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毒
猪伪狂犬病毒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7574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兽医导刊、四川畜牧兽医、上海畜牧兽医通讯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7年第二次会议 、2016第六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学术年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2016年联合学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等;猪伪狂犬病毒的相关文献由1449位作者贡献,包括崔保安、陈红英、魏战勇等。
猪伪狂犬病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743篇
占比:99.72%
总计:75954篇
猪伪狂犬病毒
-研究学者
- 崔保安
- 陈红英
- 魏战勇
- 张改平
- 刘杉杉
- 周远成
- 姜平
- 孙伟
- 张智明
- 徐高原
- 李明凤
- 李静
- 杨明凡
- 漆世华
- 胡慧
- 董春霞
- 郭显坡
- 张蕾
- 李玲
- 王先炜
- 肖进
- 董春娜
- 费磊
- 阴文奇
- 陈焕春
- 骆璐
- 齐鹏
- 丁国杰
- 伍锐
- 刘阳
- 周伦江
- 周明光
- 师小潇
- 常晓霞
- 廖果
- 张仙
- 文心田
- 文翼平
- 曹三杰
- 李俊辉
- 李彦凤
- 李明义
- 李晓林
- 杨国淋
- 林艳
- 王遵宝
- 王隆柏
- 王雪涛
- 童光志
- 葛栋
-
-
何锡忠;
林鸷;
赵本进;
朱永军;
彭丽英
-
-
摘要:
为将ST贴壁细胞通过自主驯化,使其能在ST-S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生长且能稳定传代,在摇瓶中实现高密度生长,并应用于猪伪狂犬病毒(PRV)悬浮培养,经ST-A低血清培养基适应培养,对一株贴壁的ST细胞进行了无血清的全悬浮驯化,并将PRV在悬浮细胞中连续盲传培养.结果显示:ST悬浮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传代,培养48 h至第3代后,所能达到的最终细胞密度为3.00×106 cells/mL以上;PRV连续培养至第5代,毒价可达到109.0 TCID50/mL.结果表明,用专用培养基可使ST贴壁细胞实现悬浮驯化,并可应用于PRV悬浮培养.本研究为获得高密度ST悬浮细胞和提高PRV增殖效率奠定了技术基础.
-
-
熊兰
-
-
摘要:
猪伪狂犬病作为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生于秋冬等寒冷季节,通常在一定的地区内暴发流行,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阳性感染率常年居高不下,该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目前尚没有针对该病的特效治疗药物,且不同年龄段的猪之间症状差异较大。由此可见,规模化养猪场应该采取以疫苗接种为主,逐步净化为辅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树立“防大于治”的养殖理念。本文就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现状、诊断方法、防控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借鉴与思考。
-
-
王先坤;
谭磊;
徐凯文;
李静
-
-
摘要:
为了解湖南省伪狂犬病毒(PRV)病原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从湖南娄底某猪场采集疑似感染伪狂犬病(PR)病料,通过细胞传代、PCR鉴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对该毒株的gC、TK和gE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临床病料接种PK15细胞后有1份样品出现细胞病变,经过PCR和IFA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为PRV(命名为HuN-LD株),盲传第6代病毒的滴度为10^(7.5)TCID_(50)/mL。与参考PRV毒株相比,该毒株gE、TK和gC基因序列与国内流行变异株对应序列同源性最高,与其他毒株同源性相对较低。基于gC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与国内2011年后流行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同一分支,但与国外流行的毒株(NIA3和Becker等)相隔较远,属于不同分支。提示成功分离得到1株PRV变异株,该结果可为湖南省PRV流行病学研究及疫苗研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
-
王颖旺;
陈燕凌;
田志革;
胡晓亮
-
-
摘要:
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的PRV UL27基因、CSFV ORF1基因和PEDV 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三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快速检测PRV、CSFV和PEDV的三重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引物对PRV、CSFV、PEDV能进行特异性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401bp、213bp、518bp,三重PCR方法特异性好,对PRV、CSFV、PEDV的检测限分别为12pg、0.05pg、3.5pg。建立的三重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较好、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这三种病毒的同时检测和鉴别诊断。
-
-
刘斌;
赵翠青;
刘立明;
沙万里;
董文龙;
李国江
-
-
摘要:
针对猪细小(PPV)、猪伪狂犬(PR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病毒的保守区域设计用于构建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引物和探针.以构建的重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建立三重荧光定量PCR体系,并对三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优化并进行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等试验.最后利用构建的三重荧光定量PCR体系和普通PCR体系分别检测病料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病毒在单重和三重荧光定量PCR体系中均无非特异性扩增;三种病毒在单重和三重荧光定量PCR体系中的灵敏度均可达到10 copies/μL;单重和三重荧光定量PCR体系组内和组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在5%以内;单重和三重荧光定量PCR在稀释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本研究构建的三重荧光定量PCR体系对164份临床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其中PPV阳性检出率为16.7%,PRV阳性检出率为10%,PRRSV阳性检出率为18.9%;普通PCR检测中PPV阳性检出率为6.5%,PRV阳性检出率为3.6%,PRRSV阳性检出率为7.5%.说明本研究建立的PPV、PRV和PRRSV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符合临床检测要求并且比普通PCR方法更敏感、更特异.
