而数字广度、手提转敏捷度、数字译码得分则随工龄增加而降低,说明乙苯上料作业对工人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视觉感知、模拟学习及手部反应能力的影响随工龄增加而加强。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急性羰基镍中毒后肺细胞DNA损伤程度以及组织细胞病理变化。方法:SD大鼠静态分别吸入20 mg/m3、135 mg/m3和250 mg/m3羰基镍染毒30min,在染毒后第3d和第7d取肺组织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肺细胞DNA损伤程度,同时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不同浓度羰基镍染毒后不同时间取材发现大鼠肺组织细胞均有损伤,以72hDNA损伤最重,但损伤晚于氯气。肺组织有炎性渗出和增生,部分细支气管破坏,黏膜坏死脱落;肺泡I型细胞的细胞器肿胀,肺泡II型细胞板层体减少且排空,胞质内空泡增多、线粒体肿胀,肺泡纵膈内胶原纤维增生。结论:急性羰基镍对大鼠肺组织细胞有显著地损伤作用,且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和时间一效应关系。
  • 摘要:本文主要汇总了笔者在不同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资料从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及健康危害方式,分析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提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建议等方面的应用实例。说明在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应用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可以使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及暴露评价更加证据充分,职业健康影响及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更加言之有物,防护措施建议更加有的放矢,进而提升职业卫生评价水平。
  • 摘要:目的: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分析测定过程中各个环节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找出影响总粉尘浓度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rn 方法:依据GBZ/T192.1-2007及GBZ159—2004采用重量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按照JJF1059—1999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rn 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Uc=0.08mg/m3,P=95%;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表示为(1.35±0.08)mg/m3。在粉尘检测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度分量为重复性测定,它是影响总粉尘浓度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rn 结论:粉尘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测量方法、采样规范及操作规程等控制测量条件,规范操作,减小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
  • 摘要:本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确立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锰含量的最佳操作条件,分析了滤膜消解以及其它金属元素对锰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除了100倍锰浓度的铁离子对锰的测定结果有轻微影响外,其它共存金属元素对锰含量测定结果没有影响,但是滤膜消解对锰含量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在对含锰滤膜进行预处理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消解液残留量。
  • 摘要:纳米颗粒主要指直径在lOOnm以下的颗粒物。与常规颗粒相比,纳米金属具有不同的化学,光学和结构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等方面,带来了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纳米金属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作用。随着金,银,镍,钛等纳米金属的广泛使用,人们接触纳米金属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同时,现有研究表明纳米金属引起氧化损伤,造成细胞毒性和炎症反应。因此,纳米金属对于机体毒性作用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在加工,运输,处理纳米金属过程中,呼吸系统是颗粒物进入机体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尚未报导有关纳米金属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病理损伤,但是大量实验研究发现纳米金属能够导致肺部炎症,影响功能。除此之外,肺部蓄积的颗粒物可能通过改变肺血屏障的结构和(或)功能,进入肺部微循环,进一步造成心血管危害。因而,纳米金属对肺部损伤的研究成为研究纳米金属毒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纳米金属对肺部细胞损伤和功能改变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超微结构、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Chk1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基因mRNA的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羰基镍中毒对大鼠肺脏的急性损伤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0 mg/m3、135 mg/m3、250 mg/m3羰基镍组和250 mg/m3氯气对照组染毒后1d、2d、3d和7d取材时间下大鼠肺组织细胞周期变化及大鼠肺脏Chk1和Cdc2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肺脏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急性羰基镍中毒可引起肺组织出现急性渗出、增生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明显;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染毒后1d、2d、3d肺组织表现为G0/G1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增多和S期细胞减少(P<0.05)。大鼠肺脏Chk1和Cdc2基因的表达与羰基镍的染毒剂量呈正直线相关,以高剂量染毒组升高最为显著(P<0.05)。结论:急性羰基镍中毒可以引起大鼠肺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细胞周期的阻滞及Chk1和Cdc2基因表达的改变。
