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基础
沉井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4880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西部探矿工程、山西建筑、江苏水利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等;沉井基础的相关文献由732位作者贡献,包括施洲、冯传宝、吕大财等。
沉井基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880篇
占比:99.34%
总计:35112篇
沉井基础
-研究学者
- 施洲
- 冯传宝
- 吕大财
- 李冰
- 甄宗标
- 韦庆冬
- 毛伟琦
- 陈向东
- 高宗余
- 吉林
- 李军堂
- 殷永高
- 潘东发
- 秦顺全
- 纪锋
- 许佳平
- 马涛
- 余竹
- 冯兆祥
- 刘建波
- 姜兴洪
- 朱斌
- 朱瑞允
- 李剑鸾
- 李思阳
- 李文明
- 杨大海
- 沈宜萍
- 涂满明
- 王立忠
- 章征
- 纪厚强
- 肖鑫
- 胡勇
- 赵先民
- 郭辉
- 陈涛
- 高正荣
- 严爱国
- 俞永军
- 农代培
- 冯炳
- 刘旭锴
- 刘燃
- 吕建军
- 吴胜东
- 周吉安
- 周外男
- 姚森
- 崔苗苗
-
-
施洲;
周勇聪;
江峰;
吕大财;
钟永新;
潘永杰
-
-
摘要:
根据实测数据分析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大型沉井基础就位后的沉降规律,基于Winkler模型计算、数值仿真研究沉井基础长期水平位移和沉降对大桥的影响。结果表明:沉井在下沉就位后沉降呈先快后慢再趋于稳定的规律。基于Winkler模型计算的沉井水平位移在1.485~2.971 cm,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到沉井沉降为2.643 cm;数值模拟沉井最大水平位移和沉降分别为1.577、2.913 cm,与理论值接近,且均小于参考规范限值。根据TB 10093—20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相邻基础沉降差限值,计算得到沉井在工后转动的角度限值为0.015°,对应N3、N4墩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3.78、3.67 cm,其值明显小于该跨伸缩装置最大位移±60 mm。沉井水平位移对主梁线形的影响大于沉降的影响,二者对主梁线形的影响均较小。
-
-
石峻峰;
陈克;
赵月悦;
陶俊
-
-
摘要:
基于常泰长江大桥主墩沉井基础下沉施工,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沉井施工的首次下沉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沉井下沉结束后的应力以及变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井在下沉完毕后,沉井刃脚截面全面受压,最大压应力出现在刃脚与刃脚相连的隔墙位置上,沉井最外圈井壁应力在隔墙处会发生突变,但应力值整体上从长轴方向圆弧中点到短轴方向直线中点逐渐下降。同时,沉井下沉结束后,沉井位移量由上到下逐渐减小,在隔墙连接处位移量产生突变,而土体的沉降量在隔墙处大于井孔位置,在刃脚部位土体沉降最大。
-
-
-
-
摘要:
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完成“肩膀”施工2022年3月19日,经过近46 h的连续浇筑,由在鄂央企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6号主塔下横梁首个“L”形区域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主塔下横梁浇筑施工全面展开,这也意味着大桥开始了最为关键的“肩膀”施工。据悉,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将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实现“四个世界首创”:首创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TARS);首创台阶型减冲刷、减自重沉井基础;首创“钢箱-核心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首创“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
-
-
孙发明;
俞琳琳;
杨松
-
-
摘要:
本文以常泰长江大桥为例,详细阐述大型水中沉井下沉施工内、外台阶型取土的优势及各项新研发的下沉取土设备。目前水中沉井施工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空气吸泥机配合起重设备的方式吸泥,针对刃脚踏面及其他盲区部位取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沉井下沉过程中安全和质量控制得不到保障,本项目地质存在较多硬塑粉质黏土层和胶结砂层,下层速度和姿态控制难度大,终沉下沉阻力大,为满足沉井可控、可视、平稳下沉,除了使用传统吸泥设备外,需要开发专用高效其他装备,例如智能气举取土设备,电动绞吸设备,刃脚取土机器人,气水混合射流破土等一系列先进设备,通过局内专家团队研发以及在项目上的实际应用,最终沉井平面偏位,终沉标高,倾斜度均超过设计和规范要求,实现了平稳下沉。
-
-
吕曹炯;
黄锐;
马远刚
-
-
摘要:
