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1868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09年第三届输血学术年会、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等;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相关文献由513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智慧、刘丽、迟晓云等。
溶血性输血反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1868篇
占比:99.88%
总计:172079篇
溶血性输血反应
-研究学者
- 冯智慧
- 刘丽
- 迟晓云
- 韩斌
- 马文慧
- 孔庆芳
- 朱于莉
- 王海燕
- 李沙
- 李蓓
- 洪小珍
- 丁巾
- 于洋
- 仝东霞
- 任麒陞
- 刘孟黎
- 刘菲
- 刘辉
- 刘青
- 包煜
- 叶红
- 叶莲莲
- 吕延中
- 吴晓黎
- 周庆申
- 周迎春
- 夏雪林
- 姜燕娟
- 孙波
- 孙金凤
- 安润
- 庞桂芝
- 张少强
- 张燕
- 张秀云
- 张莉尼
- 张趁利
- 张辉
- 徐华
- 戚曦
- 曲惠青
- 曲雅慧
- 李延年
- 杜滨
- 欧阳锡林
- 汪辉
- 洪华胜
- 焦伟
- 王京华
- 王春发
-
-
王锐;
代凤;
王英剑
-
-
摘要:
不规则抗体是指除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多经妊娠或输血免疫产生。它是引起ABO血型鉴定困难和配血困难的主要原因。而引起临床疑难交叉配血最常见的抗体是Rh血型系统的相关不规则抗体,该系统不规则抗体可单独存在,也可以联合抗体的形式存在,而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1]。目前,临床工作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已经作为输血前的常规检查项目,以避免输血反应和输血无效等情况的发生。本院输血科在术前常规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发现1例抗-M合并抗-Mur抗体的案例。现报道如下。
-
-
王晓宁;
程野;
钟靖;
李凌波
-
-
摘要:
血型抗原是位于红细胞膜上的多态性抗原,在妊娠期间[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HDFN)]或输血后[溶血性输血反应(HTRs)],个体极有可能诱发免疫反应。个体发生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的概率取决于人群中抗原的发生率(已知不同人群和种族群体之间存在差异)[1],也取决于其免疫原性和患者的免疫状态[2]。输血前检测,最重要的血型系统是ABO和RhD。输入具有除D抗原外未知Rh表型的ABO同型血可能会导致同种免疫,特别是对于多次输血的病人[3]。因此,了解临床待输血患者中红细胞Rh抗原表型分布有助于我们评估这些表型的频率,从而建立一个红细胞抗原的供体数据库。此外,立即为免疫病人提供抗原阴性血液,以及预防多次输血病人出现同种免疫也是有益的。本研究分析了431839例临床样本Rh(D,C,E,c,e)血型分型检测结果,并探讨输血前进行Rh(D,C,E,c,e)血型分型的重要性及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在Rh血型抗原检测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
-
夏日东;
崔慧娟;
张辉;
李翠香;
肖娜娜;
王岚
-
-
摘要:
输注红细胞(RBC)悬液是输血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否有输血适应症,输血前检测都需要匹配供体和受者的红细胞,以提供免疫匹配的血液.虽然这种方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偶尔病人会接受到不相容的红细胞,从而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HTR).尽管这些临床情况较为少见,当输入不相容的红细胞可以导致HTR,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探讨积极预防不相容红细胞输血后急性HTRs相关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主要关注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HTRs中的关键角色,而且是预防HTRs的潜在靶点.
-
-
方雪晶
-
-
摘要:
目的:探讨132例疑难交叉配血原因及常见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2例疑难交叉配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32例疑难交叉配血的原因及常见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结果:(1)疑难配血原因中,同种抗体占比最高为50.76%,其次为自身温抗体(27.27%)、未知特异性不规则抗体(9.85%),血浆蛋白干扰的因素最低,占0.76%.(2)不规则抗体具体分布情况显示,抗-M不规则抗体占34.43%,其次为抗-E不规则抗体,占24.59%,抗-cE不规则抗体占20.49%.另有13例患者血清与谱细胞有反应,但无法确认抗体特异性.抗-M不规则抗体患者中97.62%(41/42)有既往免疫史,抗-E不规则抗体患者中76.67%(23/30)有既往免疫史.结论:引起临床疑难交叉配血的原因主要是同种抗体和自身温抗体,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输血方案前首要迸行抗体筛查.
-
-
严洁婷;
丁梦圆;
许学明;
张辉;
汤龙海;
王明元
-
-
摘要:
目的:探讨抗—M抗体检测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苏州地区抗筛阳性并试管法初筛抗—M阳性标本,通过试管法鉴定MN分型,采用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2-巯基乙醇(2-ME)应用液破坏IgM抗-M后使用微柱凝胶法在不同反应温度下检测IgG型抗—M.结果:在微柱凝胶法检测中,4°C反应条件下93.33%标本检出IgG抗—M,46.67%标本在4°C及37°C反应条件下均可检出IgG抗—M,但4°C下反应强度大于37°C.发现1例抗—M相关新生儿溶血,经M抗原阴性悬浮红细胞输血治疗后病情显著好转.结论:利用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M抗体,4°C较37°C检测灵敏性更高.苏州地区IgG型抗—M阳性率高,应重视抗—M抗体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及胎儿新生儿溶血,积极开展早期有效的输血治疗.
