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毫针

毫针

毫针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95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12届全国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2005年国际针灸技法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等;毫针的相关文献由942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侯敏、马新平等。

毫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77.1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2.94%

专利文献>

论文:95 占比:19.92%

总计:477篇

毫针—发文趋势图

毫针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侯敏
  • 马新平
  • 周鑫
  • 张磊
  • 徐晶
  • 扶世杰
  • 易小玲
  • 曾炎
  • 李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立文; 王桂玲
    • 摘要: 贺氏无痛进针法是“贺氏三通法”针刺操作中的一个环节,贺普仁秉承古人“针入贵速”“令志在针”思想,其独特的毫针努劲单手进针法、飞针单手进针法、火针进针法操作要领明晰,进针过程注重带气进针、治神守神、刺有深浅。为达到无痛,提出了二指禅、顶指法、夹木锥、捻线法等特色练习法,并身体力行,勤练功法,提高疗效。临床上综合运用三通之法,同一患者接受不同针具的刺激,无痛进针法减少了患者皮卫之气的损伤,消除了其对针刺的恐惧,使其经气顺达。
    • 弓臣
    • 摘要: 目的:探究铍针与毫针对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下肢微循环及局部张力、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铍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下肢微循环(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及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局部张力及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次、2次及3次两组的上述指标均持续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铍针与毫针均可显著改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的下肢微循环及局部张力、疼痛,但铍针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相对更好。
    • 崔滢; 马丽虹; 董戌
    • 摘要: 基于中医理论的普通毫针针刺与基于西方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的“干针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疗效均较为理想,且因操作便捷、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从普通毫针针刺与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理论根源和临床应用出发,对二者的施术原则、施术部位、操作方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适用范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总结,并对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毫针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参考文献40篇。
    • 岳永月; 张敏; 宁明月; 李铁
    • 摘要: 针刺的深度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适宜的针刺深度既要求获得针感,同时又不能伤及脏器。针刺深度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着针刺的安全,也影响着针刺的疗效。该文通过分析针刺深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李宝珍; 王桂玲
    • 摘要: 文章介绍了王桂玲主任运用贺氏三通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王主任认为本病病机以正气虚损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重视辨病位,以经络辨证为主,配合脏腑辨证及奇经八脉以调节全身脏腑气血,扶正祛邪。注重针刺方法,根据病情灵活选用贺氏三通法。
    • 殷文浩; 金梦祝; 戴晴; 陈峰
    • 摘要: 陈峰主任中医师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四十年,著有《盛氏针灸临床经验集》《中国古典毫针针法启秘》。擅长针灸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在疣、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等慢性皮肤病领域有独到见解。
    • 刘洪涛; 冯彩凤
    • 摘要: 目的探讨毫针钩刺针对慢性颈腰背筋膜炎阳性反应点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180例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毫针疗法,观察组采取毫针钩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同疗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第1、3次总有效率及第10次临床痊愈例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第1、3、10次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功能障碍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毫针钩刺针能够缓解慢性颈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压痛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 陆征麟; 黄东勉; 陈鸣; 牛淑芳; 韩秋琼
    •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祛痛逐瘀汤配合毫针治疗膨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海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膨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单一毫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自拟祛痛逐瘀汤配合毫针治疗,疗程均15 d。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时间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以及腰椎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和15 d,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3.22±1.06)分、(1.02±0.9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8±1.24)分、(4.28±1.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四项评分均大幅度提高,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祛痛逐瘀汤配合毫针治疗膨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机体腰椎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牟秋润; 张学成; 卢岩; 贾红玲; 张永臣
    • 摘要: 检索近10年国内有关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临床研究文献主要侧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与选穴,常用的针刺疗法有毫针、电针、针刺结合刺血和针药结合;配穴方案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与经穴的远治作用,多选用远近配穴,选取四肢部与病变局部的腧穴。机制研究文献着手于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动物模型体液因子变化及脑血管舒缩状态的影响,并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测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不同脑区兴奋度、关联度与代谢水平的变化,认为针刺的作用机制以影响脑区功能、调节体液因子为主。参考文献60篇。
    • 崔雁龙; 林进; 曲崇正; 明康文
    •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关于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9月。通过Cochrane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含105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573例、对照组483例。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6,1.29),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1.61,95%CI(1.28,1.94),P<0.05];治疗组减轻头痛发作次数优于对照组[MD=0.65,95%CI(0.19,1.11),P<0.05];治疗组头痛程度轻于对照组[MD=0.49,95%CI(0.02,0.95),P<0.05];治疗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MD=0.79,95%CI(0.31,1.27),P<0.05];治疗组伴随症状优于对照组[MD=0.45,95%CI(0.18,0.71),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西药、毫针和电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