  • 摘要:羰基镍是急性毒性最强的一类多器官毒性镍化合物,可累及机体多种重要器官,导致各种器官的毒性效应。碳基镍主要用于原子能、军工、交通、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多个现代科技生产领域。然而,国内外有关羰基镍中毒的研究均相对滞后,急性羰基镍中毒救治和防护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羰基镍中毒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和整理羰基镍相关的研究资料,对羰基镍的毒性机制做一概述。
  • 摘要:目的:评价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疗效以及病理学变化。方法:SD大鼠静态吸入250 mg/m3羰基镍染毒30min,每种药物分4h早期给药和30h晚期给药两种给药组,药物分甲强龙、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和甲强龙+DDC组,第一次给药后第3d和第7d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药物对肝细胞DNA损伤的疗效并观察了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染毒对照组比较,甲强龙、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及甲强龙+DDC这几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肝细胞DNA损伤均有修复作用(P<0.05),细胞核和胞质内细胞器损伤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甲强龙、DDC和甲强龙+DDC治疗后DNA、细胞核及胞质内细胞器损伤已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P>0.05),甲强龙和DDC组4h给药疗效好于30h给药(P<0.05)。结论:甲强龙、DDC和甲强龙+DDC三组具有较强促进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且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 摘要:目的:了解“锡沫沉着症”的病变及转归。方法:收集7名“锡沫沉着症”患者40多年来的胸片进行长期动态分析,并用密集度分级指数来评价病情的变化。结果:患者的近期X线胸片表现和40多年前相比,小阴影密集度有所下降,即有的由原来的总体密集度3级或2级,逐渐降低为2级或1级,随着观察年限增加小阴影密度分级指数逐渐变小,但历经近半个世纪,其x线胸片上仍存留多量不规则小阴影和一些圆形小阴影。结论:“锡沫沉着症”的小阴影可逐渐吸收,即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不能完全吸收和自净。
  • 摘要:目的:总结近年尘肺病理研究为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修订提供依据,对《尘肺病诊断标准》暨尘肺X线诊断标准的概念提出建议。方法:回顾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产生修订内容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的研究,分析尘肺病理现状及意义。结果:尘肺病理诊断标准》有必要进行修订。尘肺标本检查法眼观检查对尘肺检查记录法,应由绘图描记法改进为摄影记录法。尘肺病理标准注释对尘肺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定,就尘斑计量方法可由眼观评估,更新为用测试工具正方格测试板对尘斑测量,计算体积分数值,以体积分数值对尘斑型尘肺进行诊断分期。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为接尘者死后做出尘肺病诊断分期的同时,还应有病理所见肺组织功能损伤程度判定标准,为尘肺病患者死后的伤残鉴定等级作出最终结论。尘肺病理诊断机构的认证,尘肺病理专业人员培训及尘肺病理诊断医师资格的认定,均是待解决的问题。《尘肺病诊断标准》应是尘肺X线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两个尘肺诊断标准结合体的总称。
  •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对生产力受损影响的定量研究。方法:选择上海市某区自愿参加健康单位建设的8家企业的全部在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职业人群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健康自评、心理健康、慢性病患病否)对生产力受损影响的定量研究。结果:调查对象健康自评为很好、较好、一般、差及很差的比例分别为14.62%、31.72%、48.69%、4.97%,健康自评每下降一级,生产力受损指标(PWH除外,PIH、POH、PAH)增加近1倍(P<0.05);心理健康不佳者(WHO-5总评分低于13分)比例占54.72%,相比心理健康较好者生产力受损(PWH除外,PIH、POH、PAH)增加近1倍(P<0.05);调查对象中无慢性病、一种慢性病、2种及以上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3.16%、28.62%、18.22%,随着慢性病从无、1种、2种以上,生产力受损指标(PWH除外,PIH、POH、PAH)从低到高,损失比例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职业人群健康状况不佳,而且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健康自评、心理健康、慢性病患病否)对员工生产力有影响,健康状况越差,对生产力影响程度越大。建议:加强职业人群健康促进,提高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
  • 摘要:目的:根据上海市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资料库中铅烟监测资料,建立上海市1954-2000铅烟工种接触矩阵(JEM)。方法:运用Excel,Access和STATA等程序对铅烟监测资料作整理、分析、回归和推算。该资料库中共有铅烟的监测数据28 295个。将数据归并,求取以时段、行业级别和工种级别三者分类交叉归并后的102个浓度均值。再求得对数浓度均值与时段、行业级别和工种级别之间的回归方程式,采取哑变量使回归式更好地拟合各时段变化的实情,并加以样品数的权重校正;再次回归推算填补缺失项数据。结果:从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建立了上海市1954-2000铅烟浓度分9时段,4类行业和4类工种的144个数据矩阵。铅烟从高浓度下降至达到或接近国家卫生标准,显示了职业卫生工作在保护劳动者健康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讨论:以上海市工作场所铅烟监测资料为基础,经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工种接触矩阵,可为铅中毒的职业病诊断、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和劳动能力判断等方面的接触评定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调查粉尘治理前后作业工人尿镉、血镉变化,探讨粉尘治理对镉危害防治的效果。方法:调查某精锌粉加工厂粉尘治理措施,对粉尘治理前后84名镉作业工人尿镉、血镉、β2-微球蛋白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治理后,作业场所锌尘由14.84mg/m3降至6.04mg/m3,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理后1年,镉作业工人尿镉、血镉平均下降2.15μg/g肌酐、2.84 μg/L,自身对照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治理后2年,尿镉、血镉平均下降3.01 μg/g肌酐、3.45 μg/L,自身对照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尿镉与血镉浓度有相关性(r=0.993);结论:粉尘治理能降低低浓度镉对作业工人的近期影响和蓄积效应,对防止镉中毒效果显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