-
-
-
戚曦;
高灵宝
-
-
摘要: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中的预防效果,以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的18000例患者,将其命名为试验组;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输血前未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的18000例患者,将其命名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结果;统计试验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比较两组患者HTR发生概率。结果在试验组中,450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中女性、2年内输血次数≥3次、合并血液疾病、存在肿瘤疾病、存在骨折疾病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不规则抗体阴性;试验组患者的HTR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450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包括抗-M、抗-E,其占比分别为40.00%、35.56%;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包括抗-D、抗-C、抗-c,其占比分别为13.33%、6.67%、4.44%。结论对于临床输血患者,对有输血史的患者应更加重视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降低患者HTR发生率。
-
-
戚曦;
高灵宝
-
-
摘要: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中的预防效果,以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的18000例患者,将其命名为试验组;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输血前未实施不规则抗体检测的18000例患者,将其命名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结果;统计试验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比较两组患者HTR发生概率。结果在试验组中,450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中女性、2年内输血次数≥3次、合并血液疾病、存在肿瘤疾病、存在骨折疾病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不规则抗体阴性;试验组患者的HTR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450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包括抗-M、抗-E,其占比分别为40.00%、35.56%;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包括抗-D、抗-C、抗-c,其占比分别为13.33%、6.67%、4.44%。结论对于临床输血患者,对有输血史的患者应更加重视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降低患者HTR发生率。
-
-
-
洪华胜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笔者医院2016年9月~2019年10月间需要输血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为接受不规则抗体筛查的需要输血的患者,共计60例;对照组为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需要输血的患者,共计60例.其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抗体鉴定.结果 60例不规则抗体筛查中,不规则抗体阳性6例(10%),其中,输血等于3次或低于3次的明显低于输血史高于3次的(P<0.05),有血液疾病高于无血液疾病(P<0.05).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M检出率最高(35.56%),抗-s和抗-D检出率最低(19.19%),抗-E检出率为26.06%.实验组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00%(0/60),对照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6.67%(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规则抗体筛查能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输血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
ZHAO Li;
赵莉
-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652例有输血/妊娠史的输血患者血浆应用间接Coomb’s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统计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鉴定抗体特异性及检测其抗体效价.结果:652例患者血浆中共筛检出1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2.14%.其中,同种抗体9例,自身抗体3例,高效价冷抗体2例.9例同种抗体中Rh系统7例(77.8%),抗D2例,抗E3例,抗EC1例,抗c1例,其他血型系统2例(22.2%),抗M1例,抗LeA1例.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预防有临床意义抗体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
-
LI Dong-jie;
李东杰;
FAN Rui-jun;
樊瑞军;
PIAO Wen-hua;
朴文花
-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查并对阳性结果进一步确定分析,以保证临床安全输血.方法:对本院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用盐水、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4257例标本阳性共19例,阳性率为0.45%,分别为自身抗体3例,抗-D抗体4例,抗-E抗体4例,抗-C、e抗体2例,抗A1抗体2例,抗-c、E抗体、抗C、E抗体各1例,抗-M抗体2例;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
-
-
-
-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Rh血型系统是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的29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也是输血医学中仅次于ABO的重要血型系统。现已发现48个抗原,其中最重要的抗原有D、C、c、E、e。Rh血型抗原特别是D抗原(ISBT004001;RH1)是临床上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血型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源性。根据D抗原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以及抗原性的差异,将D抗原分为5种:正常D抗原、弱D抗原、不完全D抗原、不完全弱D抗原和增强性D抗原。近年来,随着Rh抗原分子特征和Rh基因结构逐渐明了,关于Rh血型弱D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并建立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但是直接研究红细胞表面RhD抗原蛋白表达的报道较少。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直接检测红细胞表面RhD抗原的表达,研究不同表型间D抗原表达数量的差异。
-
-
-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ABO血型系Landsteiner法则的血型抗体,也就是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AB0系中的亚型抗-A1或某种抗-B等抗体,也称为不规则抗体其多为IgG抗体。不规则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今,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查已广泛应用于输血反应的诊断与预防,但其结果阳性多为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患者,为了进一步探讨交叉配血与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关系,笔者作了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报告。
-
-
-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见于年青女性尤其是育龄妇女的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病,血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并有明显的免疫紊乱。在SLE患者血清自身抗体中有可能存在抗患者红细胞的抗体,这种抗体可引起患者自身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临床表现为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文献认为约有6%-15%的SLE患者由于有抗红细胞抗体的存在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SLE患者,临床上常需输血作为支持治疗。为进一步了解SLE患者血清中抗红细胞抗体的特性,避免因输血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加重患者病情,本文对25例SLE患者血液进行了检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