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侧摩阻力

侧摩阻力

侧摩阻力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7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6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102225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全国第一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侧摩阻力的相关文献由1458位作者贡献,包括龚维明、贺祖浩、李德杰等。

侧摩阻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6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02225 占比:99.53%

总计:102709篇

侧摩阻力—发文趋势图

侧摩阻力

-研究学者

  • 龚维明
  • 贺祖浩
  • 李德杰
  • 陈培帅
  • 罗会武
  • 戴国亮
  • 杨敏
  • 赵春风
  • 李嘉成
  • 刘梅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长明; 林成; 赵金凤; 刘林; 路乾
    • 摘要: 为预测黄土地区深基坑降水导致的地层不均匀沉降,确保坑周建筑物安全,基于弦线模量法、弹性半无限体理论和剪切位移法,将坑周土体以降水曲线为界分为疏干区和饱和区,综合考虑绕渗区内渗流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和桩-土界面侧摩阻力对土体的约束作用,推导降水引起地基附加应力和地面沉降的理论计算公式,将理论计算值与工程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计算方法能反应出浸润曲线以下土层所受附加应力的衰减效应;地面沉降受侧摩阻力的约束作用主要局限于1倍的最大水位沉降范围内;弦线模量计算得到的沉降值精度高于规范算法,能够较好地预测黄土地区降水期间坑周地面沉降量。研究结果可为计算类似黄土深基坑潜水层降水诱发地面沉降提供参考。
    • 周晓波; 包自成; 辛军霞; 吴兴征
    • 摘要: 试验桩静载测试是施工前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试验桩直径大、桩身长、承载力高的特点,基于16根试验桩的静载检测成果,分析其采用扩底、桩侧和桩底注浆等施工工艺对承载力的影响。采用振弦式传感器测读钢筋应变量,得到桩身检测截面轴力分布并计算各土层的侧摩阻力。这些成果表明,各测试断面轴力随荷载增加而增大,而在同级荷载水平下轴力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减小。此外,侧摩阻力的发挥随荷载增大而增加,扩底及桩侧注浆等措施使得基桩承载力明显提高。
    • 王峥辉
    • 摘要: 以某钻孔灌注桩3 400 t锚桩法静载试验为案例,在试验中对该桩上部采用了内外双套管设计处理,进行静载的同时测试其套管段桩身应力的变化。通过对试验过程中桩基整体受力变形与套管段应力应变数据的分析,消除了桩基受力过程中双套管段范围内的侧摩阻力对变形数据的影响,获得了更加准确的有效桩基受力变形数据,确定了有效桩基部分的“真实”承载力,为进一步研究深部土体的受力变形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 耿博光; 何烈民; 殷伟平
    • 摘要: 本文基于大型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建立了基坑及基坑外的群桩计算模型,针对不同基坑开挖深度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将会导致每一根桩体的水平位移增大,竖向轴力增大,侧摩阻力减小,且对前排桩的影响略大于后排桩。
    • 常虹; 朱万里; 王琰; 赵嵩颖
    • 摘要: 建立室内模型试验,针对多次温度循环下饱和黏土地基中能源桩热-力响应展开研究,分析了桩周温度场、桩土沉降、桩身附加热应力及侧摩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升温时桩身温度沿深度逐渐减小,土体温度沿径向逐渐降低;降温所引起的桩顶沉降量大于升温的膨胀量,将换热液体从5°C加热至70°C并维持24 h,随后降温至5°C并维持5 h,如此循环3次,导致桩顶产生不可逆的累积沉降;距桩身越近桩周土产生的沉降越大,沉降速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减小趋势,3次循环后,距桩侧130 mm处土体表面沉降达到桩直径的1.42%;温度荷载所引起的桩身附加应力和侧摩阻力均随温度的升高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工作荷载作用下桩身附加热应力最大值达到695.40 kPa,最大热应力所在位置随桩顶荷载的增加而逐渐上移;升温时桩体上部产生负的侧摩阻力,下部产生正的侧摩阻力,降温时恰好相反;工作荷载的作用导致桩身产生负摩阻力的区域逐渐变小,位移零点也逐渐上移.
