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表

地表

地表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3年内共计676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909篇;相关期刊56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理教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08年全国采矿技术高峰论坛、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2008年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等;地表的相关文献由167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召良、吴荣华、迟芳等。

地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9 占比:12.4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5909 占比:87.36%

总计:6764篇

地表—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家鲍
    • 摘要: 为探究同一区间下不同地铁联络通道在冻结及开挖过程中对盾构隧道、地表位移变形的影响规律,以穗莞深城际SZH-9标机场北站-机场站盾构区间的3个联络通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现场盾构隧道拱顶、拱底、净收敛及地表位移监测分析,获得结果:盾构隧道净收敛在联络通道冻结和开挖时期扩张,而开挖准备和注浆阶段收敛值变小,其变化曲线近呈“M”型;受应力传递及释放影响,拱底、拱顶在注浆阶段前的竖向变形随施工工况逐渐增加,注浆阶段位移则变小,并且拱底受外界改变而发生的波动较大;联络通道施工中采取融沉注浆对于地表变形的稳定具有明显效果,并且能够对变形进行补偿,使地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 贾宏宇
    • 摘要: 为了保证隧道掘进施工过程中爆破振动对地表建(构)筑物的稳定与安全,在相同爆破方式和爆破参数的基础上,根据2种不同的爆破振动监测方案对测点处的质点振速时程曲线和频谱分布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掘进爆破振动的质点振速峰值主要出现在水平切向方向上,且主频较低,均小于100.000 Hz,但当测点均位于掌子面上方时,质点振速峰值有可能出现在垂直方向上,由此地表建(构)筑物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并进行房屋加固处理。
    • 马相松
    • 摘要: 某铜矿围岩稳固性好,矿体埋深较浅,埋深152~203 m。为了确保地表的稳定,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法来模拟地下开采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同时计算分析了地下矿体逐段开挖逐段充填对采场及地表稳定性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岩层移动是一个自下而上传递的动态过程,该地下矿体采用“留矿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式可有效降低围岩变形和地表下沉,地下开采对地表产生的下沉变形很小,仅为1.8 cm,同时地表未产生塑性扰动区,说明地表是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研究结果为该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回采和地表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田胜科
    • 摘要: 白羊矿段现有采空区易诱发地表塌陷,影响地表稳定。基于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和结构面特征,建立了该矿段的离散元计算模型。通过运用离散元软件,研究探讨了地下矿体开挖后顶板岩层变形破坏规律,分析了地下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顶板上覆岩层形成应力拱后,空区不会继续垮塌冒落,采空区顶板冒落垮塌是有限的,顶板变形未贯通到地表,现有采空区对地表产生影响很小,地表整体还是处于稳定状态。模拟结论为该矿山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回采和地表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支撑和技术指导。
    • 万梓文; 王伟; 吕恒; 仇培宇; 李雨竹; 卢阳
    • 摘要: 基于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观测数据集(CERES),对比分析了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CMIP5)和第六阶段(CMIP6)模拟的历史大气层顶和地表辐射收支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明确了多模式间不确定性大的关键区域。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除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外,CMIP6的辐射分量的集合均值较CMIP5更接近于CERES观测值,全球地表向下短波辐射的高估和大气逆辐射的低估在CMIP6中分别降低了1.9 W/m~2和3.3 W/m~2。除大气逆辐射外,CMIP6的辐射分量在多模式间的一致性较CMIP5提高。在北极,CMIP6对大气层顶反射短波、大气层顶出射长波和地表向下短波辐射的模拟偏差较CMIP5大。在南北纬60°,CMIP6对大气逆辐射的模拟偏差较CMIP5大。其他区域CMIP6的辐射分量更接近CERES观测值。CMIP6模拟的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不确定性较大区域面积较CMIP5减小,但不确定性极大区域面积无变化。地表净辐射的不确定性空间分布在两代CMIP间变化甚小。青藏高原、赤道太平洋、热带雨林、阿拉伯半岛和南极洲沿海依然是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辐射收支不确定性极大的关键区域。
    • 陈晓萍; 曹雪仙; 陈文伟; 唐旭
    • 摘要: 温度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不仅影响着作物的新陈代谢,而且对作物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新型温湿度数据采集器,在冬小麦生长期每隔15 min对土壤温湿度、地表温度和冠层温度同时进行持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土壤耕层、地表和冠层温度平均为12.8、12.5和11.7°C。整个生长期三者的最高与最低温差为16.0、32.4和46.2°C。在冬小麦进入成熟期的5月份三者的月平均温度均最高,土壤耕层、地表和冠层温度月平均最高值为20.8、21.9和22.5°C,而12月土壤耕层和地表月平均温度最低,为6.63和0.06°C。冠层1月平均温度最低,为7.86°C;在一天中冠层温度在5:00左右最低,平均7.85°C,地表最低温度推迟到6:00,平均10.2°C,耕层最低温度推迟到8:00,平均12.3°C,随后温度上升,到13:00冠层和地表温度达到日最高值,分别为18.0和16.3°C。耕层土壤日最高值推迟到16:00,平均12.3°C,然后温度慢慢下降,进入下一个循环。在小麦生长期土壤耕层温度与地表和冠层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尤其与冠层温度关系更为密切。整个生长期土壤耕层湿度平均44.5%,与温度变化规律相反,在整个生长期,2月份土壤湿度最高,平均49.7%,而4月份最低,最低平均值39.1%。耕层湿度在6:00左右最高,平均为44.8%,随后下降,到17:00达到最低,平均44.3%,然后慢慢上升,进入下一个循环。在小麦生长期土壤耕层湿度与土壤耕层、地表和冠层温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 于燕; 时宇
    • 摘要: 通过监测地铁深基坑的桩顶和桩体的水平位移以及地表的沉降情况,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监测结果.模拟数值和监测数值的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十分接近,并且变化的规律相同.这进一步表明设计方案与有限元模型具有同样的可靠性,对后续类似项目具有参考价值.
    • 曹桂芳
    • 摘要: 针对煤矿开采导致工作面覆岩及地表地质变化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以同煤某矿工作面为例,在分析煤层、地质以及顶底板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模拟试验方式对工作面覆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全站测试仪对工作面地表的动态和稳态参数进行测量,为后续煤矿开采的地质治理提供依据.
    • 李德荣; 陈刚; 马绍明; 朱发锐; 余风
    • 摘要: 为研究旋挖钻配合人工分步开挖抗滑桩桩孔的施工过程,结合临沧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滑坡工程,对开挖过程中桩孔地表、桩底土体及开挖完成后护壁的位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开挖过程中,地表面随着距桩孔位移的增大,先沉降后鼓起,孔底土层向上隆起,呈"反扣锅底"形.
    • 殷湘舰; 蔚宁哲; 周意红
    • 摘要: 以天津在富水软弱地层中应用大断面异形顶管的隧道工程为例,对引起地面变形、沉降的诱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顶管设备改进、减摩注浆、管片外腔注(红)泥、合理确定顶管机各项施工参数、洞门增加止水钢箱等措施,较好地控制了地面沉降,工程顺利完工,保证了顶管工程上方管线及城市快速路交通的安全,为天津地区后续的顶管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