为明确交互地层中沉井下沉阻力特征,以常泰长江大桥6号墩沉井基础为背景,基于实测数据对黏土-砂交互式地层中大型沉井下沉过程中的刃脚踏面反力、侧壁压力及侧摩阻力的大小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井下沉阻力集中在外圈井壁,外圈井壁刃脚踏面反力与踏面埋置深度的相关性较高,且受沉井自重的影响显著,因下部粉质黏土层与粉砂、细砂层的极限承载力相当,随沉井底口由砂土层进入粉质黏土层,外圈井壁刃脚踏面反力均值并无显著变化;在第2次浇筑井壁混凝土阶段,沉井底面位于粉砂、细砂层与下部粉质黏土层分界面,随着沉井自重增大,砂土层内的刃脚踏面反力显著增加,粉质黏土层内的刃脚踏面反力因受土层的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反而有所减小;刃脚踏面由砂层进入粉质黏土层后,位于砂土层内的沉井侧壁压力及下沉侧摩阻力显著增大。
-
-
汪冰彬
-
-
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水下结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病害及损伤。以闽清大桥作为实例,探讨研究与沉井基础相关的加固维修技术以及影响因素,主要介绍了有关于沉井壁植筋、利用潮汐时间、水下砼灌注、蛙人作业安全、水下起吊作业等加固维修技术。
-
-
冯传宝
-
-
摘要:
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主桥为主跨1 092 m的公铁两用钢桁梁悬索桥,北锚碇采用100.7 m×72.1 m×56 m的矩形沉井基础.为了解沉井基础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其对后续施工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沉井-地基以及沉井与邻近桩基础有限元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针对沉井基础底板施工至主梁架设的11个工况,分析沉井基础变形与受力状态、地基土应力路径及邻近桩基础的变形.结果表明:沉井基础以沉降变形为主,水平变位和整体转动量相对较小;不同工况下,沉井基础井壁与底板受力状态变化显著;沉井底板下地基土应力路径位于强度破坏线下方,地基土未发生破坏,其变形以压缩变形为主;邻近桥墩基础的竖向和横桥向位移受沉井基础施工的影响较小;计算结果较准确地预测了沉井基础和邻近桩基的沉降和水平变形,有效地指导了北锚碇散索鞍的定位及引桥段合龙施工.
-
-
施洲;
纪锋;
余万庆;
李冰
-
-
摘要:
为研究大型桥梁沉井基础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风险评估,将风险分析与施工监测相结合,提出基于监测数据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引入集对分析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建立以五元联系数主值为指标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并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大型沉井基础为例开展动态风险评估.结果 表明,二级动态风险指标中,混凝土应力指数在第102天降低至-0.47,说明沉井混凝土受力复杂且开裂风险较高.下沉系数和四角高差指数在102 d后出现低值,表明沉井出现小规模滞沉、突沉等风险.一级指标中,结构应力指数及控制参数指数的低值反映了混凝土受力复杂、风险增大的实际情况.总体指数在90 d后波动显著,最低值为-0.09,说明沉井整体处于中等风险状态.
-
-
文望青;
崔苗苗;
严爱国;
王鹏宇
-
-
摘要:
研究目的:甬舟铁路金塘水道主航道桥建设环境复杂,墩位处最大水深49 m,设计流速3.14 m/s;设计风速42 m/s,最大浪高8.89 m;海底岩面起伏较大,覆盖层厚薄不均.本文就金塘水道主航道桥深水浅覆盖层地区和深水厚覆盖层地区基础方案展开研究,探寻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深水跨海桥梁合理基础类型,以期为复杂环境下跨海桥梁深水基础设计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跨海桥梁深水基础选择应结合水文、气象、地质、通航等边界条件,从结构受力、经济性、可实施性、水流适应性及通航要求等方面综合确定;(2)深水浅覆盖层地区应优先采用整体刚度大、承载力高的设置基础;(3)深水厚覆盖层地区应优先采用整体刚度大、承载力高的沉井基础;(4)水深30 m以上桥梁基础采用桩基础施工难度大、经济性差,设置沉井基础、沉箱基础、复合基础,沉井基础应为复杂恶劣海洋环境下跨海桥梁优先考虑的基础形式;(5)本研究成果可为复杂环境下跨海桥梁深水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
-
邹永伟;
徐升桥;
金令
-
-
摘要:
怀来官厅水库特大桥主桥采用720 m单跨悬索桥,官厅水库为北京市一级水源保护区,桥位邻近既有铁路,施工条件复杂.两岸锚碇采用沉井基础,为黏性土地区大型陆地沉井,下沉难度大.沉井平面为倒圆角矩形,沉井高度为32、33 m,沉井基础设计施工的关键点是将沉井顺利下沉就位.悬索桥锚碇沉井可结合建设条件,适当增加沉井自重,降低施工难度,本桥沉井重率69.5 kPa.通过增加沉井重率,设置空气幕助沉措施,解决黏性土地区大型沉井的下沉难题.全高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刃脚外包钢板,底节采用土模法施工,满足下沉要求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性.通过加强底节隔墙与井壁连接构造,优化顶节隔墙布置,提高下沉过程沉井底节、顶节的安全性.
