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顶位移
桩顶位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9719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城市建设、西部探矿工程、石油工程建设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岩土锚固工程专业委员会第23次全国岩土锚固工程学术研讨会、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等;桩顶位移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红刚、陈同彦、刘文连等。
桩顶位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7194篇
占比:99.95%
总计:197291篇
桩顶位移
-研究学者
- 吴红刚
- 陈同彦
- 刘文连
- 姜耀飞
- 孙自豪
- 常虹
- 张银兴
- 徐鹏飞
- 李宜
- 李泽
- 李泽江
- 樊亚红
- 滕军林
- 王亮清
- 王帮团
- 眭素刚
- 蒲黍絛
- 许汉华
- CHEN shun
- FANG Weiding
- GONG jian
- GU Qinfen
- GUO yan-jun
- HE Guang
- LI Hongjiang
- LIU Songyu
- SHI Hong-yan
- TONG Liyuan
- XIAO Rong-jun
- ZHU Lian
- 丁宝贵
- 万晓峰
- 丘永南
- 于清峰
- 于燕
- 井剑平
- 付海峰
- 代艳华
- 任云
- 任嘉鼎
- 任康
- 任青
- 何世鸣
- 何广
- 何晓宇
- 何海鹏
- 余边江
- 侯延祥
- 关磊
- 冯文强
-
-
曾勇;
单海东;
贺燚;
龚雷;
秦张越
-
-
摘要:
以处于灰岩地区的某桥梁工程为依托,建立桩基-溶洞三维仿真模型,分析不同荷载下桩侧溶洞关键尺寸大小对岩溶区桥梁桩基桩顶位移和桩端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桩侧溶洞高度的增加会导致桩顶位移增大,但对桩端反力影响较小;桩侧溶洞跨度的增大对桩顶位移和桩端反力影响不大;桩侧溶洞跨度相同时,桩顶荷载及高跨比的增大会引起桩基沉降量和桩端反力值增加;桩侧溶洞高度及高跨比较大时,建议增大桩基嵌岩深度,以确保相邻桩基差异沉降量满足要求,桩侧溶洞高度为4~6 m时,可考虑采用强度较低的桩端持力层。
-
-
常虹;
朱万里;
王琰;
赵嵩颖
-
-
摘要:
建立室内模型试验,针对多次温度循环下饱和黏土地基中能源桩热-力响应展开研究,分析了桩周温度场、桩土沉降、桩身附加热应力及侧摩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升温时桩身温度沿深度逐渐减小,土体温度沿径向逐渐降低;降温所引起的桩顶沉降量大于升温的膨胀量,将换热液体从5°C加热至70°C并维持24 h,随后降温至5°C并维持5 h,如此循环3次,导致桩顶产生不可逆的累积沉降;距桩身越近桩周土产生的沉降越大,沉降速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减小趋势,3次循环后,距桩侧130 mm处土体表面沉降达到桩直径的1.42%;温度荷载所引起的桩身附加应力和侧摩阻力均随温度的升高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工作荷载作用下桩身附加热应力最大值达到695.40 kPa,最大热应力所在位置随桩顶荷载的增加而逐渐上移;升温时桩体上部产生负的侧摩阻力,下部产生正的侧摩阻力,降温时恰好相反;工作荷载的作用导致桩身产生负摩阻力的区域逐渐变小,位移零点也逐渐上移.
-
-
梁岩;
赵正豪;
杜晓溪;
卢奥奇
-
-
摘要:
为研究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系梁基础斜柱钢结构受力变化,基于某大型遗址保护建筑,采用Midas Gen建立施工全过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模型位移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近,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进而通过对结构各阶段内力和基础水平位移变化进行实时跟踪计算,分析基础系梁数量、截面尺寸、施加预应力对上部结构应力及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为基础位移控制提供合理方案。结果表明:基础系梁数量、系梁截面尺寸对上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桩顶位移随基础系梁数量增加而减小,最大减小量约为设计限值(2 mm)的60%,但随着系梁数量进一步增加,位移减小幅度逐渐降低;基础系梁截面直径变化对桩顶位移影响较小,增加系梁截面厚度能有效减小桩顶位移,但位移控制效果随厚度增大而减小;预应力对结构应力及基础位移影响较大,斜柱关键截面应力最大降低20%,且基础位移向多承台中心发展,基础位移与预应力张拉前相比最大变化140%,采用预应力方案可显著降低桩体剪切破坏风险,更有利于位移控制及保障结构安全。
-
-
杨眉;
陈久照;
李超华;
孙志贤
-
-
摘要:
开展了钢管桩和预应力管桩的单桩竖向抗拔破坏试验,尝试得到抗拔极限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的比值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设计及施工。试验表明,钢管桩拔极限承载力介于其特征值的2.1倍~3.8倍,预应力管桩抗拔极限承载力介于其特征值的1.8倍~2.6倍,2倍的设计取值是合理的,且相对钢管桩来说偏保守。
-
-
郭东红
-
-
摘要:
结合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治理案例,制定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方案,布置测点开展监测对滑坡治理效果进行分析;结合滑坡治理案例确定锚索抗滑桩设计参数,并布置测点对锚索抗滑桩锚索索力、抗滑桩桩顶位移和滑坡体深孔位移进行监测并分析监测结果,得出治理后滑坡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达到了预期效果.
-
-
于燕;
时宇
-
-
摘要:
通过监测地铁深基坑的桩顶和桩体的水平位移以及地表的沉降情况,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监测结果.模拟数值和监测数值的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十分接近,并且变化的规律相同.这进一步表明设计方案与有限元模型具有同样的可靠性,对后续类似项目具有参考价值.