    • 丁溪泉; 刘海军; 郭晓霞; 王新; 刘兴国
    • 摘要: 昆明巫家坝地处滇池流域,部分地区其第四系土层厚度超过百米,含有多层泥炭质土及软弱层,常规静力触探手段无法满足要求,严重制约昆明地区建筑基坑与基础设计。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改进静力触探试验方法,对场地90 m深度内土层进行超深静力触探测试,结合室内土工实验结果,对比静探数据与钻孔数据,结果表明:(1)静探反映的地层信息与现场钻探获得的土层信息基本一致,且与周边类似项目数据吻合。通过分析数据发现:(2)地表10 m深度以内的地层,受以往工程活动影响,静力触探侧摩阻力较经验值偏大;(3)深度90 m以内地层的侧摩阻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4)泥炭质土与粉土常相伴出现,结合各类土层地质成因分析,此特征是滇池水位变化引起的。
    • 刘自标
    • 摘要: 文章以淤积区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梁桥的两根工程桩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的自平衡试验,获得入海口淤积土地质条件下桩轴力、侧摩阻力、桩端阻力以及极限承载力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桩基在淤积土层的轴力和侧摩阻力的发挥情况,为以后同种地质情况下自平衡试桩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表明:试桩的轴力变化趋势是平衡点处最大,沿着土层逐渐减小;摩阻力随着荷载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淤积土层的摩阻力很小,几乎发挥不了承载能力,仅占侧摩阻力承载的3%~5%;桩端反力所能提供的承载能力很小,桩侧摩阻力提供主要的承载能力。
    • 彭琳琳; 李嘉成; 高坤
    • 摘要: 随着跨江跨海特大型桥梁的建设,沉井基础截面尺寸越来越大,入土深度更深,地质情况更为复杂,为了保证超大型沉井高效平稳下沉,选择合理的取土下沉工艺尤为关键。以常泰过江通道5号墩沉井为例,在分析传统取土工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台阶式取土下沉工艺,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精细化计算了开挖状态对土体端阻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台阶式取土下沉工艺时,内圈井孔取土为沉井下沉提供空间,外圈井孔精细化取土,可实现沉井可控下沉;此外,考虑开挖状态对沉井端阻力的影响可指导下沉阶段取土范围的确定。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超大型沉井取土下沉施工提供参考。
    • 熊彩凤; 徐甫; 冯泓鸣; 周志军
    • 摘要: 对传统注浆喷头进行优化设计,验证新型注浆喷头的工程适用性。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不同注浆喷头的模型桩基进行静载试验以及开挖观测,从承载特性和浆液扩散2个方面综合对比分析新型注浆喷头的注浆加固效果。在相同注浆参数下,采用新型注浆喷头的模型桩(S2桩)较传统注浆喷头下的模型桩(S1桩)承载力提高了20%,S1桩侧摩阻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S2桩从桩深55cm截面处向下持续增大,侧摩阻力的发挥特性被显著改善。极限荷载下S1桩的端阻力占比为38.33%,而S2桩的端阻比仅为27.78%,采用2种注浆喷头的模型桩均表现出了端承摩擦桩的特性。开挖模型箱发现,S1桩在注浆后浆液主要在桩底大范围扩散,桩端以上小范围内有浆脉向上劈裂的痕迹,S2桩浆液不仅在桩端向桩身四周劈裂,而且在无泥浆护壁情况下从桩端沿着桩侧上返了50 cm,显著改善了桩身下半部的桩-土界面。通过分析模型桩静载试验结果以及对模型桩进行开挖观测浆液在桩端的扩散情况,验证了新型注浆喷头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表明其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陈金浦; 夏海滨
    • 摘要: 为了研究深厚软土地层深大沉井下沉施工中井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本文以温州某沉井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为研究方法,通过合理布置沉井侧壁土压力传感器和钢筋应力传感器,获得沉井侧壁的侧摩阻力数值,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温州地区同类工程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