-
-
-
俞竹青;
杨程生;
高正荣
- 《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7年
-
摘要:
瓯江北口大桥中塔位置河床底质为淤泥质黏土,中塔沉井基础尺度巨大,施工期尤其在下沉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局部冲刷.为确保沉井基础的平稳安全着床和下沉,提出中塔沉井基础预防护方案,并进行预防护方案试验研究,确定了防护范围为沉井周边各20m,总范围为118m×107m;防护结构为反滤层+护面层两层结构,厚度均为1m,涨、落潮迎水侧75m×20m局部范围加厚1m.预防护方案的反滤层级配为1mm占50%、4mm占30%、6mm占20%;面层考虑后期施工便利推荐粒径为5.5cm的碎石;加厚层全部为粒径5.5cm碎石.若在汛期来临之前,中塔沉井基础下沉入泥深度未超过10m,则需要在沉井下沉初期需要对迎水侧及其拐角处补抛大粒径级配碎石,确保沉井周边防护体稳定.试验结果表明,度汛期间在沉井迎水侧补抛20~40cm级配碎石(补抛厚度不小于2m)后,沉井落潮迎水侧防护体未发生冲刷现象,稳定性较好,同时沉井两侧中下部未补抛区域防护体仍保持较好稳定性,确保了沉井周边预防护体安全度汛.
-
-
杨程生;
高正荣
- 《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7年
-
摘要:
瓯江北口大桥中塔沉井基础尺度巨大,施工期在下沉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局部冲刷,对沉井的安全着床造成影响.通过试验研究中塔施工期最大局部冲刷、施工期下沉过程中下沉不同位置时的局部冲刷特性、沉井入土后不同时间段内的局部冲刷情况以及沉井下沉到位后施工期间往复流作用下的最大局部冲刷情况,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施工方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试验研究成果表明,施工期间遭遇2年一遇洪水及20年一遇潮差情况下其最大局部冲刷为11.4m,最深点位于沉井落潮迎水侧拐角处,冲刷后的局部河床最深点高程为-23.4m.施工期沉井下沉试验表明,沉井底部距河床面6m时,在2.0m/s、2.5m/s流速情况下,河床局部冲刷深度为4.4m和6.6m;距河床面4m时,在2.0m/s、2.5m/s流速情况下,河床局部冲刷深度为4.9m和7.5m;距离河床面2m时间,在1.5m/s、2.0m/s和2.5m/s流速情况下,河床局部冲刷深度分别为4.6m、5.7m和7.8m;接触河床面时,在1.0m/s、1.5m/s、2.0m/s、2.5m/s和3.0m/s流速情况下,河床局部冲刷深度分别为2.5m、5.1m、8.0m、8.4m和13.0m.沉井底初入河床3m时停留1个月、入河床10m时停留1个月以及沉井着床到设计位置后停留半年时间,沉井周边局部冲刷最大深度分别为8.7m、9.0m以及11.4m,最深点发生在迎水侧拐角处.施工期间沉井下沉到位后,在往复流作用下的最大局部冲刷深度为10.2m,位置发生在沉井落潮流迎水侧拐角处.