-
-
贾明;
肖成卢
-
-
摘要:
猪伪狂犬病(PR)是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急性流行病,临床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发烧、腹泻和共济失调,育肥猪呼吸困难和种公猪生殖障碍。猪是猪伪狂犬病毒的天然宿主,发病猪、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是重要的传染源。由于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仔猪病死率可达100%),又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控制,传播速度快,严重危害养猪业,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因此,养猪场需要加强科学监测,掌握流行现状,开展该病的综合防治和净化。
-
-
王新蕊;
曹迷霞;
宾秀娟;
季露;
韦英益;
于美玲;
覃志彪;
胡庭俊
-
-
摘要:
试验旨在探究螺旋藻多糖(Spirulina platensis polysaccharide,PSP)的抗氧化作用,首先经过酶解水提法得到螺旋藻多糖,然后经过DEAE-52纤维素层析柱和Sephacryl S-200凝胶层析柱分离纯化后得到螺旋藻多糖组分1(PSP-1)。将小鼠分为3个不同剂量药物组(200、100 mg/kg·BW和50 mg/kg·BW)、猪伪狂犬病毒(PRV)组和对照组共5个组别(A、B、C、D、E组)进行试验,采用试剂盒法测定小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丙二醛(MDA)的分泌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表明:在使用了不同剂量的药物之后,血清中NO、MDA水平和MPO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iNOS、XOD活性在A组和B组均极显著降低(P<0.01);同时,血清中SOD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GSH-Px活性和CAT活性在A组和B组极显著升高(P<0.01),在C组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PSP-1能够缓解PRV感染小鼠引起的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可为动物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
-
侯登坤
-
-
摘要:
1病原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因较多,目前已查明的致泻性病毒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2-4型、猪蓝耳病毒、猪博卡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目前我国养猪行业检出率较高的致泻性病毒有:猪轮状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博卡病毒。猪致泻性病毒在温度为0°C~10°C的环境下活性最强,在0°C以下的温度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因此每年冬春交、秋冬交是猪患致泻性病毒疾病的高发时段。此病毒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自行大量灭杀,也可人为使用消毒剂、紫外线光照的办法杀毒。对于寄生在粪尿、垫料、动物机体组织内的病毒较难杀灭。猪病毒性腹泻比细菌性腹泻致死率低,但其发病时的症状非常严重,患病猪排泄水样粪便,机体快速脱水,造成体内电解质代谢紊乱,从而引起严重的继发或并发感染[1]。
-
-
聂简琪;
孙杨;
杨艳坤;
刘秀霞;
李业;
白仲虎
-
-
摘要:
针对目前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结构复杂、易产生泡沫等缺点,研发结构简单且可无泡通气的新型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并对该反应器的混合时间、kL a、细胞分布均匀性和细胞捕获能力进行测定.并进一步利用该反应器实施低密度接种Vero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并扩增猪伪狂犬病毒.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固定床反应器的混合时间、kL a与传统STR反应器相当,细胞捕获能力良好且细胞在反应器中分布均匀.采用低密度接种时Vero细胞可在该反应器中进行良好的生长,接毒5 d后累计收获的病毒总颗粒数达到10.37 log10 TCID50,相当于2.3×105剂量疫苗.该研究为细胞源疫苗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反应器与技术.
-
-
方超;
张智明;
李建华;
何世岷
-
-
摘要:
为了对一株经过鉴定、纯化的猪伪狂犬病毒(PRV)黑龙江省现地分离株进行评估,对现地分离株进行了继代培养和分离,以经典PRV Ra株为对照,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的病毒含量,绘制毒株的生长曲线,同时利用分离株的细胞培养物对家兔、小鼠和分离动物进行致病力试验.结果 显示:分离株比Ra株病毒含量先达到峰值,并且相同培养时间时病毒含量高于Ra株,同时确定其最佳培养时间为42h;致病力试验中攻毒组动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典型临床症状.说明PRV现地分离株致病性能良好.