-
-
刘家庆;
杨超炜
-
-
摘要:
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ABAQUS分析某临坡工程桩在不同桩顶水平荷载下的桩身变形等力学特征,并对比了依据现行的《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按地基比例系数折减法(m法)所得到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按地基比例系数折减法计算可能低估桩身水平位移,但是随着入土深度的增加,该低估效应逐渐减小.此外,相比于平地基桩,临坡段基桩桩顶位移的增率随水平荷载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这表明边坡效应随水平荷载的增大也越来越明显.最后,对规律性的结论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以后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定性的指导.
-
-
-
林旺照;
李帅
-
-
摘要:
微型桩是指直径为70 mm~300 mm,长细比一般大于30的桩.随着护坡工程向轻型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微型桩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土坡防护当中.文章结合典型边坡算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设桩位置、不同设桩倾角、不同桩间距和不同排间距等不同设桩方案对边坡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型桩设桩于h=2.5 m即坡中偏下位置时,加固效果最好;对于该土坡,存在最优设桩倾角θ=50°;在桩间距为5~8倍桩径时,3排桩能够发挥最好的工作性能;在排间距为4~7倍桩径时,3排桩能够形成较好的群桩效应,能够起到最佳的加固效果.
-
-
-
CHEN shun;
陈顺;
GUO yan-jun;
郭艳军;
王泽毅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送变电设计技术交流会暨送变电专家委员会2016年工作会议》
-
摘要:
针对现行规范M法计算多层地基土水平荷载桩的问题,本文按实际成层地基抗力系数,采用弹性地基有限单元法,用弹性梁模拟桩,弹性杆模拟桩侧土,求解桩身内力与位移.对于受水平力较大的桩,通过设置连梁,来增加整体刚度,减小桩顶的位移.对某跨河基础的直线塔,分别用百合送电线路基础设计软件和ANSYS建立连梁桩的模型计算其桩顶位移,并根据位移情况采取增加连梁的方法减小桩顶位移.
-
-
-
LI Hongjiang;
李洪江;
TONG Liyuan;
童立元;
LIU Songyu;
刘松玉;
GU Qinfen;
顾琴芬;
ZHU Lian;
朱炼
- 《第四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后注浆技术作为灌注桩补强技术,已在工程中得以应用,但有关后注浆桩体水平承载特性的研究较少.针对深厚土层中后注浆超长灌注桩的水平承载问题,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了后注浆单桩水平承载规律.通过现场水平静载试验,实测得到了试桩桩顶位移、转角、残余变形与水平荷载的关系,分析了后注浆桩身内力及桩侧土抗力分布特点,比较了有无后注浆情况下的单桩临界水平承载力大小.结果表明:已有规范方法可以对后注浆单桩临界水平承载力、极限水平承载力给出合理的判定,水平加载条件下后注浆桩侧土体抗力比例系数与桩顶位移呈非线性关系,桩侧桩端后注浆技术可显著提高灌注桩单桩临界水平承载力,较无后注浆桩体提高约20%.
-
-
-
黄生根;
彭从文
- 《第一届全国“西部特殊土与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几何参数情况下超长大直径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桩顶沉降量的构成及其比例.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以下规律:超长桩极限承载力的发挥需要较大的桩顶位移,且随着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超长桩的变形主要由桩身压缩量控制,桩端沉降所占比例较小,且各沉降分项所占比例与长径比存在明显的函数关系;对长径比为50~83的超长大直径桩,极限状态下的桩身压缩量所占比例为65.2%~71.83%,桩端荷载所引起的沉降量所占比例为15.7%~9.72%;工作荷载作用下的桩身压缩量所占比例为66.1 %~72.5 %,桩端荷载所引起的沉降量所占比例为10.8%~3.9%.
-
-
徐枫;
魏建华;
吴超
- 《2009年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实际工程中,工程桩一般先于基坑施工,基坑开挖使桩的上覆土卸荷,导致基坑内工程桩上浮受拉,严重时可将桩身拉断.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时坑内工程桩的性态进行平面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开挖工况、不同桩土接触条件以及不同位置处工程桩的性状,计算结果显示:基坑开挖越深,桩顶位移、桩身受力越大;桩土接触越粗糙,桩顶位移越小,桩身受力越大;离坑边越远桩顶位移、桩身受力越大.
-
-
-
-
XIAO Rong-jun;
肖荣军;
HE Guang;
何广;
SHI Hong-yan;
史宏彦
- 《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选取某一支护面上的任意一根桩为研究对象,设置一道支撑(或锚索或锚杆)及开挖至坑底,建立其受力平衡方程和位移协调方程.通过圈梁的协调作用,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支护面,推导出能够同时考虑开挖过程、支撑设置以及桩-土-圈梁共同作用的支护面位移和受力方程组,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的程序求解,可计算出开挖至坑底工况下圈梁、桩身任一截面的内力、水平位移.通过算例计算圈梁(桩顶)的位移与监测位移及部分桩的内力,与文献方法计算的内力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文中方法的合理与可行性.
-
-
XIAO Rong-jun;
肖荣军;
HE Guang;
何广;
SHI Hong-yan;
史宏彦
- 《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选取某一支护面上的任意一根桩为研究对象,设置一道支撑(或锚索或锚杆)及开挖至坑底,建立其受力平衡方程和位移协调方程.通过圈梁的协调作用,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支护面,推导出能够同时考虑开挖过程、支撑设置以及桩-土-圈梁共同作用的支护面位移和受力方程组,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的程序求解,可计算出开挖至坑底工况下圈梁、桩身任一截面的内力、水平位移.通过算例计算圈梁(桩顶)的位移与监测位移及部分桩的内力,与文献方法计算的内力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文中方法的合理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