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证

表证

表证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政治、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人民政坛、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世界中联第六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等;表证的相关文献由304位作者贡献,包括肖相如、刘英锋、张光荣等。

表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88.8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5.82%

专利文献>

论文:10 占比:5.29%

总计:189篇

表证—发文趋势图

表证

-研究学者

  • 肖相如
  • 刘英锋
  • 张光荣
  • 严惠芳
  • 杨进
  • 王谦
  • 马居里
  • 何秉儒
  • 卫中壮
  • 叶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太阳经病是《伤寒论》六经证型之首发,它在中兽医临床上是受外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初期阶段,病发生在畜禽的体表层,治法,用发汗解表。文章从伤寒入手,主要介绍了太阳经病的成因、分类、治则、方药、案例,供中兽医临床参考。
    • 陈子珺; 万四园
    • 摘要: 经常能听到中医谈论“表”,如表证、解表等。表证,简单来说就是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的病证,主要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状,相当于老百姓常说的“感冒”。那么,导致人体出现表证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卫气不足,易患表证肺主皮毛,宣发卫气以抵御外邪。如果卫气足,皮肤毛窍开合功能正常,便能够很好地抵御外邪;如果卫气不足,外邪侵袭时,则难以御敌,容易导致外邪入侵人体。六淫外邪可以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使肺气宣发受阻,从而出现表证
    • 龙超君; 白辰; 刘邵阳; 胡莉; 于河; 刘铁钢
    • 摘要: [目的]辨析温病卫分证的病变实质,以减少其失治误治,更好地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病因、病位、病机、病变阶段等方面对温病卫分证进行阐释,辨析卫分证与表证的关系,总结卫分证的治则治法及代表性药物,并结合医案阐述卫分证的临床应用要点.[结果]从病因上说,温病卫分证多由风热病邪、燥热病邪引起;从病位上说,卫分证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卫;从病机上说,卫分证的病机为热邪郁滞、肺卫失宣,核心病理特点是热和郁;从病变阶段上说,卫分证与气分证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但治则大不相同;从卫分证与表证的关系上说,卫分证属于广义表证,不同于狭义伤寒表证,但二者具有一定共性;从治法治则上说,卫分证重在宣散、透热,兼顾养阴;从临床应用要点上说,文中收录了一则因风热初袭、肺卫失宣而致的小儿发热案,治以辛凉宣透,方用银翘散加减,提示卫分证在治疗上宜以宣透肺卫郁热为主,用药选用轻清宣透之品,用量需小,煎煮时间宜短,少量频服为佳.[结论]卫分证的病因、病位、病机、病变阶段有鲜明特点,这决定了卫分证的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具有相应的特色,应充分挖掘卫分证的病变实质,掌握临床应用要点,减少失治误治.
    • 金芳芳; 蔡永敏
    • 摘要: 热邪与温邪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含义有交叉,但并非等同。热邪为一种具有热性、阳性病理变化的致病因素,而温邪是多种致病因素的混合体。(2)二者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极。(3)二者特性不同。温邪除了可以具有热邪的特性外,还包括一定的传染性和发热性。(4)二者治法不同。温邪忌汗,而热邪宜汗。(5)二者临床表现不同,温邪侵袭人体后多见表证,而热邪侵袭人体后并非一定具备表证
    • 楼毅杰; 崔宇胜; 吴夏俊; 翁卓凡; 纪云西
    • 摘要: [目的]总结《寓意草》中体现的治痢思想,探索其对久泻临证辨治的指导意义,并总结纪云西教授辨治久泄的经验.[方法]通过研读《寓意草》辨治痢疾的8则医案,探析喻氏的治痢法度,并总结纪云西教授借鉴喻氏治痢方法辨治久泻的经验.[结果]《寓意草》所载治痢医案体现了喻氏安胃为要、顾护胃气,和润缓图、慎用急药,从表解痢、防陷阴分,通补结合、温通为主的治痢思想.纪云西教授借鉴喻氏治痢之法,在临证辨治久泻时注重开表宣肺、和胃化湿,疏肝理气、温中健脾,益肾填精、甘缓滋补.[结论]喻氏治痢强调扶正透表,通补结合.纪云西教授将喻氏治痢法引申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可供临床借鉴.
    • 王谦
    • 摘要: 本文通过探讨恶寒与畏寒,进一步说明表证的含义.古人并未将恶寒与畏寒严格区分,今人将恶寒与畏寒重新定义,但同时对恶寒与畏寒属于何证产生了错误,现代中医诊断教材既肯定古人"有一分恶寒,即有一份表证"的说法,又认为里实寒证也可以恶寒,这在理论上属于矛盾.笔者通过讨论,认为恶寒与畏寒是为了区分表里而设,恶寒是表证的必有表现,而畏寒则是里证的表现.
    • 王谦
    • 摘要: 本文通过探讨恶寒与畏寒,进一步说明表证的含义。古人并未将恶寒与畏寒严格区分,今人将恶寒与畏寒重新定义,但同时对恶寒与畏寒属于何证产生了错误,现代中医诊断教材既肯定古人“有一分恶寒,即有一份表证”的说法,又认为里实寒证也可以恶寒,这在理论上属于矛盾。笔者通过讨论,认为恶寒与畏寒是为了区分表里而设,恶寒是表证的必有表现,而畏寒则是里证的表现。
    • 闫宁哲; 阎玥; 史绮; 李友林
    • 摘要: 六经主气不同,所属经脉、脏腑不同,其表证、里证亦各有侧重。太阳病篇中表证脉证独全,其他五经又详于内而略于表,故使其他五经表证易被人忽略。在探析六经皆有表证的基础上,分别论述太阳病表证、阳明病表证、少阳病表证,以及外寒直中或阳气来复时,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所引起的表证,阐述其脉证与病机,以期丰富临床中表证的辨证体系,拓展治疗思路。表证并非太阳病所独有,而是贯穿于整个伤寒六经体系。
    • 杨敏春; 宋梦; 汪涛; 葛琳仪; 王真; 黄平
    • 摘要: 随着疫情的快速变化,新的研究报道与医学证据逐渐增加,自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第一版至今已有五版,从第三版开始出现中医药治疗方案[1-3],地方性的治疗方案也随之纷纷出台[4]。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比如在流感的季节变化、个体上的不同表证等,因此治疗上需制定与证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这也正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