-
-
赵丽;
张志强;
马霞;
卢婷婷;
李存法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7年第二次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黄芪、板蓝根配伍对猪伪狂犬病毒体外抑制作用研究.rn 方法:筛选抗病毒中药黄芪、板蓝根,采用细胞病变(CPE)抑制实验,观察黄芪、板蓝根单味药及配伍水煎液对PK-15单层细胞上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抑制作用.rn 结果:单独应用板蓝根水煎液体外对PRV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对PRV的最小直接杀灭浓度为0.63mg/ml,最小阻断浓度为0.33mg/ml;单独应用黄芪水煎液对PRV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板蓝根、黄芪1∶1配伍水煎液对PRV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其对PRV的最小直接杀灭浓度提高为0.32mg/ml,最小阻断浓度提高为0.080mg/ml.rn 结论:黄芪、板蓝根配伍对猪伪狂犬病毒(PRV)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
方奎;
陈基萍
- 《广西兽医协会、广西畜牧兽医学会畜禽传染病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猪圆环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感染引起,其发病表现包括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肾病皮炎综合征(PDNS),并参与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和猪繁殖障碍等.PCV已知有3个型,PCV1不致病,临床圆环病多由PCV2引起,而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病猪体内检测到PCV3的存在,但致病力不详.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各个阶段猪群均易感,可引起日龄较小猪的神经症状急性死亡和顽固性腹泻,引起中大猪发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引起种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种公猪不育.自2012年从我国东北开始监测到猪伪狂犬强毒株的流行,并不断呈扩散趋势,使此前一直呈现稳定的猪伪狂犬病开始抬头.本文结合一例保育猪猪圆环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案例的诊治,阐述整个发病、诊断及处理和转归全过程,希望能为各位养殖业主和兽医提供参考.
-
-
-
黄元;
罗振南;
陈强;
陈晶;
赵翠玲;
王晓虎;
黄忠;
向华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分离了2013年广东流行的3株猪伪狂犬病毒,对其gB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取来自伪狂犬病发病猪场的46份血清,分别用广东2013毒株Heyuan2013、鄂A株和Bartha株进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2013年广东流行毒株相互之间gB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7-100%,而与疫苗株Bartha-K61相似性在97.8-98.0%.这表明2013年这几处发病均为同一毒株流行造成.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gB基因的N发生17个氨基酸的插入、替换或缺失.微量血清中和试验表明,用3个毒株测得的中和抗体效价呈显著的差异,河源野毒株>鄂A株>Bartha.以上结果提示gB基因的变异可能是伪狂犬病毒产生血清学变化的原因之一.
-
-
王科文;
梁培新;
杨玉坚;
向华;
王一成;
徐敏;
林云雄;
刘亚彬;
余庆
- 《第五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五届(2017)中国猪业发展大会》
| 2017年
-
摘要:
2011年以后,从北到南,我国多数养猪地区的许多原本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阴性的猪场逐渐转阳.随后有研究表明,本次流行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毒株相对经典毒株(SC株)而言,多个基因有较大的差异,毒力也更强,且现有的商品化疫苗对其感染的保护力相对更差(通过羊的免疫攻毒试验).中和抗体作为评估疫苗免疫保护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引起了一些养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兴趣,他们对不同品牌的PRV疫苗免疫后诱导猪体产生新流行毒株中和抗体的水平及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三个有代表性的该类研究成果,也将分享此系列研究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启示,以增进大家对目前不同品牌PRV疫苗对流行毒株感染保护情况及近年来PR流行特点的了解,希望能给各位养猪同仁在疫苗选择及不同感染类型猪场综合防控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
-
韦冠东;
马萍;
汤德元;
张元鑫;
刘霞;
黄涛;
曾智勇;
李谦;
李达
- 《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伪狂犬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二类传染病,近些年由于伪狂犬病流行呈上升趋势,以及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许多国家己将伪狂犬病列为了重点防疫并计划最终根除的猪病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人们对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结构、基因功能、检测手段以及疫苗预防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就猪伪狂犬病毒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中国伪狂犬病毒基因及其基因变异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同时结合本实验室对伪狂犬病gE/gB基因建立的多重PCR净化的病原学研究和国家对该病采用gE/gB-ELISA检测血清学净化方法进行了综合,为制定猪伪狂犬病防治及净化提供理论参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