-
-
欧阳祖亮;
米长江;
聂宁;
吕永喜;
吕志峰
-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马鞍山大桥主桥为世界最大的三塔两跨悬索桥,主跨跨径为2×1080m.南锚碇沉井基础长60.6m、宽55.4m、高48m,入土深度超过50.5m,采取三次接高、三次下沉工艺,取土方式采用降排水、半排水和不排水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小了降排水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下沉过程中采用空气幕助沉和纠偏,有效保证了沉井下沉速度和精度,提出了现场及时调整取土方案,加强刃脚下取土,使沉井下沉、中间分区隔墙参与受力,从而解决了刃脚钢壳应力过大现象,南锚碇沉井基础着床于圆砾土层,在下沉后期,由于下沉困难,通过在沉井外侧堆砂,可有效避免沉井周边土体大面积沉陷等方面的措施。
-
-
童小东;
殷永高;
徐敏;
龚维明;
刘勇;
吴东红
- 《第十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 2009年
-
摘要:
因沉井基础具有尺寸大、承载力高等特点,所以难以利用常规的方法对其竖向承载力进行测试.利用自平衡测试技术,通过两次试验对1个直径5.0m、长度12.0m的沉井进行了竖向静载试验,分别得到了沉井基础的极限侧阻力和端阻力,通过将两者叠加得到了沉井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等效转换.试验结果表明,沉井封底之下的土压力分布呈现由外向内逐渐减小的规律;预制下沉工艺造成沉井侧壁周围土体的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土体的极限侧摩阻力降低;实测得到的沉井基础的端部承栽力大于按规范中钻(挖)孔灌注桩竖向承栽力计算公式得到的估算值.
-
-
SHEN Tao;
沈涛
- 《2019年五省一市二区公路交通技术论坛》
| 2019年
-
摘要: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三塔四跨悬索桥.该桥北锚碇基础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地理、地质、水文、工期等因素,比选确定采用圆形沉井基础;在城市建筑物密集区域,并紧邻长江防洪大堤,沉井基础下沉会对临近建造物造成安全威胁,也会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为解决建造物密集区域建造超大沉井下沉关键技术难点,结合工程实际,通过调查类似工程案例,采取科学试验、数据模拟分析、监控监测等研究方法,评估、确定了结构防护、工艺优化、管道排渣、新型空气幕助沉等关键技术,证明了在城市市区、场地狭小、防护要求高等特殊条件下建造超大沉井的可行性,为城市基建工程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
-
姜红涛;
张照霞;
刘建波
- 《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泰州大桥设计为3塔2跨(2×1 080m)悬索桥,大桥中塔为大型沉井基础及人字形钢塔结构.复杂环境条件下超大沉井的浮运、定位、着床及终沉控制各个工序的有效控制技术措施很重要,前期开展沉井的悬浮状态及下沉时的局部冲刷模型试验起到很好的预控作用.沉井基础下沉信息化控制技术为沉井卡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钢塔加工阶段及安装阶段的联动控制,对保证钢塔的安装精度必不可少.
-
-
-
YAN Fu-you;
闫富有;
SHI Gang;
时刚
- 《第十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考虑刃脚形状和切土深度,建立沉井下沉过程中极限土阻力的近似计算模型.基于Prandtl问题的滑移线场理论,建立考虑刃脚切土深度和刃脚形状的近似滑移线场,并导出平面应变和圆形沉井轴对称问题极限承载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对于平面应变问题,承载力系数Ny等于两部分之和,即不考虑切土深度时刃脚踏面和考虑切土深度时刃脚内侧倾斜面对承载力的贡献,前者及其他两个承载力系数(黏聚力和超载项)与不考虑刃脚切土深度由Prandtl承载力机制所得的结果相同.刃脚的切土深度、踏面宽度和倾斜角是影响极限土阻力的重要因素,忽略刃脚切土深度及其范围内刃脚倾斜面与土的作用将导致极限土阻力的计算值明显偏小.分析结果表明,承载力系数随刃脚切土深度和刃脚倾斜角的增加而显著增大;若土体强度较高,刃脚倾斜角的大小对极限土阻力的影响更加显著.
-
-
YAN Fu-you;
闫富有;
SHI Gang;
时刚
- 《第十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考虑刃脚形状和切土深度,建立沉井下沉过程中极限土阻力的近似计算模型.基于Prandtl问题的滑移线场理论,建立考虑刃脚切土深度和刃脚形状的近似滑移线场,并导出平面应变和圆形沉井轴对称问题极限承载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对于平面应变问题,承载力系数Ny等于两部分之和,即不考虑切土深度时刃脚踏面和考虑切土深度时刃脚内侧倾斜面对承载力的贡献,前者及其他两个承载力系数(黏聚力和超载项)与不考虑刃脚切土深度由Prandtl承载力机制所得的结果相同.刃脚的切土深度、踏面宽度和倾斜角是影响极限土阻力的重要因素,忽略刃脚切土深度及其范围内刃脚倾斜面与土的作用将导致极限土阻力的计算值明显偏小.分析结果表明,承载力系数随刃脚切土深度和刃脚倾斜角的增加而显著增大;若土体强度较高,刃脚倾斜角的大小对极限土阻力的影响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