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位

病位

病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21540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环球中医药、江西中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010年全国经方论坛、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病位的相关文献由69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承玉、朱文锋、史话跃等。

病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1540 占比:99.73%

总计:121869篇

病位—发文趋势图

病位

-研究学者

  • 吴承玉
  • 朱文锋
  • 史话跃
  • 徐征
  • 李灿东
  • 骆文斌
  • 吴承艳
  • 杨涛
  • 甘慧娟
  • 谷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银兰; 金萌; 赵婷; 范永升(指导)
    • 摘要: [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整理医案及相关文献等,总结范永升教授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主要思想和处方用药,并举临床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认为白塞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内壅,治疗时应以利湿清热为大法,并需进一步分清湿热所在的位置。根据湿热所犯部位不同,可分为脾胃湿热上犯、肝胆湿热化火及下焦湿热流连三种类型,灵活应用甘草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方药,疗效显著。两则医案患者均表现出湿热内壅的症状,分别属于脾胃湿热上犯证、肝胆湿热化火证,以甘草泻心汤及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治疗,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结论]范永升教授把握白塞综合征湿热内壅的基本病机,灵活选用利湿清热方药,分病位治之,疗效显著,其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 刘亚丹; 燕树勋; 段飞
    •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文献分析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舌脉及证素分布特征,探究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发表的代谢综合征相关临床文献共14260篇,经过筛选最终纳入68篇文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证型、临床症状及舌脉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对所涉及的中医证型提取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中医证型29个,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气阴两虚证、湿热壅滞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及痰湿阻遏证;临床症状出现频率前10位的有体胖腹满(66.76%)、失眠多梦(66.23%)、口干(55.22%)、腰膝酸软/痛(50.0%)、视物模糊(49.82%)、倦怠乏力(47.09%)、急躁易怒(45.83%)、头晕目眩(40.22%)、心悸气短(36.61%)、耳鸣耳聋(34.9%),舌形以胖嫩舌为主,舌质以暗或紫或瘀斑为常见,舌苔以白、腻为常见,脉象以弦、滑或沉为主;共提取6类病位证素,其中肝、脾、肾为常见病位证素;提取11类病性证素,以阴虚、气虚、湿、痰、瘀为常见病性证素;证素组合多样,其中两证素组合最多,占49.49%,以气虚+阴虚、湿+热、痰+瘀最为常见;通过聚类分析证素可分2类:①脾、肝、痰、湿、气虚、阴虚;②肾、气滞、热、瘀。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壅滞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及痰湿阻遏证;临床症状主要有体胖腹满、失眠多梦、口干、腰膝酸软/痛、视物模糊、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耳鸣耳聋等;舌形以胖嫩舌为主,舌质暗或紫或瘀斑,苔白、腻,脉象以弦、滑或沉为主;常见病位证素为肝、脾、肾;常见病性证素为阴虚、气虚、湿、痰、瘀;证素组合中两证素组合最多,以气虚+阴虚、湿+热、痰+瘀最为常见。
    • 刘挺; 曹守沛
    • 摘要: 现代中医证候研究认为气虚血瘀证已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候要素,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气虚及血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致病,加重疾病的发展。根据冠心病发病的标本虚实,将痰浊证、气滞证、阴虚证、阳虚证等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文章对冠心病本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提供思路。
    • 吕翠田; 陈佳星; 闫国立; 陈玉龙
    •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提取食管癌病位、病性证素分析其证素特点及组合规律。方法:通过拟定证候调查表,采集173例食管癌患者信息对其病位病性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并对高频证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获得证素组合规律。结果:提取出病位证素12个,病性证素17个,其中高频病位证素分别为胃、肝、肺、肾、脾,高频病性证素分别为气滞、痰、阳虚、阴虚、湿、气虚、血虚、血瘀、寒,证素组合规律呈现肝胃气滞阴虚、肺蕴痰浊、气血肾阳亏虚、脾胃血瘀寒湿4种证型。结论:本研究结果与传统的食管癌4种证型有明显不同,突出了病位和病性结合的特点,补充了肺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的认识,无“热”这一病性证素呈现出阴虚和气滞并存等复杂病机。
    • 李智鹏; 陈慧敏; 解进; 张盈; 张厂
    • 摘要: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黄疸大多以湿邪为病因、以脾胃为病位,亦有医家认为病位在肾。但西学东进之后,黄疸的病位明显有从脾胃向肝胆转变的特征。现代越来越多的医家更加重视瘀血、血热的病因,提倡从血分论治黄疸。本文结合历史的发展,对黄疸病因病位的演变做了系统梳理,介绍了黄疸病机演变过程,认为肝胆与黄疸的关系受到了西方医学影响,有将二者进行过度关联的可能,而脾、肾、血分为黄疸的主要病位,湿邪、瘀血、血热为黄疸发生的重要病因。
    • 岳永月; 张敏; 宁明月; 李铁
    • 摘要: 针刺的深度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适宜的针刺深度既要求获得针感,同时又不能伤及脏器。针刺深度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着针刺的安全,也影响着针刺的疗效。该文通过分析针刺深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王厚融; 刘志凤; 于天源; 徐亚静; 刘迪; 张英琦; 焦谊; 官乾
    • 摘要: 总结于天源教授针灸推拿临床治疗取穴、用穴经验。于教授临证时谨守定位有解剖、经络有连属、病位有浅深、感应有轻重的“用穴四法”,分别从位置、范围、层次、力量4个方面,结合症、证、病、人、机的不同,创新穴位针刺和推拿的使用方法与应用范围。
    • 潘赐明; 王翊蓉; 彭娅; 张潇丹; 杨淇; 王思绮; 董昌武
    • 摘要: 从病因、病性、病位、三因制宜结合程国彭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治法进行思考。从病因角度讲,认为COVID-19有天疫直接感人,宜辛凉或辛温之法,若秽气通过飞沫人传人,宜用芳香之药以解秽,使其仍从口鼻而出;从病位角度讲,邪在上焦或皮毛,可用汗法、吐法,若在半表半里,可用柴胡类方以和解;从病性角度讲,若临床以寒湿为主,宜温散寒邪,若临床以湿温为主,则宜清泻肺热,或用下法泻热通腑;从三因制宜角度讲,农村地区、有基础病、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宜用补法,以扶正御邪、祛邪。
    • 付郁; 范春辉; 李春艳
    • 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造影对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均接受血管超声、多层螺旋CT造影、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结果符合下肢静脉造影结果作为阳性标准。结果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深静血栓有症状、无症状阳性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超声联合CT、CT、超声。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左下肢血栓阳性率、右下肢血栓阳性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是超声联合CT、CT、超声。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深静血栓单侧患病阳性率、双侧患病阳性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是超声联合CT、CT、超声。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深静血栓部位腹腔静脉阳性率、盆腔动脉阳性率、下腔静脉阳性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超声联合CT、CT、超声。超声联合CT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且超声联合CT、CT、超声临床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造影能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位、病变个数及诊断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治。
    • 李萍; 易文明
    • 摘要: 腠理是《内经》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对其具体部位、属性及治疗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腠理在部位上当属半表,为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并与在里的脏腑关系密切,在人体气血虚弱或有基础病时,病邪可直接从腠理传入脏腑,引起较重的病证。在治疗上,腠理病一般从气血津液论治,不可滥用发表之药。此外,由于腠理部位及作用的特殊性,可为临床疾病预防方面提供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